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久以來,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古代巾幗英雄的故事,如花木蘭、平陽公主、樊梨花、楊門女將、梁紅玉等。尤其是穆桂英,掛帥西征,平定西夏,威震邊關(guān),千古流傳。
但這些巾幗英雄,有的是民歌或演義中虛構(gòu)的人物,有的是歷史人物,但其身份并非正式的將軍。
在中國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正式列入國家編制的女將軍,只有明朝的女將軍秦良玉。
秦良玉文武雙全,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二十五史》載入將相列傳的女將軍,填補了正史將相列傳中長期以來無女性的歷史空白。
秦良玉一生戎馬40余年,足跡遍及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云貴高原、四川盆地,秦良玉因戰(zhàn)功封官賜爵,官至大明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zhèn)東將軍、四川總兵官、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等等。
作為女性,其位之顯,其爵之高,堪稱古今唯一。
一、文武雙全秦良玉,比武招親得郎君
秦良玉字貞素。
明神宗萬歷元年,秦良玉(1574~1648年)出生在四川忠州(今屬重慶)的鳴玉溪邊,這里山環(huán)水繞,地勢雄奇,風(fēng)光峻秀。
秦家世代居住于此,其父秦葵,明朝貢生出身,自幼飽讀詩書,見多識廣,乃一方名士。
秦家雖居偏僻小縣,但秦葵思想開放,見識卓越。
秦葵與時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男尊女卑思想,對膝下兒女一視同仁。秦良玉在家里排行第三,有兩個哥哥秦邦屏、秦邦翰,和一個弟弟秦民屏,秦葵讓秦良玉和她的兄弟們一起上學(xué)讀書。
秦葵眼見朝廷極端腐敗,地方上官貪民貧,預(yù)感大亂將至,在兒女們課業(yè)之余,常與兒女們舞劍論兵,研習(xí)兵法。令他驚訝的是,比起三個兒子來,女兒秦良玉更顯得秉賦超群,文武兼?zhèn)洹?br/> 秦良玉很快長成為一個秀外慧中、文武雙全的奇女子,遠近士族大家子弟前來求婚者絡(luò)繹不絕。忠州的紈绔子弟曹皋看上了秦良玉,秦良玉早知其惡名,不答應(yīng)他的求婚,曹皋惱羞成怒,勾結(jié)官府,以秦良玉支持抗稅斗爭之名將其打入大牢。
經(jīng)家里營救,秦良玉很快出獄。出獄后,秦良玉比武招親,招得了來自石柱縣的英俊少年馬千乘,二人結(jié)為夫婦?;楹蟛痪?,秦良玉生下一子,取名祥麟。二人夫唱婦隨,生活十分甜蜜。
二、夫君本是將門后,夫妻練成“白桿兵”
馬千乘原籍陜西撫風(fēng),是名門之后,其先祖乃漢朝豪言“馬革裹尸”的伏波將軍馬援
。因祖上建立了戰(zhàn)功,被封為石柱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傳到了馬千乘身上。石柱縣隸屬忠州,離秦良玉家不遠,是一個苗族人為主的郡縣,朝廷在石柱設(shè)置了宣撫使,統(tǒng)轄這些歸順了大明的苗人。
石柱地處偏遠,民風(fēng)慓悍,時有叛亂興起,宣撫使的職責(zé)就是訓(xùn)練兵馬,維護地方安定。秦良玉嫁到馬家后,可謂英雄找到了用武之地,一身文韜武略立即派上了用場。短短幾年時間,她就幫著丈夫訓(xùn)練了一支驍勇善戰(zhàn)、聞名遐邇的“石柱白桿兵”。
所謂“白桿兵”,就是一支以白桿長矛為主要武器的部隊。這種白桿長矛,是秦良玉根據(jù)當?shù)氐牡貏萏攸c創(chuàng)制的武器,用結(jié)實的白木做成長桿,矛端配帶刃的鉤,矛尾配堅硬的鐵環(huán),作戰(zhàn)時,鉤可砍可拉;環(huán)則可作錘擊武器;攀援山地或險峻地形時,數(shù)十桿長矛鉤環(huán)前后相接,立馬形成“桿索”,懸崖峭壁瞬間可攀,非常適宜于山地作戰(zhàn)。馬千乘就靠著這支驍勇的白桿兵,威鎮(zhèn)四方,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
三、26歲秦良玉,隨夫出征建奇功
萬歷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yīng)龍勾結(jié)當?shù)鼐艂€部落揭竿反叛,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馬千乘率領(lǐng)3000名白桿兵也在其中。秦良玉帶領(lǐng)500精銳,自帶軍糧,跟隨丈夫一起出征。
年底,秦良玉夫婦與明軍副將周國柱在鄧坎一帶截住叛軍。正月初二,叛軍乘官軍舉行宴會歡度節(jié)日之時,夜襲明軍,秦良玉夫婦二人率3000白桿兵擊破叛軍的偷襲,并順勢跟隨叛軍部隊攻入其老巢,連續(xù)攻破金筑等7個寨子。
