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圍
這是新華社一篇報道的標題:這種感動很“給力”——甘肅蘭州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交流會側記。我一看,頓時像吃了個蒼蠅一樣惡心。又是“給力”,不知所云的“給力”,“感動”怎么能“給力”?
2010年年底以來,只要你身在中國,打開電腦、電視、收音機,翻開報紙,抑或是開會、交談,“給力”一詞撲面而來,充斥于耳,成了一種躲不開又莫名其妙的時尚,如同流行性感冒一般迅速蔓延。
“給力”是2010年上半年網(wǎng)上冒出來的一個新詞,本意無非就是“牛”“很帶勁”“酷”“棒”“很有意思”什么的。2010年11月10日,“給力”出現(xiàn)在《人民日報》頭版標題中,經(jīng)權威主流媒體借用而名噪一時、炙手可熱,此后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媒體報道和日常交流中,不管什么場合、什么語境,也不管能否傳情達意、讓人明白,先“給力”一下再說。搞得你也“給力”,我也“給力”,“給力”滿天飛。
為什么不論什么人都開口閉口“給力”?大概人們都想顯示自己的時尚不落伍,看到一個網(wǎng)絡新詞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鸚鵡學舌、照貓畫虎??墒沁@些人忘了一句名言 “第一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庸才,第三個把女人比作鮮花的是蠢才”。應該說,最早創(chuàng)造并使用“給力”這個詞的人還是有點才智的,可之后那些天天把“給力”掛在嘴邊的人,頂多也就是庸才。
中國語言無比豐富,不要說不同語意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就是同一個語意也有多種表達。說話寫文章,最忌重復雷同,甚至連書法都是如此,在王羲之的書法經(jīng)典之作《蘭亭序》中,幾十個“之”字,幾十個寫法,沒重樣。在這一點上,面對古人,我們能不汗顏?
“給力”一詞的濫用,折射出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劣根性和思想的惰性。如今的人們,不喜創(chuàng)造,只想投機取巧,把別人的東西輕松拿來,為我所用,趨同從眾隨大流;如今的官場上,大而無當、空洞無物的連篇套話,已是積重難返、見怪不怪的流行病??蓻]想到這種人云亦云也傳染到了民間,一個網(wǎng)絡新詞也能演變成一種官方、民間都趨之若騖的惡心套話。這讓人感覺好像回到了文革年代,千篇一律的語言使我們的思維越發(fā)貧瘠、膚淺,這真是莫大的文化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