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股神”沃倫·巴菲特,同學們一定如雷貫耳。而“股神”之子彼得·巴菲特也許會讓你有幾分陌生。讓人意外的是,彼得并沒有像父親一樣投身商界,而是通過艱苦努力,成為了一名作曲家和音樂人。對此,我們不禁好奇,父親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投資家,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富二代”,彼得·巴菲特為什么不愛“K線”愛“五線”,他又會擁有什么樣的人生呢?
父親是一個簡單的人
記者(下文簡稱記):您眼中的父親,全世界最著名的投資家沃倫·巴菲特是什么樣的?
彼得·巴菲特(下文簡稱彼得):我小的時候父親并不是那么知名,當我20歲的時候,父親的財富積累才被外界所津津樂道,但父親從來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每天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至今我的父親還生活在我小時候成長的房子里,那里沒有任何圍墻。他80歲了,仍然每天自己開車。如果有一天晚上你正巧進入我父親家,可能跟我8歲時看到的場景是一樣的——父親吃著三明治、炸土豆片,坐著同一把椅子,穿著睡衣享受生活,并沒有什么特別。
記:問一個很多人都關注的問題——您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股神”,您是否考慮過繼承父親的事業(yè),從事金融行業(yè)?
彼得:我和父親都在做自己所熱愛的事業(yè),因此可以說我繼承了父親的信仰:享受每天所做的,便是真正的成功。我的事父親向來放手讓我去做,從未給我任何壓力。不僅是我沒有選擇金融行業(yè),我的哥哥姐姐都沒有。我父親并非不希望我們子承父業(yè),但他更希望我們做我們想做的事情。
記:你有沒有向父親借過錢?還記得當時父親的反應嗎?
彼得:我年輕時想買房子,問父親借錢,他拒絕了。他說,金錢會破壞我們的父子關系。他還說,你應該和其他美國人一樣去貸款買房,然后憑自己的能力將貸款還上。我那時非常生氣,但我很快就理解父親了,他這么做是因為愛我并且尊重我。那之后我再沒有向父親借過錢,因為我能憑借自己的能力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讓我感覺更好。
記:您的書《做你自己》中詳細記錄了您的成長經(jīng)歷,并多次提到“股神”老爸對你人生的深刻影響。
彼得:有個“股神”老爸當然很幸運,但最幸運的是我從他那里學到了一套處世哲學——你的人生,由你自己打造!
記:說到幸運,肯定有人覺得您運氣很好,出生在億萬富翁家庭,您是怎么看待運氣這回事的?
彼得:有人認為出生在富翁家庭是好事,但就像我父親認為的一樣:富翁家庭如果只給孩子提供豪華的環(huán)境,這些孩子可能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而是背上插著金匕首來到人間。
成功不以金錢來衡量
記:您在中國被稱為“最知名的富二代”,在美國人們怎么稱呼您?您更愿意別人叫你“股神之子”還是“音樂人”?
彼得:從身份上來講,那兩個都是我。大家通過父親認識我,了解我的音樂。作為父親的兒子,我深感榮幸,所以我不介意大家叫我“巴菲特的兒子”。在美國沒有“富二代”這個詞,但大家也會叫我“股神之子”。
記:在父親的光環(huán)下,您又如何做自己?
彼得:父親從來不會讓我跟隨他,或者什么都聽他的。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和父親一塊兒在廚房粉刷墻壁,父親對我說:我們都是藝術家,都在創(chuàng)作自己的作品。我非常感動,父親總是鼓勵我尋找自己的夢想。
記:您覺得自己是否成功?有計劃和中國音樂人、電影人合作嗎?
彼得:我覺得自己是成功的,雖然我不是“股神”,但成功不是盲目以金錢來定義的。對我來講,成功就是每天早上起來開心快樂地迎接每一天,與家人保持融洽和諧的關系。雖然我還不是很了解中國,但我很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非常希望和中國的音樂人、電影人合作,章子怡、成龍、鞏俐都不錯。
懂得選擇自己的人生
記:回憶一下,您父親是怎樣教育您的?
