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
鏤蔥絲
看《清明上河圖》,我們知道北宋的首善之區(qū)開封,是個繁華的城市。
有一位身居鄉(xiāng)野的士大夫,薄有貲財,向往首都的聲色歡娛和排場氣派,不甘為土佬的他,總有一種怏怏然的遺憾。經(jīng)人提示,何不到相國寺的花市,覓一都市女子,討回來做妾,讓她侍候你,你不也過上京城人的生活了嗎?
果然,這位老土,央媒婆說合,花了若干銀兩,一頂小轎,將一位原是蔡太師府上的美嬌娘抬回來,自是十分地高興。那女子很看不上鄉(xiāng)間的土里土氣,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只好捏著鼻子過起村野生活。所謂蔡太師,就是宋徽宗時的宰相蔡京,在沒有倒臺之前,當朝一品,權(quán)高位崇,是個一跺腳,開封府就地震的大人物。
北宋之亡,很大程度上由于宋徽宗趙佶,寵用這個佞臣巨貪兼絕對壞蛋的蔡京,以及童貫、高俅之徒的結(jié)果。由于這伙敗類禍國殃民,釀成金兵圍城,內(nèi)亂兼之外患,北宋王朝終于完蛋?;杈w佶在未成為金人俘虜之前,迫于民憤,將惡貫滿盈的蔡京,革職流放。大樹一倒,家人自然作猢猻散。于是,這個外鄉(xiāng)的土財主,終于有機會弄來這個侍候過太師的女人,過一把太師的癮。
他當然要盤問她的了:“你是蔡太師的妾?”
她冷笑:“老爺,我要是太師的妾,你這點錢,連見一面的覲禮都不夠?!?/p>
“那你是蔡太師的丫鬟?”
她繼續(xù)冷笑:“老爺,你這點銀兩,把我抬回來,算是你的福氣了!”
“那你是——”
她告訴他,很自豪,她是太師府的包子廚上人。
“何謂包子廚?”
“就是專門為蔡太師做包子的廚房?!?/p>
那士大夫聞所未聞,眼睛都直了。做一個包子,有一個專用廚房,那么餃子、花卷、饅頭、烙餅,依此類推,該是怎么樣的一個場面?這真是讓土佬羨慕得要死,嫉妒得要死,蔡京的吃喝,何等講究?蔡京的生活,何等排場?其吃喝玩樂,其衣食住行,可想而知,這位太師是何等的作威作福了。土佬終于明白,他這點薄產(chǎn),也就只配娶個包子廚上人,再不敢作它奢想了。好在他還現(xiàn)實主義,安慰自己,至少他能吃到蔡太師所吃的包子,也就不枉費這番金錢和氣力了。
待他想要吃上蔡太師的包子時,誰曉得那女人的回答,更使他大驚失色。
她說:“我不會包包子?!?/p>
他不禁大光其火:“你不是說你是包子廚上的人?”
“是?。 彼碇睔鈮?,“我雖是包子廚上人,但我做不來包子。”
這位士大夫感到受騙上當,立時火冒三丈。這位婦女,看這架勢,也不敢再擺譜,連忙解釋:“老爺有所不知,包子廚人數(shù)眾多,各各分工不同,剁肉的、拌餡的、揉面的、捏摺的、上籠的、燒火的,分門別類,各司其責?!?/p>
“那你干什么?”
“我是專門鏤刻包子肉餡中的蔥絲?!?/p>
這則宋人周密所著《鶴林玉露》丙編卷之六的《鏤蔥絲》,足以說明在專制極權(quán),毫無制約的封建社會里,僅就吃而言,腐敗成風的貪官污吏,是如何的不可救藥了。
由此可知,如蔡京這樣官員之胃口,實際上是支撐著中國飲食業(yè)的發(fā)展、發(fā)達和發(fā)財?shù)?;他們的舌頭,實際上也是吃出來中國菜的精美、精細和精致的。因此,中國飯館,走向世界,中國菜肴,享譽全球,你不能不承認,很大程度上得歸功于數(shù)千年來這類蔡京式官員之能吃、會吃、善吃、敢吃上。一直到今天,公元2011年,基本還是如此。
饞,是動力;不花錢,是推力;大快朵頤,是助力,然后,從嘴巴開始,經(jīng)過舌頭、牙齒、腸胃的共同努力,大吃特吃,N吃海吃,后果也是蠻可怕的。由饞而懶,由懶而貪,由貪而爛,最終付出的:小則大好年華,大則身家性命,輕則蒙羞終生,重則遺臭萬年,也是這些年來許多貪官們的共同經(jīng)歷。我也很納悶,這個“饞嘴”的“饞”,怎么會同“懶惰”的“懶”、“貪污”的“貪”、“腐爛”的“爛”、“諂媚”的“諂”、“貪婪”的“婪”、“隱瞞”的“瞞”、“顢頇”的“頇”、“翻案”的“翻”、“狡辯”的“辯”、“欺騙”的“騙”、“反動”的“反”、“忐忑”的“忐”、“悲嘆”的“嘆”、“囚犯”的“犯”、“完蛋”的“完”……說來不覺奇怪,更覺蹊蹺,為什么每個字的韻母都是“an”?
