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名:朱某、謝某詐騙案;戴某購買假幣案
一、基本案情
2009年2月初,被告人朱某、謝某伙同“老王”(化名,另案處理)共謀以出售假幣的方法騙取他人錢財。同年2月26日,朱某、謝某分別化名朱某某、陸某流竄至安徽省舒城縣城,伺機作案。次日二人結識了被告人戴某,后朱某以請吃飯等為由多次約見戴巢。3月3日,朱某在其住宿的賓館房間內(nèi),向戴某出示了一張50元人民幣,謊稱是假幣,并故意放入水中做“試驗”,讓戴某相信這是仿真度極高的假幣。隨后朱某給戴某兩張同樣版式的50元人民幣讓其試用,戴某使用正常。3月9日,戴某應約到安徽省合肥市與朱某、謝某、“老王”見面看假幣樣品(實為真幣),商定了購買比例為真假幣面值1:4,“老王”當場給戴某6張同樣版式的50元人民幣讓其試用。戴某回舒城后使用未見異常,遂電話聯(lián)系朱某,欲以10萬元購買一箱假幣(60萬元),朱某表示同意。3月13日,戴某攜帶籌集的10萬元現(xiàn)金再次趕到合肥市,在一茶樓包廂內(nèi)與朱某、謝某、“老王”完成交易,購得60萬元“假幣”。朱某、謝某、“老王”騙得10萬元現(xiàn)金后即乘車返回安徽省利辛縣,途中三人進行了分贓。戴某回到家中發(fā)現(xiàn)購買的“假幣”,除每沓上下各為一張50元人民幣的單面復印件外,其余均為快餐筷包裝紙。2009年3月16日戴某向公安機關投案,7月15日朱某向公安機關投案。案發(fā)后,朱某、謝某退繳了全部贓款。另外,2008年1月14日,被告人朱某因犯詐騙罪被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qū)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并處罰金30000元。
二、判決結果
舒城縣人民法院判決被告人朱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8年,并處罰金30000元;被告人謝某犯詐騙罪,判有期徒刑5年,并處罰金30000元:被告人戴某犯購買假幣罪,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4年,并處罰金80000元。法院的判決理由是:被告人朱某、謝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他人財物,數(shù)額巨大,其行為均已構成詐騙罪;被告人戴某違反國家貨幣管理制度,購買假幣,數(shù)額特別巨大,但因其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其行為已構成購買假幣罪(未遂)。被告人朱某犯罪后投案自首,依法可以減輕處罰;被告人謝某認罪悔罪態(tài)度較好,依法可以酌情從輕處罰;被告人戴某屬于未遂犯且犯罪后自動投案。依法可以減輕處罰,其認罪悔罪態(tài)度較好。可以對其適用緩刑??梢姡ㄔ赫J定了朱某、謝某詐騙10萬元,戴某購買假幣60萬元(未遂)的事實,之所以判處戴某緩刑以及未判處朱某、謝某10年以上有期徒刑是由于其有法定的或酌定的從輕減輕情節(jié)。
朱某等人不服判決結果,提起上訴,六安市中級人民法刑事裁定書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但裁定書內(nèi)容中有這樣一句表述:“上訴人朱某詐騙數(shù)額10萬元,且具有曾因詐騙犯罪受過刑事處罰之情節(jié)。犯罪情節(jié)特別嚴重。”即對朱某“曾在詐騙犯罪受過刑事處罰”六安市中級人民法院認定朱某行為屬于“情節(jié)特別嚴重”,但未將其作為加重處罰情節(jié),又由于朱某同時構成“流竄作案”這一法定刑升格情形,最終卻未影響量刑的法定刑幅度,所以對《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第1條第3款第(7)項的適用未作特別解釋說明。
三、爭議問題
本案的爭議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當事人行為定性問題。根據(jù)案情,朱某等人的行為是認定出售假幣罪還是詐騙罪?戴某作為“假幣”交易中的買方兼受騙方,其行為是否為購買假幣罪?若朱某等人的行為不購成出售假幣罪,戴某怎么會構成出售假幣罪的對合犯——購買假幣罪呢,加之并不存在犯罪對象的“假幣”。戴某又怎么能構成犯罪呢?
第二,犯罪數(shù)額認定問題。有意見認為:若朱某等人的行為構成詐騙罪。其詐騙數(shù)額不應當認定為10萬元而是扣除試用的九張50元人民幣按實際騙得金額99550元計算:還有意見認為:若朱某等人構成出售假幣罪、戴某構成購買假幣罪,由于60萬元的“假幣”實為一堆包裝紙,其犯罪數(shù)額是認定60萬元,還是無從認定?
