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彥華
論我國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保護
文/杜彥華
隨著人類社會步入知識信息空前繁榮、網絡社會日益發(fā)達的21世紀,作為知識信息傳播者的圖書館正經歷著由傳統(tǒng)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演化。傳統(tǒng)圖書館主要是利用其固定場所和專業(yè)技能向廣大讀者提供其所收藏文獻的相關知識信息,是圍繞傳統(tǒng)文獻載體而展開的被動的單向度的文獻信息傳播者或中介者角色,具體表現(xiàn)為文獻的保存者、信息的傳遞者和服務的提供者三個方面。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圖書館的社會角色也隨之出現(xiàn)轉變,其轉變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館員角色的變化、圖書館文獻信息的采集、編目工作的變化、圖書館文獻信息服務工作的變化,這些變化使得圖書館不得不審時度勢,對知識產權保護問題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正確的應對。
數字圖書館作為新環(huán)境下的信息服務載體,是以數字形式儲存和處理信息,并上網服務,供讀者隨時隨地查閱,知識產權因而是圖書館服務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數字圖書館建設與服務過程中,所涉及的傳統(tǒng)文獻信息資源的數字化,網絡信息傳輸,數據庫等都是知識產權的客體,對它們進行使用和傳播時,如果不加注意,隨時可能受到侵權的限制與威脅。
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是當前國際學術界和政府管理部門都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也是圖書館界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然而這方面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數字圖書館的借閱服務是以數字傳輸方式在客戶端的計算機上瀏覽資料的方式為客戶服務。圖書館在客戶端有償為閱讀者提供能夠復制和下載的作品,應當依法取得授權許可與支付報酬,否則可能對著作權人的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造成侵害。圖書館為保護版本的需要,復制錄入本館收藏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也不向其支付報酬,屬合理使用,但如果圖書館錄入館藏作品是用于提供閱覽服務的復制和下載,則超出了合理使用所允許的范圍。
數據庫所存儲的信息在其錄入存儲轉化為讀者信息形式之前,有很大一部分是享有著作權的,將有著作權的作品以數據庫方式使用本身便涉及到作品的使用權問題。如果在作品輸入時進行了改編、翻譯、壓縮、摘要等整理加工和處理,還要涉及到演繹權問題。因此,數據庫套錄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不少圖書館利用館藏資源豐富的優(yōu)勢,自選若干專題或應讀者要求,選編制作專題資料匯編數據庫,有償提供給用戶。這一過程有可能侵害所選資料著作權人的編輯使用權。編輯而成的專題匯編資料是作為獨立的智力創(chuàng)造成果而存在,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匯編中原作品的著作權,匯編中可以單獨使用的作品,作者有權單獨使用著作權。
作品的著作權人享有翻譯權。翻譯權是著作權人的重要的作品使用權。我國著作權法實施之后,圖書館中為讀者提供某些翻譯文獻資料和商貿活動、進出口業(yè)務中的一些設備說明書、圖紙資料等,一定要了解作品的著作權情況和讀者使用作品的目的,防止讀者將享有著作權的作品非合理使用,從而使圖書館和讀者共同構成侵權。
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是當前國際學術界和政府管理部門都十分關注的重要課題。
隨著數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在我國發(fā)展迅速?;ヂ?lián)網在帶給人們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時,也出現(xiàn)了很多新問題,如網絡侵權、網絡犯罪等。舊的知識產權法中很多條文已不再適用,不能對出現(xiàn)的新問題進行法律調解。到目前為止,我國對網絡知識產權的專門立法還沒有,對網絡作品的法律保護還很薄弱,只有一些相關的法規(guī)可供借鑒,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及實施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及實施條例》等。
隨著我國加入WTO,對信息資源進行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化趨勢愈來愈明顯。我國陸續(xù)加入了一些國際公約,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正與國際接軌,但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如我國還沒有把集成電路、地理標志等明確地予以法律保護,特別是一些知識產權法律法規(guī)中的術語與國際公約不一致,這些都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協(xié)議不符,給我國加入WTO后進行的跨國際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帶來困難。因此,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應與國際接軌,縮小和最終消除差距,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將要面對的重大問題。
