某國有大型企業(yè)在每年年終時,都會對70多名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做民主測評,參與評價與被評價的都是這70多人。測評等級實行5分制,1~5分分別代表不稱職、基本稱職、稱職、良好和優(yōu)秀;測評指標與權重如表1所示。為保證公平公正,測評采用書面形式,匿名打分,測評結束后將結果投入“投票箱”,由人力資源部門負責統計,辦公室審核。
同時,中層管理者也參與公司“十大優(yōu)秀員工”評選?!笆髢?yōu)秀員工”的評選主要環(huán)節(jié)為:第一輪由各部門推薦,人力資源部門將票數進行統計,然后按一定比例推選出候選人,一般為15A-左右;第二輪由中層管理人員對候選人進行投票;第三輪將候選人在公司網站上公示,所有員工都可以網上投票。最后總經理辦公會根據三輪投票的結果,評選出當年的“十大優(yōu)秀員工”。
民主測評是指考察干部時,在一定范圍內了解干部群眾對考察對象評價意見的一種方法。一般采取書面測評形式,請參加測評人員對考察對象的德、能、勤、績、廉表現情況,按照具體測評項目和一定分值做出評價,或者直接對考察對象做出優(yōu)秀、稱職、基本稱職或者不稱職等次的評價。民主測評作為一種代表民意的考核手段,一般應用于黨政機關和大型國有企業(yè)的干部考核、競爭上崗、評議黨員、推優(yōu)評先、職稱評定等領域,其出發(fā)點在于通過群眾公正評判,對干部實事求是地進行考評,選拔出各個方面的優(yōu)秀人才,激勵更多的人奮發(fā)上進。而考評過程中由于受諸多方面的制約,有時會缺乏公正性,測評結果可能出現一些令人尷尬的局面,甚至影響和諧。民主測評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關鍵在于如何做到科學有效、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其在考核工作中的積極功能。所以民主測評向何處去,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
民主測評三傾向
1 每年排名趨同
年年歲歲花相似,每年民主測評的排名基本一致,
“十大優(yōu)秀員工”也基本上被幾張老面孔占據。用測評的專業(yè)術語來說,這說明測評的”信度”很高,以同樣的測評與選拔工具,按照同樣的方法,對相同的對象再次進行測評與選拔,所得先后結果的一致性程度較高。事實也真是如此?首先,我們來看看測評指標,五大項17小項,除了生產部門的任務指標完成情況相對“剛性”以外,其他指標可以說都是憑感覺,而在人的素質、態(tài)度、能力、成長性等方面,今年和去年又不可能有明顯的變化,每年的“明星”都是老面孔也就不足為奇了。其次,這些人能走上今天的崗位,說明其素質、能力、態(tài)度各方面都是得到工作實踐驗證的,否則他也很難擔當現在的職責,每年的排名都差不多也基本上反映了事實。再次,人都有習慣性思維,尤其是在還需要自己絞盡腦汁去想誰做得怎么樣,自己又不太熟悉的情況下,照搬照抄就是最好的辦法,把往年的、同事的評選結果拿過來抄一遍,應付了事。
2 “為人”突出者排名在先
民主測評結果靠前的基本上都是“為人”占優(yōu)勢,或者說是“人緣好”;而不一定是“做事”能力強的。當然如果兩者兼得的,就變得更加突出了。仔細分析,這也不難理解。首先,評價體系中基本上都是評價“做人”指標,“做事”的指標不僅少,并且權重也低。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民主測評主要用于黨政機關,而企業(yè)采用的不多,或者用的是經過改良后的。因為對于企業(yè)來說,贏利是第一要務,考量“做事”能力特別重要。其次,相互之間對他人做事能力了解不多,或者可能根本不了解,能給他人的評價更多地是來自私下的交流和直觀的感受,換句話說,就是這個人“為人”怎么樣。對于優(yōu)秀員工的“網上投票”就更是如此了,上千人的單位,誰能對其他部門的同事了解得那么多,所以評價時憑的大多都是印象,甚至只是對某個名字熟悉而已。
3 優(yōu)秀員工多為干部
讓老板很頭疼的是,每年總想有“新人”脫穎而出,不要讓優(yōu)秀員工成為“干部專業(yè)戶”,而事實總是未能如愿,干部唱主角的局面很難打破。原因何在?首先,干部本身就是普通員工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都是經歷了那些評價指標的“千錘百煉”,其自身在各方面表現比較優(yōu)秀,才有可能走上領導崗位。其次,干部曝光率比較高,大家相對熟悉。再次,部門領導是部門業(yè)績的代表,哪個部門業(yè)績比較突出,首選肯定是“頭”,“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最后,普通員工做得再好,畢竟影響范圍有限,除了與其打過交道的同事,其他人怎么能知道他做得好不好?
