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志勤,地地道道的廣州人,中國十佳商業(yè)攝影師,1990年起從事廣告攝影,2000年倡導成立了廣州市廣告協會廣告攝影師專業(yè)委員會,致力促進商業(yè)攝影行業(yè)的發(fā)展,首任會長、常委,現任職廣州駿豪廣告有限公司。作品曾獲1998年美國紐約廣告節(jié)創(chuàng)意攝影類銅獎,作品入編1997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7年中國商業(yè)攝影年鑒。
麥志勤兒時的鄰居是后來成為殿堂級的攝影名家、現年81歲的前廣東省攝影家協會主席——梁惠湘。麥志勤經常去他家玩,耳濡目染下對攝影產生了濃厚興趣,畢業(yè)后很自然地從事了這一行業(yè)。1990年進入當時的白馬設計工作室(后來的白馬廣告有限公司)任攝影助理,1994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服務對象多是世界排名500強的公司。這些世界頂尖品牌都會通過4A公司尋找適合拍攝自己產品的攝影師,麥志勤就是他們樂于合作的攝影師之一。
麥志勤是一位善于在學習中總結的攝影師。與4A公司合作帶來的最大好處,是讓他學到了一套非常細致、嚴謹、又可以高效運作的工作流程。因為所有的前期工作都很細致,都經過數次的開會討論,到了拍攝現場只是解決一些突發(fā)性的小狀況。充分的溝通可以了解針對性的目標消費群體,影像最終要達到的效果,包括光效、道具、人物動作、表情和造型、妝容等,哪怕是一個只用做背景墻的相框里放的相片,都需要提前想好。也許那張相片并不在最后那幅作品的焦點上,也仍然不能忽略。每一個步驟都要很精心,避免任何不恰當或者錯漏、雜亂環(huán)節(jié)。這樣無論客戶最后選擇哪張,都不會有與產品不合襯或者疏漏掉的地方。
在服務于自己的直接客戶時,他也會引入這樣的流程,使每一次工作得以順利、流暢地完成。倚重于這種流程式的管理,逐漸與國際化管理模式接軌。麥志勤認為與高端品牌的合作,是每個商業(yè)攝影師都應該爭取和珍惜的工作機會,哪怕剛做時不賺錢,也應嘗試接一些這樣的工作。
麥志勤最“痛苦”的一次拍攝經歷,是在甘肅敦煌拍攝一個廣告片,行程8天。他們住在雅丹(張藝謀拍《英雄》的地方),那里離敦煌80公里,一切生活補給都要從敦煌運過來。在-8℃的氣溫下,沒有熱水洗澡就干脆不洗,也沒有肉吃,基本每天都是土豆、胡蘿卜,還要扛著繁重的器材徒步、攀爬。對于生活在“食在廣東”環(huán)境下的麥志勤來說,工作條件的艱苦,讓他刻骨銘心。熬到第六天深夜兩點,他實在堅持不住了,跑去所謂的賓館大澡房(臟得分不清是廁所還是澡房),大聲唱著歌洗了個冷
水澡,他發(fā)現也可以洗得很爽。
在與4A公司的合作中,麥志勤明白了攝影師的主要工作是執(zhí)行:執(zhí)行廣告公司在前期與客戶多次溝通、談判后所確定下來的拍攝方案。就算攝影師有自己的想法,也要在執(zhí)行了已經確定的方案后,才能建議多拍一個方案以備選擇,但絕不能把原來的方案推翻。你可以在方案與自己的想法中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客戶滿意,也讓自己滿意。要想做好商業(yè)攝影師,基礎首先要扎實。如果光有想法,不具備順暢實施的執(zhí)行能力,有眼光也會變成空談。
因為麥志勤在商業(yè)攝影領域里的豐富經驗,現在他工作的一部分內容仍然是4A公司的工作單,合作流程已經駕輕就熟,每一次的合作都很輕松??蛻糸_心,團隊開心,拍攝結果也比較成功。拍攝內容大多是日用的消費品,如化妝品、洗發(fā)水,香皂等。在執(zhí)行4A工作單時,麥志勤的團隊還會根據4A公司的腳本,再商討出一個執(zhí)行性的拍攝腳本,把具體的工作流程編排出來,這部分工作大約需要7-10天的時間,真正拍攝時各個部門按流程準備好,很順暢地一天完成。
麥志勤扎實的廣告攝影基礎,使得很多東西都仿佛存在于血液中,使拍攝變成一種很自然的狀態(tài)。麥志勤認為,廣告攝影已不能單純說是作品,只能算出品,因為它已經是商品了。這更像是一種生意:客戶滿意,出品OK,收貨點錢。最快樂的是客戶的貨賣瘋了,攝影出品也被認同成作品了。