叛軍鄧坎守將欺她兵力單薄,以十倍之軍圍裹上來,秦良玉毫不畏懼,白馬銀槍,威風(fēng)凜凜殺入敵陣。只見她左挑右砍,東突西沖,直撲敵主將,將到近前時,她忽地縱馬騰躍,把敵主將抓過馬背,生擒活捉。眾敵兵見頭領(lǐng)被擒,頓時亂了陣腳,后面明軍乘勝追殺,叛軍潰不成軍,遂克鄧坎。
攻下鄧坎后,剿匪大軍剩勇追寇,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guān)。
婁山關(guān)是播州城外的一道天然屏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guān)口,可謂“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地??紤]到婁山關(guān)道路狹窄,兵力難以展開,秦良玉獻計智取。
這天清晨,婁山關(guān)前,秦良玉夫婦雙騎并出,從正面攻向關(guān)口,守關(guān)敵將立即指揮重兵前來圍堵。關(guān)前兩軍交鋒之際,幾千“白桿兵”從關(guān)口兩側(cè)攀援而上,突然出現(xiàn)在敵人面前,敵兵猝不及防,驚慌失措,正面明軍大隊乘機掩殺,婁山關(guān)被一舉攻克。
攻下婁山關(guān),叛軍頓失屏障,剿匪大軍一鼓作氣,攻陷了叛軍據(jù)點播州海龍囤,楊應(yīng)龍全家自焚而死。
戰(zhàn)后論功,主帥、大明總督李化龍盛贊秦良玉的英勇機智,命人打造一面銀牌贈與時年26歲的秦良玉,上鐫“女中丈夫”四個大字,以示表彰,秦良玉夫婦和石柱“白桿兵”威名遠播。
四、馬千乘拒絕行賄被陷害致死,秦良玉為夫伸冤承夫官職
不想,秦良玉夫婦凱旋石柱后,朝廷派來了監(jiān)稅太監(jiān)丘乘云,丘乘云向馬千乘索取賄賂,馬千乘自恃有功,不予行賄,得罪了邱公公,被邱乘云捏造罪名,將正在生病的馬千乘投入獄中。因在獄中得不到治療調(diào)養(yǎng),馬千乘病重而死,年僅41歲。
秦良玉悲痛萬分,她一邊忠于職守,一邊為丈夫鳴冤。朝廷念秦良玉夫婦之功,加上馬千乘并無大罪,仍舊保留了馬家石柱宣撫史的世襲職位。又因馬祥麟年齡尚幼,朝廷鑒于秦良玉文武兼長,授命她繼任了丈夫的官職。
秦良玉強忍住失夫的悲痛,毅然接過丈夫遺留下來的千斤重擔。在秦良玉及其“白桿兵”的保護下,石柱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
五、秦良玉46歲赴國難,率兄弟子侄同上戰(zhàn)場
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女真酋長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發(fā)動對明朝的進攻。兩年后,薩爾滸一役,明軍慘敗,諸營皆潰,遼東情勢危急。
朝廷征調(diào)全國兵馬赴援。秦良玉此時已經(jīng)46歲了,仍然親自集馬籌糧,動員自己的哥哥、弟弟、兒子一起,率領(lǐng)3000白桿兵慨然應(yīng)征,朝廷大加贊賞,授秦良玉三品官服,令她迅速北上作戰(zhàn)。
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遼東明軍又敗,沈陽失陷。秦良玉遣大哥邦屏和弟弟民屏率部出擊,強渡渾河與五倍于己的后金兵激戰(zhàn),意圖恢復(fù)沈陽。這一仗,“白桿兵”殊不畏死,迅速擊敗八旗兵最精銳的紅巴甲喇軍,八旗勁旅 “死于槍弩者數(shù)千人”,上下震驚!但由于眾寡懸殊,明軍也犧牲慘重,秦良玉大哥秦邦屏死于陣中,近2000“白桿兵”戰(zhàn)死,秦良玉率領(lǐng)百名“白桿兵”殺入重圍,拼死搶回了哥哥的尸體,救出了受傷的弟弟。
渾河大戰(zhàn),令輕取沈陽的后金軍意外遭逢勁敵,明軍以少抗多,以步抗騎,雖然最終敗退,卻沉重打擊了后金軍,震懾了敵膽。努爾哈赤深感川兵之勁厲。
沈陽之戰(zhàn)后,各路官軍潰退,后金軍乘機掩殺,形勢危急。秦良玉率殘部迅速搶占榆關(guān)(今山海關(guān))布防,控扼后金軍入關(guān)的咽喉。朝廷以秦良玉智勇雙全,正式任命她為山海關(guān)的主將。
山海關(guān)是東北通向內(nèi)地的必經(jīng)之路,險要異常,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后金軍屢次派重兵前來叩關(guān)挑戰(zhàn),秦良玉只命部下加固防守,后金軍無法得逞。秦良玉的兒子馬祥麟帶兵巡關(guān)時,被敵軍的流矢射中一目,他忍痛拔出箭簇,援弓搭箭向遠處的敵人射去,連發(fā)三箭,射死三個敵人,后金將領(lǐng)驚懼,從此不敢輕易再來山海關(guān)挑釁,雄關(guān)得以穩(wěn)固。
援遼戰(zhàn)爭,秦良玉率領(lǐng)她的兩個侄子翼明、拱明,累奏諸捷,渡河、守關(guān),兄亡子傷;而明廷官軍諸將在沒有見到敵軍時,作勢夸張,一經(jīng)對壘,便望風(fēng)而逃。渾河大戰(zhàn)秦良玉敗衄歸營,總兵李惟新閉門不見,秦良玉悲怒交加,上書皇帝,陳述了自家軍隊作戰(zhàn)及傷亡情況,痛斥了部分官軍的自私懦弱:“(總兵李惟新)以六尺軀須眉男子,忌一巾幗婦人,靜夜思之,亦當愧死!”