雖然,不過是文字上的一種巧合,但卻巧合得如此饒有興味。若是將這些表示消極現(xiàn)象的漢字,稍加分類,適當組合,那么,“饞、懶、貪、爛”,正好是貪污墮落的全過程;“諂、婪、瞞、頇”,便是腐敗行為的各種表現(xiàn);“翻、辯、騙、反”,則是他垂死掙扎的抗拒手段;而到了“忐、嘆、犯、完”,摘掉烏紗,換穿囚衣,威風不再,狗屁不是,或是鐵窗度日,或是牢底坐穿,或是綁赴法場,或是小命玩完,也就真正地完了。
由饞而懶,由懶而貪,由貪而爛,由爛而完,是這些年來許多被雙規(guī)、被起訴、被公審、被宣判的各級官員的共同經(jīng)歷。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今天,并不提倡清教徒,也不再鼓勵以窮為榮,但是過度地消費,大量揮霍公款,一張嘴成了永遠填不滿的欲壑,這種大吃二喝,浪費國帑的腐敗現(xiàn)象,是應該受到譴責的。老百姓常說的“吃壞了黨風吃壞了胃”的順口溜,就是對這些吃喝干部的諷刺。老實說,胃壞有藥可治,而思想作風、道德品質(zhì)、革命意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壞了,也就是“爛”了,便不可救藥。因為拿了手軟,吃了嘴短,世界上從來也不會有免費午餐的。
從管住自己的嘴開始,也許不無益處。
雞舌湯
《宋史》對北宋初期的宰相呂蒙正,評價很高,因為他是中國科舉制度,從民間選拔英才,由一個百姓子弟得以位列宰輔的成功例子。
呂蒙正(944-1011)字圣功,河南洛陽人。幼年貧寒,隨母被逐出家門,居無住處,生活無著,幸得龍門寺住持收留,得以在廟旁的破窯洞里棲身。那個老和尚倒也不是獨具慧眼,只是看他好學不倦,諒非偃蹇之材,遂周濟他一個暫且棲身的地方,也是照顧他無須花錢,趕齋蹭飯,不致餓肚。窮人最怕這個“餓”字,只有厚了臉皮,才能飽了肚皮。
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實現(xiàn)初步商業(yè)社會的朝代,和當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初級階段的狀況,頗有點相似。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眼里除了錢再無其他,而富不起來的那部分人,除了錢外也不關(guān)心別的。于是,沒錢的呂蒙正,在大家一律向錢看的日子里,相當難熬。有錢的人,不幫他;沒錢的人,幫不了他。而中國人最擅長的一手,莫過于欺侮同類的弱者了,呂蒙正中舉后第一件事,就是建“饣壹 瓜亭”反躬自勉,那是他寄托三十歲前不得時運的生活回憶。
一個具有正常思維的人,最要緊的一點,是不要忘記自己的過去,是怎么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洛陽屬大陸性氣候,夏天很熱。身無分文的呂蒙正,看別人吃西瓜解渴避暑,他很饞,饞是人的一種本性,沒辦法,他只能撿瓜攤?cè)拥舻摹皧涔稀眮沓?,這當然很丟人,很沒出息,很讓人看不起,他在《勸世文》中寫過:“蛟龍未遇,潛身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于小人之下”,怕是那時沒落的寫照了。賣瓜人轟他走,連“婁瓜”也不讓他撿,說,給你吃,還不如喂豬。所以,他飛黃騰達以后,首先就在撿“婁瓜”吃的伊水河邊,蓋了一個供行人歇腳休憩的亭子,以志此事。亭名起得古怪,曰“饣壹 瓜”。路人經(jīng)過這里,都駐足打量,第一此字難識,第二此字費解,何謂“饣壹 ”?乃腐敗變質(zhì)之食物也。看來呂蒙正立亭之意,倒是為了提醒自己,告誡自己,第一:有了錢,千萬不能忘了昨日的貧窮;第二:吃飽了,千萬不能忘了曾經(jīng)的饑餓。
三十歲前的呂蒙正,真是很不走運,元人王實甫的《風雪寒窯記》,就以他為主角,頗寫他那時不走運的狼狽相。就以蹭頓齋飯為例,得受廟祝多少白眼?那時節(jié),除了這位老衲,幾乎無人看好他。貧窮得難以度日的他,不得不乞討謀生。也許由于這么多年困頓顛沛、飽受欺凌的緣故,呂蒙正多少了解一點民間疾苦,多少體會一點百姓艱辛,所以他立志,有朝一日為官,得多少想著勞苦大眾一些。因此,他刻苦努力,讀書不輟,發(fā)奮用功,鉆研學問。太平興國二年(977),高榜得中,舉進士第一,也就是中了狀元。從此發(fā)達,走出寒窯。