談到廣告攝影的發(fā)展,麥志勤深有感觸。上世紀90年代的廣告公司與各個行業(yè)、各種品牌都會有接觸,沒有針對性較強的專項拍攝。他剛入行時,公司接到手表的工作,就去拍手表;接到汽車的廣告,就去拍汽車??傊?,公司接到什么樣的產品就拍什么樣的產品。這樣的結果使得他拍攝的產品面很廣,基礎比較扎實。當時的那家公司,是由廣州美院幾個剛畢業(yè)的學生一起成立的,由于自身對美術、用光等的講究,對作品的要求很高,出品的東西也很細致。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這家公司的做法、觀念應算是很超前的,收集到的資源、參考的資料也較豐富、優(yōu)越,這為他后來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麥志勤常常慶幸在那個廣告剛剛進步的年代,有機會在有理想、有激情的一家公司開始自己的商業(yè)攝影生涯。
如今的廣告行業(yè)已有很大不同,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市場越來越細化,會有更加專業(yè)的分工,攝影師也需要隨著市場的需求重新定位?,F在麥志勤公司的直接客戶中90%來自服裝行業(yè),他對公司拍攝內容的定位也是偏重于人物、時裝,一切資源也是針對這一方面。盡管以前他拍攝的廣告產品涉及面很廣,但現在已經意識到市場的變化,不再單純?yōu)榱松馊ソ邮?,而是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篩選。他認為,只有專注于某一領域,把這一領域的拍攝做專、做精,才符合市場的發(fā)展。
由于廣州與香港距離很近,文化相通,兩地的交流也比較頻繁,香港一直是作為廣東的參考標桿。1987年香港成立“香港專業(yè)攝影師公會”(HKIPP),規(guī)范了廣告攝影市場。而90年代末的廣東,由于沒有行業(yè)規(guī)范,相互間缺乏誠信,惡性競爭,使廣告攝影市場越做越亂,甚至大量出現10元拍一張的廣告片。麥志勤意識到這樣下去,如果行業(yè)內沒有一個組織來協調管理,行業(yè)就會混亂,只會導致越做越小、大家都無法生存。于是,他和幾位攝影師倡議成立廣州市廣告攝影師專業(yè)委員會,引入香港成熟的行業(yè)條款,包括攝影師的職業(yè)水平、與客戶溝通的指引等,把行業(yè)市場規(guī)范,推動市場的發(fā)展。
如今談起當年倡議成立專委會,麥志勤認為規(guī)范其實是把市場細分,存在就是硬道理,并不是為了排斥,也是為了讓客戶有所選擇。有做大眾的,比如10元一張的,如果對制作有要求,也有更好的、更專業(yè)的攝影師或公司。后來國內其它幾個商業(yè)比較發(fā)達的地區(qū),也相繼成立了廣告攝影師專委會。專委會的成立,無疑對廣東商業(yè)攝影的推動、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
麥志勤看待商業(yè)攝影,常說的一句話是:攝影師要具有前瞻性。他時常關注歐洲、日韓商業(yè)攝影的發(fā)展,認為今天他們走的路,三五年后我們也很可能跟隨,市場的發(fā)展變化是有模式可循的。
技術更新、科技進步是每個時代的人都要面對的,麥志勤也時時感到自己面臨的危機與壓力。他感嘆他們這一代成長起來的攝影師有一個先天不足的地方,就是出生的年代沒有電腦,數碼技術的普及,使他們這些從膠片時代走過來的技術型的攝影師,許多方面都要重新開始學習。而現在入行的“80后”,一出生就有電腦,他們與電腦是同期成長,這方面的素質和能力相對較高。數碼技術時代,傳統(tǒng)的攝影技術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是屬于基礎,再不是獨特的、可以賴以生存的技能,但美學素養(yǎng)、光效運用技巧等基本功依舊重要。很多同行會覺得受到很大的沖擊,但在麥志勤看來現在卻正是大有可為的年代。當先進的器材、數碼技術應用把攝影師從繁瑣的機械技術指標中解脫出來,攝影師應該更好地把控影像效果,將想法付諸實現,因而現在也是創(chuàng)意無限的年代,社會的發(fā)展也符合從勞動型轉向智慧型,未來的攝影人才跟隨服務的市場很可能兩極分化。
