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時間,有一個叫董藩的“專家”吸引了公眾的注意力。他背后有著可以嚇唬老百姓的頭銜:“房地產(chǎn)專家”、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房地產(chǎn)研究中心主任。
董藩的名言是,“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庇X得不過癮,他繼續(xù)放言:“對高學歷者來說,財富意味著奮斗意識和汗水,貧窮意味著無能、懶惰、恥辱和失敗?!?br/>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董藩是在自我炒作,以便在以后獲取更高的“身價”。但是,就是這一低級的炒作,卻在公共領(lǐng)域引發(fā)軒然大波,一些人對此表示贊賞,比如房地產(chǎn)大佬任志強,一些人呼吁“寬容”,但更多的人被激怒。
“專家”的價值觀:仇窮=勵志?
輿論注意到,“房產(chǎn)地專家”董藩并不是第一次出言不遜。在此之前,他有過諸多雷人言語,甚至不惜挑戰(zhàn)公眾的智商。比如,在為畸高的房價進行辯護和鳴鑼開道時,他就高呼“不買房是反人類”、“空置率較高是天大的謬誤”、“房產(chǎn)稅是違法的”、“未婚同居者增多刺激購房需求”、“在房地產(chǎn)宏觀調(diào)控決策上,只聽老百姓的意見是錯的”等言論。
在說出這些話時,董藩始終洋洋得意,甚至還標榜自己是“開發(fā)商的走狗”、“政府的御用文人”甚至“人民公敵”。站在房地產(chǎn)商這個強大的利益集團一邊,他似乎不在乎得罪人民群眾。
但是這次,達到炒作目的后,他好像開始在乎了。在無數(shù)批評聲中,他趕快澄清,爭辯說自己這樣說只是為了激勵學生。這些有點“仇窮”的話,被他包裝成了“勵志”之語。
就言論自由而言,發(fā)表這類言論——無論它是多么低級的錯誤——是董藩的權(quán)利。公眾事實上也尊重他的這一權(quán)利。但是,行使一項權(quán)利,并不意味著在法律和道德上都可以得到辯護。特別是董藩這類言論,只能說不違法,但在道德上并不正當。從道德上講,作為專家、教授,如果他有對社會的責任意識,是不應(yīng)該講出這種變相羞辱窮人、加劇社會矛盾的話的。
一眼就可以看到,董藩的話并不像一些主張對他寬容、甚至贊賞他的人所說的那樣,沒有什么可指責之處。他是教師,而不是成功學培訓師。灌輸給學生什么觀念,應(yīng)遵循師德,傳道、授業(yè)、解惑,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的責任和對他人的尊重,而不能踐踏師德。如果不是這樣,就等于對自己作為一個教師所應(yīng)有的職業(yè)倫理的背棄。
而他的辯解也不成立,甚至可以說是強詞奪理。他要對學生勵志,應(yīng)該在教室、他的家里等特定性的非公共空間,話語的指向?qū)ο?,也?yīng)該只限于是他的學生。但是,他卻是在網(wǎng)絡(luò)微博上說這些話。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公共空間,受眾是任何一個可以看到他的微博上的網(wǎng)民,而且具有大規(guī)模的傳播、復制效應(yīng)。事情再明顯不過:他并不是說給學生聽,而是說給網(wǎng)民聽,達到炒作自己的目的。
一個具有教師身份的“專家”解除對自己的道德約束,在今天已經(jīng)成為“時尚”。在這方面,遠不只董藩一人。
專家、教授這類人,無論他學術(shù)水平如何,從身份和地位來講無疑是這個社會的精英,占據(jù)著很多資源,擁有話語權(quán),具備一定的影響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對精英的道德要求,本來就要比對民眾的道德要求高。但是在現(xiàn)在,這些“精英”甚至比民眾對社會更沒有道德上的擔當。這是社會風氣敗壞的原因之一,也是很多人批評董藩的原因之一。因為,一旦精英撕毀契約,本來已處于不利地位的老百姓,更不能避免自己受到傷害。
專家為何總火上澆油
董藩的炒作所傳達的信息非常清晰,它相當于對房地產(chǎn)商撒嬌:你看,我值這個錢。
換言之,他也許是想在公共領(lǐng)域積累更多的名氣資本,以便和房地產(chǎn)商的經(jīng)濟資本進行交換。房地產(chǎn)商利用他的身份和影響力來影響房地產(chǎn)政策,為自己的獲利,或者為房地產(chǎn)的掠奪模式進行辯護,而董藩則通過為房地產(chǎn)商說話來賺錢。
