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紅
形神兼?zhèn)涞淖仙皦?/p>
吳秋紅
獨特的原料材質、精湛的工藝,古樸的色澤,多變的形體,集雕塑、文學、書法、繪畫、金石諸藝于一體,宜興紫砂陶在陶藝大家族中獨樹一幟,被譽為“國之瑰寶”。一塊塊獨特的“五色土”,通過紫砂人精心的構思,靈巧的雙手,再經過熊熊窯火的熾煉,把夢想化為線條優(yōu)美的形體----壺、瓶、花器以及各種人物雕像等。在紫砂制品中,又以紫砂茗壺最為突出。宜興陶文化歷史悠久,從新石器中期的史前文化,走過了漫長的幾千年,而宋明時期產生的紫砂陶器則是宜興陶文化的代表和植根。這其中除了受吳文化的共性渲染,還具有深深的人文個性。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紫砂與詩、書、畫、銘的吸納交融,充盈著文化味與書卷氣,在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與鑒賞需求的同時又融入了紫砂人對藝術價值的思考。
紫砂人以獨特的材質,獨一無二的手工成型方法及獨特的紫砂語言,將自然形態(tài)的素材進行概括加工,取粗求精、取繁就簡,和生活有機的融為一體,達到一種氣韻生動以及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境界。宋代著名的大文學家歐陽修寫道“溪山擊鼓助驚雷,逗曉雪芽發(fā)翠莖。摘處兩旗香可愛,貢來雙鳳品尤精。寒侵病內惟思睡,花落春燕未角醒。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情?!睔W陽修通過這首《和梅公儀嘗茶》詩,表現(xiàn)了他對“紫甌”的欣賞及贊美,吟唱出了一種純凈無暇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心境。而同時代詩人梅堯臣的兩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范春華”更生動地刻畫出了人對自然的那種親近、欣喜、和諧統(tǒng)一的情致。紫砂壺為歷代的文人墨客創(chuàng)造了一種文化和精神的空間。
由于飲茶方式演變而問世以來便有歷代著名的文人學者,名家雅士及詩、書、畫家的參與創(chuàng)作。使紫砂器皿由實用工藝品上升為更加具有文化氣息的藝術品。紫砂壺的款式造型極其繁多,千姿百態(tài),所謂“方非一式,圓非一相”,如按紫砂壺現(xiàn)有的造型類別,則大致可分為幾何形體、如石瓢壺;自然形體如蔣蓉大師的荷花壺和筋紋形體如合菱壺等三大類型。無論哪種類型的形體在制作工藝上都有嚴格的要求。就傳統(tǒng)紫砂壺的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紋形體,幾乎涵蓋了自然界中各類題材形制的可創(chuàng)性,這就是紫砂形制特別豐富的重要原因。而三類形體之間也是相互交叉借用,相互融合,使紫砂壺在不斷的組合變化中得以發(fā)展,得以升華,在品茗賞壺過程中給人以美的享受。
“以形傳神、形神兼?zhèn)洹笔莿?chuàng)作紫砂壺的核心表現(xiàn)形式。紫砂壺通過它的外觀形式來體現(xiàn)其神韻、內涵及寓意。一件成功的紫砂作品要十分準確地把握住切入點,處理好點、線、面之間的融會貫通,捕捉那種特定的線條感覺,把形體、結構、神韻融為一體。紫砂壺藝之本還在于它的造型藝術,由張守智教授設計、汪寅仙大師制作的曲壺,憑借其優(yōu)美的線條,合理的組合,構成動靜結合的形體,被譽為現(xiàn)代紫砂藝術之佳品。宜興的紫砂壺享有“世間茶具堪為首”的美譽,它除了具有實用性以外,更蘊含著創(chuàng)作人潛在的那種“寓壺于意,借壺抒情”的創(chuàng)作精神,并以此吸引著人們的視線,陶冶著人們的情操,紫砂壺儼然成為紫砂人抒發(fā)情感的一種載體。已故紫砂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在《簡談紫砂陶藝鑒賞》中曾這樣說“紫砂壺的神:即神韻,是一種能令人意會并體會出精神美的韻味”。
紫砂壺文化的形成,雖歷經千年而未衰,當是紫砂藝人數(shù)百年來繼承和發(fā)揚紫砂技藝的結果。當代紫砂人,在秉承前輩豐富經驗、文化印記和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基礎上,又吸取當代社會先進文化藝術的營養(yǎng),不斷地改進和提煉,令這古老的技藝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