太宗雍熙間,首次為相,任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淳化間,二度入相;真宗即位,進左仆射,至是三度入相。北宋初期,只有他和趙普獲得過如此重用。《宋史》稱他:“質(zhì)厚寬簡,有重望,以正道自持?!币驗樗@段貧窮歲月的歷練,明白了一個人活在世上,如何光明磊落為人,如何競競業(yè)業(yè)做事的大道理。所以他為官一生,始終如一地秉持著公道寬容,勇于擔當、堅持真理、遇事敢言的精神,最為朝野欽服。
為官者能做到清廉,不易;能做到正直,更不易;而做到清廉和正直的同時,還能做到體恤百姓,那就尤為不易。呂蒙正最令人贊嘆的,不但做到了清廉、正直、體恤百姓,而且還是一個敢于跟皇帝說真話的諍臣。有一年燈節(jié),宋太宗趙光義設(shè)宴,歡慶元宵,滿城燈火通明,萬民歌舞同樂??吹剿暮I?,國泰民安的局面,趙光義不覺喜上眉梢,對陪同侍宴的呂蒙正說:“五代之際,生靈凋喪,周太祖自鄴南歸,士庶皆罹剽掠,當時謂無復太平之日矣。朕躬覽庶政,萬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貺,致此繁盛,乃知理亂在人?!壁w光義不是一個賢明之君,這種小富即安的滿足,正是他小人嘴臉的表現(xiàn)。呂蒙正站出來對這位帝王說:“乘輿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嘗見都城外不數(shù)里,饑寒而死者甚眾,不必盡然。愿陛下視近以及遠,蒼生之幸也?!?/p>
聽了這番令其掃興的話以后,“上變色不言,蒙正侃然復位,同列多其直諒”。
宰相,國之當家者,能對最高統(tǒng)治者直陳己見,哪怕犯顏,也敢哪壺不開提那壺,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實在是很罕見的。而他能把“饑寒而死”的老百姓,裝在心里,那就更值得稱道。他在為太子太傅,也就是宋真宗老師時寫的《寒窯賦》,后世多稱《勸世文》,就直陳自己的孤寒出身,貧窮家境?!拔魰r也,余在洛陽,朝求僧餐,暮宿破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饑。上人憎,下人厭,皆言余之賤也。余曰:非吾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出則壯士執(zhí)鞭,入則佳人捧觴,思衣則綾羅錦緞,思食則山珍海味,上人寵,下人擁,人皆仰慕,言余之貴也。余曰:非吾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環(huán),終而復始者也?!彪m然他“官至極品”,可他不記“上人憎,下人厭”的貧賤之時,不像有些淺薄之徒,無能之輩,粗俗之人,僥幸之流,一闊臉就變,官升脾氣長。連我認識的幾位同行,得意文壇之后,全忘了當年奔走各編輯部,一副蠅營狗茍的小八臘子相。如今,見了面不尊稱其為“某局”、“某處”、“某長”,眼皮也不抬的,更休想答理你了。
不知是呂蒙正當年餓怕了的條件反射,還是做了宰相后習慣于精致生活,“上人寵,下人擁”、“食則山珍海味”的結(jié)果,慣得這位當年吃“饣壹 瓜”而不得的當朝一品,成為開封城內(nèi)獨一無二的老饕,尤以喜喝一碗雞舌湯聞名。雞倒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但廚師要做出這碗湯來,則非三四十只雞不可。試想,上頓下頓,食之不厭,得殺掉多少活雞,得扯下多少雞毛,日積月累,宰相府的后院里,出現(xiàn)一座雞毛山,也就不足為奇的事情了。
據(jù)《堅瓠集》載:
呂文穆微時極貧,比貴盛,喜食雞舌湯,每朝必用。一夕游花園,遙見墻角一高阜,以為山也。
問左右曰:“誰為之?”
