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行
通常人們都認為,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其實早在十月革命20余年前,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孫中山,在旅歐期間便在大英博物館中讀到過馬克思的著作,初步了解了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他還曾直接與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第二國際發(fā)生過接觸。這一切對他制定革命理論——三民主義發(fā)生了重大影響。
宋慶齡在《孫中山和中國共產黨的合作》一文中曾指出,1896~1899年旅歐期間,“孫中山知道卡爾·馬克思和弗里德里?!ざ鞲袼挂约八麄兊幕顒印?,不僅如此,“他已聽說過列寧和俄國的革命活動”。在《孫中山——中國人民偉大的革命兒子》一文中,宋慶齡進一步指出,“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孫中山開始發(fā)展了他的社會主義觀點,雖然他還沒有能夠區(qū)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真正社會主義和西方某些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理論家所主張的社會主義”。孫中山當時“敦促留學生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并閱讀當時的社會主義書刊”。
有人對于宋慶齡的說法是否有充分根據曾表示過懷疑,說:“宋慶齡的敘述,也是根據一些聽過孫中山講話的人的回憶。孫中山自己的著述,并未直接述及于此?!薄坝捎谌狈χ苯拥目尚刨Y料,這一判斷尚待證實。即便得到證實,也只能說明孫中山在國外知道馬克思及其經濟學說的最初時期,并未回答馬克思的名字和學說何時傳入中國的問題。”顯然,這個結論下得過于草率了。
首先說“孫中山自己的著述,并未直接述及于此”是不對的。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之一孫文學說——行易知難(心理建設)(1918年)》一文中,回憶到蒙難倫敦的這段經歷時,曾明確講到:“倫敦脫險后,則暫留歐洲,以實行考察其政治風俗,并結交其朝野賢豪。兩年之中,所見所聞,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國家富強、民權發(fā)達如歐洲列強者,猶未能登斯民于極樂之鄉(xiāng)也;是以歐洲志士,猶有社會革命之運動也。予欲為一勞永逸之計,乃采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此三民主義之主張所由完成也?!?/p>
其次,可能會有人質問:上引孫中山的回憶,并未直接提到已接觸過馬克思主義;他所結交的“朝野賢豪”中,是否有馬克思主義者也不明確?;卮鹗?,當時孫中山已直接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者,證據有:(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韋慕廷教授1975年出版的《孫中山——壯志未酬的愛國者》一書,對孫中山1896年倫敦蒙難之后,在倫敦的活動曾有較詳細地紀述。
據該書記載,孫中山在倫敦“一直呆到1897年7月,他花了相當多的時日。在大英博物館圖書館閱讀鉆研,在那兒,他開始接觸卡爾·馬克思、約翰·斯圖特·密勒、亨利·喬治的思想”。該書還指出,正是在孫中山的“敦促”和影響下,東京的中國留學生主辦的《譯書匯編》雜志第2卷第11號(1903年2月15日出版),發(fā)表了馬君武的《社會主義與進化論之比較》,其中云:“馬克司者,以唯物論解歷史學之人也。馬氏嘗謂階級競爭為歷史之鑰?!?/p>
孫中山在倫敦的這段時間,不僅接觸到馬克思主義,而且還聯系著中國社會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了相當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對其制定中國革命的理論發(fā)生了重大影響。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在1905年11月創(chuàng)刊后,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首次明確提出“民生主義”的概念。他說:“歐美之進化,凡以三大主義,曰民族,曰民權,曰民生?!?8世紀末19世紀初以來的百年間,“世界開化,人智益蒸,物質發(fā)舒,百年銳于千載,經濟問題繼政治問題之后,則民生主義躍躍然動,20世紀不得不為民生主義之擅場時代”。這“三大主義皆基本于民”。相比之下,“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如果不能吸取歐美社會發(fā)展的教訓,沿著他們“既往之陳跡”前進,這或許正是我們的“方來之大患”。