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邊城》故事 品古鎮(zhèn)文明
Appreciate the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Town
“由四川過湖南去, 靠東有一條官路。 這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只黃狗……”
“一條小溪、一座白塔、一戶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只黃狗”。在《邊城》一開始沈從文就用質樸的筆觸將六副濃郁鄉(xiāng)土氣息的畫卷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勾勒出了一個美麗的、遠離城市喧囂的“桃源”。而這座“邊城”便是重慶秀山縣洪安鎮(zhèn)。
當年沈從文先生從北京回到湘西,重游邊城時,再度被邊地人民純樸、善良、包容的民風感染,回北京后,于1934年寫出了不朽的經典傳世小說《邊城》,營造了又一個令人神往的桃源秘境。洪安古鎮(zhèn)作為《邊城》小說中凄婉愛情故事的發(fā)生地,由此賦予了更為渾厚的文化蘊意。
洪安鎮(zhèn)依山傍水、綠樹成蔭,河水碧波蕩漾,水平如鏡。沿清水江逆流而上,兩岸山色秀麗、峰巒疊嶂、鳥語花香、風景如畫,民風古樸醇厚,是重慶著名的歷史文化名鎮(zhèn)。
洪安幅員面積52平方公里,人口1.6萬,地處渝、湘、黔交界處,東與湖南省花垣縣邊城鎮(zhèn)(原茶洞鎮(zhèn))隔河相望,南與貴州省松桃縣迓駕鎮(zhèn)山水相連,素有“一腳踏三省、互聞雞鳴犬吠”之稱,為渝東南門戶。清代詩人章愷有詩云:“蜀道有時盡,春風幾處分;吹來黔地雨,卷入楚天云”,生動描繪了洪安鎮(zhèn)“襟黔帶楚、接連四省”的地理位置。
洪安鎮(zhèn)始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三十年代設商號辟為市場,是渝黔物資運銷中南地區(qū)的集散地,曾有“洪安市”之稱。鎮(zhèn)內古建筑群立,土家吊腳樓、四合院縱橫交錯,其工藝、造型獨特,土家苗寨風情別具一格。
從橫貫鎮(zhèn)區(qū)的319線分道進入老街,踩著堅實厚重的石階拾級而上,完全是一個遠離喧囂、返樸歸真的過程。洪安老街為石級梯街,沿街兩旁青磚黑瓦,庭院深深。房屋兩旁均有高大結實的封火筒子(隔火墻),其造型獨特,高過房頂數米,防火性能極強,無論其中的哪一座房屋不慎失火,火勢都不會向兩旁繼續(xù)延伸。
整條老街長約千余米,地勢時緩時急,別有韻致。站在高處的街面上,前瞻后顧均為鱗次櫛比的封火筒子,參差不齊的排列在街道兩旁,建筑群落規(guī)模非同一般。據說,鎮(zhèn)上曾有24座四角天井,民國期間和文革時期損毀較為嚴重,但至今仍有數座保存完整??上攵?,當年的洪安集鎮(zhèn),那種商賈云集的繁華景象該是何等的興盛!
直到現在,洪安集鎮(zhèn)的商貿活動依舊頻繁如初,包括湖南、貴州的邊民們都來這里進行交易活動,當地人將其稱為趕“邊邊場”。每逢鎮(zhèn)上趕集,只見街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剃頭補鍋、算命占卜……各行各業(yè)應有盡有,生意興隆,熱鬧非凡。
在洪安古碼頭,一塊形狀奇特的石頭上刻著“拉拉渡”三個大字,旁邊拉了一條纜繩直通對岸,一輪古舊的渡船維系其上,長年累月的往復來回。這就是洪安古鎮(zhèn)著名的拉拉渡。
舊時,由于陸路交通不便,水運就成了人們互相往來的重要交通工具。拉拉渡,就是其中的一種形式。盡管在陸路交通極為便利的今天,在重慶洪安與湖南邊城之間,無論是探親訪友,還是交易買賣,拉拉渡仍為兩地人民使用最為頻繁的交通工具。
如今的拉拉渡上,仍有人擺渡。只見他手握木柄,把木柄另一端的開口卡在纜繩上,輕輕一拉,船就往前一步,大有當年翠翠爺爺的風范。兩鎮(zhèn)人民免費過渡,鎮(zhèn)外游人及過往客商只需支付一元或五毛不等的少量費用即可。充分再現了《邊城》小說中兩岸人民和諧安寧的生活場景。
重慶洪安與湖南邊城素以流淌其間的清水江為界,自古以來,古老的拉拉渡通過一條長長的纜繩,把清水江兩岸緊緊的維系在一起,成為一條近便的交通要道和和敦睦的精神紐帶。
從洪安臨江的街口處,走過一座新建的風雨橋,即可踏上“三不管”島神秘的土地。“三不管”島位于清水江南岸,緊臨洪安古鎮(zhèn)。以前曾是渝、湘、黔三省共有的插花地,現劃為重慶市洪安鎮(zhèn)管理。
洪安,在苗語里意為“流血的地方”。舊時,由于治安秩序混亂,當地居民的恩怨糾紛通常自行約定在“三不管”島上了結,致死致傷,各負其責。這也是“三不管”島名稱的由來。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管理的完善,洪安已經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和諧示范區(qū)。如今的三不管島,已興建為一座集餐飲、住宿、會議、休閑娛樂、民族旅游為一體的旅游度假村。吃、住、娛、購一條龍服務,目前是渝、湘、黔邊區(qū)最大的綜合性旅游渡假村。
