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教師永恒的主題。學習,常修從教之德;學習,常積執(zhí)教之能;學習,常煉施教之藝。但教師學習不是黃洋球式的修剪,更不是俄羅斯方陣式的檢閱,而是教師潛能的開發(fā),教師個性的解放,教師品格、能力、藝術、智慧、風格、思想等的培植和發(fā)揮。具有開放的特征,向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提出了尊重差異、崇尚多樣化的實踐訴求。多年來,我校按教師的年齡、教師學習的功能作用和教師的主體差異等,接納了“教師有差異學習”的訴求。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師學習手段和方法,適應每位教師的終身學習,有效地發(fā)揮教師學習中的“差異效應”,獲得初步成效和體會。
一、尊重差異,教師學習資源豐富多彩
前階段,我國基礎教育師資隊伍處于新老交替的轉折時期,特別是面廣量大的小學師資,參差不齊。具體表現為教師認知能力系統的多層次和結構的多樣性,還表現在教師學習動力系統的多元性和教師繼續(xù)教育的多端性。例如,我校由“文革”期間畢業(yè)的初高中生任教的民辦教師轉正的教師年齡偏大,且教齡較長,約占我校教師隊伍比例的2/5。這部分教師原有學歷低,知識結構殘缺,又長期在村小任教(撤并中心校前在教學點、村小、輔導小學任教)。村小教學的慣性所致,長時間受凱洛夫“五步教學法”影響較深,漸漸成為鄉(xiāng)村學堂里的“教書匠”,表現為文化底蘊不足和教學模式陳舊,再加上人生發(fā)展曲線的峰值已過,與眼前師范院校畢業(yè)的公辦教師難于在學歷知識上劃等號。面對高學歷的培訓,出現了“獨木橋”和“陽關道”,只能各人各走。
然而,大量的師范院校畢業(yè)生回歸故里,他們躊躇滿志,居高臨下,年少氣盛,精力充沛,高學歷里裹挾著一股強勁的激情。但面對現代學校有序管理下的制度化運作,教師職業(yè)角色的建立遇到挑戰(zhàn),產生一定的心理壓力。一旦走進課堂,眼高手低,有些甚至“茶壺里煮餃子”,教學效益欠佳,表現為教學底氣不足,面對村小里過來的老“師匠”,則甘拜下風。
而我國恢復高考后的幾屆師范畢業(yè)生則又不同,師范錄取分數線高于江蘇省重點高中的分數線(吳江市連續(xù)6年),一類生源進師范(當時沒有擴招和委培生)。這幾屆師范畢業(yè)生的學業(yè)基礎和“實戰(zhàn)”能力,遠遠優(yōu)于以后的歷屆師范畢業(yè)生。他們的教齡都在20年左右,現正年富力強,且處于教師個人成長曲線的“峰值期”。他們在教育教學中往往是站得穩(wěn),拿得起,舉得高。
差異紛呈是前階段小學師資結構的現實,教師學習呼喚尊重差異。我校視差異為可開發(fā)的教師學習資源,充分利用差異因素,挖掘差異資源,尊重教師個性,廣開學路,幫助教師選擇不同的學習渠道。迎合各類教師的心理特點和學習需求,根據教師實際經驗豐富程度、學習能力強弱、接受能力和原有水平高低,有針對性采用恰當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激發(fā)教師的潛在能量,充分調動教師的學習積極性。例如,由民辦教師轉正的公辦教師,充分尊重他們對復式教學優(yōu)勢的體驗,張揚他們“單班復教”的教學風格,為他們提供非學歷培訓(對50歲以上的老教師)和相應學歷培訓和進修(對50歲以下者),讓他們邊學邊教,用先進教育理念和科學的教育理論指導教育實踐。輔以必要的研討活動,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實踐印證科學教育理論,逐步從“一桶水”走向“長流水”。對師范畢業(yè)參加工作的教師,提供繼續(xù)深造的機會,使學歷培訓與非學歷培訓同步。引導他們學以致用、學后肯用、學后會用,參與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研討活動,并讓他們唱主角、挑重任,向老教師學習教藝,投入地走進自己的學習領域,新老互助,優(yōu)勢互補,資源共享,發(fā)揮出應有的“育師”效應。
二、呵護差異,政治學習“統一”中“多變”
