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固霞, 郭生偉, 施 穎
(1. 北方民族大學 a. 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b.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2. 成都市食品藥品檢測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5)
聚醚改性硅氧烷按照聚醚鏈段與硅氧烷鏈段上硅原子的聯(lián)接形式分為水解型和非水解型兩種。以Si-O-C鍵聯(lián)接的稱為水解型(不穩(wěn)定、易水解);以Si-C鍵聯(lián)接的稱為非水解型(穩(wěn)定)。作為改性硅氧烷產品中產量最大的一個品種,具有特殊性能的非水解型聚醚改性硅氧烷將在電子電氣、建筑、紡織、輕工、化妝品、醫(yī)療、食品等諸多領域具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文利用低含氫硅油(2)與端烯丙基聚氧烯醚(3)進行硅氫加成反應[1~5]合成了不含活潑氫的非水解型聚醚改性硅氧烷(1, Scheme 1),羥值52.5 mgKOH·g-1,其結構經(jīng)IR表征。由正交試驗得到合成1的較適宜的反應條件為:2和360 g,n(Si-H) ∶n(C=C)=1.0 ∶1.1,催化劑氯鉑酸(H2PtCl6) 20 mg·kg-1,于110 ℃反應3.5 h。
JVECTOR 22型紅外光譜儀(KBr壓片)。
Scheme1
2和3(使用前除水),工業(yè)品;氯鉑酸,分析純;其余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
在四口燒瓶中加入2和360 g,甲苯,緩慢加熱至反應溫度,加入氯鉑酸的異丙醇溶液,反應至終點。減壓蒸除甲苯和低沸物得1。
在硅氫化反應過程中,通過對碘值[6]與活潑氫含量[8]的測試來判斷反應進行的程度。同時測定產物的羥值{[OH]}[7]用以衡量聚醚改性硅氧烷的活潑性。
活潑氫含量(H/%)的定義為每100 g樣品中所含Si-H基團的摩爾數(shù),以mol·100 g-1試樣表示。精確稱取樣品約0.2 g(m)置250 mL容量瓶中,加CC1420 mL,溶解后再加0.2 mol·L-1溴乙酸溶液10 mL及 2%HgC12的乙酸溶液10 mL,搖勻,于25 ℃靜置1 h。加10%KI溶液25 mL,用去離子水沖洗瓶口,定容。以淀粉為指示劑,用Na2S2O3標準溶液(c/mol·L-1)滴定。根據(jù)滴定液的消耗量[V1(空白)和V2(樣品)/mL]按下式計算H。
表 1 合成1的正交設計與試驗結果(第一輪)*
*2和360 g和甲苯(2和3總質量的25%); A: 反應溫度(℃), B: 反應時間(h), C:n(Si-H) ∶n(C=C), D: 催化劑H2PtCl6用量(mg·kg-1); [OH]: 羥值(mgKOH·kg-1),H%: 活潑氫含量
從探索實驗得出影響合成1的四個主要因素分別為反應溫度(A/℃),反應時間(B/h),投料比[C,n(Si-H) ∶n(C=C)]和催化劑H2PtCl6用量(D/mg·kg-1)。采用L9(34)正交試驗對這四個因素進行優(yōu)化,正交設計及試驗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選擇C3時,H為0,說明2的活潑氫均已參與反應。1均為透明液體,蒸除甲苯后,除Entry 1和Entry 2不穩(wěn)定外,其余只是變得黏稠,依舊澄清透明,具有很好的穩(wěn)定性。
通過極差及K值分析,四個因素的影響順序為C>A>D>B,最優(yōu)組合:C3A3D2B3。由于最優(yōu)組合未在表1中出現(xiàn),為了篩選出更合理的實驗條件,在表1的基礎上,進行第二輪正交試驗,結果見表2。由表2得到的最優(yōu)組合為:C3A3D2B2。在最優(yōu)反應條件下合成1優(yōu),羥值52.7 mgKOH·g-1。
鑒于B的影響最小,考慮到工業(yè)化生產的能量消耗,故選擇反應時間3.5 h,即在C3A3D2B1下合成1′,羥值52.5 mgKOH·g-1,這與1優(yōu)的羥值非常接近。
表 2 合成1的正交設計與試驗結果(第二輪)*
*同表1
綜合權衡選擇合成1的較適宜反應條件為C3A3D2B1,即2和3總量60 g,n(Si-H) ∶n(C=C)=1.0 ∶1.1,甲苯15 g, H2PtCl620 mg·kg-1,于110 ℃反應3.5 h。在此條件下做三組平行實驗,合成的1′具有良好的重現(xiàn)性。
1′為淡褐色透明澄清液體,pH 6.5~7.0,黏度376,羥值52.5mgKOH·g-1,穩(wěn)定性良好。
1′, 2和3的IR譜圖見圖1。由圖1可見,1′與2和3比較,2 156cm-1處的Si-H伸縮振動峰已經(jīng)完全消失;3 090 cm-1和1 643 cm-1處的C=C峰也已基本消失;在805 cm-1處出現(xiàn)了Si-CH2特征峰,充分說明2和3的活性基團均已參加反應。3 481 cm-1歸屬為側鏈聚醚端羥基特征峰,1 102 cm-1歸屬為Si-O-Si和C-O-C的伸縮振動峰[8,9]。
ν/cm-1
[1] Petroff L J, Stanga M A, Rauscher W W,etal. High purity oxyalkylene-modified organopolysiloxanes[P].EP 995 771,2000.
[2] Legrow G E, Buese M A. Alkylmethylsiloxane dimethylsiloxane polyalkylene oxide copolymers[P].EP 1 149 872,2001.
[3] 程建華,汪曉軍,伍欽. 聚醚改性有機硅季銨鹽的合成及性能[J].有機硅材料,2002,16(2):10-13.
[4] 黃光佛,卿勝波,李盛彪,等. 硅氫加成反應在聚合物制備及改性中的應用[J].有機硅材料,2000,14(5):23-26.
[5] Patrick C. Functional polysiloxanes:Ⅰ.Microstructure of poly(hydrogenmethylsiloxane-co-dimethylsiloxane)s obtained by cationic copolymerization[J].J Poly Sci,Part A:Polymer Chemistry,2000,38(5):837-845.
[6] GB/T 13892-1992表面活性劑碘值的測定[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2.
[7] GB/T 7378-1996表面活性劑堿度的測定滴定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6.
[8] Smith A L. Analysis of silicones[M].New York:Wiley,1974.
[9] Patrick C. Functional polysiloxanes:Ⅰ.Microstructure of poly(hydrogenmethylsiloxane-co-dimethylsiloxane)s obtained by cationic copolymerization[J].J Poly Sci,Part A:Polymer Chemistry,2000,38(5):827-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