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銅工業(yè)到底怎么了?
---中央電視臺記者對國內部分銅企業(yè)的調查采訪
How is Chinese Copper Industry
在有色金屬中,銅是最重要的品種之一,同時也是金融屬性最強的品種之一。我國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銅生產國和消費國,2010年我國的銅材產量達到了1 009萬噸,同比增長11.29%,占全球產量的24%,中國市場是全球銅工業(yè)關注的焦點。進入21世紀第2個十年,中國銅工業(yè)仍然萬馬奔騰,在高銅價等多種因素推動下,國內銅項目投資熱度不減,投資額逐年增加,企業(yè)不斷擴張規(guī)模,社會資本大量進入銅工業(yè)。2010年,銅冶煉投資繼續(xù)保持增長態(tài)勢,施工項目272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28.2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03%,;新開工項目投資183.98億元,比上年減少29.48%,冶煉投資有所回落。許多人分析,2011年全球銅價格將邁上10 000美元的臺階,這讓許多投資者對銅的追捧有增無減,但是銅價如果下跌了怎么辦?這事兒也不是沒人考慮,但是眾多投資者依然我行我素。其實中國銅工業(yè)面臨的困局已經顯現。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對部分銅企業(yè)進行了采訪,他們在4月21日晚間的節(jié)目中詳細報道了中國銅工業(yè)一些情況。
主持人:今天我們來關注一種重要的有色金屬——銅。我國銅的產量和消費量是全世界第一,圍繞著銅是龐大的加工產業(yè),僅僅一個電纜行業(yè)的年產值預計有9 000億元。然而最近一段時間,國內和銅有關的企業(yè)日子過得卻非常艱難,因為他們必須依靠大量進口銅原料才能滿足生產,可是目前國際市場采購的銅原料和國內加工過的粗銅價格出現了倒掛,企業(yè)辛辛苦苦加工出來的銅產品比進口的原料還要便宜,這種怪現象是怎么一回事呢?
4月7日,記者趕到了云南楚雄,在云南銅業(yè)下屬的一家粗銅冶煉企業(yè),記者見到了負責人周浩,他現在正為每天的虧損發(fā)愁。
周浩:這就是我們才從防城港發(fā)過來的墨西哥礦,加上運輸物流,到場現在的價格現在是73 500元左右。目前的銅價可能就71 000多,所以我們現在是價格倒掛。
主持人:在企業(yè)的原料堆場,周浩無奈地告訴記者,他們進口的銅精礦運到企業(yè)后每噸的價格是在73 500元左右,而企業(yè)在加工后的產品粗銅,銷售價格是71 000元左右,這就是說,每加工一噸,企業(yè)就至少虧損了2 500元,銅價倒掛的情況非常明顯。
由于國內的原材料有限,他們現在只能靠采購進口的原材料維持生產,可是由于價格的倒掛,現在的銅精礦只夠最低限度的生產需要。
在冶煉粗銅的轉爐前面,記者見到去年剛剛投產的年產10萬噸的兩個轉爐如今都已處于停產狀態(tài)。
周浩告訴記者,這種不正常的生產狀態(tài)已有一年多,今年的生產計劃是4.5萬噸,完成實際產能的45%,面對銅價的倒掛,雖然他們生產出來就要賠錢,可是由于冶煉企業(yè)設備的特殊性,長時間的停產會直接導致設備報廢,損失將會更大,現在只能無奈的選擇開機運轉。
生產粗銅企業(yè)的情況如此糟糕,那么它的下游企業(yè)電解銅的情況又是如何呢?記者在云銅冶煉總廠的一個電解車間內見到,設備全部處于停產狀態(tài)。
張邦琪:全部停產了。
記者:多大一個規(guī)模,停產的這兩個車間?
張邦琪:兩個車間有10萬噸電解銅的規(guī)模。張邦琪所在的這個車間,設備已經停產兩年的時間了,何時能夠恢復生產他自己也不知道,這種停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嚴重的價格倒掛。因為進口礦進口越多,虧得越多,單就進口銅精礦來說,還沒到廠就已經虧損了。
主持人:事實上,從2010年起,中國國內所有銅冶煉企業(yè)都會看到“高價進口原料,低價在國內銷售產品”的怪現象。按今年年初倫敦市場價格測算,每進口一噸銅,銅冶煉企業(yè)至少產生3 300元的虧損。那么,面對國內偏離價值規(guī)律的低價銅材市場,云銅這樣的冶煉企業(yè)為什么不把加工后的銅材出口呢?