生活在這樣的年代,攝影師應時刻關注潮流的走向,具備行業(yè)敏感度:技術的發(fā)展、未來影像的需求、資訊的更新。但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攝影師,大多都是自己摸索著干起來的,很少有高學歷、英文很好的,這使他們在獲取一線最有價值的資訊方面會落后于年輕一代。如何找到自己的突破點,與時俱進?麥志勤越來越領悟到“終身學習”的重要。
談到商業(yè)攝影的發(fā)展,麥志勤認為還應包括公司的管理、營運。他們這代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專業(yè)管理上很困惑。營運一家公司、一個團隊,有太高的學問。組建的團隊人員的專業(yè)水準、可信度、忠誠度,都需要時間來考驗。有可能培養(yǎng)出一批跟自己競爭的對手;而單干又存在勢單力薄的情況,抗擊力和戰(zhàn)斗力又不如團隊,各種存在形式也各有利弊。這可能也是影響商業(yè)攝影向前發(fā)展的一個原因。商業(yè)市場是真正的大浪淘沙,在歷經風雨后還能屹立不倒已不容易,更精彩的是經過暴風雨洗禮后煉就的堅強。
麥志勤去國外參觀考察時也會關注經營問題?,F在國外比較成熟的運營模式大都是采用出租影棚,很多影棚都是以前做過攝影師的人轉型經營的。影棚的功能很全,器材配套服務也到位,攝影師連相機都不用自己購買,全部是租用,日常工作都可以在20平方米的工作室搞定。而影棚所有者不用想創(chuàng)意,只要服務好你的客戶,提供最專業(yè)的技術支持就可以了。麥志勤認為這必將是國內未來發(fā)展的趨勢之一,是對產業(yè)鏈的細分與深挖。隨著市場的發(fā)展,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產業(yè)提升會自然走到這一步?,F在所有的運營成本都在上漲,一個攝影師如何去運營、支撐一個規(guī)模龐大、設備齊全、服務配套、功能完善、環(huán)境優(yōu)雅的影棚,并且兼顧使用率的合理性,讓它正常運轉,適應市場發(fā)展呢?麥志勤現在仍然使用自己的影棚,但他已經在考慮:幾年后,當所有器材需要更新淘汰,是否還要花重金重新購買器材、建造自己的影棚?他期待著市場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完善。
麥志勤認為,未來的商業(yè)影像一定不是純靜態(tài)的,而會向表現力更加強的動態(tài)轉變。武漢已經“三網合一”,大量閱讀視頻影像的技術支持已經解決。意識到這種發(fā)展趨勢,根據未來的發(fā)展走向調整,才能迎合未來市場對圖像的需求。對于廣告攝影師,面對客戶時,這種需求也可以是引導性進入,而不只是服從性進入。麥志勤主張做有把握的事,當然時機也要把握好。
現在的麥志勤又在為廣東攝影發(fā)展的后繼乏人而憂慮。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本土成長起來的他,對于本土的發(fā)展帶有更深的關切。他現在最關注的就是教育培訓。他說,搞教育一定不能以贏利為目的,那樣很容易忽略對學生所肩負的責任,所傳授的內容價值與價格失去平衡,結果誤人子弟。他現在經常接觸到來公司實習的學生,發(fā)現做人的基本素質許多人都欠缺。所以當他被請去學校講課時,只簡單談及攝影的技巧,談得更多的是做人的基本素養(yǎng):什么是可為與不可為?傷天害理的事不可為,斷子絕孫的事更不可為;工作鉆研和快樂生活的意義;人的理念道德對以后的影響;要具備怎樣的能力去迎接將來的市場,比如良好溝通的重要性以及對自己職業(yè)生涯的規(guī)劃等等。他認為單純的攝影技術很容易學到,就算學生掌握了他現在的全部技術,也不意味著將來就可以成功。技術也是不斷更新的,流媒體時代可吸收及學習的信息量太大了。重要的是,即將畢業(yè)的學生要具備什么樣的戰(zhàn)斗力、什么樣的再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適應他們所需面臨的時代的各種挑戰(zhàn)。麥志勤認為自己對教育有一種責任和使命感,很樂意去分享經驗和經歷。他說:盡能力去做有意義的事情,快樂工作、快樂生活,不放棄、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