呵護差異,不僅僅是尊重差異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呵護差異的生存、競爭、發(fā)展。把教師的差異視作教育生態(tài)的一種新的存在方式,實踐分級學習、分類學習、分層學習,做到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因職施教。特別是在政治學習中更注意到“統”中求“變”。“統一”中“多變”,“劃一”中“多樣”。倡導學習主體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生活實踐學習。前階段我校嘗試教師政治學習“五統一”e8d63bb6ba21df4c45a0638276cfb52e和“五隨意”,歷經不斷探索和改進,似乎已形成慣性而成為師資隊伍建設的亮點。
1.統一筆記本,隨意表達
加強教師在職自學的規(guī)范化管理,為“評學”“考學”打基礎,我校每年統一印制《教師政治學習》筆記本,人手一冊。但筆記本的使用尊重主體差異,從形式到內容都“自由發(fā)揮”,表達隨意。突出“學有專業(yè)”、“學有專長”,特別是關鍵崗位。“管學校、管教師、管班級、管帳賬、管錢、管食堂、管書薄、管器材、管設施、管裝備、管教務、管教科、管專用房室”等,應是各有所“專”,各有所“業(yè)”,各有所“長”,千姿百態(tài),表白“類”的各異和“別”的紛呈。再由教師個體間的差異決定,觀其筆記本中的內容就有高學歷教師的揚揚灑灑,一套套的“理論”;也有老教師“豆腐干塊狀”的直白和傾訴,一點一滴的直觀感悟,樸實無華;還有特殊崗位教師的數字、表格、賬冊類的對比分析,用數據表達自己的學習體會。不管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顯性的還是隱性的,都是聯系自身的內省、內斂、內化,揚長避短,從“差異”中表達教師政治學習的“真”和“實”。這樣既利于個人檢查對照,也利于組織統一檢查考核,杜絕抄襲式的表面文章,避免政治學習流于形式。
2.統一書目(學習內容),隨意選擇
我校根據教育局的布置,結合本校實際,每年都為教師開出自學的必讀書目,如《陶行知文集》、《“四五”普法教師讀本》、《教育法律、法規(guī)、規(guī)范性文件匯編》等,適時為教師提供法制教育的實用性工具和規(guī)范性、工作性文件。但老、中、青三代教師的學習需求及教育針對性不同,教育內容不可能一刀切,學習內容也不能不因人而宜。青年教師需要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刻苦精神”教育,而中年教師則更多的需要敬業(yè)奉獻的教育,老年教師他們也同樣需要接受增強工作熱情、提高工作效益方面的教育。各代教師中的教師個體之間又有差異,都應明確可為和不可為的行為界限,接受法制教育、紀律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等。因此,學習主題得由教師個體隨意選擇,自己確定。有些學校出于政治學習范圍和方向的考慮,黨支部、校長室、德育處在期初確認若干個學習主題,讓教師根據自身的需求和條件,選擇有針對性的主題開展學習。有些學校按照市教育局提出的政治學習主題或政治學習中心議題,教師自由分解市局的主題或議題,自己從大主題中分解出一個個小主題,一個學期一個重點,切入口小,針對性強,學得深,學得“透”。避免“東一榔頭西一棒”的隨意現象。教師的學習自己作主,個人的學習集體考核,使每位老師“吃得了,吃得飽、吃得好”。
3.統一目標要求,隨意殺毒
政治學習目標是幫助教師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地位觀、利益觀、教育觀、學生觀、人才觀等。政治學習的要求是樹立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但由于教師個體間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老中青三代教師面對改革開放的社會和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教育,遇到了諸多的新事物、新情況、新問題,都往往不同程度地出現把握上的偏差、不足和失誤。各人的經歷、學歷、閱歷都不同,面臨的問題也不同,只能通過學習來查找自己的不足,我校稱為“隨意殺毒”。通過“隨意殺毒”來確保教師的“人品、師德、從教”的純潔。根據個體差異,實踐“自查性殺毒”和“受檢性殺毒”。教師通過多方式、多渠道、多手段的政治學習,以“充電”常修從教之德,以“殺毒”常檢為師之行。
