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書店翻到這本《古琴》,第一眼便被封面上的著者名字所吸引。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這難道是一部外國人寫的關于中國古琴的書?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扉頁,對于“林西莉”這個陌生的名字,簡介中說道,她是瑞典著名的漢學家,上世紀六十年代曾在北京大學求學兩年,同時在北京古琴研究會學習古琴,師從王迪等人,并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著名古琴演奏家的指導。原來也算是師出名門啊,可是,一個外國人對于集中國古典文化于一身的古琴,到底能有多深刻的見解?起初我還是抱著懷疑的態(tài)度的,但是讀完之后,心情頓時復雜了起來。
“我輕輕地撥動其中的一根弦,它發(fā)出一種使整個房間都顫動的聲音。那音色清澈亮麗,但奇怪的是它竟還有種深邃低沉之感,仿佛這樂器是銅做的而不是木制的。在以后的很多年里,正是這音色讓我著迷。從最輕弱細膩的泛音——如寺廟屋檐下的風鈴,到渾厚低音顫動的深沉”。這是林西莉初次在北大的一間教室里見到古琴時的情景。在對古琴的歷史以及它所蘊含的文化乃至精神所知甚少的情況下,最初為之所吸引的,便是那獨特的音色,時而清澈明亮,時而渾厚深沉。它不似古箏尖銳,不似二胡凄婉,也不似琵琶靈動,相形之下,它更多了一份優(yōu)雅從容與波瀾不驚。此外,它在中國古典文化中占據(jù)了及其重要的位置,人們常將其與修身養(yǎng)性、退隱山林以及儒釋道思想聯(lián)系在一起。千余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爭相追捧,也留下了不少佳話與典故。
“古琴和其他高水準的樂器一樣,都需要一生的錘煉和投入才能至善至美,而如此的錘煉和投入?yún)s是極少數(shù)人能夠達到的。但通過粗淺地接觸古琴音樂,讓我們不但有機會見識到這樣一種極其獨特而曼妙動聽的音樂,也有機會與整個中國古典文化親近起來”。林西莉正是將古琴作為一個深入中國古典文化的切入點,通過自己學琴的親身經歷,慢慢領悟琴道,包括與琴相通的詩、書、畫,以及那些傳統(tǒng)文人的生活點滴與精神面貌。
全書分為“另一個世界”、“樂器”、“遠古及傳說”、“桃源夢”和“琴譜與彈奏技巧”五個部分?!傲硪粋€世界”以作者在北京學琴期間的所見所聞為主,描述了一段與古琴以及古琴大師們的奇緣?!皹菲鳌焙汀扒僮V與彈奏技巧”主要介紹了古琴的器型、材質、構造、音色原理、彈奏手法、著名曲目及其內涵意境等。行文并不似教科書般枯燥無味,而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夾雜自己的心得體會,活靈活現(xiàn)地呈現(xiàn)給讀者?!斑h古及傳說”講述了與古琴相關的奇聞異事,包括莊子、列子、聶政、嵇康、竹林七賢、諸葛亮等,夾敘夾議,深入淺出,并附有大量的詩歌、繪畫、照片等,尤為生動,不落俗套?!疤以磯簟敝貜摹拔铩背霭l(fā),如“汴梁御園”、“靜心堂”、“文房四寶”、“印章”等,探尋古典文化中的思想與情感。
全書貫穿始終的,也是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作者于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北京學琴的一段經歷。當時,恐怕連她自己也未曾意識到,對于一個學琴之人來說,她遇到的是如何一段奇緣。
?。保梗叮蹦瓿酰敃r林西莉二十八歲,隨外交官丈夫來到北京,此前她已有近二十年學習西方古鋼琴和六年學習中世紀雙弦魯特琴的經歷。她抱著對神秘的東方古國及其文化的種種好奇與想象來到中國。此前,她原本打算在中國學習琵琶,因為在畫冊上看到的琵琶與她熟悉的魯特琴十分相似。但她在莫斯科停留時遇到的一位蘇聯(lián)音樂家阿倫德教授卻堅決反對她學琵琶。“一個簡單樂器,音色還算得上漂亮”。阿倫德教授這樣形容琵琶。而他認為,對于學過魯特琴的林西莉來說,“唯一的選擇即是古琴。正如歐洲文藝復興時的魯特琴,古琴亦是用來反思和感受心靈的樂器”。
林西莉在北京的兩年里,一邊在北大學中文,一邊作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唯一的學員,跟隨王迪等古琴大師們學習古琴。她在古琴研究會度過了兩年愉快的學琴生涯。至今難忘的,是她的老師王迪在每教一首新曲子前,都要給她講一個長長的故事,以便讓她了解曲子所想表達的氛圍、意境。春天來臨,沉寂的大地伴著潺潺流水即將復蘇,這便是《春曉吟》;朵朵纖柔的梅花在嚴冬的寒風中起舞,這便是《梅花三弄》;迷霧籠罩的竹林險灘上,船夫和纖夫隨著槳櫓的吱呀聲,艱辛地拖著沉重的船只逆流而上,這便是《欸乃》。至于那些與歷史上流傳的戲劇性的動人故事相關的曲子,如蔡文姬與《胡笳十八拍》、嵇康與《廣陵散》、莊子與《莊周夢蝶》以及伯牙子期與《高山流水》等,王迪更是講得繪聲繪色,給了林西莉極大的啟發(fā)。她與只比自己長幾歲的王迪可謂亦師亦友,他們常在一起由古琴談論到書法、繪畫、詩歌,時而又談及嵇康,談及清貧知識分子的堅守,談及怎樣生活。此外,她還記得瘦弱矮小的管平湖時不時進屋來關心自己的彈法,并鼓勵地點頭?!八涯请p又大又黑像樹根一樣凸凹不平的巨手在琴弦上攤開時,反差極大。他的彈奏如此有力,仿佛整幢樓都要倒塌一般”。她也記得溫文儒雅的溥雪齋“穿著那件帶有絲綢里子的藍布長衫,有時會輕手輕腳有點好奇地走過來”,評點自己的手勢。還有大師們在隔壁房間里為一首古曲打譜時,時而爭吵,時而又合奏,傳出和諧的聲音。有時,管平湖等人演奏時,還會悠悠然隨著琴聲低吟,超然物外,琴人合一。那段簡單快樂的生活和那些可愛的人們,讓她幾乎忘記了外面與古琴的世界格格不入的窮困現(xiàn)實。