民主測評三誤區(qū)
1 參與評價的人越多,結果越準確
持有這種觀念的人想當然的認為人越多越民主,可以全方位、360度無死角地審視每一個人。卻不曾想一個人的隨意和不認真,甚至是惡意詆毀、打擊報復,使得整體的結果就會偏離正確的軌道。讓真正可參考的、準確的評價結果“稀釋”在茫茫數字中,變得毫無價值可言。所以,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權重賦予直接上級和主管領導,直接上級也是最了解其工作效果和效率的,并且也只有賦予了直接上級的考核權,他才能有效地對下級施加影響和進行管理。其他人的意見需要有,但不應該是同等重要。
2 評價指標越多越好
五大項17個指標,每個人需要評價的指標就是70人乘以17個指標,即1190個指標。即使每個指標不加思考,3秒鐘1個,光寫字的功夫就要花掉1個小時,很多人估計想想都快崩潰了,哪還有心情去考慮這個人在某個指標上到底是打4分,還是4.5分?4分和4.5分又有多大的差別7只想自己應該早點完成任務,交差了事。再加上對民主測評這種形式主義的東西早生厭惡之情,所以滿篇的4分、5分就不足為怪了。心情好,打5分;反之,打1分都有可能。1分和5分的差別有多大,沒有人知道,雖然有打分的指標解釋,誰又會仔細看?再說了,17個指標打出來的分數,就比5個指標打出來的分數更客觀,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嗎?也許只是設計者的一廂情愿罷了。
3 測評結果作為發(fā)獎金、晉升、評優(yōu)的唯—依據
雖說民主測評存在很多缺陷,但由于沒有健全的考核機制,評價業(yè)績沒有依據,民主測評好歹有一個相對“靠譜”的排名,所以就抓住這根“救命稻草”不放。獎金發(fā)放、晉升提拔、評優(yōu)評先,管理者總喜歡用這柄“尚方寶劍”??稍胨辉趺础翱孔V”,不知道讓多少英雄好漢“很受傷”。民主測評由于其工具本身存在的缺陷,加上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很多不可控因素,所以,作為一個參考指標是不錯的,但對人的評價不能代替對事的考核,不能因此代替績效考核。否則就有可能舍本逐末,讓考核的“指揮棒”指錯了方向。
民主測評三后果
對參與評價的人來說,容易導致三種心態(tài):一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自己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對評價結果起不了什么作用,所以對評價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完成任務才是第一要務。二是憤世嫉俗,痛恨這種形式主義,敢怒不敢言,要不就是一笑置之,或者胡亂應付。三是看和誰的關系好,和誰比較熟悉,與誰有“過節(jié)”,逮著機會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
對被評價者而言,也容易產生三種取向:一是關系很重要。雖然不能用“賄選”這種卑鄙的手段,但平常的關系維護很重要,關鍵時候還得靠人家投自己一票呢。所以,私下的交情要維護好,面上的功夫也一定要做到。必要的時候還要瞅準機會,參加某種有利益關系的小團體,為自己的發(fā)展助力。二是“做秀”很重要。平常不“做秀”,別人怎么能看得見呢,該加班時要加班,該表達時須表達,想辦法增加自己的“上鏡率”,別人記住自己這張臉了,那么民主測評時就占據了先機。三是“方向”很重要。一切要跟著領導走,領導指哪自己就打哪,絲毫不能含糊。領導高興了,在公開場合表揚自己的機會多了,民主測評想不“紅”都難。
解決問題三辦法
民主測評作為一種考核工具本身并沒有錯,關鍵在于如何去使用。如果只是機械的復制,無疑是沒有為這個好的種子找到合適的土壤。如果說土壤的改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可以改變種子的性能,讓其更好地在企業(yè)的土壤中生長,我們可以從“三七開”入手。
1 評價指標“三七開”
企業(yè)的重要目標是創(chuàng)造利潤。利潤從哪里來,靠每名員工實實在在干出來。沒有利潤、沒有效益,連員工的利益都無法保障,更妄談社會責任。所以在評價指標的設置上,要充分考慮業(yè)績指標的重要性。對于生產部門而言,業(yè)績就是完成的預算指標:對于職能管理部門而言,業(yè)績就是完成的任務目標,釘是釘鉚是鉚,容不得半點含糊。所以業(yè)績指標應占到評價指標權重的70%。說到底,做得好不好,不是看說得有多好,而是要拿出工作成果。當然,成績的取得必定是能力、態(tài)度、素質、發(fā)展?jié)摿Φ木C合體現,這些指標是基礎,占的權重可以為30%。并且為了防止出現“打分疲勞”現象,精簡評價指標勢在必行。