彼得:選擇自己的人生。
記:在您的新書《做你自己》中,您一直強調,您最幸運的不是您有一個“股神”老爸,而是您爸爸讓您自由發(fā)展。您是否知道“虎媽”?對于嚴格的東方家庭教育,您怎么看?
彼得:哈哈,我當然知道“虎媽”,她在美國引起很大爭論。所有人都在談論她。我能夠感覺到她想推動孩子做得更好,但是教育的本意是把孩子帶出去,而不是填塞。孩子不是一個空瓶子,什么學科都可以填進去,人的本性注定要走入社會,尋找自我,所以這種方法有對有錯。
關鍵在于把握平衡度,父母的嚴格監(jiān)督對于小孩子的成長當然有很大引導作用,但同時也要注意聆聽孩子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聲音。
我想講個故事。我從6歲開始學習鋼琴,我非常喜歡音樂,對音樂也非常敏感。隨著學琴難度的加大,我不想學了。但我媽媽認為我太小了,不知道自己的決定意味著什么,她不想我就這么退出。于是她給我換了一位新的鋼琴教師吸引我重新學琴。接下來一直到大學,我一共換過4位鋼琴教師,每一位鋼琴教師的風格都不同,教授給我的內(nèi)容都不同。我從他們那里分別學到了指法、對聲音的敏銳、對音樂的激情和作曲。音樂一直沒離開過我的生活。最終,我確定了作曲是我最擅長也最熱愛的領域。
記:您認為對您成長最有影響的教育方式是什么?
彼得:信任和關懷。伴我成長的房子與母親兒時的家只隔了兩個街區(qū),這樣我差不多每天都去看望我的外祖父母。外祖母經(jīng)常給我做冰激凌甜筒,外祖父總是詢問我當天在學校的收獲。而在我步行回家的路上,鄰居們也都會向我親切招手或按喇叭示意。所以,我認為這些對一個人的成長具有影響力,這是一種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溫情。
記:父母在您上學時,給過您最大的支持是什么?
彼得:父母都非常尊重我們兄妹三人的獨特性,從來沒有要求我們要跟別人一樣。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充滿了愛和滋養(yǎng)的家庭環(huán)境,我的父母給我們的一個信息是:你是非常特別的,我們非常愛你,你做的事情正是我們認為你必須做的,這樣對你最好。
記:學習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難題?想過放棄嗎?
彼得:有過。高中一年級時,我本想輟學到懷俄明州做攝影師,母親便和新聞課教師“密謀”給我提供了一份年刊編輯的工作,將我留了下來。我知道真相后,一直“耿耿于懷”。不過,成長經(jīng)歷最終證明,我留在家鄉(xiāng)完成學業(yè)是正確的決定。
記:最后,送一句話給我們中國的年輕朋友吧。
彼得:很喜歡米開朗琪羅說過的一句話,“雕塑本身就在這個石頭里,你需要做的就是把多余的石頭鑿掉?!比松赡苡泻芏噙x擇,只是你需要把浮在表面的東西去掉!
·鏈接·
“股神”巴菲特教給兒子的12件事
1. 會賺錢,還要會經(jīng)營人生。
2. 別把優(yōu)勢當成擋箭牌。
3. 起點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實現(xiàn)夢想。
4. 游蕩的人,未必是迷路的人。
5. 追尋志向能激發(fā)我們最大的潛能。
6. 停下來審視內(nèi)心,是對時間和人生的投資。
7. 找到真正喜歡做、世界也愿意為此付錢的事。
8. 每一次錯誤都是學習的機會。
9. 從心出發(fā),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10. 成功離不開能力、熱情和堅持。
11. 金錢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工作的實質。
12. 我們無法選擇人生從哪里開始,但可以選擇要成為什么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