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婉娟 彭健 喬學榮
(航天東方紅衛(wèi)星有限公司,北京 100094)
蓄電池組是衛(wèi)星電源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在地影區(qū)或光照區(qū)太陽電池陣發(fā)電不足時為整星供電,而在太陽電池陣功率富裕時需要被充電,以為下次放電做好準備。因此,在軌蓄電池處于周期性的充放電循環(huán)過程中,長期的充放電循環(huán)后,蓄電池的性能會逐漸下降,直至不能放電,導致衛(wèi)星壽命終止,因此某種意義上蓄電池的使用壽命制約著整星壽命。地面試驗研究表明,為蓄電池選擇合適的充電制度和充電控制手段,確保蓄電池組在軌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能有效延緩蓄電池性能的衰降速度,延長蓄電池的使用壽命[1-3]。
V/T曲線充電控制技術是目前星上鎘鎳蓄電池普遍采用的充電控制方法,具有成熟可靠、性能穩(wěn)定的優(yōu)點。在一定的蓄電池溫度和充電電流下,利用蓄電池的充電電壓作為蓄電池是否充滿的標志進行充電控制。因為蓄電池電壓與溫度相關,所以作為充電終止控制的電壓不是一個固定值,而是一條電壓相對溫度的函數(shù)關系曲線,即V/T曲線。這種V/T曲線反映的是在相同的荷電狀態(tài)下,其對應的充電終止電壓與溫度之間的近似線性的關系。傳統(tǒng)的V/T曲線控制采用硬件模擬電路實現(xiàn),由硬件模擬地面標定好的V/T曲線,但硬件只能模擬近似的直線,而真實的V/T曲線并非是完全線性的,故硬件電路不能保證在全溫度范圍內(nèi)充電控制的準確性,同時,由于蓄電池的在軌使用條件和本身的性能參數(shù)會發(fā)生變化,在軌應有多條V/T曲線可供選擇,全部用硬件模擬又增加了體積和重量的代價,同時需要消耗一定的指令和遙測資源。
本文提出一種精確、智能化的V/T曲線充電控制技術——軟件V/T曲線控制技術,通過地面試驗數(shù)據(jù)擬合出V/T曲線分溫度區(qū)間的一次函數(shù)數(shù)學模型,以此為基礎形成電源控制計算機的軟件控制算法,實時采集蓄電池的電壓和溫度,進行公式計算,比較實際電壓與充電終止電壓,輸出相應的控制信號驅動硬件的充電電流調(diào)節(jié)電路改變充電電流值,實現(xiàn)充電控制的目的。它比傳統(tǒng)的硬件V/T曲線控制方式具有更靈活、更準確、占用資源更少的優(yōu)點,在蓄電池在軌可能的全溫度范圍內(nèi)均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V/T曲線反映的是蓄電池溫度和蓄電池充電終止電壓的對應關系,而在蓄電池組性能發(fā)生變化或有個別單體電池開路或短路失效時,在同樣的蓄電池溫度下,蓄電池的充電終止電壓會有不同。因此,通常不只設立一條V/T曲線,而是采用多條V/T曲線可供選擇。圖1為一組應用于28V 母線的鎳電池組V/T曲線,溫度越高,所對應的充電終止電壓越低。通常在壽命初期選擇較低的曲線,隨著蓄電池工作時間的增加,性能下降,極化電阻增加,在壽命末期需要選擇較高的曲線,確保蓄電池能夠被充滿[4]。
圖1 蓄電池組充電控制用V/T曲線Fig.1 Battery V/T curve for charging control
目前在軌衛(wèi)星的電源系統(tǒng),所采用的V/T曲線控制技術大部分是由硬件實現(xiàn)的,用模擬電路按照蓄電池地面試驗標定的V/T曲線進行模擬,為了滿足可靠性要求,通常采用3套模擬比較電路,通過3∶2表決電路后,輸出最終的控制信號終止蓄電池組的充電。原理如圖2所示。
圖2 硬件V/T曲線控制原理圖Fig.2 V/T curve controller principle in hardware
由于V/T曲線控制采用的是模擬電路技術,器件多、調(diào)試點多、準確度差、不能在軌修改,并且增加了電源控制器的體積和重量。
另外,地面試驗數(shù)據(jù)表明,蓄電池V/T曲線在全溫度范圍內(nèi)不是標準的直線,如圖3所示。在低溫時,曲線斜率較大;在高溫時,曲線斜率較小。而用模擬電路只能模擬出近似的直線,不能兼顧蓄電池全溫度范圍內(nèi)V/T曲線的準確性,因此,在蓄電池溫度超出正常范圍時,用硬件V/T曲線控制就不夠準確,容易造成蓄電池欠充或過充,過充電嚴重時會引起蓄電池熱失控,影響蓄電池組的使用壽命。
圖3 蓄電池組V/T曲線試驗數(shù)據(jù)Fig.3 Battery V/T curve experiment data
軟件V/T曲線充電控制是利用計算機管理電池組的V/T曲線的數(shù)學模型,通過電源控制計算機采集的蓄電池溫度和電壓,進行公式計算,當實測電壓達到設定的V/T曲線充電終止電壓值時,將蓄電池充電轉涓流充電或終止充電[5]。
與硬件V/T曲線充電控制相比,軟件V/T曲線控制的優(yōu)點見表1。
與硬件V/T曲線控制相同,軟件V/T曲線同樣要確定V/T 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即充電控制的數(shù)學模型。不同的是,由于軟件實現(xiàn)的靈活性,軟件中的V/T 關系可以做到無限接近實際情況,從而使得充電達到精確控制。