第三,關于詐騙罪的法律適用問題。本案當事人朱某曾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而根據(jù)《司法解釋》第1條第3款規(guī)定,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于詐騙數(shù)額特別巨大;詐騙數(shù)額在10萬元以上,又具有曾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情形的,應認定為“情節(jié)特別嚴重”,朱某應當判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即朱某曾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情節(jié)屬于加重情節(jié),而根據(jù)刑法總則中對于累犯只是從重處罰,最高法《司法解釋》是否與我國刑法相沖突?朱某的行為是否應當適用該《司法解釋》?
四、裁判理由及法理評析
(一)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的運用
該案中前兩個爭議點都可以通過對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的運用予以解決。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是指犯罪的成立不僅要求在客觀上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而且要求主觀上具有犯罪的故意或過失,還要求主客觀的內(nèi)容具有一致性;刑事責任程度的確定不僅要考慮行為的客觀危害,還要考慮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及其人身危險性。該原則主要是運用于定罪和量刑階段,本案前兩個爭議點涉及的正是對這句話在定罪和量刑兩階段的理解和運用。
1 行為定性問題。出售假幣罪,是指明知是偽造的貨幣而出售,數(shù)額較大的行為。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貨幣管理制度,主觀上明知是假幣故意出售,客觀上出售數(shù)額較大的偽造貨幣。朱某等人主觀上明知不是假幣??陀^上其用來交易的只是包裝紙,也沒有實際出售假幣的行為,更沒有對國家貨幣保護制度帶來損害。所以不構成出售假幣罪。詐騙罪侵犯的客體是公私財物所有權,主觀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目的,客觀上使用了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欺詐方法,使被害人陷入認識錯誤后主動交付財產(chǎn)。本案中其朱某等人的主觀故意是非法占有他人財物,并以進行“假幣”交易作為其騙取財物的一種欺騙手段,虛構事實、隱瞞真相,將真幣說成假幣讓戴試用,然后勸其購買,并用包裝紙冒充假幣進行交易,戴被瞞騙而陷入錯誤,主動向其交付10萬元人民幣。最終侵害的是戴的財物所有權。因此,朱某等人以出售假幣為名騙取戴蘭川10萬元的行為,構成詐騙罪。
購買假幣罪有兩個基本的要件:一是行為人主觀上必須明知購買的對象是假幣且具有購買假幣的故意:二是客觀上實施了以較大數(shù)額假幣為對象的購買行為。只要行為人的行為具備了上述兩個要件,就構成購買假幣罪。本案中,戴某主觀上明知是假幣而仍決意購買,客觀上又實施了用10萬元人民幣購買60萬元假幣的行為,雖然購得的是一堆包裝紙,但其主客觀行為已經(jīng)造成了對國家貨幣管理制度的侵犯,是對貨幣真實性的公共信用的嚴重挑釁和威脅,應認定為購買假幣罪。最終戴某沒有購買到所期待的“假幣”,屬于意志以外的原因。這是認定犯罪既遂與未遂的依據(jù)。關于對象認識的錯誤,行為人將非犯罪對象當作犯罪對象,將對象不存在當作存在,通常以預想的對象定罪,且認定為未遂犯,因此,戴某的行為相當于對象不能犯,不影響其罪名的成立。
朱某等人的行為不構成出售假幣罪,戴某的行為卻構成購買假幣罪,這似乎很難讓人理解。確實,從“假幣”交易的雙方分析:站在戴某的角度看,朱某等人就是一出售假幣的團伙,而她就是這些假幣的買方;而站在朱某三人的角度,戴某就是他們詐騙行為的對象,由于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假幣”,戴某只是被騙方。那為什么戴某的行為卻構成了出售假幣罪的對合犯購買假幣罪呢,終其原因,還是在于對主客觀內(nèi)容的一致性的重要理解。對一個人行為的定罪,只應對行為人自身的主客觀方面進行考察。只要行為人的行為符合該罪名的主客觀構成要件,該罪名即成立,而不應以其他行為人的罪名為標準來認定行為人的行為。對于對合犯,也是這樣,出售假幣罪與購買假幣罪并不一定總是同是存在,就像行賄罪與受賄罪一樣,若某國家工作人員構成受賄罪,行賄人的行為卻不符合行賄罪的構成要件,行賄人同樣也可以不構成行賄罪。
