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洪
應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主性學習能力呢?
一、培養(yǎng)學生語文課堂上自主性學習能力,首先要更新傳統教學模式,轉換師生角色
學生的學習既受外部動機的影響,也受內在動機的驅使,自主性學習動力主要來自內部動機。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就是充分挖掘、發(fā)揮學生的內在動機。這就要求教師要轉變角色,從傳統的學習控制者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從“教會知識”轉移到“教會學習”。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善于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我們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由于只突出語文工具性,特別是應試壓力,使得學生學習語文既無興趣,又無快樂。被動的記憶、枯燥的訓練、盲目的閱讀,學生從中找不到學習的快樂、成功的愉悅。
第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富有童心,走進學生世界?!坝H其師,信其道”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實踐證明,只有朋友之間才能無話不說,才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也只有朋友才能互相理解、互相幫助,因此,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這是語文課改的關鍵。教師應多包容學生,要允許他們犯錯誤,并引導他們加以改正。同時,還要善待學生,對他們要多一份熱情,多一點耐心,真正實現師生之間的人格平等。
第二、要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把握時機,對學生的點滴成功都應給予激勵,時時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以增強他們的信心,使他們產生成就感,從而真正進入“能探風雅無窮意”的境界。
二、要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主性學習能力,師生應具備四種意識
1.目標意識
教師應幫學生確定好準確適度的目標,使知識的難度恰好落在學生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潛在接受能力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一種“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悅感,從而不斷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只有樹立目標意識,教師和學生才會同步提高。
2.主體意識
教師必須要有這種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把這種意識滲透到學生頭腦中,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才能在課堂上自覺做到耳到、口到、眼到、手到和心到,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特長,從而達到成為學習活動的實踐者和自主學習的主人的目的。
3.問題意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提問要富有啟發(fā)性,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變被動提問為主動提問,這樣學生就會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自主分析課文,自主抓住要點,自主解決問題。
4.創(chuàng)新意識
自主性學習的核心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在自己的指導下獲得知識,同時也讓學生不被自己的教所束縛,要敢于懷疑、敢于提問、敢于發(fā)表與別人不同的見解,這樣學生的能力就會慢慢得到提高,從而提高自主性學習的能力。
三、培養(yǎng)良好的習慣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主性學習能力的關鍵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wěn)定的行為特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是促使學生自主、自覺、自我學習的動力,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關鍵。那么在自讀課文學習中需要培養(yǎng)怎樣的學習習慣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 培養(yǎng)學生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
戰(zhàn)爭中有句名言“不打無準備之戰(zhàn)”,同樣在語文學習中亦如是。培養(yǎng)課前預習習慣,可以幫助學生更高效、更主動的學習課文內容,提高課堂學習興趣與效率。
教師可根據課堂內容布置具體的有針對性的預習習題,讓學生獨立的解決,并在課堂上共同探討。例如在學《空城計》時,我首先讓學生自主預習生字詞、自主把握相關的文學背景及所選自的名著《三國演義》、文章內容以及主題思想等。當然,并不是每篇課文都要像上面所列舉的那樣面面俱到,這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學生有所選擇。
第二、培養(yǎng)學生積極參與、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
自讀課文強調將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fā)揮學生課堂主人翁的地位。因此學生的積極參與不僅是必須的,而且是教學過程能否進行下去的重要因素。所以我花了很多心思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上來,并且讓他們在學習中承擔起“小主人”的重任,變被動為主動、消極為積極。在學習《茶館》這篇課文時,我認為從旁觀者的角度去學習,學生對于課文的認識不會很深刻,因為他們沒有這樣的經歷。于是我讓同學們采取新聞發(fā)布會的形式去學習,即:四個同學飾演文中四個主人公,其余同學飾演記者。“記者”根據課文內容提出相關的問題,讓四個“主人公”去回答相應的問題。一堂課下來,效果相當好,同學的提問比較精準且與文章的中心聯系較緊密,同學們不僅熟悉了課文內容,還額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深刻的理解了文章的內容,把握了人物形象。像這樣創(chuàng)設一定情境,讓學生去發(fā)揮學習主動性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學生自學的能力,也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與動力,體驗到成功的愉悅,獲得自信心。
第三、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是培養(yǎng)語文自主性學習能力的重點。
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引領學生學會積累、運用語言
首先,學會理解、品味語言。理解、品味語言主要是對妙詞、美句、好段的理解與賞析。例如《春》中的美句,我指導學生從內容(語句內容)、修辭(修辭手法)、情感(作者情感)、作用(結構作用)四個方面去分析,學生掌握了方法只需要對號入座即可。
其次,學會摘錄,積累詞句。理解并會品味語言才能有意識、有目的去摘錄積累,這幾個環(huán)節(jié)是相互鏈接、缺一不可的。在學生的預習作業(yè)中我就明確要求學生每篇文章摘抄美句不少于三句。摘抄下來后,指導學生通過讀、背等方式積累。
再次,運用語言,提升表達能力。運用語言是語言學習的最高層次。學生在課文學習中,積累了優(yōu)美的詞句,最終目的是運用到生活中去,即“學為己用”。仿寫練習就是非常簡單、有效的方法,這在大多數課文中都可以嘗試進行。除此之外,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也是不可或缺的。課前讀篇短文就是一個省時高效的方法。當然,內容則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
2.引導學生理解文意,體驗情感。
學會積累、運用語言只是語文學習的第一層面;理解文意、增加情感體驗、達到審美享受則是更高層面。而這一層面的感受是一個逐層深入、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學生學習課文,往往東看一點,西看一點,沒有順序,缺乏條理性;或是看一遍就認為讀懂了,不會逐步深入學習,因此教他們有步驟地學習就很重要。一篇課文,要求學生掌握三個維度的學習: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因此在學習中,我要求學生第一遍通讀文章,對文章整體“初步感知”;再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語段的分析,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最后回過來統觀全文,掌握表達形式上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整體——部分——整體”的學習過程。
此外,我還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引導學生從文章所傳達的主要內涵中,聯系自身經驗,得到情感上的升華,并逐漸培養(yǎng)起正確健康的人生觀。按照這樣的步驟學習,既使得“三個維度”的學習統一融合起來,又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條理清晰、逐層深入的領受,真正達到理解文意、熏陶情感的目標。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能力是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發(fā)展的需要。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導、培養(yǎng)學生學生自主語文學習的能力,才能讓自主學習走進語文課堂,使語文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