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導演的影片《讓子彈飛》自2010年12月16日公映以來,熱議不斷,票房不斷飆升,很快逼近7億元,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贏。這自然得益于明星大腕的加盟和前期的大量宣傳,然而,“一部電影獲得成功的基礎條件是有一個好故事,創(chuàng)作者與觀者面對共同的話題,有產生共鳴或通感的可能性,因此故事的‘話題’選擇至關重要。”【1】姜文也曾說:“沒有馬老陽剛十足的《夜譚十記》,就沒有《讓子彈飛》的成功,馬老可以說是我的保護神?!薄?】因為電影正是取材于川籍著名作家馬識途作品《夜譚十記》中的《盜官記》一章。然而“忠實原作非常值得懷疑,人家不是為電影寫的,它在文字上是好東西,但你沒法把它變成影像?!薄?】因此,為了更加適合電影的表達,和觀眾產生更大的共鳴,姜文用了一年多時間改劇本,前后6個編劇,經過了五十多次的劇本修改【4】。由此可見,《讓子彈飛》的巨大成功,改編之功不可小覷。
一
《讓子彈飛》與原著《盜官記》除了主線相同即麻匪當縣長殺惡霸以外,人物、情節(jié)等都做了較大的改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人物
1.人物經歷不同
(1)電影中張牧之是曾經跟隨松坡將軍(蔡鍔)的革命者,后來由于軍閥混戰(zhàn),落草為寇,劫富濟貧,而小說中的張牧之則是長工出身,妹妹、父親被地主迫害而死,不得已逼上西山當了麻匪,是一個官逼民反的典型。
(2)黃四郎在原著中名黃天榜,是縣城的頭號大地主,干著欺壓百姓、販賣鴉片、“放棚子”的勾當,身份并不復雜。而影片中黃四郎除了繼承了五代的家業(yè),是鵝城的頭號惡霸外,還是個頗有些來頭的家伙,他去過日本、參加過辛亥革命,甚至與張牧之有過一面之緣。
(3)原著中的陳師爺,是個有些閱歷的正派耿直的苦出身,開始并不想幫土匪,但他見土匪們很講義氣,干的是劫富濟貧的好事后,便同意入伙。并在此期間,獻計獻策,百般周旋。最后在給要被殺頭的張牧之送了行后,帶著一家老小悄悄離開。影片中的湯師爺則完全顛覆了書中的形象,直接由縣長變身而來,愛財如命,見風使舵,兩面三刀,最后死在了錢堆里。
(4)原著中縣長掉進大江里死了,跟著縣長的會計主任強迫縣長夫人還買官的錢,一個婦道人家,哪里有許多錢?只好老實地當師爺的太太,后來在逃跑的過程中被張牧之抓到卻又給了她足夠的路費被放掉了。而影片中的縣長夫人則是一個風騷的妓女,只要你是縣長就可以做你的夫人,做縣長夫人就是她的生活目的,最后死在了黃四郎偷襲縣太爺的晚上。
2.人物關系不同
原著中張牧之進城的目的就是為了報仇——殺掉黃天榜,雖然黃天榜對這個新來的縣太爺為百姓做主的做法感到不解,但是直到最后真相大白以前,他一直以為張牧之只是個有靠山的三民主義的忠實信徒甚至有點像共產黨,而且似乎還窩藏土匪。而影片中張牧之進城的目的則是為了錢——不向地主大戶卑躬屈膝,也就是站著把錢給掙了。他與黃四郎的關系一開始也只是縣太爺與城里大戶之間的勾心斗角,但是小六子死后他們的關系開始變得有些撲朔迷離:表面貌合——共同目標是剿匪而且似乎曾是辛亥革命的同志,實際神離——張牧之并未真正接受黃四郎的道歉,而黃四郎也并不甘心認錯。他們之間爾虞我詐,算盡了機關。而張牧之與湯師爺的關系也遠比原著中復雜得多,他們并不明了彼此的真正身份,所以也是互相猜忌、勾心斗角。
3.新增人物形象
小六子作為影片中新增的角色,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線索,他是張牧之的干兒子,張牧之對他器重有加,希望他以后能有大出息,但是他由于意氣用事剖腹自殺。還有,“花姐”、“黛玉晴雯子”等在原著中并不存在。而“花姐”這個角色的設置讓整部電影增加了看點,而她在抓捕逃跑的黃四郎替身的行動中也是功不可沒。還有膽小怕死的孫守義,游走在善惡兩端的武舉人,欺壓百姓顛倒是非的黃四郎的貼身心腹胡萬等。這些人物的設置,使劇情一波三折,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
(二)情節(jié)
《讓子彈飛》對原著的情節(jié)做了較大的改動,原著主要情節(jié)集中于張牧之進城后如何為百姓撐腰、懲治惡霸,如實行“二五減租”、收愛國捐等,而電影則主要敘述張牧之進城后與黃四郎進行的一系列的明爭暗斗以及最后如何除掉黃四郎。此外,影片與原著在引子、結局上都有所不同。
1.引子不同