2 犯罪數(shù)額認定問題。《司法解釋》第1條規(guī)定: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于詐騙數(shù)額特別巨大,詐騙數(shù)額在10萬元以上,又具有慣犯或者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情形。應認定為“情節(jié)特別嚴重”。而朱某三人屬于流竄作案?!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偽造貨幣等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規(guī)定:出售、購買假幣或者明知是假幣而運輸,總面額在4千元以上不滿5萬元的,屬于“數(shù)額較大”;總面額在5萬元以上不滿20萬元的,屬于“數(shù)額巨大”;總面額在20萬元以上的,屬于“數(shù)額特別巨大”??梢姺缸飻?shù)額的認定直接影響著四行為人的法定刑幅度。
本案中,450元的“假幣”是否應從詐騙數(shù)額中扣除關鍵取決于這450元發(fā)揮的是什么作用。朱某等人將這450元的真幣說成假幣讓戴某試用,致使戴某試用后確信這450元可以“以假亂真”,于是與朱某等人達成購買假幣約定。在整個過程中,這450元發(fā)揮的是詐騙手段作用,假如戴某試用后最終并沒有答應購買其假幣,那么詐騙不能完成,這450元也不會要回。作為詐騙手段的這450元也可以認為是詐騙成本。一般詐騙案件從犯罪預備階段到實施終了,行為人為實施詐騙往往都需要一些成本,包括衣、食、住、行以及一些特殊手段所需要的費用,如果這450元予以扣除,那這些其它成本是不是也應當扣除呢?朱某等人主觀上并沒有把這450元作為交易的對象,客觀上收得了戴某10萬元人民幣,其犯罪數(shù)額應以10萬元來認定。如果該案件換一種情形,在朱某與戴某的“假幣”交易過程中。朱某交給戴某的花邊紙里夾放了450元真幣,那么這450元我認為應從犯罪數(shù)額中扣去,這時這450元屬于交易成本。就如同拿一個僅值5萬元的古董贗品欺騙他人以10萬元的真品價購買,詐騙方只賺了其中的差價,應以5萬元的數(shù)額量刑。
關于戴某購買假幣罪的數(shù)額,可以運用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來解決。由于犯罪對象的認識錯誤,戴某以10萬元真幣購買60萬元假幣的行為未得逞,這不影響行為人戴某的主觀意圖和客觀要求。事實上,戴某主觀上追求的是60萬元“假幣”,客觀上認為朱某等人交付的是其渴求的60萬元假幣才付了10萬元真幣的,其意志因素和認識因素是相統(tǒng)一的,認定60萬元的犯罪數(shù)額沒有疑問。如果換一種情形,戴某以10萬元真幣購買的60萬元“假幣”中有4000元以上的假幣,那么按照構買假幣罪的數(shù)額要求,戴某屬于購買假幣罪既遂,其犯罪數(shù)額應定實際購得數(shù)額。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全國法院審理金融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中提出,在對“假幣犯罪的認定中,尚未制造出成品,無法計算偽造、銷售假幣面額的?;蛘咧圃臁N售用于偽造貨幣的版樣的,不認定犯罪數(shù)額?!边@就是說,無法計算偽造、銷售假幣面值的,不能計算在犯罪數(shù)額之內(nèi)。這看似好像不公平,沒買著假幣的以預想數(shù)額量刑,買著假幣的卻以實際獲得數(shù)額認定,但是,此內(nèi)容后還緊接一句,即“依據(jù)犯罪情節(jié)決定刑罰”,也就是說雖然無法計算的數(shù)額不予以計算。但并不等于應當從輕或減輕懲罰行為人和認定其罪行,而犯罪情節(jié)又如何把握呢?實踐中首先應衡量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犯罪手段,比如,用100元真幣購買10000元假幣,和用10萬元真幣購買100萬元假幣相比,后者主觀惡性和危害程度就遠遠大于前者。這其實涉及的是罪責刑相適應問題。
(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運用
《司法解釋》將“曾經(jīng)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這一情節(jié)作為加重情節(jié),改變其法定刑幅度與罪責適應原則是相違背的。根據(jù)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法定刑的輕重應當由犯罪分子所犯罪行決定。所謂罪行,是指依照我國刑法規(guī)定,具有特定構成要件或符合特定構成要件要求的,并配置有一定法定刑的行為模式或適用一定法定刑的現(xiàn)實行為,而犯罪分子所犯罪行是指當下需要追究的符合一定行為模式的犯罪行為。簡單地說,法定刑幅度應由行為人需要追究的罪行決定。對于詐騙罪,《司法解釋》中其它七種法定刑升格情形,如“流竄作案”、“導致被害人死亡”、“使用詐騙的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都是針對詐騙行為本身,強調(diào)的都是該行為本身的社會危害程度?!霸?jīng)受過刑事處罰”是行為人曾經(jīng)的行為,已經(jīng)追究過,不再是刑法追究對象,其表明的只是行為人的人身危險程度,雖然也是決定刑事責任程度的根據(jù),但其只能在法定刑幅度內(nèi)影響,而不能作為法定刑升格情節(jié)。相比該條文,刑法總則中“累犯應當從重處罰”的規(guī)定與該原則是相適應的。由于罪責刑相適應原則是1997年修訂刑法時才加入的,所以1997年刑法實施后的詐騙案件應不再適用該解釋第1條第3款第(7)項的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