張邦琪:目前電解銅的出口是征收10%的關稅,如果這個關稅一征收,按這個出口價是誰家也賣不出去。這10%,簡單講就是6 000塊錢,這相當于國內和國外存在6 000塊錢的價差。
主持人:每生產一噸粗銅,企業(yè)就要虧損2 500元甚至3 300元,這樣的價格倒掛是任何一家企業(yè)都承受不了的。我們知道銅的產業(yè)鏈分為幾個環(huán)節(jié),銅礦的開采和運輸、銅的冶煉電解、還有銅制品的加工生產銷售。在剛才的采訪中的銅礦冶煉屬于產業(yè)鏈中段,冶煉、電解銅企業(yè)出現了普遍虧損,那么處于產業(yè)鏈中下游的加工企業(yè)們日子過得又如何呢?記者又來到電纜和銅桿生產基地進行了調查。
江蘇宜興是銅產品的制造基地,那里有著大量電纜和銅桿制造商,作為電解銅的下游企業(yè),銅桿企業(yè)現在的狀況又會如何呢?記者在宜興找到一家銅桿加工企業(yè)。
魏愛民:這個車間已經停產快兩年時間了,像這種停產的車間現在還有3個。
主持人:記者在另外一個停產車間看到,偌大的車間里面,加工銅桿的設備靜靜地停在那里,車間內到處堆放著雜物和運輸車輛。那家工廠一共有4個車間,現在有3個車間停工,工廠的總產能每天有600噸,現在每天只能生產100噸左右。
魏愛民:這些車子都停下來了。爐子、廠房、設備、燃氣、電力實施,日生產300噸的規(guī)模,投資就是3 000萬。
另外一個車間從2008年就開始停產,如今,再次啟動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如果說一年之內,再把它修修還可以,兩年三年之后就不可能再修起來了。如果修起來還不如重建一個廠。
導致工廠大范圍停產的主要原因是企業(yè)加工的利潤越來越少。銅桿的利潤相對固定,每噸只有100、200元左右,可是近期銅價一直在猛漲,財務成本大幅度提高,幾乎沒有什么獲利空間。
但是我們賣到電纜廠還不一定馬上能把錢拿回來,如果說我們現在按照一個月做三千噸的話,那我們的投入資金就要2個多億,這個生產沒有1個億是轉不起來的,現在銀行的基準率年息要六點幾,如果我們再加其他的費用,1個億的資金就要付80萬的利息。2008年還有一點利潤,2009年是保本,2010年就像我們這個企業(yè)每年最少要虧1 000萬。
而在銅桿的下游產業(yè)電纜行業(yè)中,情況一樣的不理想,在電纜行業(yè)的巨頭——遠東集團的工廠里,負責人告訴記者,企業(yè)也在經受銅價和資金的考驗。
蔣錫培:像今年,銅價大幅度提高,肯定每家企業(yè)的財務成本都會是高的,而且這個行業(yè)當中,沒有一家企業(yè)不負債,而且未來可能負債的總額越來越大,財務成本對企業(yè)的利潤影響非常大。一般要占到2到3個點,甚至于有些企業(yè)的財務費用要占整個成本的5%到10%。
伴隨著財務成本的猛增,電纜產品的利潤也在銳減,作為全國最大的電纜生產企業(yè),產量的增長并沒有帶來利潤的增長,遠東必須拿出一筆可觀的流動資金。
幾十億的流動資金,成為蔣錫培沉重的負擔,企業(yè)要在盈虧點上苦苦的支撐,完全看銀行的臉色過日子。
國內最大的電纜生產企業(yè)尚且如此,那么其他的中小電纜企業(yè)又會如何呢?
施建祥:很多企業(yè)存在著虧損、微利,很多企業(yè)投入的自有資金嚴重不足,80%、90%靠銀行融資貸款。
遠在上海的施建祥在2000年的時候收購快鹿電纜廠,工廠規(guī)模不大,近一段時間,企業(yè)也處于虧損和微利之間。
我們十年前的原材料銅也就是1萬塊錢左右,到今天的銅價達到了7萬到8萬,但是我們的銷售價格在十年之內它只增長了400%到500%,那么也就是說還有300%無形當中就成了泡沫。
利潤空間的積壓,使得施建祥談到電纜未來的發(fā)展時,表現得非常無奈。
施建祥:因為我感覺到它沒有上升的空間,它不在上升,它是上吊??梢赃@樣講一句話,從事這個行業(yè)是沒有未來的。
主持人:企業(yè)老板們的悲嘆讓我們對銅的產業(yè)鏈充滿了疑惑。既然國際市場銅原料的價格一路高漲,按理說處在產業(yè)鏈中游和下游的企業(yè)也應該水漲船高才對,怎么他們會越生產越虧損呢?這里面又有哪些我們所不知道的緣由呢?
