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龍
綜合分析《五則》全文,姜先生主要闡述了《保訓》篇“殘簡”、“心理描寫”、“中”和“帝”關系、“惟”字使用及文王、武王行事方式等5個問題。如果把這些問題納入到文獻辨?zhèn)螌W范疇內(nèi),對應的分別是從文獻的載體、文辭、文法及思想內(nèi)容等方面上的辨?zhèn)?。下面逐一分析?/p>
姜先生在《保訓》篇真?zhèn)窝芯恐惺紫汝P注“殘簡”,實際上是立論于文獻載體問題。就傳世漢前文獻的辨?zhèn)窝芯縼碚f,相對于文獻內(nèi)容,載體問題較少受到重視。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這種文獻在歷代傳抄過程中,必然經(jīng)歷了不同的載體形式,這種載體形式還不能對內(nèi)容的真?zhèn)萎a(chǎn)生太多的影響。從唐宋時期開始,隨著版本學的發(fā)展,文獻載體的版本特征逐漸成為辨?zhèn)窝芯恐械囊粋€重要考察因素。近現(xiàn)代以來,數(shù)量眾多的金石、簡帛文獻的發(fā)現(xiàn),極大地沖擊了學術研究,也刺激了造假者對經(jīng)濟利益的追求。就新出土文獻,特別是簡帛文獻的辨?zhèn)蝸碚f,目前學界對文獻載體的考察主要表現(xiàn)為兩方面:一,載體材質(zhì)的辨?zhèn)?。對載體材質(zhì)的考察是依靠現(xiàn)代科學技術進行的,比如竹簡 AMS14C年代測定、竹簡含水率試驗等。二,載體文字的辨?zhèn)?。關于文字的斷代研究,目前主要還是以傳統(tǒng)方法為主,比如參證以不同時期、不同地域文化下的文字形體特點,還有從書法角度對文字書寫形態(tài)進行辨別。當然,還包括竹簡形制方面的一些探討。
顯然,在三種可能比照下,《保訓》“殘簡”人為設計做殘可能性的成立機率是比較小的。當然,姜先生對“殘簡”人為性的推測還建立在該簡對全篇文義、主旨沒有影響的基礎上。應該說,這是一個關乎認識角度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因為第二支簡上半部分的缺損,使我們無法確切地了解遺訓前究竟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故。很明顯,在沒有這種鋪墊的情況下,我們對全篇文義、主旨的了解也是不完整的。換個角度說,對于遺訓儀式研究者而言,這半支簡的缺損也是一個比較大的遺憾,而不是姜先生所謂的“無足輕重”,目前學界關于“自靧水”及缺字內(nèi)容的討論就是明證。另外,如果順著《五則》的思路,對于造假者來說,竹簡的人為磨損要比竹簡折斷,更具迷惑性,更不破壞文章的完整性,被識破的風險更小。但問題是,在沒有可靠證據(jù)支撐下的這種推測,在文獻辨?zhèn)窝芯恐惺羌芪kU的事情。
《五則》提出第二條作偽證據(jù)是《保訓》篇中存在心理描寫的文字,不符合《尚書》體裁特征。姜先生認為在“先秦《書》類文獻中,當某人敘述歷史人物時,通常只敘述其言論行為,并不對其心理活動作刻畫和描寫”。
在《五則》中,姜先生把“自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等文字歸于心理描寫。這種概括正確與否,我們姑且不談。就這類文字而言,其在上舉《尚書》篇章中就極為常見。如《多士》中,周公講到“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辭”,指出夏王不領會上帝之命,反而更加恣意享樂的心理轉(zhuǎn)變歷程。又講到從成湯至帝乙諸商王鑒于夏敗,“罔不明德恤祀”,“罔敢失帝,罔不配天”的事跡。這種“罔不”、“罔敢”體現(xiàn)出的商王心理層面的真誠和謹慎,恰好是姜先生所謂的“心理描寫”。更明顯例子如《無逸》篇,周公描述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高宗“不敢荒寧,嘉靖殷邦,至于小大,無時或怨”,祖甲“爰知小人之依,能?;萦谑?,不敢侮鰥寡”。如果按照姜先生的歸納,這些文字均屬于心理活動描寫。此外,如《君奭》、《商誓》等傳世文獻及《史墻盤》等青銅器銘文中也存在相類的文字描寫,茲不備舉。所以說,姜先生主張先秦《書》類文獻中不存在對歷史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和描寫的觀點是錯誤的?!段鍎t》所采用的這種辨?zhèn)畏椒ㄙ囈灾蔚那疤崾遣淮嬖诘模浣Y(jié)論當然也是不可靠的。
繼“殘簡”、“心理描寫”之后,姜先生提出《保訓》篇由“中”而“帝”的邏輯沒有合理性,在整個中國思想史上不曾有過。后又提出“文王關于‘中’的告誡與自己的行事方式是不一致的”,是現(xiàn)代造偽者自神其說。
根據(jù)整理者公布的釋文,《保訓》篇末句為“日不足,惟宿不羕(詳)”。姜先生依據(jù)《逸周書》相關篇章“維宿不悉,日不足”句,認為“宿”(夜)對“日”而言,“悉”對“足”而言,此句為“夜恐不及”、“日恐不及”的并列結(jié)構,因而《保訓》末句應該作“惟日不足,宿不詳”,是現(xiàn)代造偽者誤仿《逸周書·大開》等篇又暴露出的一個破綻。
在這里,我們也真誠地希望姜先生在日后的清華簡《保訓》篇真?zhèn)窝芯恐?,提供更堅實的證據(jù),使用更科學的方法,得出更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以推動《保訓》篇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