因為現在就有人近視或不顧自身條件,以當前歐美“為至美”,他們“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然而歐美強矣,其民實困,觀大同盟罷工與無政府黨、社會黨之日熾,社會革命其將不遠。吾國縱能媲跡于歐美,猶不能免于第二次之革命,而況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軌之終無成耶”。所以說,對照歐美國家潛伏數十年之久、今日發(fā)覺時已不能馬上消除的社會之禍?!拔釃蚊裆髁x者,發(fā)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還視歐美,彼且瞠乎后”?!睹駡蟆芬l(fā)揮“先知先覺之天職”,宣揚“少數最良之心理”與“最宜之治法”,使我國社會進步“適應于世界”,讓“非常革新之學說,其理想灌輸于人心而化為常識”,最終為實行這一理想創(chuàng)造條件。
可見孫中山“三民主義學說”的提出,和將“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使中國越過資本主義,直接進入社會主義,以避免重蹈歐洲覆轍”的革命策略的確定,都同其在歐洲考察時接觸到工人運動和馬克思主義有關。
孫中山并未止于認識上對馬克思主義的深入了解,而且還親自與馬克思主義者的國際組織——第二國際進行了接觸,并曾表示要參加該組織。
1905年5月間,孫中山訪問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第二國際書記處,意在向社會黨國際局(第二國際常設執(zhí)行機構)申請加入該組織。接待他的是時任比利時工人黨首領和社會黨國際局主席艾米爾·王德威爾得和社會黨國際局書記處書記的比利時人胡斯曼以及桑德。比利時《前進報》和《人民報》先后于5月18日和20日,刊登了由桑德撰寫的訪問報導,標題是《中國的社會主義》。
第一,根據報導,訪談時孫中山就“中國社會主義者”的奮斗目標問題向汪德威爾得等做了深入說明。他在講述了“中國社會主義者”的目標之一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之后,重點闡述了“中國社會主義者”的土地綱領的內容。他指出,在中國“土地全部或大部為公共所有,就是說很少或沒有大的地主,但是土地由公社按一定章程租給農民”。另一方面,“中國人實行一種很簡便的賦稅制度:每個人按其財產多寡納稅;國家開支不像歐洲這里由那些沒有財產的階級即廣大居民負擔”。據此,他主張,在中國革命勝利后,要“進一步完善這種稅制,給這種制度規(guī)定統一的原則,防止一個階級剝奪另一個階級”,或者說,“改進這種制度,使之同我們黨的原則更趨一致”,防止出現所有歐洲國家都發(fā)生過的階級剝奪現象。
這則報導是否準確地報導了孫中山對中國土地制度及其稅賦狀況的表述,已無從考察。不過,這篇報導對我國這位偉大革命先行者熱切希望中國能在民主革命勝利后,避免像西歐那樣出現尖銳的階級對立的良好愿望,真真切切地反映了出來。
第二,報導還包括孫中山對中國工人及其行業(yè)組織狀況的分析。孫中山向第二國際負責人介紹說:機器的使用在中國還很不普遍。絕大部分勞動還靠手工勞動。中國工人的處境類似歐洲行會和同業(yè)公會時期工人的處境。中國所有的工人都組織在行會和同業(yè)公會中,而且組織得比其他任何國家都更緊密。中國“工人的物質生活狀況還遠遠不是悲慘的。赤貧的人很少,富裕的人更加少。富人雖然富有,然而他們享受的舒適和奢侈的程度卻不及歐洲資本家的一半”,或者說,“像中世紀的工匠一樣,今天中國工人的生活是遠非可憐的”。報導說,孫中山認為,中國的“行會和同業(yè)公會一貫激烈反對輸入機器和采用歐洲的生產工藝”。他們知道歐洲工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多么痛苦,因而不希望自己成為機器的犧牲品”。
顯然,以上幾層意思,似乎是由報道者根據孫中山談話整理而成,其中混雜了許多報導者本人的主觀理解,未必全是孫中山的原話。不過,這個報導,仍能大致反映孫中山的一些重要思想觀點。他早年長期游歷歐美,不難感受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帶來的貧富懸隔的嚴重弊端。這里值得注意的是,1905年以前,他的注意力集中于土地問題,很少談到中國工人問題。這次談話涉及的工人問題,雖然指的只是與手工勞動相聯系的手工業(yè)工人,還不是與機器工業(yè)生產相聯系的產業(yè)工人,但他把工人問題納入中國社會主義者的視野,也是異乎尋常的。這可能是同當時與他交談的對象均系歐洲工人黨的領導人有關。不過,談工人問題也未改變甚至更加強化了他的這個基本觀念:中國的貧富差距,遠不像歐洲國家那么嚴重,這是一件幸事,這一點可使中國的社會主義者有可能越過資本主義,領導中國人民直接到達社會主義。
第三,根據報導,孫中山還向社會黨國際局主席艾米爾·王德威爾得等介紹了他對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前景的設想。孫中山說:中國社會主義者同樣要采用歐洲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進行生產,但要避免它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既要吸收歐洲生產方式的文明精華,又要避免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弊端和糟粕”,這構成了孫中山提倡的民生主義的思想基礎。當初,他就是以此為目標,號召和鼓動革命同志為之奮斗。
