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子
“給力低薪”不再是紙上談兵
文/穆子
人民網以醒目標題報道了“中央政治局提出明年努力提高中低收入人群收入”的消息,引起了輿論的普遍關注,各大媒體、網站紛紛在第一時間予以轉載。(人民網2010年12月8日)
陣陣寒潮中透出絲絲春意,還有什么比關注民生更能溫暖人心呢?與以往的漲薪計劃有所不同的是,這一信息至少傳遞了三大利好信號。
第一,增薪有了時間表。關于分配制度改革,提高民眾收入的話,已經說了好幾年了。經過“高增長、低收入”的陣痛,人們熱切盼望分享到經濟快速增長的成果,改變“荷包羞澀”的現(xiàn)狀??稍缫才?,晚也盼,“倍增計劃”總是只聽樓梯響,就是不見人下樓。好幾年調一次,工資收入增長的龜,怎么也跑不贏CPI的兔。這次最高決策層給出了漲薪的明確時間表:明年。雖說要跨年,但已經到了歲末,“明年”也就是轉眼即到,指日可待的事。黨的聲音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只要政治局一“努力”,就沒有什么計劃不能實現(xiàn)。這一計劃的實現(xiàn),中低收入者有望告別“只長年齡不漲工資”、“眉毛總是長不過胡子”的時代。
第二,增幅有了明確的指向。往日工資調整,想起來調一次,想給誰調給誰調,想調多少調多少,不規(guī)范,隨意性也大,多少有點“隨奶奶賞鍋巴”的味道。這次可不同了。中央十二五規(guī)劃明確要求,“十二五”以民生為核心,實現(xiàn)“兩個同步”:經濟發(fā)展與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勞動生產率與勞動報酬同步提高,淡化國內生產總值在國家發(fā)展戰(zhàn)略中的權重,將民生問題提高到幸福與尊嚴的層面。所謂“同步”,至少有兩層含義。一是增幅不低于GDP的速度,同時還要考慮到CPI的因素;二是增資工作成為常態(tài),因為GDP年年都在增長,改變以往想搞才搞,好幾年調一次的做法。“兩個同步”可是個了不起的進步。來自全總的數(shù)據,我國居民勞動報酬的比重22年來都呈下降趨勢,1983年為56.5%,2005年下降到36.7%,下降了20個百分點。按照國際慣例,勞動報酬占GDP的比例,應有一個相對固定值。目前,發(fā)達國家大都在55%以上,中等以上收入國家一般比發(fā)達國家還高,而且大都比較穩(wěn)定。相對而言,我國比國際社會的平均數(shù)值低近20個百分點。這幾年是我國經濟大發(fā)展的時期,GDP增長每年在10%左右。實現(xiàn)“兩個同步”,收入增長也大體在10%以上,勞動報酬占GDP也不過在46%左右,還比國際社會的平均值低10個百分點。即便如此,如果工資收入增長10%,“買不起房,生不起郎,養(yǎng)不起娘”的現(xiàn)狀,將有明顯改觀。
第三,突出漲薪的“重點”,就是向中低收入者傾斜。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是社會的一面鏡子。一個不尊重勞動、不尊重勞動者的社會,不是一個健康的積極的和諧的社會。去年五一前夕,胡錦濤總書記強調“要不斷增加勞動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讓廣大勞動群眾實現(xiàn)體面勞動?!睖丶覍毧偫碓趦蓵弦矎娬{“要更多關注窮人”?!案嚓P注”體現(xiàn)在收入分配上,就應“重點傾斜”。同步走不是齊步走。在我國基尼系數(shù)已突破4的紅線,收入差距明顯拉大的情況下,不加大對中低收入者,尤其是低收入者的上調力度,楊柳水大家灑,你調我調大家調,收入高與收入低的“同步”調,收入差距還會拉大。比如說,大家工資都上調了10%,低收入者因為基數(shù)小,上調的絕對數(shù)比別人少得多。前一段,不少地方都上調了最低工資線,而其上調的幅度大多數(shù)在20%左右。結果如何?800元底數(shù)的20%也不過160元,加在一起還不過千元關。中低收入者增幅超過平均增幅,才叫“給力”;基尼系數(shù)控制在3以內,才叫真“給力”。
“枯樹不結果子,空話沒有價值”。增幅計劃不是畫餅充饑。老百姓只認實惠,拿到手,吃進嘴的才算數(shù)。估計這回不會“黃”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