V/T曲線的數(shù)學模型有兩種:一是用一次函數(shù)數(shù)學模型,即V=a×T+b,a和b為實數(shù),均可在軌上注修改。近似情況下,將(a,b)作為一個數(shù)組,根據(jù)溫度范圍的不同,軟件自動選擇不同的(a1,b1)、(a2,b2)……等,該種情況是假設在某一小段溫度范圍內(nèi)V/T曲線近似呈線性關系,如表2所示。V/T曲線模型(V=a×T+b)中a、b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可在軌上注調(diào)整,對于某一個溫度區(qū)間,均有無數(shù)條V/T曲線可調(diào)節(jié)。二是用V/T取值列表,通過試驗確定蓄電池組任一溫度下的V/T一一對應關系,寫到軟件數(shù)據(jù)列表中,使用時軟件查表取值。按表取值控制準確性更高,但需要事先把所有在軌可能出現(xiàn)的電壓和溫度的對應關系寫入到固化軟件中,工作量較大,且不便于在軌修改。
表1 軟件V/T曲線控制與硬件V/T曲線控制的比較Table1 Comparison between V/T curve control in software and V/T curve control in hardware
表2 V/T曲線的數(shù)學模型Table2 Math model of V/T curve
圖4 保護二極管與單體電池并聯(lián)電路圖Fig.4 Protection diode is parallel connected with single cell
為了提高蓄電池的充電效率,蓄電池V/T曲線充電一般為二個階段充電,對應的V/T曲線有二組,即第一階段大電流曲線和第二階段小電流曲線。
蓄電池組的充電僅在光照期進行,滿足充電終止條件后發(fā)出控制信號停止充電并鎖定,直至在衛(wèi)星進入地影或有大功率負載開機需要蓄電池供電時,才將充電終止信號解鎖并在電池停止放電后開始充電。以上的控制邏輯由軟件實現(xiàn),利用V/T曲線的數(shù)學模型判斷蓄電池是否充滿并給出鎖定信號;在檢測到蓄電池有放電時,將充電終止信號解鎖;在蓄電池停止放電后,給出D/A控制信號按照二階段設定電流為電池充電,直至再次充滿。
軟件中設置2個用于軟件V/T曲線控制的狀態(tài)標志位,即第一階段充電終止電平和第二階段充電終止電平,2個狀態(tài)標志為0時,表示充電解鎖,允許再次充電;2個狀態(tài)標志為1時,表示第一階段或第二階段充電終止。在初始化時,將2個狀態(tài)標志位置0;在放電電流大于0.5A時,也將2個狀態(tài)標志位置0,表示充電解鎖,可以充電;在滿足充電轉階段條件和充電終止條件時,先后將2個狀態(tài)標志位置1,表示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充電終止。
在放電電流小于0.5A且第二階段充電終止電平為0時,即可按相應的V/T曲線進行充電控制,預置D/A輸出為1擋,即以大電流充電。充電時軟件以固定時間間隔采樣蓄電池溫度和蓄電池電壓,每2s根據(jù)電池當前的溫度進行公式計算,得到第一階段充電終止電壓或第二階段充電終止電壓,然后進行下列充電終止條件判斷。
當實測的蓄電池組電壓超過第一階段充電終止電壓時,軟件進行以下操作:
將第一階段充電終止電平標志位置為1;
預置D/A輸出為2擋,即以小電流充電。
當實測的蓄電池組電壓超過第二階段充電終止電壓時,軟件進行以下操作:
將第二階段充電終止電平標志位置為1;
預置D/A輸出為0,停止充電。
D/A輸出用作硬件充電電流閉環(huán)調(diào)節(jié)的基準電壓信號,充電電流的大小隨基準信號呈正比例變化。軟件V/T曲線控制的流程如圖5所示[6-7]。
圖5 軟件V/T曲線控制流程圖Fig.5 Flow chart of V/T curve control in software
軟件V/T曲線控制使用蓄電池控溫用的4個熱敏電阻進行溫度采集,算法采用對4個溫度值取中間兩值進行算術平均,若溫度已經(jīng)高于蓄電池溫度允許的上限時,進入蓄電池過溫保護,停止充電。蓄電池過溫保護門限可以在軌上注。
軟件V/T曲線由于使用計算機進行計算和控制,可以根據(jù)電池組在軌的實際情況,如蓄電池性能的衰降情況或單體電池開路或短路失效情況等,通過上注參數(shù)進行公式修改,以提高控制的精度。
軟件中對不能被經(jīng)常刷新的重要控制參數(shù),如不同溫度區(qū)間的V/T曲線參數(shù)、蓄電池過溫保護門限值、蓄電池單體的開路或短路失效節(jié)數(shù)等均分3處存儲,使用時進行3取2比對;對實時采集的蓄電池組電壓和溫度均進行算術濾波處理等措施,來提高軟件控制的可靠性和準確性。另外,計算機設計為雙機冷備份,并具有自主切機功能,在主份計算機不能正常運行時可自主切至備份計算機,確保軟件V/T曲線控制的連續(xù)性和有效性。
將安裝有軟件V/T曲線功能的電源控制計算機插入電源控制器內(nèi),與蓄電池組成電源系統(tǒng)進行軟件V/T曲線充電控制聯(lián)試。
試驗中通過發(fā)送遙控指令將電源控制器內(nèi)的硬件V/T曲線調(diào)置最高,使得硬件V/T曲線的啟控點在軟件V/T曲線啟控點之后,并將安時計充電控制斷開,直接考核軟件V/T曲線的控制功能。
軟件中設置的第一階段V/T曲線默認值為V=-0.041 4×T+26.769 6(0℃<T<10℃),V =-0.066 6×T+27.190 8(10℃<T<20℃);第二階段V/T曲線默認值為V=-0.045×T+27.079 2(0℃<T<10℃),V=-0.073 8×T+27.531(10℃<T<20℃)。公式中的系數(shù)是試驗時標定的值。
