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8—1927年,放在當時烽火連天、波濤洶涌的背景下,這實在是算不上一個重要的時段。
可是,正是這個在中國歷史上看似不那么重要的9年,實際上卻改變了中國革命的整個方向,改變了今后的整個中國。
這9年,毛澤東從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畢業(yè),真正走上了無怨無悔的革命征程;這9年,北伐開始,主要戰(zhàn)場在湖南,消滅了反動軍閥的有生力量;這9年,秋收起義、湘南暴動接連上演,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終于找到了一條光榮的荊棘路——農村包圍城市,不再將鮮血灑在無謂的大城市里……
這些在今天看來對中國革命影響至關重要的事情,都發(fā)生在湖南,都發(fā)生在湘東:長沙、株洲和湘潭。
湘東,中國革命在這里拐了個彎。
一師范:中國革命盜火者搖籃
“衡山西,岳麓東,城南講學峙其中。人可鑄,金可熔,麗澤紹高風。多材自昔夸熊封。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br/> 這是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的校歌。獨具一格,鏗鏘有力,如黃鐘大呂般。
“男兒努力,蔚為萬夫雄”,毛澤東等人做到了。
當時,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時、李維漢、謝覺哉、李達、田漢、孔昭綬、楊昌濟……包括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譚延闿 ,聚集于湖南第一師范學校(以下簡稱“一師”)。而他們之前,走進這座校門的還有陳天華、黃興等人。
這是一批即將影響中國未來走向的年輕人的大本營,他們揮灑青春與熱血,只為一個新中國。
那個年代的中國,有過這樣一座學堂、這樣一些先生,培養(yǎng)過這樣一群學生,成為中國革命的盜火者。這里,成為他們的搖籃。
這就是“湖南第一師范”的故事。
那是一個燦若星辰的年代,以至于講述當年“一師”的連續(xù)劇《恰同學少年》在2007年奪得央視收視率第一時,人們發(fā)現(xiàn)連李維漢這樣的大人物都沒有正面鏡頭,羅章龍、李立三等人晃了一下就沒影了。
7月初,我走進“一師”,一股油漆味撲鼻而來。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重點獻禮影片《湘江北去》開機后的油漆似乎還在飄香,這里是理所當然的取景地。這部電影將講述青年毛澤東從第一師范畢業(yè)之后的故事,以細節(jié)描寫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如同一座金山,“一師”留下了足夠多故事可供挖掘。
2008年4月,經教育部批準,“一師”升格為普通高等師范本科院校,并更名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目前,“一師”是全國唯一以培養(yǎng)小學教師為主的本科院校。根據(jù)教育部計劃,2010年全國取消中等師范教育。在湖南,除了衡陽師范學院、吉首大學培養(yǎng)少部分免費師范生外,湖南絕大多數(shù)免費師范生的培養(yǎng)任務由“一師”承擔。
來的正是時候,“學習毛澤東協(xié)會”組織的“學習毛澤東交流會”正在其中的一間教室舉行,近80名學生到場。同一時間,其他教室舉行的則是“校園達人秀”、“中文朗誦比賽”、“營銷大賽動員會”等等。
這個交流會因此顯得有些突兀。
“學習毛澤東協(xié)會”是全國高等院校中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以學習研究毛澤東為重點的學生社團?,F(xiàn)在,協(xié)會成立剛好一年。
這個協(xié)會難免引得熟悉校史的教師“憶往昔崢嶸歲月”。據(jù)“一師”校史記載,至1960年,全校有毛澤東著作學習小組200個。
文史系的系主任認為,現(xiàn)在的大學生缺乏毛澤東思想的教育,通過這個協(xié)會的交流會,可以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讓學生更加擁護共產黨。
“一師”原副校長孫海林說,在他印象中,加入“學習毛澤東協(xié)會”的大多是來自農村、較為淳樸的學生,“那些每月有兩三千生活費的有錢學生不會加入這個社團”。
自1903年始,“一師”一直以培養(yǎng)小學教員為目的,高舉“免費”大旗,沒有招收自費生。當年,出身農家的毛澤東就是因為免費而選擇“一師”的。
