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風箏飛滿天
春回大地,微風拂面,又是放風箏的好時節(jié)。風箏起源于中國,距今已有2000多年。在延綿的歷史長河中,風箏在眾多領(lǐng)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斗笠、樹葉說。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zhuǎn)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制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jù)說有一農(nóng)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吹走了他的斗笠。農(nóng)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像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nóng)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經(jīng)常給村民放斗笠,后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于中國南方一帶。據(jù)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xiàn)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的習俗。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面包樹的葉子做風箏的。
帆船、帳篷說。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已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產(chǎn)。后來又有了帆船。傳說大禹時期,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借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于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刮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xiàn)象制作出來的,之后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飛鳥說。從歷史記載和發(fā)現(xiàn)的古代風箏看,其結(jié)構(gòu)、形狀、扎繪技術(shù)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為多。因而得出結(jié)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fā),模仿飛鳥而制造并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制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制作的。據(jù)《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翟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翟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李鄴說。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指的是相傳在五代時,有個叫李鄴的人,在風箏上拴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很像“掙箏”聲,因而得名風箏。
柬埔寨:從前,有一個獵人,名叫倫波。他和一個朋友捕捉到一對金色的鷹。他們沒有把鷹賣掉,只是隨身攜帶著。一次,有兩位公主到市場去,看見那兩位青年,一見鐘情。她們要求買下金鷹,但青年不同意賣。于是她們便借那兩只金鷹到王宮前的廣場放飛玩耍。他們四個人用線拴住鷹腳,把鷹放到空中飛翔,玩得興高采烈。以后這兩對男女青年每天一起放鷹玩耍,建立起深厚感情。兩只金鷹由于被頻繁地放飛,最后得病死去了。兩對青年戀人也就在那時自愿結(jié)為夫妻。后來,為了紀念他們的愛情,四個人便用布做成鷹愉快地放飛。從那時起,柬埔寨就誕生了風箏,一直流傳至今。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jù)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里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lǐng)回家,悉心撫養(yǎng),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xiāng)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里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差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那莊稼漢,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
泰國:傳說中,素可泰王朝的開國君主帕巒王就是個風箏迷。有一天,年輕的國王正在放風箏,忽然一陣風吹來,線斷了,風箏飄落到了不遠處一家大宅的屋頂上。國王十分喜愛這只風箏,就等到天黑時,化裝成平民潛入民宅去撿風箏。就在國王手拿風箏要回來時,剛巧遇到了這家的小姐,兩人一見鐘情,成就了一段浪漫故事。
當時在王室的典禮上,放飛一種人形的風箏,用于預(yù)測來年是否風調(diào)雨順。到了隨后的大城王朝,放風箏的王室典禮被沿襲下來。當時有一首詩記載典禮時的情形說:勁風吹襲,風箏上天,音樂聲起,淑女纖纖,手牽細線……
大城王朝的國王也喜歡放風箏,有時候在風箏上拖一枚金幣,誰撿到歸誰。于是,每次放飛,男女老少都盯著國王的風箏看。后來,一個地方發(fā)生叛亂,國王率軍隊久攻不下。有人出主意,在風箏上拖一包火藥,將長長的引信點燃,風箏飛入敵城,造成房屋大火,軍隊趁亂攻入城內(nèi)。
在中國古代,風箏最初常被利用為軍事工具,用于三角測量信號、天空風向測查和通訊。
相傳,在楚漢相爭時,劉邦于垓下困住了項羽,小巧的張良坐上韓信制作的風箏,飛到楚營的上空,高唱楚歌,以瓦解項羽士兵的軍心和斗志。楚軍聽到家鄉(xiāng)熟悉的歌聲,果然軍心渙散。他們眼看著楚軍內(nèi)無糧草,外無援兵,于是紛紛開小差,就連項羽手下的大將季布也逃走了。這是傳說,未必可信。但項羽被圍垓下時,張良確曾使用過韓信制作的風箏,以放飛風箏為號,指揮各路大軍協(xié)同進攻項羽。據(jù)《事物紀原》所載,漢高祖劉邦建漢朝后,猜忌韓信,韓信擔心劉邦加害,于是和夏陽侯圖謀里應(yīng)外合,興兵造反。當時韓信就使用了風箏來測量距離,“以量未央宮之遠近”,打算鑿地道攻入皇宮,打劉邦個措手不及,可惜事變未能成功。
公元549年,蕭梁大將侯景在壽陽(今安徽壽縣)擁兵造反,一直打到梁的都城建康(今南京),將梁武帝蕭衍圍困在建康的臺城。危急之時,梁武帝的一名軍事謀士羊侃(有的書上說華侃)為他出了一個主意:在城里放風箏,把討救兵的告急信通過空中的風箏送出去。但風箏放出后被侯景發(fā)覺,亂箭射下。羊侃和梁武帝遠遠望見,束手無策,最后被困死于城內(nèi)。
公元559年,北齊彭城太守王勰之孫王韶遭人陷害,被打入地牢。中國南北朝時的一位俠客黃頭兒趁夜色掩護,潛入地牢,救出王韶??蓪m墻高大,宮內(nèi)崗哨密布,戒備森嚴,一時難以脫險,只得暫藏到僻靜的金鳳樓上。為了迅速越過無法攀登的宮墻,黃頭兒便從樓內(nèi)取出一只大風箏來,他將繩索一頭拴在金鳳樓門栓上,一頭系好風箏,手一推,風箏乘風而起,黃頭兒抓緊風箏一躍飛越宮墻,王韶也以黃頭兒的做法,乘風箏脫險了。
公元782年,唐朝臨洛守將張懷被敵軍圍困在城里,形勢危急萬分。這時,他想到了用風箏向外通報軍情,便命人放風箏,高百余丈,從敵營上空通過,把消息傳到了友軍手中,從而解了城池之困。
宋代,風箏在軍事上有新的作用,宋軍在對敵作戰(zhàn)時,在風箏上裝上火藥,導(dǎo)火線上縛上一段點燃的香火,把風箏放到敵營上空,燃燒爆炸,像炸彈那樣破壞敵營的營柵,擾亂敵軍,而后乘機出擊,獲取勝利。當時這種武器被譽為“神火飛鴉”,曾使敵兵聞而膽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