原著對當時的國民政府賣官鬻爵、王家賓通過買官做了縣長后意外溺水以及張牧之如何通過買官當上了縣長做了較大篇幅的介紹,而電影把這些全部刪掉,直接改成張牧之通過搶劫錢財意外當上縣長開頭,重點放在他進城以后與黃四郎的較量上,情節(jié)非常集中。
2.結局不同
原著是一個悲劇,雖然張牧之砍死了黃天榜,但自己因為被識破,最后以土匪的身份被殺頭,而陳師爺也在給張牧之送行后悄悄離開,而電影中張牧之的身份始終沒有暴露,師爺、黃四郎都對他的身份半信半疑、百般猜測,張牧之最后取得了勝利,黃四郎被徹底打敗,湯師爺也死在了錢堆里。
(三)語言
電影與文學作品表現手段的不同,使電影更注重人物語言的運用(對白),《盜官記》中對話描寫并不多而且不難理解,而改編后的電影卻幾乎離不開人物的對話,而且大部分的對話都是暗藏玄機,很富弦外之音,也就讓觀眾有了諸多的猜測。
(四)環(huán)境
一部作品涉及的環(huán)境無非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原著中的故事發(fā)生于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一個不知名的縣城,在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下,在地主惡霸的殘酷剝削下,老百姓苦不堪言,內心燃燒著火一樣的憤怒,所以當西山出現劫富濟貧的張麻子時,他們給他通風報信,甚至到了“匪民一家”的地步,當張牧之來給他們撐腰、打抱不平的時候,更是拍手稱快。而影片則把時間提前到1920年的民國時期(辛亥革命以后),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并不富饒的小縣城——鵝城,那里的百姓在黃四郎的壓迫下敢怒不敢言,最后張牧之運用計策才點燃了他們的怒火,沖進黃四郎的碉堡,分了黃四郎的家產。
(五)意象
簡單地說,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來寄托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這一點在原著中幾乎很難發(fā)現,而影片中卻比比皆是,如姜文用復現式蒙太奇手法反復強調的手形“六”、結尾與開頭相同的白馬拉火車以及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歌、麻匪戴的面具上的麻將筒、打在碉樓鐵門上的問號和嘆號以及不斷倒掉的萬民傘等。
(六)主題
主題是一部作品要告訴讀者或觀眾的最重要的東西?!侗I官記》揭露了當時國民黨的黑暗和腐朽,通過一個長工被逼當麻匪、后做縣長為民做主的故事,表現了官逼民反的主題,并表達了人民對清官的渴望,充滿了傳奇。
作為一名保持自己鮮明個性的導演,姜文的《讓子彈飛》不落窠臼,影片主題更加豐富而耐人尋味:1.小六子是張牧之最重要的寄予厚望的人,小六子的死讓張牧之的目的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由掙錢變?yōu)閺统穑孔髌范紘@復仇展開,是講了一個關于復仇的故事。2.辛亥革命的同志一個落草為寇劫富濟貧,一個當了惡霸壓榨百姓,草寇殺掉惡霸,實現了他對正義和清明的追求——“沒有你對我很重要”。然而,似乎又并不如此簡單,結尾張牧之落寞的背影和遠去的火車似乎又在向我們昭示著什么。
(七)其他
《讓子彈飛》充滿了粗口(他媽的)、色情(強奸民女)、幽默滑稽,這些臺詞和場景的設置無疑真實地反映了麻匪的生活狀態(tài),而這些在原著中是很難找到的。
二
從以上的分析來看,可以說,《讓子彈飛》對原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電影與原著之間形似神離,這些改動對我們有怎樣的啟示呢?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無疑具有較強的藝術性,然而電影的商品屬性,又具有鮮明的商業(yè)特點,這就使電影人不得不考慮票房,而要考慮票房就不得不迎合觀眾,而觀眾的欣賞水平又參差不齊,怎樣才能把更多的觀眾吸引到電影院來呢?這就使眾多電影人在藝術與商業(yè)之間進行權衡和拿捏,然而卻仍是經常出現“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的尷尬局面?!蹲屪訌楋w》作為一部既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姜文是如何進行把握的呢?