2010年以來,國際銅價一路走高,到今年4月已經突破9 500美元,作為原材料的礦石價格也一路高漲。按理說,國際上銅價漲了,國內的銅產品也會漲價以沖抵成本,但是記者看到的卻是國內銅企業(yè)普遍虧損的現象。那么眾多的銅加工企業(yè)會用什么樣的方式來面對當前的難題呢?
由于國內的冶煉產能這樣膨脹,大家都是處于饑不擇食的狀態(tài)。
中國是一個銅原料缺乏的國家,中國銅加工冶煉企業(yè)對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必須大量依靠進口原料才能滿足生產。銅精礦的供不應求,形成了大家同時采購銅精礦,那么加工費就會給得很低。
一方面由于全球銅精礦的產量有限,另一方面國內銅加工企業(yè)遍地開花,在兩種作用的擠壓下,中國企業(yè)往往饑不擇食,以放棄加工利潤為代價競相壓價,同時又在推高進口銅精礦的價格。我們自己競價壓價,明知道是虧,但是大家還在競價壓價,從而抬高了價格。
與冶煉企業(yè)一樣,銅桿加工行業(yè)現在面臨的問題也是產能遠遠大于實際需求,企業(yè)之間的競爭也是拼得你死我活。
產能的擴張是怎樣的程度呢?魏愛民用“泛濫成災”來形容宜興地區(qū)銅產業(yè)的產能過剩。
魏愛民:整個銅絲行業(yè)可以說是泛濫成災。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時候,大家還是在上馬新的項目,接著2009年和2010年情況越來越糟糕。宜興市如果把所有的銅產能都開出來,我估計1天1萬噸,然而宜興這幾年電線電纜發(fā)展雖然很快,我統(tǒng)計了一下,宜興一天的需求量不會超過3 000噸,供嚴重大于求。
與銅桿行業(yè)一樣,電纜產業(yè)現在也是深陷價格絞殺的泥潭之中,而且越來越殘酷。
蔣錫培:我相信我們買的原輔材料是最好的,價格也是最合理的,管理應該說也是很到位的。但是即使是這樣也已經沒有錢賺了,別人如果還要比我便宜10%、20%、30%的話,我想不出來有什么好辦法。
令蔣錫培感到無奈的是,目前在招標過程中,招標企業(yè)只看中產品的價格,價低者中標。這也導致了假冒偽劣產品比優(yōu)等貨更吃香。
蔣錫培:只是低價中標,拿去用的時候又不檢查,主管部門監(jiān)督也不到位,這樣的環(huán)境叫我們這些講究品牌質量的企業(yè),真不知道怎么樣才好。
李國林:低于材料成本價,就造成了產品質量不合格,所以現在的技術監(jiān)督局出了一個報告,基本不合格率已經占到了60%左右。
蔣錫培:但是這個肯定是全社會要付出成本,最終國家付出成本,大家付出代價。因為假冒偽劣對安全是絕對沒有保證的。
記者在調查時走訪一圈相關企業(yè)之后,得出一個結論,國內和銅相關的工廠沒有一家日子過得舒服,這就不禁讓人產生一個疑問,大家忙來忙去到底誰賺到錢了?