對曰:“此(為)相公(喜食之雞舌湯)所殺雞毛耳?!?/p>
呂訝曰:“吾食雞幾何?乃有此?”
對曰:“雞一舌耳,相公一湯用幾許舌?食湯幾許時?”
呂默然省悔,遂不復用。
吃雞舌頭,居然吃出一座雞毛山來,真是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由此,也足以了解中國人之吃,其刁鉆古怪、其別出心裁、其異想天開、其花樣翻新,才吃出來享譽世界的中國飲食文化。但值得注意的一點,呂蒙正對于雞舌湯,吃得如此情有獨鐘、喝得如此津津有味,有兩條卻是當下那些在豪華飯店、在高級酒樓、在頂尖會所、在闊綽沙龍里進行高消費的這個官或那個長,這個老總或那個高干,所望塵莫及的。
第一,呂蒙正是在自己的府邸里,享受他的美食。既然自家廚房、自家廚師,顯然是無法開出發(fā)票,也就不能拿到宰相衙門的財務科報銷。宋朝的開封有沒有賣假發(fā)票的,不得而知,但雞毛都堆成了山,大概也很難弄到那么多假發(fā)票。所以,可以百分百地肯定,呂蒙正花的是私款,吃的是俸祿,絕對不是公幣,絕對不侵吞國有資產(chǎn)。這一點,他比時下醉生夢死在飯局里吃喝的老爺們氣粗得多、腰硬得多。
第二,呂蒙正雖然有這點口腹嗜好,但他家后院的雞毛山,使他想起伊水邊的“饣壹 瓜”亭,一山一亭,今昔對比,窮吃富吃,判若隔世,遂使這位宰相大人,不得不“默然省悔”,不得不翻然改正,當機立斷,下令全家,不再在餐桌上出現(xiàn)這碗雞舌湯。其覺悟之快、決心之大、行動之速、懺悔之透,絕對要比當今那些有錯不糾,有過不改;支票亂開,不予兌現(xiàn);大話連篇,不落實處;面子工程,弄虛作假等等等等的官員、干部、首長、領(lǐng)導之流,高明得多、實干得多。
所以,《宋史》給這位賢相的高評價,顯然是其來有自的。
小炒肉
要論國人這張嘴、這份吃,先得從清代康雍朝的撫遠大將軍、西寧督帥年羹堯說起。
年羹堯極善吃喝享受,但也極能征善戰(zhàn),頗得晚年的康熙重用,為西境守邊重臣。雍正一心想接班,自然不得不在乎這位老臣,很是馬屁他。繼位后,年羹堯為其奪嫡陰謀出過力,上臺之初,比之康熙,更加信任這位大將軍。得兩帝之寵幸,年羹堯這一輩子,可以用“驕橫跋扈,窮奢極欲”八個字來形容。尤其倚仗擁立之功,更加忘乎所以。但是他不知道:第一,雍正不比康熙,其人心胸狹窄,哪里能容忍得下恃功狂妄,不肯買賬的老部下;第二,雍正比較清慎,他對年羹堯擁有許多妻妾,擁有許多財富,擁有許多名廚,擁有許多食客,很看不慣;第三,雍正記仇,當年你仗我老子的勢,牛過,現(xiàn)在他老人家駕崩了,當家的是我,還有什么可牛?況又是了解內(nèi)情、參與黑幕的知情人,自然不能放過。雍正登基不久,一道圣旨,罰往杭州看守城門。
但是,沒有馬上革掉他撫遠大將軍、西寧督帥的軍銜,年羹堯來一手絕的,戎裝盛服,按劍端坐在城門口,擺出一副奉旨守門的架勢。雖說他已是罪人,可級別高,前有儀仗,后有警衛(wèi),所以,誰要進出城門,不得不朝他磕頭。杭州城再大的官,大不過他。于是,大家索性避開,寧愿繞遠一點,從別的城門進出,這座城門遂無人問津。
看城門一說,當然是民間演義,雍正要殺他的威風,也是實情??赡旮蛭茨芰ⅠR收斂,繼續(xù)張牙舞爪,在杭州大肆揮霍,營造府邸,吃喝玩樂,不可一世。事隔不久,不到一年,迫不及待的雍正,到底羅織罪名九十二條,賜死。于是,樹倒猢猻散,凡能脫逃者,都隱名埋姓,另覓生路,各自東西。
