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孫潔
一天到晚飛翔的魚
撰文/孫潔
俗話說:“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逼鋵嵲趧游锿鯂?,除了鳥類之外,還有許多會飛的動物。它們雖然沒有鳥類那樣令人羨慕的翅膀,但“飛行“起來毫不遜色。
在深藍色的海面上,突然躍出了成群的“小飛機”,它們猶如群鳥掠過??找话?,高一陣、低一陣,翱翔競飛,景象十分壯觀。這是一種中小型魚類,因為它會“飛”,所以人們都叫它飛魚。
隨著科學的發(fā)展,高速攝影揭開了飛魚“飛行”的秘密。其實,飛魚并不會飛翔,每當它準備離開水面時,必須在水中高速游泳,胸鰭緊貼身體兩側(cè),像一只潛水艇穩(wěn)穩(wěn)上升。飛魚用它的尾部用力拍水,整個身體好似離弦的箭一樣向空中射出,飛騰躍出水面后,打開又長又亮的胸鰭與腹鰭快速向前滑翔。它的“翅膀”并不扇動,靠的是尾部的推動力在空中做短暫的“飛行”。仔細觀察,飛魚尾鰭的下半葉不僅很長,還很堅硬。
所以說,尾鰭才是它“飛行”的“發(fā)動器”。如果將飛魚的尾鰭剪去,再把它放回海里,沒有像鳥類那樣發(fā)達的胸肌,本來就不能靠“翅膀”飛行的斷尾的飛魚,只能帶著再也不能騰中而起的遺憾,在海中默默無聞的渡過它的一生。2008年5月,日本NHK電視臺的職員在屋久島海岸附近拍攝到一段飛魚飛行的視頻片段,時間長達45秒,這是目前最長的飛魚飛行視頻記錄。
我國產(chǎn)的飛魚有弓頭燕鰩、尖頭燕鰩等6種。飛魚的長相很奇特,身體近似圓筒形,它雖然沒有昆蟲那樣善于飛行的翅膀,也沒有鳥類那樣搏擊長空的雙翼,可是它們有非常發(fā)達的胸鰭,長度相當于身體的三分之二,有點像鳥的翅膀,并向后伸展到尾部。腹鰭也比較大,可以作為輔助滑翔用。它的尾鰭呈叉形,在藍色的海面上撲浪前進、時隱時現(xiàn)的情景,很是逗人喜愛。
位于加勒比海東端的珊瑚島國巴巴多斯,以盛產(chǎn)飛魚而聞名。這里的飛魚種類近100種,小的飛魚不過手掌大;大的有2米多長。據(jù)當?shù)厝苏f,大飛魚能躍出水面約400米高,最遠可以在空中一口氣滑翔3000多米。顯然這種說法太夸張了。
但飛魚的確是巴巴多斯的特產(chǎn),也是這個美麗島國的象征。游客們在此不僅能觀賞到“飛魚擊浪”的奇觀,還可以獲得一枚制作精致的飛魚紀念章。巴巴多斯因而獲得了“飛魚島國”的雅號。
荷蘭繪畫中關(guān)于“飛魚”的描繪
飛魚為什么要“飛行”?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飛魚的飛翔,大多是為了逃避金槍魚、劍魚等大型魚類的追逐,或是由于船只靠近受驚而飛。海洋魚類的大家庭并不總是平靜的,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中小型魚類,是鯊魚、金槍魚、劍魚等兇猛魚類爭相捕食的對象。
飛魚在長期生存競爭中,形成了一種十分巧妙的逃避敵害的技能——躍水飛翔,可以暫時離開危險的海域。因此,飛魚并不輕易躍出水面,只有遭到敵害攻擊時,或受到輪船引擎震蕩聲的刺激時,才施展出這種本領(lǐng)來。但有時候,飛魚由于興奮或生殖等原因也會躍出水面,有時候飛魚則會無緣無故地“起飛”。
當然,飛魚這種特殊的“自衛(wèi)”方法并不是絕對可靠的。在海上飛行的飛魚盡管逃脫了海中之敵的襲擊,但也常常成為海面上守株待兔的海鳥,如軍艦鳥的“口中美食”。飛魚具有趨光性,夜晚若在甲板上掛一盞燈,成群的飛魚就會尋光而來,自投羅網(wǎng)撞到甲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