施建祥:錢到底給誰賺了,從內心上來講我也不知道,我認為給銀行賺了,給老外賺了。我們有點莫名其妙,干得這么辛苦,這么累,生意又這么好,訂單又這么多,沒有錢賺,非常無奈。
主持人:無論銅加工企業(yè)怎樣努力,到頭來都是白忙活。這個聽起來可笑的結果,是那么酸澀與無可奈何。作為重要的有色金屬,銅在中國有一個巨大的產業(yè)鏈條,可是整個產業(yè)鏈條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處于無序的競相壓價之中,大家忙來忙去,苦不堪言,相當一部分企業(yè)不得不用價格戰(zhàn)的方式維持生存,造成這個局面的罪魁禍首就是產能過剩。那么,目前銅加工產能過剩究竟達到了怎樣的程度,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立塔,是生產超高壓電纜必備的生產設備,投資興建一個立塔,一般需要4 000多萬元的資金。在電纜行業(yè),能生產超高壓電纜的企業(yè)都被看作是有實力、有技術能力的好企業(yè),可是在江蘇宜興,記者見到了立塔遍地。
李國林:像我身后這個立塔,在官林鎮(zhèn)這一個鎮(zhèn)現在就有7個,整個歐洲呢,不會超過10個,現在在中國,大約這種立塔有52個。
主持人:記者與中國線纜商會的李國林在宜興官林鎮(zhèn)發(fā)現,那個電纜制造基地現在正在熱火朝天地修建生產超高壓電纜的立塔,有的已經接近完工,有的還在施工階段,而修建這些立塔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在招標時樹立一個好的企業(yè)形象。
李國林:因為在招標過程中,企業(yè)很無奈:在評標上有立塔的會被優(yōu)先考慮。
記者:那么這52個立塔如果全部投入生產,產量又是怎樣的規(guī)模呢?
李國林:我們國家現在有立塔是52座,懸鏈加上立塔的生產線有122條,每條生產線每年的產量大約是300公里,全年的總產量超過了4萬公里,價值大約是360多億元,全球電纜產量,全球11萬的超高壓的產量不過2萬多公里,而中國現在的產能已經是4萬公里,相當于全球實際需求的一倍,這也成了電纜產業(yè)大幅度擴張的一個縮影。
現在國內電纜廠的開工率50%就算比較好的企業(yè)了,一般的開工率也就是20%、30%。
蔣錫培:這個行業(yè)的產能擴大已遠遠高于需求。也許我們現在這樣一個規(guī)模,能夠滿足全球的需求。
為了能在招標中順利勝出,不少電纜產業(yè)花巨資建了這種叫做立塔的面子工程,而實際上,這些立塔卻大量閑置。而與電纜過剩相比,銅桿和電解銅產業(yè)有過之無不及,到今年年底,全國的電解銅生產能力將會達到700多萬噸,就是意味著全世界產出的銅精礦全部進入中國都無法滿足生產需要。
劉國華:我們如果擴張到700萬噸,國產銅精礦不到130萬噸,我們還差470多萬噸,全世界的都拿來中國也不夠用。
主持人:記者在調查時發(fā)現,在整個產業(yè)鏈條吃不飽、吃不好、惡性競爭的同時,今年還會有很多正在興建、擴建的新產能進入這個市場。
羅盛璋:產能擴張跟地方的GDP有直接關系,用銅做的電線電纜,因為它的價值高,很容易拉動一個地區(qū)的GDP,咱們說制造業(yè)的數據,對GDP的貢獻還是會比較大的,所以這種項目很容易上馬。
主持人:由于銅產業(yè)上的產業(yè)門檻較低,同時銅的本身價值又很高,對于拉動地方GDP有著非常顯著的效果,所以造成了整個產業(yè)鏈上都處于嚴重的產能過剩,這種違背市場規(guī)律帶來的后果非??膳?。采訪中,專家對于解決銅產業(yè)困局給出了意見。
羅盛璋:如果國外價格高,沒關系,那好,我們就出口,我們可以出口到國外,去抑制一下國外的價格,通過這個來搞平衡,把這個比價縮小。
蔣錫培:現在不能再投入了。要鼓勵收購,兼并重組,如果還有很多的企業(yè)再去投入,這肯定是越來越糟糕。
主持人:采訪中我們看到,電解銅、電纜、銅桿的生產廠拼命呼吁不能再上馬新的項目了,產能過剩已經到了讓這個大行業(yè)處于崩潰的邊緣。但另一方面,我們卻看到,各地跑馬圈地上銅產業(yè)項目的熱情絲毫沒有停止,面對動輒產值就能過百億、千億的大項目,各地趨之若鶩,并不考慮整個這個產業(yè)鏈已經不堪重負。事實上,銅產業(yè)的產能過剩并不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問題,早在2005年,銅產業(yè)已經是惡性競爭了,可是時隔數年,為什么一些地區(qū)還在熱衷上馬新的項目呢?窮則思變,我們看到面對虧損,作為下游的電纜企業(yè)已經出現了全行業(yè)60%的不合格率,這是一些企業(yè)的求生之路,可也是整個行業(yè)危機的開端。當最后劣幣驅逐良幣,受害的一定是整個社會。只有行業(yè)整合,合理配置產能,才能拯救這個行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