關(guān)于吃的故事就從這里開始,“有杭州秀才,適得其姬,聞系年府專司飲饌者。自云但專管小炒肉一味,凡將軍每飯,必于前一日呈進食單,若點到小炒肉,則我須忙得半日,但數(shù)月不過一二次,他手所不能辦,他事亦不相關(guān)也”。
吃,是中國人特別來勁的事情,一說吃,無不津津有味。尤其小炒肉,蘇浙名菜,妙就妙在炒功上,肉下油鍋,只翻炒十八鏟即成,肉嫩味香,入口即化。僅聽這介紹,那秀才便饞涎欲滴。
聽得手舞足蹈的他,向太太建議:“何不炒來一嘗?也讓我享享年大將軍的口福!”
他太太笑話他:“你一個窮酸,平日論斤買肉,我如何做得?府上這一盤菜肴,須一只肥豬侍候,由我擇其最精處一塊用之?!?/p>
聽到這里,先生只有耷拉腦袋。不久,村里每年的賽神會,恰巧秀才輪值會首,照例供神的全豬,理應歸他所有,便興沖沖地抬回家,要他太太獻藝。她一看,搖頭不迭,因為她在年大將軍府做這道菜時,必須現(xiàn)宰活豬,已死了半日,那味道就差遠了。不過,看她先生舔嘴吧舌的樣子,便說只能將就著湊合用吧!“乃勉強割取一塊,自入廚下,令秀才先在房中煮酒以待。久之,捧進一碟,囑秀才先嘗之,而仍至廚下,摒擋雜物。少頃入房,見秀才委頓在地,僅一息奄奄,細察之,肉已入喉,并舌皆吞下矣。”
記下這則“小炒肉”傳聞者,為清道光年間當過江南數(shù)省巡撫、兼過兩江總督的梁章鉅。這位官員在他所著《歸田瑣記》一書中,專有《小炒肉》一節(jié)短文。還補充道:“按吾鄉(xiāng)俗諺,每嘗美味者,必先將舌頭用線羈住,即此故事所由來也。聞者蓋無不發(fā)一大噱云?!?/p>
由此可知,這位秀才能夠欣賞到這道美味,并未從腰包里掏出一文錢,豬是大家出錢買來上供的。大概在中國,凡大吃二喝,多數(shù)系由別人替他付款,算得上是中國特色了。但世界上有幾個甘心做東,情愿掏錢的冤大頭呢?于是,由公家來扮演埋單的角色,那是最省事的辦法了。因此,吃風才愈演愈熾,每年為嘴上的腐敗,所花掉的國帑,不計其數(shù),“吃”便成為當今的一個社會問題。
當官的說了,我為官一任,不往家里拿,不往口袋里揣,吃點喝點,總是不犯法吧?再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犒勞自己,加強營養(yǎng),也是理所應當?shù)氖侣?!公司老板說了,什么好,點什么,什么貴,吃什么,我要不吃掉的話,也得上了稅,與其如此,還不如借此與有關(guān)方面聯(lián)絡(luò)感情、加強友誼呢,你以為我老板傻啊,這叫樂得大方。行賄者心里想了,雖說當官不打送禮的,但是一上來就大把票子塞過去,萬一拒收,反倒把事情搞砸了。不如請客吃飯,乃萬全之策。于是,大擺宴席,山珍海味,天南海北,迂回作戰(zhàn),只要肯賞面光臨,就不怕不墮我彀中。
中國人的“吃”,在這個地球上,也算是獨占鰲頭,領(lǐng)風騷之先了。八大菜系、滿漢全席,老外連想都不敢想的。而“吃”的勇氣,更是世界之最。天上飛的、地下爬的、河里游的、海里撈的,無不可以入席,無不可以進嘴。南方某城市,一年吃掉的蛇,達數(shù)十噸之多。中國人過一個春節(jié),所喝掉的酒,夠裝滿好幾個西湖。我一直在琢磨,所謂“食色性也”,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因為出自圣人之口,大家這才奉為圭臬,身體力行?中國這才成了個“吃”大國?
