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福奎
不能只為了位子干工作
文/劉???/p>
干工作到底是為了什么?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的人價值取向卻發(fā)生了偏移,他們工作只是瞄著位子干。正如一位領導干部形象描述所說:現(xiàn)在確有少數(shù)人整天只想著當官,成天琢磨哪里有位子、有幾個競爭對手、怎么能當上這個官。時下,面臨省、市、縣、鄉(xiāng)黨委集中換屆、各級黨委人事格局的大調整,更應該加以注意防止、糾正和杜絕只為了位子干工作的壞現(xiàn)象。
“官位”情結,在中國可謂源遠流長。自從孔夫子提出“學而優(yōu)則仕”以來,是否入仕為官,入仕以后能否官居高位,便成為漫長封建社會里衡量一個人奮斗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疤煊惺眨擞惺取?、“官大一級壓死人”的封建等級觀念,更是刺激著每個仕途中人拼著命也要把官做大一些、做久一些。清高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瀟灑如“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耿直如“任爾東西南北風”的鄭板橋,都曾經(jīng)在封建宦海沉浮過、掙扎過。至于那些蠅營狗茍、利欲熏心之徒就更不用說了,只要能為官、能保官、能升官,無所不用其極。官場眾生相,翻開《二十四史》,一目了然。
其實,人非圣賢,孰能免俗?對于官位偶一“瞄”之也無不可,但一定不能“望眼欲穿”。按說一切身外之物的缺失,只要不影響基本生存,不應給人帶來痛苦。如果覺得痛苦,那主要不是因為你擁有太少,而是因為你奢望太多、太在乎身外之物所致。須知,人的欲望一旦被刺激起來,往往是沒有止境的,官當大了還想再大。然而這種無限的官欲勢必與有限的官位構成尖銳的矛盾,志在必得者未必能得,于是便常常出現(xiàn)尷尬的場面:“你得志笑別人,你失勢別人笑?!币虼?,為官者要瞄著“大事”做官,不要瞄著“大官”做事。再說了,官場中的任何一個職位,既規(guī)定了責任與義務,也包含著權力與待遇,二者不能割裂開來,更不能顛倒過來。工作只是為了位子干,實際上就是只為了職位中間的權力和待遇干,而把責任和義務拋在了一邊,這同“千里來做官,只為吃和穿;當官不發(fā)財,請我都不來”的舊諺語所描述的有什么不同?
一個人想進步、求發(fā)展并不是壞事,問題是在“瞄”某個職位的時候,最好先思忖思忖那個職位的責任與義務,掂量掂量自己有沒有適應那個職位的能力和水平。一個人走上什么崗位、擔任什么職務,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決定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個人的能力素質,二是機遇。能力素質是主觀因素,個人通過努力可以達到;而機遇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動態(tài)環(huán)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機遇是客觀的、無法改變,但提高能力素質和進取有為的工作要靠自己努力。只有堅持不懈地提高自己、鍛煉自己,高標準地要求自己,有了機遇才能夠擔當重任。
位子是工作的舞臺,每個人都通過這個舞臺來演繹自己的角色。應當明白,位子雖有限,事業(yè)
是無限的;做官是暫時的,做人做事是長久的。這就要求我們要有一種超凡脫俗、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有一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狀態(tài)。應該看到,做大官能夠做大事,不做大官也能夠做大事,關鍵是看對工作的根本態(tài)度。如果只想做大官而不想做大事,如果做官只是為了一己私利,到頭來不僅不能成大事,還有可能壞大事。盡管職務有高低之分,但工作卻無貴賤之別,只要是對人民群眾有益的事,就要矢志不渝地去做。只有真正確立了這個態(tài)度,什么時候都不會為名所累、為利所困、為進退去留所纏繞,就能做到事業(yè)重如山、名利淡如水,真正把本職工作當事業(yè)來干。就能做到:為事業(yè),積極開拓,不畏首畏尾;干工作不瞄位子,扎扎實實,勇于創(chuàng)新;對群眾,時刻掛在心上,決不懈怠。這樣才能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信任,無愧于時代的重托,無愧于共產(chǎn)黨人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