一些人從董藩的話中推出,他以“專家”身份所賺的可能不止4000萬元,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有底氣這樣對“學生”說話,也才有底氣說高學歷賺不到4000萬元是失敗和恥辱。也有人猜測,他現(xiàn)在并沒有4000萬元,他的炒作只是為了使他所掙的錢達到4000萬元的一種手段而已。
真正重要的在這里:“知識”早已和資本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一些所謂的“專家”,其本人并沒有像樣的學術(shù)成果,但是,這并不影響他以“專家”的形象出現(xiàn)并和資本結(jié)盟。這樣的“專家”,不管有沒有專業(yè)知識,至少已不再忠于專業(yè)知識,不再具有獨立性,不再守護社會的良心,而是放棄這一切操守,想盡辦法去和資本交換。他們可能比誰都明白,為房奴和連做房奴資格都沒有的人說話一分錢都掙不到,而為任志強之類的房地產(chǎn)商說話,一次出席活動也許就會賺得盆滿缽滿。
自古以來,在各種稀缺資源中,比如權(quán)力、金錢、知識、美色等,就傾向于彼此進行交換,形成一個利益同盟,就像婚嫁講究“門當戶對”一樣。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已有形成權(quán)力、知識、資本精英們的“精英同盟”的趨勢。這三者在社會中都屬于強勢群體,相互聲援,占據(jù)了社會上的大部分資源。這種“精英聯(lián)盟”經(jīng)過十多年的演化,在今天,已開始了“二代傳遞”的過程,就像“官二代”、“富二代”們正在上演世襲運動一樣。
這一特點決定了“專家”們在“經(jīng)濟學”、“法學”、“精神病學”、“心理學”等旗號的掩飾下,越來越露骨地為強勢群體辯護。比如,面對春運一票難求的現(xiàn)象,“主流經(jīng)濟學家”茅于軾多次說,只要火車票漲價,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好像不知道很多外出農(nóng)民工,回家過年時為了省錢只能坐火車;比如“精神病學家”孫東東說上訪者99%有精神?。槐热纭胺缸镄睦韺W家”李玫瑾說西安大學生藥家鑫殺人是“彈鋼琴的強迫性動作的替代動作”,好像在比賽用“知識”為強勢群體服務(wù)上,誰更賣力。
金錢已成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
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改革本身就是一個重塑階層、打造分配資源游戲規(guī)則的過程。在對利益的不斷“調(diào)整”中,新的利益秩序被建構(gòu)出來,有的人得到很多,有的人得到很少。社會的貧富差距不斷被拉大,在今天,形成了貧富懸殊的格局。
“先富”起來的強勢群體,很需要對自己進行認同。這一套東西只能是金錢意識形態(tài)。它以擁有金錢的多少,對人進行高檔、低檔的價值排序,并且說有錢就是成功和有本事,沒錢就是失敗和沒本事。
金錢一旦成為成功的標準,它就不會問成功是怎么得來的,失敗是怎樣造成的,它只問結(jié)果:一個人是不是掙到了錢;它也只問個人的“能力”:是不是有掙錢的“本事”。它掩蓋了“成功”和“失敗”背后的體制問題,游戲規(guī)則的不合理問題。
這樣,金錢意識形態(tài)就為一個有利于富人的利益秩序進行了辯護和維護,證明它是合理的。并且,它根據(jù)金錢,對人的價值進行了分等分級,有錢的人位于價值排序的高端,沒錢的人則位于價值的低端,前者可以合理地歧視后者。
這意味著,一個人如果窮的話,那就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為自己辯護了,他怪不了別人,而只能怪自己沒本事。不僅如此,他還活該被鄙視。
這已然是金錢的暴政。他讓一個窮人活在巨大的焦慮和無價值中。他感覺到自己被剝奪,但是,他抗拒不了由強勢群體主導的金錢意識形態(tài)。每次只要一響起金錢的聲音,他在精神上就會遭受一次傷害。
董藩在微博上說貧窮就是恥辱和失敗,相當于又挑起了民眾的心頭之痛,在其客觀效果上,等于對民眾的一次羞辱。這一傷害遠比“寧愿在寶馬里哭,不在自行車上笑”大得多。原因是,想坐在寶馬里哭的人并不是既得利益者,而只是在金錢意識形態(tài)的支配下表達了一種“追求”。但是,董藩是既得利益者,是維護一個不平等的利益秩序的人,這一姿態(tài),是得了便宜后,還要對別人進行挑釁的姿態(tài)。
就此而言,一個“專家”的一段話,能挑起群情洶涌,引發(fā)爭論,說明我們的社會蘊含了某種危機。在這種危機面前,強勢群體不懂得約束自己,反而火上澆油,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