島上樹有《邊城》小說中天保和儺送立于船頭競相為翠翠姑娘唱頌情歌的塑像,與清水江中心“翠翠島”上的翠翠姑娘塑像遙相呼應,再現了翠翠凄惋悲怨的愛情故事,賦予了“三不管”島嶄新的文化內涵和特殊意義。
在重慶和湖南的界河清水江上,川湘大橋橫跨其間。橋的中央便是重慶和湖南的分界線,由此出入省界,易若舉手抬足。
巍然聳立在洪安這邊橋頭上的牌坊,就是渝東南第一門。大門建于重慶直轄之后,氣勢磅礴,堅不可摧,梁方柱圓,高大宏偉,具有濃郁的現代氣息,為渝東南門戶的標志性建筑。上方的橫梁上,前書“渝東南第一門”字樣,代表著直轄后新重慶的光輝形象。后書“歡迎您再來重慶”,以此向從這里過往的客商表達重慶人民好客的熱情。
樹于大門右側的石碑,由當時所屬的四川省人民政府所立,是重慶直轄前出入川境的重要標記。石碑前書“四川東南門戶”幾個大字,并配“車行萬里今登天府,足下咫尺先入秀山”的對聯。后書“川湘黔邊城”字樣,附有“苗漢土家共襄大業(yè),洪茶更始齊建小康”的自勉。碑座的四周則刻有時任領導的題詞和記事性文字。
沿大橋左側的洪茶碼頭下去,穿過橋洞,即可走進素有“一腳踏三省”之稱的“雞鳴三省亭”。所謂“一腳踏三省”,指的是亭子建立的地方,就是三省交界的交點,其中既有重慶的土地,也有湖南和貴州的土地。站在亭子里,不僅可以一腳踏及三個不同省份的土地,就連從三個不同省份里傳來的雞叫聲都能聽到,這就是“雞鳴三省亭”的由來。
洪安不僅是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旅游休閑勝地,更是著名的紅色革命老區(qū)。解放戰(zhàn)爭時期,劉鄧大軍揮師挺進大西南時,洪安就是入川的第一站。
劉鄧大軍進軍大西南的紀念碑,聳立在洪安鎮(zhèn)信合賓館前的廣場上,紀念碑高十余米,造型獨特,為三棱形。三個面分別代表著接壤于此的一市兩省,整座碑體像一把雪亮的刺刀,直指云霄,令人為之一震。
1949年10月,劉鄧大軍揮師向大西南挺進。11月6日下午5時,沿川湘公路入川的解放軍先頭部隊攻占洪安,與從川北入境的賀龍部隊遙相呼應,拉開了解放大西南的序幕。
因原川湘大橋被敵人燒毀,解放軍在兩岸百姓的協助下,在拉拉渡碼頭用8只可以拖帶小船的“娘娘船”,裝成兩艘簡易渡船,載送二野三兵團及三十六師一·六團渡入洪安。隨后,他們在清水江上架設浮橋,使后續(xù)部隊源源不斷的向秀山挺進。
11月7日,秀山縣城得到解放。11月31日,劉鄧首長進駐洪安,駐扎在拉拉渡碼頭邊街口處的復興銀行內。復興銀行解放后被改為中國農業(yè)銀行在洪安鎮(zhèn)的營業(yè)所,門楣上面“中國農業(yè)銀行”幾個大字至今仍醒目清晰。整座樓房一樓一底,正面的墻上寫滿了毛主席語錄,門楣上方有一個大大的五角星,在這里放射出紅色的光芒。
當晚,司令部用汽油機發(fā)電,把整個洪安古鎮(zhèn)照得通明,給洪安人民帶來了無盡的光明。劉鄧首長就是在這里小樓挑燈,渡口立馬,指揮著大軍繼續(xù)向大西南挺進。
當時的“二野司令部”,設在洪安老街上的一座四合院內。該建筑座北朝南,臨街而建,地勢逐步增高,前后建筑由石階相連,層次分明,錯落有致,相鄰房屋之間有封火墻隔離,房屋構建科學,建筑縝密,具有較強的民間建筑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原為洪安“四大商號”——“永誠號、益和號、復康號、集豐號”的建筑。部隊抵達洪安后,這里成為二野前委司令部的駐扎地,并在這里召開了重要會議,研究布署了成都平原會戰(zhàn),調整了解放重慶的部署及相關事宜,為勝利解放整個大西南作了重要的決策部署,其意義重大深遠。
1998年1月,洪安被重慶市政府批準為洪安為市級試點小城鎮(zhèn),定位是邊貿旅游、風貌特色鎮(zhèn)。2002年4月被市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zhèn)”。
如今的洪安,是“重慶——武隆芙蓉洞—黔江小南?!详柼一▓@——湖南永順猛洞河漂流——張家界森林公園——長江三峽——重慶”旅游循環(huán)圈的中間站。距秀山縣城49公里,花垣縣城25公里,張家界250公里,貴州銅仁大興機場110公里。國道319線和正在修建中的渝湘高速公路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清水江繞鎮(zhèn)東流,交通十分方便。
對照《邊城》游古鎮(zhèn),是游客到洪安最好的游覽方式。洪安古鎮(zhèn)目前保留了小說《邊城》中的拉拉渡、翠翠島等景點。此外,洪安古鎮(zhèn)還沿襲了每隔五天“趕場”的傳統習俗,每逢趕集時,在附近居住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居民都將云集洪安古鎮(zhèn),交易各種貨物和土特產,游客如果恰逢趕集時來到古鎮(zhèn),就能領略到武陵山區(qū)這段特有的民族風情。
因《邊城》而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洪安。不僅是復溫《邊城》故事、品位古鎮(zhèn)文明和體驗邊區(qū)貿易的理想場所,更是一座自然風光薈萃、文化積淀深厚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