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華艷
案例教學法起源于上世紀20年代,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所倡導,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方法。案例通常是提出一種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于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1986年美國卡內基小組提出《準備就緒的國家:二十一世紀的教師》的報告書中,特別推薦案例教學法在師資培育課程的價值,并將其視為一種相當有效的教學模式,而國內教育界開始探究案例教學法,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之事。以下筆者結合工作實踐,探討一下案例教學法的具體應用。
一、 案例教學法的好處
案例教學法有一個基本的假設前提,即學員能夠通過對這些過程的研究與發(fā)現(xiàn)來進行學習,在必要的時候回憶出并應用這些知識與技能。案例教學法非常適合于開發(fā)分析、綜合及評估能力等高級智能的訓練。這些技能通常是管理者、醫(yī)生和其他的專業(yè)人員所必需的。案例還可使受訓者在個人對情況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高承擔具有不確定結果風險的能力。為使案例教學更有效,學習環(huán)境必須能為受訓者提供案例準備及討論案例分析結果的機會,必須安排受訓者面對面地討論或通過電子通訊設施進行溝通。
案例教學法的好處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有利于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通過案例教學法,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體化,讓它們處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這樣,學生可以更清楚、更深刻地把握、理解這些概念、原理。另外,通過聯(lián)系實際了解這些概念、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xiàn)和作用,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進學習的動力??梢源蟠罂s短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差距,使學生能夠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畢業(yè)后能更快、更好地適應工作,從而避免高分低能現(xiàn)象泛濫。
第二,有利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案例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實際解決問題能力得到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自由探索、大膽質疑,及時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好奇心,使學生在一種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下將自己的潛能發(fā)揮出來。傳統(tǒng)的教學只告訴學生怎么去做,其內容在實踐中可能不實用,且非常乏味無趣,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但案例教學使得枯燥乏味變得生動活潑。學生在此過程中大膽地進行懷疑,增加了不盲從于大多數(shù)的抗壓心理,培養(yǎng)了不斷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
第三,有利于師生之間的雙向或多向溝通與交流。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是老師講、學生聽,聽沒聽、聽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測試時才知道,而且學到的都是死知識。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拿到案例后,先要進行消化,然后查閱各種他認為必要的理論知識,這無形中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是主動進行的。捕捉這些理論知識后,他還要經過縝密思考,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這一步應視為能力上的升華。同時他的答案隨時由教師給以引導,這也促使教師加深思考,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
二、案例的選擇與更新
案例選擇的原則主要有:
第一,目的性原則。案例較之一般的舉例內涵豐富,案例的分析、解決過程也較為復雜。學生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理論知識,而且應具有審時度勢、權衡應變、果斷決策的能力。案例教學的實施,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靈活的技巧來處理。
第二,真實性原則。案例所描述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真實的,不加入編寫者的評論和分析,由案例的真實性決定了案例教學的真實性,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得出自己的結論。案例一定要注意真實的細節(jié),讓學生猶如進入情境之中,有身臨其境之感。為此,教師一定要親身經歷,深入實踐,采集真實案例。
第三,多樣性原則。案例應多樣化,避免單一。案例不能僅是一堆事例、數(shù)據的羅列。教師要擺脫乏味教科書的編寫方式,盡其可能調動些文學手法。如采用場景描寫、情節(jié)敘述、心理刻畫、人物對白等,甚至可以加些議論,邊議邊敘,作用是加重氣氛,提示細節(jié)。但這些議論不可暴露案例編寫者的意圖。更不能由議論而產生導引結論的效果。案例可隨帶附件,諸如與案例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文件決議、合同摘要等等,還可以有有關報表、臺賬、照片、曲線、資料、圖紙、當事人檔案等一些與案例分析有關的圖文資料。
第四,開放性原則。案例教學,不存在絕對正確的答案,目的在于啟發(fā)學生獨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啟發(fā)學生建立一套分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第五,時效性原則。學生在校園內就能接觸并學習到大量的社會實際問題,實現(xiàn)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這對教師的實戰(zhàn)能力也提出了挑戰(zhàn)。
三、案例教學法的實施
第一,明確教學目標。即學生通過案例學習所應達到的能力水平及對學生進行測驗的手段和標準。教學目標可分解,既要清楚通過案例解決什么層次上的什么問題,又要明確體現(xiàn)出學生解決問題時所顯現(xiàn)的能力水平;既要考慮到學生學習能力、態(tài)度的改變,又要考慮學生的條件和狀況。
第二,預測教學過程。建議教師在準備使用案例分析時向自己提出以下問題:這個案例可能產生什么作用?提出了什么問題?要解決什么問題?教師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很可能提出什么問題?等等。教師還必須計劃何時講授概念和怎樣講授概念。與案例相關的概念可以在進行案例分析以前講授,也可以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或在進行案例分析之后講解。
第三,精選教學案例。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要選擇適度、適用的教學案例。所選的案例既要與教學目標相吻合,又要是教師自己能把握得了的案例,學生易于接受和認同的案例。
第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一般在正式開始集中討論前一到兩周,就要把案例材料發(fā)給學生。讓學生閱讀案例材料,查閱指定的資料和讀物,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積極地思索,初步形成關于案例中的問題的原因分析和解決方案。教師可以在這個階段給學生列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開展準備工作。
第五,精心組織小組討論。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興趣、經歷等將學生劃分為由3~6人組成的幾個小組。小組成員要多樣化,這樣他們在準備和討論時,表達不同意見的機會就多些,學生對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各個學習小組的討論地點應該彼此分開。小組應以他們自己有效的方式組織活動,教師不應該進行過多的干涉。在小組討論時,教師還可以講課、講義、電化教學等形式,向學生提供認知武器,向學生描述與案例有關的理論和各種模式(如決策模式和解決問題的模式)。
第六,組織全班交流。討論告一段落后,各個小組派出自己的代表,發(fā)表本小組對于案例的分析和處理意見。發(fā)言時間一般應該控制在20 分鐘以內,發(fā)言完畢之后發(fā)言人要接受其他小組成員的訊問并作出解釋,此時本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代替發(fā)言人回答問題。小組集中討論的這一過程為學生發(fā)揮的過程,此時教師充當?shù)氖墙M織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此時的發(fā)言和討論是用來擴展和深化學生對案例的理解程度的。然后教師可以提出幾個意見比較集中的問題和處理方式,組織各個小組對這些問題和處理方式進行重點討論。這樣做就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方案的合理解決上來。
第七,總結提升。在小組和小組集中討論完成之后,教師應該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自己進行思考和總結。這種總結可以是總結規(guī)律和經驗,也可以是獲取這種知識和經驗的方式。教師還可讓學生以書面的形式作出總結,這樣學生的體會可能更深,對案例以及案例所反映出來的各種問題就會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作者單位:河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