改編后的電影中充斥著粗口、色情,有些人看后認為低俗,然而實際生活中這些東西也是常見的,也有不少人感興趣,更何況這些表現也確實反映了麻匪的真實生活,很難想象一個落草十年的麻匪滿口的文明詞,黃四郎手下扮的麻匪會斯斯文文。姜文既合理而真實地再現了麻匪的生活,也把一些欣賞水平不太高的觀眾吸引到了影院。
隨著中國電影事業(yè)的發(fā)展,觀眾的欣賞水平越來越高,他們會品評、會思考,針對這部分觀眾,姜文和他的團隊在對原著的改編上頗下了一番功夫,無論是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語言還是意象的設置上。如果僅僅照搬原著,講一個官逼民反的故事,難免落于窠臼,也很難對這部分觀眾的口味,于是姜文將故事背景放到了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人物也變成了辛亥革命的參與者,這一改動,再加上恰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1911-2011),就讓電影有了更多的嚼勁,觀眾更多了些思考。這還不夠,姜文還擺脫了電影隱喻功能有限的魔咒,設置了大量的意象,如前文提到的馬拉火車等鏡頭,讓觀眾們有了更大的興趣,對這些意象所要表達的意義議論紛紛,甚至進行了深刻的解讀,這番熱鬧,又把很多觀眾吸引到了影院,可謂良性循環(huán)。
正如喬治?布魯斯東所說:“一位電影工作者并不是一位有成就的作家的翻譯者,他是另外一位有自己的意志的作家,而且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作家?!薄?】沒錯,姜文通過如是的改編,把大量的觀眾吸引到了影院,達到了“深入淺出、雅俗共賞”【6】的效果,但姜文同時又是一位忠實于自己、忠實于藝術的電影人,他忠實于自己的生命人格和審美理想、忠實于自已對人生和生活的獨特經驗、忠實于自己的藝術風格、藝術氣質和藝術個性,所以整部《讓子彈飛》是姜文風格的,是充滿了英雄主義色彩的,是充滿了英勇、霸氣、正義的,也是引發(fā)人們諸多思考的,似乎既包含了革命題材,也反思了國家歷史,又表達了個人情懷。
綜上所述,《讓子彈飛》通過對原著的改編,既在藝術上真實展現了麻匪的生活,讓影片更耐咀嚼,又保持了姜文自己的個性,同時也為影片在票房上獲得豐收立下了汗馬功勞。姜文的成功,使我們認識到,要把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是否忠實于原著并不重要,關鍵是你是否把電影的藝術屬性和商業(yè)屬性拿捏準了,是否忠實于自己。而姜文的改編,無疑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例。
[1]王二軍.論導演姜文的電影世界[D],河北大學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第9頁。
[2]張立東.《讓子彈飛》中的“馬姜”緣[N],四川日報,2010年12月16日,第12版。
[3][4][6]蒯樂昊.姜文: 我永遠是一個業(yè)余導演[J],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第43期。
[5][美]喬治?布魯斯東.從小說到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6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