盡管我國在知識產權立法方面取得了較多的發(fā)展,知識產權法律體系逐漸健全,但是信息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仍然存在較大的問題。較為突出的是知識產權的執(zhí)法難度較大。其原因一是網絡侵權行為取證較難,也較難查處。二是廣大公民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各種侵權行為有很大的市場。
雖然互聯(lián)網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視野,方便了不同地域人們之間的交流,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對社會、對國家及個人有極大威脅的不良現(xiàn)象,并有愈演愈烈之勢。例如網上侵權不斷發(fā)生,非法下載他人擁有版權的作品,泄露個人隱私等。
在傳統(tǒng)版權法中,圖書館被授予同一般用戶差別不大的法律地位,這樣圖書館的各種信息服務能夠同當時的知識產權法律相協(xié)調,圖書館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較易辨明,違反知識產權的活動易于查處。但在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的社會法律地位已經改變,圖書館已成為社會信息資源的重要傳播者和加工者,甚至創(chuàng)造者。如果不對圖書館的法律地位重新界定,勢必影響到圖書館的數字化服務,也將影響整個網絡資源的建設。只有明確數字圖書館擁有的法律地位,圖書館才能同作者密切合作,找到一種共識的形式,保障各方的利益不受侵犯。因此,知識產權法中應明確圖書館作為信息傳播者的法律地位。
在數字圖書館建設過程中,一個重要的難題就是數字圖書館是否對經過加工整理使之有序化的各種數據庫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圖書館對大量分散的網絡資源進行數字化整理并建立數據庫,其過程涉及到大量知識產權問題,如果不對這些問題按照法律明確界定,就無法對數據進行整理,也就不能開展數據庫服務。網絡環(huán)境下,數字圖書館由于實現(xiàn)了知識增值,因而,構成了知識創(chuàng)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知識增值所體現(xiàn)的創(chuàng)造性,又會產生新的知識產權關系,因此,數字圖書館完全可以享有自主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保護的立法應與國際接軌,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將要面對的重大問題。
在有關數字版權立法尚不完善的情況下,國內外的通行做法是注重采用技術手段來保護數字圖書館信息資源庫的知識產權。目前常見的主要技術措施有:
(1)數字水印技術。數字水印是一串加密數字,隱藏在合法文本中,使得用戶只能在屏幕上閱讀,而無法復制。我國數字圖書館工程就采用了這種保護措施;
(2)在網絡傳輸過程中采用加密和數字簽名技術,如對稱加密技術、安全協(xié)議等,結合數字簽名技術,可以確認網絡傳輸文本的真實性,防止文件在網絡傳輸過程中被竊取或篡改;
(3)權限設置。采用權限設置,對不同用戶對數字圖書館訪問加以區(qū)分和控制;
(4)CA認證技術。用戶可通過向版權控制機構申請而獲得CA認證,如果該用戶利用CA認證書進行非法復制,CA機構將進行調查和起訴。
數字圖書館同其他網站一樣,也會面臨域名搶注問題。對于域名管理機構來說,加強域名的知識產權管理可以有效防止域名搶注的產生。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對已注冊域名征收年度維持費(類似于我國專利法規(guī)定的專利權人有義務繳納年費的做法),其作用在于使那些個人“搶注”者須為之支付大筆費用,并有助于減少那些不再使用的注冊域名數量;
(2)在域名注冊后加以公布,并設置異議程序;
(3)健全域名注冊審查制度,尤其應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申請者的合法身份和生
產經營資格嚴加審查。
由于數字圖書館要采用高新技術對未來因特網上的巨量信息資源進行高度有序的組織和管理,這就要求數字圖書館本身能夠提供大量高質量的網頁,來為用戶提供網絡導航服務。數字圖書館在做好信息資源數據庫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也應該重視對自己網頁著作權的保護,以維護自己在因特網上的獨特地位和作用。
(1)網頁權屬問題。在建設數字圖書館的過程中,應該處理好網頁制作者和網頁管理者對網頁的權限的界定;各信息資源庫對相關網頁的權限的界定:
(2)網頁保護期限問題。網頁的快速更新、對《著作權法》中“著作權的產生和保護期限的計算”的實施帶來困難;
(3)網頁的合理使用問題?,F(xiàn)行的著作權法保護了作品著作者的權利,同時也規(guī)定用戶“合理使用”和“法定許可使用”已發(fā)表的作品,不構成對他人著作權的侵權和犯罪。數字圖書館服務中知識產權問題,實際上是知識產權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上的運用問題,它一方面促進數字圖書館建設的發(fā)展,保護產權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又制約數字圖書館的發(fā)展,制約社會公眾的利益。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圖書館知識產權保護體制是保證數字圖書館服務與知識產權保護協(xié)調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黃河科技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