4.統一輔導,隨意入座
為促使教職員工在職自學與深化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重大問題結合起來,與改造主觀世界結合起來,我校倡導促學、督學、助學。在職學習的內在積極性與外在督、促、助多向并驅,使“我要學”和“要我學”緊密結合。面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師合理組織分層學習、差異學習,我校的做法是每年根據教師自學計劃的專題分布和形勢任務的要求,不定期組織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級別、不同樣式的政治學習“論壇、沙龍、交流、調研”等協調教師自愿參加。教師個體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隨意入座”哪種學習形式。做到分散學習與集中學習結合。每位教師都非常珍惜集中學習的機會,把集中學習看作給學校發(fā)展獻言的平臺,互相傾聽傾訴、傾情傾注。虛心向同行求教,向前輩取經,向晚輩學習。有時也請專家學者就學習中所涉及的熱點難點問題給予輔導,為大家解疑解惑,啟發(fā)大家深入思考,提高學習效果。
5.統一考核,隨意亮相
完善三查:階段自查、隨機抽查和統一檢查。階段自查是關鍵。查自學計劃、總結,查心得筆記,查體會文章,查落實行動,查為師行為,查工作作為。通過階段自查“常思師表之重”,“常懷律已之心”。我校非常看重對教師政治學習的考核評估。視評價為整個政治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評出等第,與期末考核掛鉤,現與教師績效掛鉤。每個學期末,讓每位老師“隨意亮相”,拿出自己的“學習收獲”,可以是“學習心得”、“學習隨筆”、“學習體會”、“學習論文”、“學習沙龍”,上交黨支部,既是作品又是作業(yè)。由德育處、教科室、教務處組織人員批閱,評定等次,優(yōu)秀的作品分期刊載??督毯幜鳌坊蛐冉涣?,特別優(yōu)秀的推薦市級以上評比和刊物發(fā)表。近年來,我校教師學陶師陶、塑師風揚師德、四五普法、廉潔文化進校園、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方面的心得體會、論文在市級以上各級各類評比中獲獎58篇次,25篇文章在市級以上刊物發(fā)表,發(fā)揮出差異學習的積極效應。
三、“養(yǎng)育”差異,業(yè)務學習與時俱進
在教師的業(yè)務學習中,名師、學科學術帶頭人、教學教科能手、教學教科新秀、教學骨干、普通教師各個層級的優(yōu)化,塔格式整體攀升,是對教師差異競爭力的有形構建,我校視為另類意義上的“養(yǎng)育”。我校分析了差異的現狀,采用多元化策略,實行學歷進修與校本培訓相結合。改變教師和進修學習間單向交流的途徑。變言語講授為教研結合,變單向學習為雙向培訓,運作“仿學”“讀書會”“課程超市”“教研沙龍”等模式,小型靈活有實效。還用延伸性策略,延伸不同類型、不同層次教師的后繼學習,變“一次性”學習為“多次性”學習乃至“終身”學習,體現差異學習的全體性、全面性和全程性。
我校把培養(yǎng)教師“深刻的反思力”作為教師業(yè)務學習的重要內容。幾年來,以課程改革為契機,以教育教學反思為主線,引導全體教師突破既有的種種“課程惰性”,課堂從預設走向生成,從封閉走向開放,持新課程理念開展“三大杯賽”:新苗杯,上崗五年之內新教師;亨通杯,40歲以下中年教師;常青杯,40歲以上中老年教師。學理論,進課堂。磨課、磋課、研課,經驗和失誤都是資源,問題暴露也是價值,重在營造課堂“三大文化”,即對話文化、合作文化、探索文化。以教師的“覺醒”喚起學生的“覺醒”,激活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驅力。使學歷培訓、教科培訓、教研理論培訓,找到實際背景,輻射照應每位教師。