分別將蓄電池置于冰柜(5℃左右)和常溫下(20℃左右),考核在蓄電池不同溫度下,軟件V/T曲線控制的準確性。整機加電后,蓄電池開始充電,軟件V/T曲線的2個狀態(tài)標志位即軟件V/T 第一階段充電終止電平和軟件V/T 第二階段充電終止電平通過遙測下傳,這2個充電終止電平的標志位均經(jīng)歷了由0到1的跳變,充電電流也經(jīng)歷了由大電流13.2A、小電流5.5A到0的過程,充電終止電壓與預設的當前溫度下的V/T曲線終止電壓相符,表明軟件V/T曲線的第二階段充電控制功能正確,在蓄電池開始放電后,軟件V/T 第一階段充電終止電平和軟件V/T 第二階段充電終止電平的標志位又經(jīng)歷了由1到0的跳變,表明軟件V/T曲線控制功能解鎖,再次充電后又可起到控制作用。
另外,通過上注功能修改軟件V/T曲線的參數(shù),調(diào)整蓄電池的充電受控終壓,實測蓄電池的充電終壓與設置值一致,表明軟件V/T曲線功能正常。
軟件V/T曲線控制技術通過建立不同溫度區(qū)間及可能出現(xiàn)單體開路或短路失效故障下的蓄電池V/T曲線模型,實時采集蓄電池組的電壓和溫度,通過模型計算,發(fā)出蓄電池充電轉階段信號或充電終止信號,驅動相應的硬件電路實現(xiàn)對蓄電池的充電控制。該技術解決了傳統(tǒng)硬件V/T曲線控制中電路調(diào)試量大、不能保證蓄電池全溫度范圍內(nèi)控制的準確度、需要的重量、體積、遙測和遙控資源較多的缺點,利用安裝在電源控制計算機軟件中的一個功能模塊實現(xiàn)蓄電池充電終止控制邏輯,蓄電池V/T曲線的選擇和V/T曲線參數(shù)的調(diào)整均可通過上注數(shù)據(jù)實現(xiàn),可以保證全溫度范圍內(nèi)V/T曲線控制的準確性。
(References)
[1]穆肯德·R·帕特爾.航天器電源系統(tǒng)[M].韓波,陳琦,崔曉婷,譯.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0
Patel M R.Spacecraft power system[M].Han Bo,Chen Qi,Cui Xiaoting,translated.Beijing:China Astronautics Press,2010(in Chinese)
[2]馬世俊.衛(wèi)星電源技術[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1
Ma Shijun.Satellite power technology[M].Beijing:China Astronautics Press,2001(in Chinese)
[3]李國欣.航天器電源系統(tǒng)技術概論[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08
Li Guoxin.Asurvey of spacecraft power system technology[M].Beijing:China Astronautics Press,2008(in Chinese)
[4]馬卉,趙海峰.航天器用蓄電池充電控制的研究與探索[J].電源技術,2009,33(6):519-522
Ma hui,Zhao Haifeng.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battery charging control technology for spacecraft[J].Power Technology,2009,33(6):519-522(in Chinese)
[5]俞紹安.一種智能型衛(wèi)星電源V-T曲線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J].今日電子,2008(2):81-85
Yu Shaoan.An intelligent V-T curve control system design for satellite power system[J].Present-day Electron,2008(2):81-85(in Chinese)
[6]許祺峰.空間電源充放電智能化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6
Xu Qifeng,Research of intelligent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technology for space power[D].Shanghai: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2006(in Chinese)
[7]董文博.微小衛(wèi)星電源系統(tǒng)的智能化設計和充電技術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6
Dong Wenbo.Research of intelligent design and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micro-smallite satellite popwer system[D].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2006(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