除了受到大師們的言傳身教,林西莉的幸運還不僅于此。她第一次在北京大學跟一位楊姓的學生學習古琴時接觸到的那把古琴,竟然就是“一把明代的琴,是他的家族傳承下來的”。而當她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唯一一名外國會員時,她竟能有幸每天與一把宋代古琴為伴,并每天抱著這把有個絲綢琴套的宋代古琴坐著公交車在北京城往來于北大宿舍和坐落于護國寺旁邊的古琴研究會之間。試想,如果今天有人天天抱著一把價值連城的千年古琴坐公交車穿行于北京街頭,那該是件多么奢侈而不可思議的事啊。在林西莉學成回國之前,古琴研究會送給了她一把明代的名為“鶴鳴秋月”的古琴。管平湖還對她說,要是還想繼續(xù)學琴的話必須得有唱片聽。但是當時中國古琴的唱片資料也不過三四張而已,于是管平湖說:“你去找個錄音機來,我們給你錄?!睘榇?,林西莉特意跑到香港買了一個大錄音機,然后,古琴研究會所有的人都鄭重地彈了曲子錄下來,并在大卷的老式錄音帶上寫下“送給林西莉,1962年冬天”。如同過了很久林西莉才明白古琴研究會的那些老人們都是什么分量的人一樣,她也是后來才知道這些古琴大師送她的這些錄音意味著什么。那是古琴研究會所有成員唯一的合集,也是一些大師唯一留下的演奏錄音——她的老師王迪,就不曾錄過一張唱片。這些錄音是何其珍貴,而她又是何其幸運啊。對于每一位古琴愛好者而言,如此的經歷真可謂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奇緣了,著實令人羨慕唏噓不已。而更令人感動的,正是老一輩琴人們對待藝術的嚴謹態(tài)度,以及用一顆質樸、無私的心對待學生、對待生活?!拔一撕荛L時間才明白這些老先生是何許人也。含蓄、友善、溫和,有著那種只有智慧的長者和高僧才有的明朗的臉”。這在今天,似乎更顯得彌足珍貴。
此外,書中的一些細節(jié)也折射出當時中國社會中,知識分子們的生活境況。林西莉在學琴的過程中,終日與如此高雅之美相伴,而現(xiàn)實世界卻是“鮮活的散發(fā)著蒜味的六十年代”,這種強烈的反差一時讓她難以接受。她對一位同齡的中國朋友談起:“就拿我正在讀的沈復的作品來說吧。他描寫他的妻子如何在晚上出去,將茶葉包在布袋里,放在即將閉合的睡蓮的花瓣中,第二天早晨取出,便可喝上帶有荷香的茶,快樂而享受。雖說那是發(fā)生在十八世紀的事,但至今仍有代表性。”而她的朋友說道:“你覺得這很奇怪嗎?我們小時候就經常這樣做。十年前搬家前,我們在北京也時而會這樣。你不記得我們院子里有個很大的栽種蓮花的瓦盆了?吸收了蓮花香氣的茶葉有一種清淡的香味。你從來沒試過?”林西莉于是會心,“反而對那些清貧的知識分子、藝術家的種種作為更加好奇,尤其是那些不用花錢就能使生活更美好、更豐富、更舒適的辦法”。這也許就是中國式的智慧在那些年代中的極致體現(xiàn)吧。就像在不大的琴房的地上放置瓦罐,通過瓦罐的共鳴創(chuàng)造聲音的回旋之感,加強音響效果。凡此種種生活的趣味,也被林西莉一一寫入書中,所記述的不再只是一張琴、一紙譜、一只曲,而是中國傳統(tǒng)生活的精神范式,充斥著歷代文人們對美的理解,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如今讀來,不禁感嘆,我們的先輩們生活在被我們稱之為落后的年代,卻過著比我們當下更為精致、更有情趣的生活,這是因為我們擁有了更多,還是遺失了更多呢?
《古琴》一書曾獲得2006年瑞典最高文學獎——奧古斯特文學獎非文學類優(yōu)秀獎,這是林西莉又一次獲此殊榮。此前,她曾憑借同樣一本介紹中國文化的《漢字王國》摘得此項桂冠。據(jù)說,在瑞典,每年圣誕節(jié)之際,人們喜歡把“奧古斯特文學獎”和當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獎作品,作為貼心的禮物送與友人。對他們而言,閱讀的樂趣近乎到一個遙遠國度的旅行。于是,《古琴》一書的出版,再次在瑞典國內掀起了“中國熱”。林西莉在他鄉(xiāng)遇見了古琴,覓見了知音,那么,古琴在他鄉(xiāng)是否也能有知音相伴呢?而作為古琴的故鄉(xiāng)之人,我們對于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又了解了多少呢?閱畢此書,或許能窺探些許古琴之美、其之于傳統(tǒng)文人的意義,以及他們精致、愜意的理想生活,無論是在遙遠的古代,還是在林西莉筆下那個新中國的特殊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