歷史回到1914。從韶山走出來的毛澤東,選擇了一師范作為走出家門求學的第一站。
這是他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也是中國革命的最重要的轉折點。
1918年,毛澤東從“一師”畢業(yè),直奔北京,開始了真正的革命旅程。
很多年后,毛澤東說:“我沒有進過大學,也沒有到外國留過學。我讀書最久的地方是湖南第一師范,我的知識、我的學問是在一師打好了基礎。一師是個好學校。”
“一師”當然是個好學校。
“一師”的民主教育激發(fā)了青年毛澤東對自由的熱愛。
據(jù)王子今在《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年第6期上刊文的研究,毛澤東的自由思想很大一部分來自楊昌濟所翻譯的《倫理學原理》。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創(chuàng)刊詞中說:“各種改革,一言蔽之,‘由強權得自由而已’?!痹?917年寫給黎錦熙的一封信中,毛澤東說:“沒有批評的精神,就容易會做他人的奴隸。某君謂中國人大半是奴隸,這話殊覺不錯?!?br/> 同時,在“一師”,毛澤東和其他人聯(lián)合發(fā)起成立了湖南學生聯(lián)合會,并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領導了湖南省的五四運動,與千里之外的北京遙相呼應,共同盜火。
唐生智公館:開啟湖南北伐歷史
作為北伐的主要戰(zhàn)場,湖南的北伐歷史不可不提;
作為開啟湖南北伐的重要人物,唐生智不可不提。
往事不可追,但是,唐生智公館和他的事跡留下來了。這就是大浪淘沙的歷史。
唐生智公館建于民國時期,被列為長沙市近現(xiàn)代保護建筑。現(xiàn)在它正矗立于橘子洲頭,繼續(xù)凝視著長沙的發(fā)展與變遷。
7月23日,我來到橘子洲頭時,天空正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被雨絲籠罩的唐生智公館也多了幾分寧靜與祥和。
唐生智是湖南東安人,中華民國建國初期到抗日戰(zhàn)爭開始時期擔任不同的重要職務,受銜一級陸軍上將。在國共內戰(zhàn)末他在湖南支持中國共產黨,此后他在湖南軍、政機構任職到湖南省副省長。今天橘子洲上的唐生智公館,仍保存當年的原貌。
唐生智公館是一座兩層高“中西合璧”式的洋樓,坐北朝南,平面呈L形,每層有七八個房間,沿一線排開,正房部分為平屋頂,上有長沙公館常見的八角形閣樓,廂房部分為木屋瓦屋頂。在外形設計上歐化的痕跡比較少,而傳統(tǒng)建筑的風味更多。
根據(jù)最新發(fā)現(xiàn)的史料記載,就是在橘子洲上的唐生智公館,唐生智一拍桌子,開始了他由一個地方實力派“軍閥”,轉變?yōu)楦淖冎袊F(xiàn)代歷史進程、赫赫有名的北伐“英雄”。
唐生智最英雄、最叱咤的風云轉折,正是在橘子洲唐生智的公館里生動展開。
1925年,就在毛澤東來到橘子洲頭寫下千鈞之重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詩句的同一年,在橘子洲唐生智公館里,決定湖南北伐戰(zhàn)爭的一場重要談話正激烈進行。
原任岳陽鎮(zhèn)守使第39團團副王東原回憶,橘子洲上這次談話,談了3個小時,這3個小時讓唐生智覺得談得還太短。其時,“唐生智頗感興奮”。行為果斷的唐生智毫不躊躇,當即作出決定,留鄒洪任參議,囑古鼎華隨赴衡陽,“連夜趕造其所轄部隊編制裝備、兵力武器各項表格,備函輸誠,致送禮費,請古鼎華攜赴廣州,晉見蔣校長(蔣介石)”。
王東原說,1926年春天,蔣介石派陳銘樞與唐生智聯(lián)絡,于是有了湘粵交界砰石之會。其結果,唐生智決定北伐,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戰(zhàn)爭在湖南揭開序幕后,唐生智倒戈投向革命陣營,不但為北伐革命軍進入湖南鋪平道路,唐生智更作為北伐軍前敵總指揮,統(tǒng)領兩廣及湖南軍隊,從湘南出發(fā),一戰(zhàn)而攻進長沙,再戰(zhàn)而拿下武漢。
此時的唐生智以“英雄”的形象,威震全中國。
朝公館里看去,里面擺放著不少建筑工具,還住著一些工人。記者獲悉,包括唐生智公館在內的近現(xiàn)代歷史建筑不僅不會拆除,而且還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就地保護起來。唐生智公館將改造成集學術研究與交流展覽為一體的瀟湘名人會所。
唐生智公館主入口距橘子洲主干道約60米,此次在靠近主干道一側設置一個綠化廣場,同時道路與建筑之間設置一條水體,通過一座橋將道路和公館連接起來。公館旁布置蜿蜒曲折的水面,改建周邊附屬建筑,亭臺樓閣與之配合,形成一處優(yōu)雅大氣的交流場所。