第四,根據報導,在這次談話中,孫中山還談到中國社會主義的實現途徑。他深信中國可以依靠幫會的力量,實現革命的理想,當時他對王德威爾得說:“幾年之內我們就將實現我們最大膽的設想,因為我們的行會和同業(yè)公會受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我們將生活在完全的集產主義制度下。你們也將從中受益不淺,不僅因為榜樣的說服力,還因為它將表明集產主義并不是虛構和空想。在我們那里完成的事業(yè)將比多年的爭論和數以百計的會議更能促使人們改變信仰。”另外,他還說道:“中國的社會主義已不像以往人們想象的那樣還處在襁褓之中。我敢說,它已結束了幼年時代。所有的行會都會贊成我們的主張,只等一聲號令便開始戰(zhàn)斗?!?/p>
看來,孫中山說這些話的時候,有著十足的自信心,相信中國依靠行會和同業(yè)公會勢力將先于歐洲實現“完全的集產主義制度”或“最純正的集體主義制度”式的社會主義,并將成為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榜樣。同時,他似乎對歐洲社會黨內將集產主義制度視為虛構和空想的觀點,對那里持續(xù)不斷的眾多爭論和會議現象,也頗有微辭,認定社會主義的實現更需要實際行動。
談話結束時,他大概自認為已經屬于第二國際的成員,于是宣布中國社會黨將派代表出席下一屆斯圖加特國際代表大會,即第二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
這篇報道,先以比利時當地的佛蘭芒語在《前進報》上刊出,數天后以節(jié)譯形式載于法文版《人民報》,不消數月又遠播日本。日本《直言》周刊1905年7月28日第2卷第26號上,以“清國之社會黨”的標題,轉載法國社會黨機關報《社會主義者》的消息說:“近日,清國社會黨非常興盛,意氣昂揚,表示當下屆萬國社會黨大會之際,一定派出其代表?!边@顯然是指孫中山在布魯塞爾社會黨國際局訪問期間的談話和活動。
以上資料說明:一、早在十月革命20年前,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革命者,便不僅一般地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而且還結合中國社會經濟狀況對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并有選擇地揚棄了他們所認為的不適用于中國的“糟粕”(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必經階段;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尖銳化的結果);吸取了其“基本原則”(建立完全公平合理的集產主義制度),并將其運用于制定中國革命的理論??梢?,當時,馬克思主義不僅傳入中國,而且開始對中國社會革命的發(fā)展發(fā)生了重大影響。
三、當時,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革命民主派,不僅在理論上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而且同馬克思主義的國際組織發(fā)生了聯系,還曾要求參加其組織和活動。
如前所述,孫中山在倫敦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的時候,就曾要求其追隨者,翻譯研究馬克思的著作,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孫中山的學生和追隨者中,馬君武對馬克思及其著作的介紹最早;朱執(zhí)信則成績最為顯著。
馬君武1901年6、7月間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讀化學。1903年結識孫中山,矢志反清革命。此間,他由改良主義者轉變?yōu)楦锩裰髦髁x者。1905年8月,第一批加入同盟會,曾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并成為《民報》的主要撰稿人之一。1903年2月15日他在《譯書匯編》第2年第11期發(fā)表的《社會主義與進化論比較》中,對馬克思及其學說做了如下介紹:“拉沙勒(拉薩爾)與馬克司(馬克思)者皆黑格兒(黑格爾)之弟子也。黑格兒之解釋社會問題也,主發(fā)達不息之說。謂人群之生計,乃隨社會之歷史而亦發(fā)達不息者也?!R克司者,以唯物論解歷史學之人也。馬氏嘗謂階級競爭為歷史之鑰。馬氏之徒,遂謂是實與達爾文言物競之旨合?!闭f馬克思是唯物主義者是對的,說他是“以唯物論解歷史學之人”和“馬氏嘗謂階級競爭為歷史之鑰”也不錯,但把馬克思說成同達爾文一樣,則不對了。這反映了馬君武對馬克思雖然有所解,但只是一知半解,缺乏深入研究。