于是,不禁想起明末的江南才子冒辟疆,在他家鄉(xiāng)水繪園請客的故事。為了風光,特慕名邀一位淮揚大廚主持菜式。誰料來者卻是女流之輩,她毫不客氣地坐在上位,并問:“請教冒公子打算訂什么等級的酒席?”
盡管冒襄富甲一方,風雅清高,還是難能免俗地詢問了一下等級的區(qū)別,以便做出選擇。
這位廚娘告訴他:“大體上,一等席,羊五百只,二等席,羊三百只,三等席,羊一百只,其他豬牛雞鴨,按同數(shù)配齊就是了。”
冒辟疆一聽,嘴張開再合不上了,因為是自掏腰包呀!可話已出口,柬又發(fā)出,只好認頭說:“那就來個中等的吧!”
到了宴會那天,廚娘穿著盛裝來了,她根本不動手,只是像統(tǒng)帥似的指揮著百把十個廚師操作。那三百只羊牽來以后,每只羊只取唇肉一斤,余皆棄之不用。冒辟疆大驚失色,這便如何是好?
廚娘見他的嘴又合不攏了,告訴他:“羊的精華全在唇上,其余部分無不又膻又臊,是不能上席的?!?/p>
這頓飯吃下來,花的銀子,怕是連董小宛都心疼了,她好幾年的脂粉錢,也用不了這 許多。
總之,中國人在“吃”上,之所以能夠如此浮想連翩、神思八極、千變?nèi)f化、層出不窮,很大程度離不開數(shù)千年來“民以食為天”這一主旨。中國老百姓,無論春播夏種,無論秋收冬藏,一年到頭,無一不為喂飽這張無底洞似的嘴,臉朝黃土背朝天在忙活著,自然事事離不開,也處處用得著這個“吃”字了。因此,這些農(nóng)民,一旦當上了官,手中有權(quán),第一件事,就是這個“吃”字。李闖王就是以“不納糧”號召農(nóng)民跟他一起造反的;打進了北京城后,就是允許部下像北方農(nóng)村過年,天天吃餃子,出發(fā)點都是這張嘴,都是為了吃。
因為小農(nóng)經(jīng)濟靠天吃飯的脆弱性,經(jīng)不起天災人禍,加之貪官污吏;暴君虐政、戰(zhàn)火紛飛、動亂不安,更是農(nóng)民的苦難之源。所以,赤地千里,顆粒無收,背井離鄉(xiāng),餓殍遍野,在一部二十五史中,是屢見不鮮的事。惟其如此,“吃”就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的第一訴求,應該說是數(shù)千年封建社會,永遠擺脫不了的餓,成為我們這個民族肌體的基因。于是,貪吃、戀吃,嘴巴第一、肚皮第一的唯吃主義,便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西方哲學家博洛爾說過:“簡樸和適度的飲食,一種正常的生活和莊重節(jié)制,這是防止政治腐敗最好的防腐劑。”他還說:“政治腐敗的原因,歸根結(jié)底是過度追求瘋狂縱欲和奢侈浪費的習性以及追求狂歡娛樂的沖動?!币粋€只知道吃,只知道窮吃不已而必然吃窮的國家,在這個世界上,是注定不會有什么出息的。
中國人應該將這種與生俱來的“吃”的能量,釋放出來,著力點不再放在嘴上,而是用在手上,努力建設(shè)、發(fā)展、增強、壯大我們的國家,這才是希望所在。
責任編輯 魯書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