秋收起義:小石頭終會打碎大水缸
小小的文家市承擔了太多,于是,小小的文家市也就不小了。
1927年9月9日,一個特殊的日子,聲震全國的秋收起義在文家市會師。
——49年后的同一天,毛澤東逝世。
9月19日,毛澤東在里仁學校召開了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議,及時作出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進軍的決定,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戰(zhàn)略思想,中國革命在此轉了個大彎。
翌日,毛澤東在會師大會上作了戰(zhàn)前總動員,隨后,率部南進。
毛澤東的這段講話,還深深感染了兩個“局外人”—— 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和開國上將楊勇。
當時,只有12歲的胡耀邦和表兄楊勇趴在里仁學校外面的圍墻上,看著這個身著老藍布農民裝,打著綁腿,穿著草鞋的農民,器宇軒昂地站在操坪臺階上,激情四溢地講話,闡述“槍桿子里出政權”的思想,尤其是“小石頭終會打碎大水缸”的毅力和勇氣,深深打動了這兩個小伙子。從此,也改變了他們一生的命運,踏上了不再回頭的革命道路。
歷史就是這樣,在一瞬間突然發(fā)生大事,為某一個不知名地方抹上了異樣的光芒。
文家市鎮(zhèn),一個位于湘贛邊界四縣交界的古鎮(zhèn)。
秋收起義會師的舊址里仁學校,位于鎮(zhèn)西頭,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原名文華學院,1912年改名里仁學校。坐北朝南,占地5000平方米。胡耀邦在這里畢業(yè)。
1962年國務院公布里仁學校及標語巷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不朽的瞬間在此得到定格。
現(xiàn)在,在這里,還依稀可見當年的紅軍標語:“建立工農政權”,“打土豪,分田地”……
紅軍就是在這里挺進湘東,進軍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jù)地。
1964年,里仁學校維修,復原前敵委員會舊址、毛澤東等部隊主要領導人臥室、戰(zhàn)士住房和伙房、會師操坪等處。
毛澤東那洪亮的聲音似乎還在這綠草如茵的操坪里回蕩。
如今,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這里,追尋這片紅土地上的風起云涌,感受當年歷史的輝煌。
歷史不會因為輝煌而停止。今天的文家市鎮(zhèn)洋溢著現(xiàn)代氣息:網(wǎng)吧、美食城、現(xiàn)代茶莊、文化中心等。繁忙,熱鬧。
文家市鎮(zhèn)早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穿梭于秋收起義紀念館的人們也不少,老年人的眼光帶著回憶,少年人的眼中滿是憧憬。
據(jù)紀念館負責人介紹,建館以來,已經接待各類參觀群眾兩百多萬人次,同時還有36個國家和地區(qū)的外賓來館參觀過。
其實,何止是紀念館和舊址,整個文家市鎮(zhèn)就是一個大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因為在街上,隨便扯上一個當?shù)厝?,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對黨史都如數(shù)家珍,尤其是對秋收起義的這段歷史,更是恍如昨日般清晰。
推 薦
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舊址
——章堂、淥口伏波廟、先農壇、東富寺
毛澤東此文是為了答復當時黨內黨外對于農民革命斗爭的責難而寫的。為了這個目的,毛澤東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實地考察了湘潭、湘鄉(xiāng)、衡山、醴陵、長沙五縣的情況,并寫了這篇報告,提出了解決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問題的理論和政策。
毛澤東故居
位于毛澤東的故鄉(xiāng)韶山市,距長沙市近100公里,距湘潭市近40公里,距劉少奇故鄉(xiāng)花明樓僅30余公里。故居坐南朝北,是土木結構的典型南方農舍,它門臨綠水,背依青山,成凹字型結構,這里老百姓稱為‘一擔柴’。毛澤東在這里度過了青少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