2 評價主體三七開
民主測評不是大鍋飯,見人分一勺。誰做得好與不好,不一定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有一個人肯定更有發(fā)言權,那就是被評價者的直接上級。民主測評、考核的目的是什么?不是為了捧紅或打擊某個人,而是為了組織與個人的成長。而組織的成長有賴于個人的成長,個人的成長又與上級的指導、幫助息息相關。如果直接上級對下級考核的權重過低,沒有對下屬工作評價的絕對權威,那么他也不會對下級負責。所以直接上級的權重應該占到70%,其他相關人員占30%。對下級負責、擁有對下級的考核權,才能實現上下級關系的良性互動。至于上級是不是可能借此機會將對下級的不滿進行打擊報復呢?即便有可能,但這也不是可以通過降低上級的評價權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不能因噎廢食。參與評價的人也不是越多越好,不了解的人只會隨便評價,成為評價結果的“噪音”或“雜質”。所以在評價者的選擇上要找準人、找對人,原則是起碼要對其工作比較了解。
3 評價結果運用三七開
我們評價一個人,是為了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揚長避短,而不是為了給他貼上一個標簽,評出個“等級”就萬事大吉了,重點在于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一個人的成長。如果說民主測評讓我們了解到一個人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個人的優(yōu)缺點。那么我們就要因人制宜,將評價的結果及時客觀地與其做溝通,指導和幫助其成長,這才是民主測評的真正目標。所以將評價結果用于溝通的比重應該占到70%,其他30%可以作為升遷、薪酬分配、評選先進的參考。
輔助測評三工具
1 平衡計分卡
既然民主測評存在缺陷,需要改良,那么我們可以運用一些輔助的工具來彌補或者改善其缺點,最大限度地突出其精華。平衡計分卡不僅包含了財務測評指標,還包含了客戶滿意度、內部流程及學習與成長方面的指標。把評價指標三七開,拿業(yè)績說話,并不等于一切以財務指標論英雄。也許有人利用某種手段,或者運氣好,偶然在財務指標上交出了亮麗的答卷,但內部管理、運營流程、客戶維護方面一塌糊涂,更別提人才的成長、團隊的建設,而這些指標才是關系到組織能否基業(yè)常青、“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關鍵。所以我們不能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在設計指標的時候,借鑒平衡計分卡的理念,要將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結合起來。
2 績效責任書
民主測評不是秋后算賬,事后評價。要做到前期有預算、中間有控制、事后有評價。所以民主測評的工作要做在前頭,績效責任書實際上解決了預算管理、目標管理、事前溝通的問題。在年初的時候,明晰任務指標、努力方向,在年終的時候才能對照著績效責任書進行評價與溝通。否則,就是憑個人感覺,空對空,沒有依據,評價者心里沒底,被評價者也難以做到心服口服??冃ж熑螘暮炗喴鶕胶庥嫹挚ǖ睦砟?,結合民主測評的指標,使其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各自為戰(zhàn)。而且在績效完成的過程中,要不斷地進行績效溝通,對績效完成情況進行監(jiān)控,不是到了年終才算總賬。沒有過程控制,就有失控的可能,等到民主測評的時候再來反省就為時晚矣。
3 述職報告
其實,很多人不是對評價他人不認真,問題是對他人不甚了解,正如在網上給某個人投票,靠的只是感覺。所以我們要讓被評價者說出來,述職報告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每個部門,每名員工都要做年終總結。如果你是干部、優(yōu)秀員工,更要將自己的工作業(yè)績“曬”出來,供員工評價。并且述職報告的過程,對他人來說是一個學習和思考的過程,自己也是梳理和總結的過程。對于民主測評來說,更是他人了解你工作成效的過程。通過述職報告,還可以體現出一種公平競爭的氛圍,可以將不同的人和業(yè)績做橫向的比較。通過這種形式后做出的評價,雖然難免還有誤差和偏見,但總比盲人摸象強了很多。
總之,我們不能唯工具論,更不能被工具牽著鼻子走。在現代企業(yè)管理過程中,我們要根據企業(yè)特征、行業(yè)特點、發(fā)展階段,實現不同績效考核工具的有效融合,與時俱進,才能為企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