明光宗深為感動,下詔追贈秦邦屏為都督僉事,并立祠祭祀;賜秦良玉二品官服,封為誥命夫人,授民屏都司僉事之職;授秦良玉子馬祥麟為指揮吏;重賞白桿兵眾將士。
由于“白桿兵”戰(zhàn)斗力強,明廷甚為倚重,下令再征兵2000。秦良玉奉詔與弟弟秦民屏一起,萬里馳還石柱,征調(diào)士兵準備援遼。
六、平叛有功,秦良玉拜為石柱總兵官,一代女子豪杰從此成為朝廷大將
但剛一抵家,就遇上了奢崇明的武裝叛亂。原來永寧土司奢崇明借奉詔援遼的名義,率數(shù)萬人馬與其女婿樊龍里應(yīng)外合占據(jù)了重慶,奢崇明自稱“大梁王”,并發(fā)兵圍攻成都,一時全川危急。
朝廷震動,遂命秦良玉先行參與平奢戰(zhàn)爭。
奢崇明深知秦良玉“白桿兵”的厲害,聽說秦良玉回到石柱,奢崇明馬上派人攜金銀厚禮去與她聯(lián)絡(luò),想請她共同舉兵。秦良玉大怒道;“我受朝廷厚恩,正思報效國家,豈能與叛賊為伍!”當即斬了來人,并立即發(fā)兵平叛。
當時四川各地土司有的收受了叛軍的賄賂,有的逗留觀望,惟獨秦良玉率石柱兵奮勇直前。她派遣秦民屏突抵重慶南坪關(guān),扼制叛軍歸路,又趁天黑敵軍無備,突襲叛軍駐在長江和嘉陵江上的水軍,盡焚其舟,攻下了重慶。
收復(fù)重慶后,秦良玉又率兵直赴成都,與其他平叛官軍一起,徹底擊毀了叛軍勢力,解了成都之圍。
秦良玉端騎桃花馬上,率領(lǐng)“白桿兵”進城,成都市民紛紛涌上街頭,扶老攜幼,爭睹女將軍的風(fēng)采。幾十年的戎馬生涯,把40多歲的秦良玉磨煉得愈加英氣逼人,她身姿挺拔,氣宇軒昂,面頰紅潤飽滿,兩眼炯炯有神,成都市民奉若神明,紛紛于道旁焚香跪拜。
朝廷論功行賞,授秦良玉為都督僉事,拜為石柱總兵官,她的兄弟和子侄皆獲攫升,一代女子豪杰從此成為朝廷大將。
七、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山海關(guān)不入,便率10萬八旗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后,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
畿輔震動,詔天下勤王。
秦良玉得到十萬火急的勤王詔書,即刻拿出自己的全部家產(chǎn)作為軍餉,帶領(lǐng)她的“白桿兵”日夜兼程趕往京師,再赴國難。
八旗軍兵臨首都,秦良玉慷慨激勵部屬忠心報國,拼力殺敵,55歲的秦良玉提槍拍馬,親自上陣,只見她手舞白桿長矛,好似瑞雪飛舞、梨花紛飄,鋒刃所過之處,清兵非死即傷。
秦良玉身先士卒,“白桿兵”無不以一當十,威猛如虎,昔日渾河血戰(zhàn)之威猶然震懾著八旗兵?!鞍讞U兵”雖然僅有數(shù)千,但吶喊沖殺之際,八旗兵紛紛潰退。
秦良玉同大明眾將士拼死作戰(zhàn),最終迫使皇太極撤圍而去。
北京解圍后,崇禎帝派特使攜酒肉犒勞諸軍,當聞知秦良玉女英雄老當益壯,英勇殺敵的事跡后,崇禎帝大為感慨,在平臺召見秦良玉。
崇禎帝看著眼前這位颯爽英姿的女英雄,稱贊不已,感慨萬般,遂優(yōu)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并當即御筆親謄,賦詩四首賜給秦良玉,以彰其功:
?。ㄒ唬?br/> 學(xué)就西川八陣圖,
鴛鴦袖里握兵符。
由來巾幗甘心受,
何必將軍是丈夫。
(二)
蜀錦征袍自裁成,
桃花馬上請長纓。
世間多少奇男子,
誰肯沙場萬里行!
