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里是世界盡頭萬里冰封的一片神秘之海;這里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的脆弱之地;這里是終年霧氣騰騰、神秘詭異的科學研究圣殿;這里就是北冰洋。
北冰洋是世界上面積最小、平均水深最淺的一個大洋。它占北極地區(qū)面積的60%以上,是北極系統(tǒng)的主體。監(jiān)測表明,北極地區(qū)氣候與環(huán)境正在發(fā)生快速變化,北冰洋夏季海冰面積快速減少,引起了世界范圍內(nèi)科學界的普遍關注。作為北半球國家,北極是我國冷空氣的主要來源地,在北極發(fā)生的任何細微變化,都與我國息息相關。
為深入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變化的機理,加強對北極氣候變化的預測,2010年7月1日至9月20日,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遠赴北極進行科學考察。我作為隨隊記者,跟隨考察隊探訪了美麗、敏感、神秘、詭異的北冰洋,并乘坐直升機抵達北極點,親眼目睹北極海冰快速融化的現(xiàn)狀,深感觸目驚心。記者用攜帶的尼康D3相機,真實記錄了一路見聞。
北極“臟”冰源于何方?
我曾經(jīng)在南極飽覽過許多潔白無瑕、晶瑩剔透的塊塊浮冰,留下了終身難忘的美好印象。然而,乘坐“雪龍”號來到北冰洋第一次看見北極浮冰的時候,驚訝得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北極的浮冰居然是“臟”的!
在北緯71度、西經(jīng)168度附近的北冰洋海域,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首次駛進了一片“臟”冰區(qū)。只見一塊塊淡藍色的浮冰中間夾雜了許多土黃色、看上去臟兮兮的浮冰,迅速地從“雪龍”號船舷邊疾馳而去?!斑@里的浮冰怎么這么難看,一點美感都沒有?!痹S多考察隊員都失望地說。
“北極的浮冰為什么這么臟,難道是人類的污染已經(jīng)如此之嚴重,連地球之巔的浮冰都被污染成這樣?”第一次拍攝北極“臟”冰的時候,一邊想一邊禁不住淚流滿面,為“地球母親”所受的創(chuàng)傷而深感心痛。
不過,后來問了考察隊里的多位海洋科學家,才慶幸地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這種心痛過于敏感和多情。大家的一個主流觀點是,北極冰“臟”是因為受到北冰洋沿岸陸源、大氣等因素影響。與圍繞南極大陸、呈環(huán)形分布的南極海冰不同,北極海冰分布在北冰洋及其周圍海域。南極大陸長年被冰雪覆蓋、渺無人煙,而北冰洋周圍全都是人類居住的大陸,沙塵、大氣等陸源物質(zhì)必然會流失到海冰里,“污染”了海冰的潔白無瑕。
在一片“臟”冰比較密集的海域,我首次“邂逅”了一只北極熊。當時,它正在埋頭吃一只海豹,突然看到“雪龍”號這個龐然大物開過來,嚇得趕緊調(diào)頭跑開了,一邊跑,還一邊回頭戀戀不舍地看著到嘴的食物,一點殘存的海豹和鮮紅的血漬在冰面上十分醒目。大家還有幸目睹了許多北極海象。在一塊塊“臟”冰上,成群結(jié)隊的海象有的慵懶地趴在冰上曬太陽,看到“雪龍”號開過來,嚇得爭先恐后地鉆進水里;有的悠閑地在“雪龍”號附近游泳,在藍天碧海與塊塊浮冰之間嬉戲玩耍,看上去十分愜意,絲毫也不覺得北冰洋的寒冷。海象是一種生活在北極地區(qū)的鰭腳類動物,身體呈圓筒狀,皮膚又厚又皺,四只小小的鰭看上去與身體很不協(xié)調(diào),嘴上還長了兩個長長的大門牙。海象的外表看上去雖然有些丑陋,性格卻很溫柔,喜歡群居。許多考察隊員都注意到,眾多海象的“居住區(qū)”,浮冰明顯地“臟”得多,以至于大家紛紛猜測,是不是海象把北極的海冰弄“臟”了。
也許有一天,科學家可以解開心中的北極冰“臟”之謎。大自然的神奇奧秘,正是在科學家們不斷追問和探索中,才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
充滿藝術之美的冰上融池
位于地球頂端的北冰洋,冬夏兩季的面貌迥然不同。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8月抵達北冰洋的時候,正值北冰洋的盛夏,與人類社會一樣,大自然也給北冰洋換上了一套美麗的“夏裝”——冰上融池。