與同時代的學者相比,朱執(zhí)信對馬克思理論特別是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的介紹最為詳細,也更加準確一些。朱執(zhí)信(筆名蟄伸、縣解),祖籍蕭山,1885年10月12日生于廣東番禺。1904年夏,考入京師大學堂預科班,并以學業(yè)之優(yōu)考取公費留日。在東京主攻經濟學。在日期間,結識了孫中山、廖仲愷等。1905年,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1906年1月和4月他以“蟄伸”的署名,在《民報》第2、3號上,連載發(fā)表《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列傳》一文。該文用了大約3000余字,較為詳實地介紹了《共產黨宣言》。文章指出,馬克思之前雖然也有許多人攻擊過資本主義,談論過社會主義,但這些人都未能揭示出資本主義弊端產生的根源,也沒能找到消除這些弊端的途徑,完全是空談。朱執(zhí)信認為,馬克思的階級及階級斗爭理論解決了這個問題。所以他在介紹馬克思經濟思想之前,先介紹了馬克思的階級及階級斗爭理論,隨后介紹了馬克思的關于資產階級如何順應歷史發(fā)展的要求,戰(zhàn)勝了封建主義,而今資本主義經濟又由其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前進過程中,必然要成為歷史的障礙,并鍛造出自身的掘墓人,從而使資產階級用來推翻封建制度的那個武器對準了自己。他在文中引證《共產黨宣言》中的這樣一句話:“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占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的腳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產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保ㄒ陌船F今的翻譯)。
《列傳》曾數次提到馬克思的《資本論》,稱頌它的學理“尤為世所宗者”。他把《資本論》的核心觀點歸結為:唯有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唯有勞動者才有享有世間財產之權利;而資本家則是像盜賊一樣,是靠剝削勞動者以自肥的掠奪者。從他介紹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到,朱執(zhí)信已朦朦朧朧地感覺到,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核心;或覺到這一核心理論與斯密、李嘉圖等人的勞動價值論存在著某種繼承關系,不過他沒能準確地將這種關系科學地表述出來,而是將它們混同了。他把馬克思關于資本利潤的理論說成是以斯密和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這說明剛剛接觸馬克思理論的他對《資本論》核心理論理解得還是失之于偏頗。
不過,在當時能對《資本論》做這種介紹已是很難能可貴了。朱執(zhí)信作為孫中山的忠實追隨者和學生,在遵照導師的教導努力研究馬克思著作的同時,也在努力利用初步獲得的不甚完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孫中山制定的革命理論宣傳、辯護。1906年6月他于《民報》第5號發(fā)表了署名“縣解”的論文:《論社會革命當與政治革命并行》。該文批駁了梁啟超否認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革命可行性的理論,宣傳了孫中山的中國革命必須是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并行,兩者應“畢其功于一役”的思想。
此前,在《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列傳》中,朱執(zhí)信已指出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不同于以往的烏托邦式空想社會主義。在這篇著作中,他則直接以“科學的社會主義”稱呼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以示其與以往各式各樣社會主義理論的不同,這顯然是極大的進步。在當時中國學者的著述中超乎尋常,甚至已超越了他的導師孫中山。不過,他將空想社會主義等同于“純粹共產主義”,并用“國家社會主義”詮釋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則表明他對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尚存在許多誤解。
錫石浮選作業(yè)的礦漿pH值是影響錫石浮選效果的關鍵因素,在使用捕收劑TL-1時,采用草酸作調整劑將礦漿pH值調整在6~6.5范圍,可以增加錫石與脈石礦物的可浮性差異,促使捕收劑TL-1與錫石較好的吸附,草酸有一定的腐蝕性,在配制時需注意對人體的傷害。