例如,一些民辦轉公的老教師對課改理念接受遲鈍,自認為教育的黃金時代已過去,人生發(fā)展曲線處于回落節(jié)點上。我校正視現實,通過通識培訓、校本教研、老新結合、師徒結對,有針對性地讓年輕教師反哺老教師,開展別樣的一對一、一帶一、一幫一,讓老教師接受新課改理念并付諸教學實踐。特別是通過三大杯賽中的常青杯,讓老教師主動亮相,上研討課、隨堂課、會教課,與新教師一起切磋教藝,學到老、教到老,教研相長使教育之樹常青。從年齡結構上學校不輕視老教師,堅決地肯定他們的教育經驗和豐富閱歷、學識,充分發(fā)揮他們傳、幫、帶的作用,讓其他兩個群體的教師學習他們艱苦樸素、任勞任怨的工作態(tài)度和工作熱情。但又最大限度地避免老教師們特別是村小老教師所持的應試教育的劣根性,不倡導他們的應試強項和時間戰(zhàn)術,抓住新課改的契機,把他們推到課改前沿陣地,提高常青杯賽課的底氣。在人人參與賽課中重新認識自己是寶刀未老,有學的潛力。學校用非學歷學習的手段來拉伸老教師們人生曲線的峰值期,讓他們堅強地邁進教育生涯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我校教師業(yè)務學習將名師工程、優(yōu)師工程、良師工程的各類競爭力的建設拓展延伸而呈現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讓各類教師自我生成、自我挑戰(zhàn)的競爭力隨著有差異后繼學習的實施漸漸浮出水面。良師工程建設項目堅持達標學歷,重在非學歷進修,走出去接受菜單式培訓,請進來聽專家、名師的教科理論講座,達到規(guī)定學時。參與校本培訓也達到規(guī)定學時,列入教師年度考核機制,使良師的基礎能力準入本檻。優(yōu)師工程建設實踐高學歷,即雙大專、本科、一本科一大專、研究生,為適應雙語教學特色,亨通分部40歲以下的教師全部本科或一大專一本科,其他教師參與本校自辦的外語大專班進修,非學歷培訓同時參加,確保規(guī)定的學時,綜合能力作為一名優(yōu)師是否稱職的評價杠桿,差異學習則是撬起“優(yōu)勢工程”的支點。名師工程以本科專業(yè)為基本條件,倡導研究生學歷(我校已有4位教師攻讀碩士研究生),以高學歷追求高效率,高學歷鑄就的核心競爭力,為決定一位名師能否成為團隊領軍人物的標準砝碼。學校對有差異的教師學習給于有差異的經費獎勵。雙大專畢業(yè)獎1000元,本科畢業(yè)獎2000元,研究生畢業(yè)獎3000元,有差異教師教育手段的靈活多變,使教師的成長發(fā)展對學校競爭力涵義的詮釋越來越明晰。
鼓勵讀書是我校教師在職學習的傳統,每位都經歷讀書的三重體驗:讀所任學科專業(yè)的書;讀與所任學科相關的書;讀與所任學科無關的書。并組織讀書會。讀書會由教師隨意結伴,是一種民主的、隨意的非正式團體,成員沒有學歷的高低,沒有資歷的深淺,沒有教育程度的要求,沒有領導被領導的區(qū)分,彼此建立在平等、合作、友誼、自由及自我決定的基礎上,由一名普通教師主持,而人人都可以主持。教師自由交流讀書感悟,互通自學情況,提供教育教學信息,傳達域外的經驗教訓,匯報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碰到的問題,討論教育教學的熱點,商量解決問題的辦法。讀書會鼓勵自我導向的學習與充分參與,大多是最為重視的日常教師教育的各種技能,有課堂教學技藝、論文案例交流,科模創(chuàng)意制作磋商、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科技實踐活動的設計和組織、歌舞創(chuàng)編實踐、書法繪畫理論研討、學習困難生成因分析和對策等。學習者之間的互動無拘、無束、無痕,沒有逼的痕跡,也沒有被逼的感覺。教師實現由原來學校分配的“任務驅動式學習”向自我需求的“自主參與式學習”的轉變。獲得了“資源共享、過程共振、收獲共贏”的成功體驗,在教師差異資源的整合中發(fā)揮出教師學習的長期效應。
作者單位江蘇省吳江市七都中心小學
?。ㄘ熑尉庉?甘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