在極晝的陽光照射下,覆蓋在北冰洋海冰上的積雪漸漸融化,在潔白的冰面上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造型各異的冰上融池。融池的顏色深淺不一,淡藍色是融化尚淺的融池,深藍色是已經(jīng)融化很深的融池,深黑色是已經(jīng)融化透并與海水相連的融池。在“雪龍”號一路北上過程中,拍攝這些美麗的、充滿藝術造型的冰上融池,給考察隊員單調(diào)的航行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臨行前,我就十分意外地發(fā)現(xiàn),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余興光不僅是一位海洋科學家,還是一位造詣深厚的書法藝術家?!按舜伪睒O之行,除了科學上的收獲之外,最大的收獲就是深刻體會到中國書法藝術與神奇的大自然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庇嗍紫锌卣f:“中國書法是一種點畫、線條的造型藝術,通過點畫、線條的千變?nèi)f化和有機組合,形成了一種充滿美感的藝術。在各種自然條件作用下,冰上融池的形狀也呈現(xiàn)出與漢字極其形似的點畫和律動的線條,似畫非畫、似字非字,看上去同樣充滿了藝術的美感?!贝撕笪易屑氂^察,許多冰上融池的線條果然與中國書法藝術頗為神似,或為狂草、或為篆書、或為甲骨文,應有盡有。
來自中國海洋大學的趙進平教授曾經(jīng)多次到訪北極,他介紹:“冰上融池是夏季北冰洋的重要自然現(xiàn)象,研究冰上融池是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變化機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夏季北冰洋的海冰融化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卑凑找酝5囊?guī)律,北冰洋夏季海冰的融化程度一般在10%左右,然而在2007年,海冰大面積地融化了30%以上,引起了世界各國科學家極大關注。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融化的機理,正是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的兩大科學目標之一。
神秘詭異的冰海霧航
曾經(jīng)看過一部國外恐怖電影《幽靈船》,影片講述了尋找在北冰洋上失蹤的一條船的故事。多年過去了,故事的情節(jié)早已經(jīng)淡忘,但那條船在霧氣彌漫的北冰洋像幽靈一般行駛的詭異鏡頭,卻令我至今毛骨悚然。
在跟隨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來到了《幽靈船》的故事發(fā)生地北冰洋,果然也遭遇到影片中那樣的彌天大霧,周圍景象看上去甚至更為詭異,但心境卻與觀看影片時的恐怖感覺截然不同。身處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這一溫暖的集體,親身經(jīng)歷“雪龍”號奇異的冰海霧航,大自然的奇妙造化令人享受到一場無比美好的“視覺盛宴”。
北冰洋的霧經(jīng)常如一位“不速之客”說來就來。2010年7月27日,我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來到了北緯72度18分、西經(jīng)152度34分的加拿大海盆深水站位,進行8個小時的海洋綜合調(diào)查。上午的天氣還是陽光明媚,藍天白云之下,塊塊浮冰點綴著湛藍色大海。午后時分,突然飄來一陣濃霧,霎時間天色變得陰暗昏沉。冒著濃濃海霧,部分科考隊員乘坐“黃河艇”在“雪龍”號周圍尋找到一塊較大的浮冰,進行了兩個小時的短期冰站觀測、采樣等工作。海面上的霧氣卻越來越大、越來越濃?!把垺碧柡叫性跁r而稀疏、時而密集的浮冰區(qū),不時能感覺到船體撞到大塊浮冰的顫動。
海面上的能見度不足幾十海里,“雪龍”號船長沈權拿著望遠鏡站在駕駛臺,一籌莫展。然而,窗外的奇異美景,卻令他不時地抽空跑出去拍幾張照片。慢慢地,只見那北極圈內(nèi)極晝期間永遠不落的太陽突破了濃霧的包裹,在天邊露出了一個“紅球”般的身影。飄忽不定的霧氣,使朦朧的“紅球”時濃時淡;霧氣籠罩的天際線盡頭,已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海。無邊的霧氣緊緊籠罩了“雪龍”,似乎已不知身在何處、路在何方,那感覺甚是奇妙。
“雪龍”號時而航行在一片沒有浮冰的海面,“紅球”的倒影映襯在海面,波光粼粼,海面平靜如湖水,幾乎令人不敢相信這是北冰洋。北極海霧有平流霧、輻射霧、蒸發(fā)霧之分,每種海霧的特點和形成的物理機制各不相同。在北冰洋的南部,由于濕熱氣流充分,易形成持續(xù)時間長、濃度大的平流霧;在冰蓋和大浮冰塊上,由于冰雪面的強輻射冷卻,容易形成穩(wěn)定的輻射霧;在浮冰區(qū)的海霧一般都是蒸發(fā)霧。據(jù)中國海洋大學趙進平教授分析,晚上的那場大霧還有可能是蒸發(fā)霧,因為當時海、氣溫差較大,儲藏的海洋熱能從浮冰空隙中沖向大氣,以水蒸氣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形成了蒸發(fā)霧。