此文的另一重大貢獻還在于,他指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緣起于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他說:“今日一般社會革命原因中最普通而可以之代表一切者,則放任競爭,絕對承認私有財產權之制度?!彼J為,把社會主義革命的起因僅僅歸結為“貧富懸隔”是不完全的,因為“貧富懸隔”乃“社會經濟組織不完全之結果”,而非其“本原”。顯然,這是完全正確的,這說明朱執(zhí)信對馬克思理論的認識,特別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在加深。
由孫中山倡導的由《民報》組織的對馬克思著作的翻譯與介紹,使人類這一最先進的革命理論開始傳入閉塞的中國。十數年后,在十月革命影響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更為迅速的傳播開來,最終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成為中國革命的指導思想。
1912年7月,列寧看到了《前進報》和《人民報》對孫中山訪問比利時社會黨總部的報導,并根據這篇報導寫了《中國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一文。列寧對孫中山的革命理念做了這樣的評論。他認為,孫中山這位先進的中國民主主義者同俄國民粹主義者十分相似,以至基本思想和許多說法都完全相同。列寧稱贊,孫中山制定的革命綱領字里行間都充滿了戰(zhàn)斗的、真誠的民主主義。它充分認識到“種族”革命的不足,絲毫沒有忽視政治問題。這是帶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義。
列寧說:“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真正偉大的人民的真正偉大的思想,這樣的人民不僅會為自己歷來的奴隸地位而痛心,不僅會向往自由和平等,而且會同中國歷來的壓迫者作斗爭?!睂Υ?,他進一步評論說:“但是在這位中國民粹主義者那里,這種戰(zhàn)斗的民主主義思想,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首先是同社會主義空想、同使中國避免走資本主義道路即防止資本主義的愿望結合在一起的,其次是同宣傳和實行激進的土地改革的計劃結合在一起的。后面這兩種思想政治傾向正是構成具有獨特含義的(即不同于民主主義的,超出民主主義的)民粹主義的因素。”
在文章中,列寧還分析了孫中山這種民粹主義思想產生的特殊的歷史條件。他指出,當先進的中國人,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民主,從歐美吸收了解放思想時,歐美社會的基本矛盾——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已十分尖銳,歷史提到歐美人民日程上的問題,已經不再是反對封建專制爭取自由民主,而是如何才能“擺脫資產階級剝削而求得解放,即實行社會主義的問題。由此必然產生中國民主派對社會主義的同情,產生他們的主觀社會主義”。
列寧又說:“他們在主觀上是社會主義者,因為他們反對對群眾的壓迫和剝削。但是中國這個落后的、農業(yè)的、半封建國家的客觀條件,在將近5億人民的生活日程上,只提出了這種壓迫和這種剝削的一定的歷史獨特形式——封建制度。農業(yè)生活方式和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是封建制度的基礎;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把中國農民束縛在土地上,這是他們受封建剝削的根源;這種剝削的政治代表就是封建主,是以皇帝為整個制度首腦的封建主整體和單個的封建主。”因此,“孫中山的民粹主義的實質,他的進步的、戰(zhàn)斗的、革命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土地改革綱領以及他的所謂社會主義理論的實質就在這里”。
盡管孫中山并沒有完全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真諦,他的政治理論和綱領也存在這樣那樣的許多缺陷,致使他雖然在群眾支持下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帝國,但其追求“世界大同”的理想并沒能實現。不過,有一點是不容否認的:正是這位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最早將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并努力將它宣傳開來。后來,在十月革命影響推動下,馬克思主義為更多先進的中國革命者所接受,最終導致了社會主義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取得了勝利。每年十月一日,天安門廣場上孫中山的畫像表明,這位偉大革命先行者為中國人民解放民族昌盛做出的不朽貢獻,依然深深地銘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