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在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的實驗基礎上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理論。從人與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這個角度看,我們體育教學中所發(fā)生的許多現(xiàn)象(課堂失控、請假人數(shù)非正常多、班級內(nèi)“惡勢力”小團體的形成、不遵守游戲的規(guī)則導致游戲無法進行等)都是由于沒有及時地修補“破窗”所引起的。因此,要認識到這一規(guī)律,加以運用,讓體育教學更加得心應手。
1.課堂紀律方面:要正確處理以學生為主體與嚴肅的課堂紀律之間的關(guān)系。例如:在炎熱的夏天上體育課時,女生的積極性要遠低于男生,她們總是找各種各樣的理由不參加活動,如果有一個人在第一天(無病裝病)請假時能很容易得到批準,那么以后請假的人數(shù)只多不少。即便第一天請假的人不去宣傳請假的容易性,其他同學也有可能已受到了暗示性的縱容,在得到這種“容易”的信息后,她們很容易就會去效仿前人,課堂紀律就會被越來越多的“破窗”所破壞。所以在對待請假這件事上筆者是非常認真的,不但要寫明原因而且要有班主任的簽字,并且在點名冊上記下日期(因為很多女生都是以例假為由)。再如:實心球教學中,由于實心球教學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學生要嚴格遵守課堂紀律,但是如果有個別學生耐不住性子,在沒有得到批準的情況下私自擲球,教師沒有發(fā)現(xiàn)或沒有及時地進行批評教育,其他同學就很容易得到一種“沒事”的信息暗示,一些好動分子的好勝、好奇、頑皮等性格就很容易沖破自制力的束縛,使課堂的危險系數(shù)成倍地增加。還有遲到早遐現(xiàn)象、接力賽時的扔棒現(xiàn)象等,同樣都受著“破窗效應”的影響。當遇到“破窗”時,要及時地修補,有時可能會耽誤很長時間,但是,如果處理不當或等以后處理,就有可能會影響很多節(jié)課,也有可能會發(fā)生一些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件。
2.在技能學習方面:有些內(nèi)容不主張先大略教一遍,然后再細細糾正的教法。筆者認為這樣做不僅容易引起錯誤的動作動力定型方面的問題,而且由于“破窗效應”還容易引起學習態(tài)度的負面影響。例如在廣播操教學中,如果菜個同學的動作路線準確不準確在教師眼中無所謂,動作幅度的太小在教師眼中無所謂,手指是分開還是并攏在教師眼中無所謂,那么他周圍的同學就很容易在暗示和縱容之下去模仿。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在容易與困難、簡單與復雜面前,大多數(shù)人多會選擇前者,從而漸漸地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運動訓練中的人格修煉
王建強
運動訓練中的人格修煉是培養(yǎng)運動員人文精神的教育,即做人的教育。它不是一個獨立的過程,而是滲透在運動訓練和競賽過程中的競技教育。它是促進競技向“人性化”的“道德競技”轉(zhuǎn)變的教育方式。人文精神這一概念是原北京大學王義道校長于1995年從美國引進的,他說:“人文精神是體現(xiàn)在人能否正確對待自我、他人、社會和自然?!边@是一種態(tài)度,人文精神作為一種“態(tài)度”,目前已引起社會高度的重視。
人格的修煉和政治思想教育不同,它雖然不是高標準和功利的,但它是從學會做人的最低標準逐漸升級的。它追求的是基礎的、長期的、穩(wěn)定的、非功利的育人效應。這種教育方式比較適合青少年運動員。人格修煉包含以下內(nèi)容:
(1)底線育人。底線育人是指培養(yǎng)運動員一般的、基礎的人格修煉。它要求運動員:你不能取勝,但應盡力;你不能團結(jié),但應協(xié)調(diào);你不能偉大,但應正義;你不能合己救人,但不能損人利己;你雖基礎不好,但通過努力會讓大家滿意等等。這些內(nèi)容都是有關(guān)做人的“底線倫理”。它是運動員做人、做事和競技的基本素質(zhì)。因此,修煉不能等同于高標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其基礎性的育人方式。所以,底線育人是人格修煉的基石出。
(2)情境陶冶。陶冶是一種富于傳統(tǒng)而有效的方法。在整個教育過程中,它同語言傳授、實際訓練相結(jié)合,構(gòu)成相對獨立的一種教育形態(tài)。陶冶是讓受教育者處于一種與教育要求一致的真實活動情境中,利用其中自然的積極誘因,使受教育者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下,在不知不覺與潛移默化之中,受到預定因素的感染和熏陶。實踐證明。在運動訓練中充分利用情境陶冶的修煉方式完善運動員的人格,是十分有效的。
總之,過去那種單單只重視奪標而不重視育人的做法是不夠全面的(即重視“物化”的技能訓練,而忽視“人格”修煉的“重物輕人”)。近年來,我國學者提出“人物并重,更重人”的競技思想,十分重視運動的技能訓練與人格修煉的有機結(jié)合(即“訓練與修煉整合,以求人物雙修”)。所以重視運動員運動訓練中的人格修煉,對于抵制競技異化,促進奧林匹克運動的健康發(fā)展將起到積極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