但北極海霧還是科學考察的“大敵”。在考察過程中,如果遭遇大霧天氣,所有的考察隊員都停止冰面考察工作。
未融先裂的北極點海冰
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在北冰洋支離破碎的海冰中“見縫插針”,2010年8月20日一舉挺進到北緯88度22分,這是中國船舶目前所到達的最高緯度。考察隊領隊吳軍和首席科學家余興光帶領14名考察隊員,分兩批乘直升機前往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這是中國歷次北極考察中首次前往北極點,隨隊記者也一同前往見證記錄這一歷史時刻。
在北冰洋難得一見的陽光燦爛好天氣中,“海豚”直升機一路北上直奔北極點。鳥瞰北冰洋,眼前哪里有什么想象中的一望無際白色冰原!一路所見的,依然是無數(shù)塊支離破碎的海冰漂浮在深黑色的海面上,看上去猶如一幅巨大的天然畫卷。“畫卷”中大大小小的浮冰不僅四分五裂,而且布滿了斑斑駁駁的冰上融池,簡直令人擔心飛機無法在冰面上著落。
圍繞著北極點附近的一塊平整浮冰,“海豚”直升機盤旋下降。那一瞬間,出于多年職業(yè)習慣,對經(jīng)緯度極為敏感的“雪龍”號船長沈權一直注視著手中的GPS儀器。“GPS上顯示的經(jīng)度在飛快地跳動,一轉(zhuǎn)眼就從東經(jīng)跳到西經(jīng),又從西經(jīng)跳到東經(jīng),實在是我平生從未見過的奇異情景,太令人震撼了!”沈權說。
是的,這就是北極點!地球自轉(zhuǎn)軸穿過地心與地球表面相交、并指向北極星附近的交點,就在這里!理論上位于北緯90度的北極點,這里沒有時差,沒有東、西、北,無論哪個方向都是南。在北極點,一腳可以同時跨越東西兩個半球;繞北極點走一圈,就相當于環(huán)繞地球一周。
“海豚”直升機緩緩降落在北緯89度59分973秒,距離理論上的北極點還有約50米。燦爛的極晝陽光照耀在雪白的冰面上,第一次留下了中國北極科學考察隊員的腳印。距離直升機幾十米遠處,正好有一個突起的小雪丘,大家就將那里當成北極點,深一腳淺一腳地奔過去,插上國旗和隊旗。
因為,要想確認理論上的北極點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不僅是因為方向問題,還因為北極點上的海冰是在不斷的運動漂移之中,冰面上的北極點永遠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來到北極點,大家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進行科學考察。所有隊員在領隊吳軍和首席科學家余興光的帶領下,爭分奪秒地進行科學觀測和采樣。兩個飛行架次總共在北極點停留不到一個小時,大家在北極點冰面上布放了冰浮標,該浮標將隨冰漂流,實時將氣溫、氣壓、漂流的經(jīng)緯度等數(shù)據(jù)通過衛(wèi)星發(fā)回國內(nèi)接收器,可以隨時監(jiān)測北極點的海冰漂移動向;發(fā)射了先進的拋棄式溫鹽深剖面探測儀,獲取了北極點0~1000米水深的溫鹽資料;同時鉆取了3根冰芯樣品,采集了大量的海冰和海水樣品,沿途還同步進行了海冰分布觀測。
許多考察隊員直到坐上直升機要離開北極點時,才恍然驚覺一直忙于科學考察,以至于忘了在北極點留下一張全體隊友的合影、忘了留下一張寶貴的個人照片、忘了在北極點展示一下單位的旗幟……
神秘的北極點,為本次考察海冰快速變化和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響應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科學資料,同時也給人留下了許多遺憾;神秘的北極點,還沒有讓人來得及細細體會它的神秘之處,就已經(jīng)要匆匆告別。
加強北極科學考察,探尋北極冰蓋形成的緣由,深入研究北極海冰快速變化的機理,加強對北極氣候變化的預測,無疑對我國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第四次北極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雖然只是本次考察過程中的一小步,卻是我國北極考察事業(yè)的一大步,極大地鼓舞了科學工作者。北極點,不是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