(三)
露宿風(fēng)餐誓不辭,
飲將鮮血代胭脂。
凱歌馬
上清平曲,
不是昭君出塞時。
(四)
憑將箕帚掃胡虜,
一派歡聲動地呼。
試看他年麟閣上,
丹青先畫美人圖。
崇禎皇帝享國17年,他接過父兄的爛攤子,自己又無高明之策,故晝夜勤勉國事,很少有閑情逸致吟詩作賦,一生留下的詩僅僅數(shù)首,而秦良玉就占據(jù)了其中的四首。
八、巾幗英雄,萬古流芳
巾幗英勇退敵,皇帝平臺賜詩,京城一時轟動,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紛紛趕來,以一睹秦良玉風(fēng)采為榮。
盛名之下,秦良玉并沒有陶醉,“馭軍嚴,秋毫無犯”,嚴格維護首都秩序。如今北京宣武門一帶的四川營胡同,就是當年秦良玉勤王屯兵遺址,門上刻有“蜀女界偉人秦少保駐兵遺址”12個大字。駐扎北京期間,為節(jié)約軍資,秦良玉還令部下與女眷一起紡棉織布,自給自足,四川營胡同附近,至今還有十幾條“棉花胡同”,稱頭條、上二條、下二條等,就是秦良玉當年紡棉織布、趕制軍衣之處。
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清軍大舉南下,秦良玉已74歲高齡,出于愛國忠心,還是毅然接受了南明隆武政權(quán)賜封的“太子太保忠貞侯”封號和“太子太保總鎮(zhèn)關(guān)防”官印,繼續(xù)高舉扶明抗清的旗幟。清軍大舉入川后,狼煙四起,遍地干戈,唯秦良玉威武不屈,以萬壽山的萬壽寨為據(jù)點,堅持斗爭,始終保持了抗清的晚節(jié)。
但這時,她的獨子馬祥麟,卻在湖廣襄陽前線英勇戰(zhàn)死了。這位在援遼戰(zhàn)爭中被射瞎一眼的壯士,繼承了父母英勇無懼的血性,死前給母親寫信,表達視死如歸的氣概和決心:“兒誓與襄陽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兒安危為念!”見到兒子絕筆血書,秦良玉淚下如雨,心如刀割,但仍揮淚連連點頭,稱贊道:“好!好!真吾兒!”
秦良玉一家生逢亂世,猶自不忘精忠報國,數(shù)年之間,兄秦邦屏、弟秦民屏、侄秦拱明、兒子馬祥麟、兒媳張鳳儀等,全部慷慨死于國事,真可謂兩代精忠,滿門英烈。朝廷上下,鄉(xiāng)野百姓,無不肅然起敬。
1648年,在西南顛沛流離的南明永歷帝派人加秦良玉太子太傅,授“四川招討使”,久臥病床的一代女豪杰矍然而起,拜伏受詔,感泣道:“老婦人朽骨余生,實先皇帝(崇禎)恩賜,定當負弩前驅(qū),以報皇恩!”并立即做出征的準備。
1648年端陽節(jié)過后的一天,75歲的秦良玉再次檢閱“白桿兵”,準備出征,但她剛剛邁上桃花馬,便“身傾遂歿”,倒在馬背上,手中還握著那桿跟隨了她幾十年的白桿銀槍。光耀華夏數(shù)十年的巾幗英雄,就這樣結(jié)束了她的傳奇人生。
其孫馬萬年把奶奶葬于石柱城東回龍山,墓碑題文:
“明上柱國光祿大夫鎮(zhèn)守四川等處地方提督漢土官兵總兵官持鎮(zhèn)東將軍印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保忠貞侯貞素秦太君墓”
300多年來,人們對巾幗英雄秦良玉的追思、贊頌絡(luò)繹不絕,石柱人民也為家鄉(xiāng)出了這樣一位曠世女杰而倍感自豪,至今還保留著秦良玉故居太保祠、萬壽寨屯兵場,以及她用過的武器。
正是:“干戈百戰(zhàn)稱名將,香火千年賴此丘!”巾幗之名,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