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紅芹
隨著小學數學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數學教師越來越重視在課堂上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著重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種教學理念能否順利地貫徹,課堂提問是一個關鍵。教師的課堂提問設計是否巧妙、合理、藝術,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圍繞教學目標進行科學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數,同時還要注意提問方式的靈活,要根據被提問學生的知識水平不同而巧妙設問,努力使每一次提問解決一個問題或者幫助一名學生。
在一次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現狀的調查中,筆者發(fā)現了小學生的一些特點:
1. 學困生愿意發(fā)言,即使不舉手,也希望老師能提問他(她),但其他學生并不如此。
2. 針對問題,學生不喜歡先討論而喜歡先獨立思考,發(fā)表個人意見,出現問題或分歧時再討論。
3. 學生不喜歡做文字敘述類題目,對圖文并茂題感興趣。
4. 大多數學生喜歡挑戰(zhàn)有一定難度的題目。
5. 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和較難的題目由優(yōu)生和中等生來解決,但學困生有參與其中的熱情。不能扼殺學困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
6. 學生希望老師提供的問題情境是清晰明了的,老師可適當增加難度,對于情境中的問題,則要根據難易程度來決定是采用獨立解答還是先討論后解答的方式。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提問時要多提供圖文并茂的題目,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設計問題不宜過分簡單,否則學生缺乏激情;多關注學困生,多給他們發(fā)言的機會,要考慮學困生的想法;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要盡可能讓學生先思考再解答,不要隨意進行討論;在解答那些有一定難度的題目時,不要把學困生放置一邊,而要想辦法讓他們參與到活動中。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問,效果較好。
一、針對關鍵內容提問
所謂的關鍵內容,就是對整章、整節(jié)內容的理解有著重要作用的知識點,或是學生學習時有困難的關鍵知識,抓住這些內容提問,往往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對學生掌握教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時,首先讓學生采用數方格法求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師接著問:“如果有一塊很大的平行四邊形的土地,用數方格法方便嗎?怎么辦?能不能通過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我們已學過的長方形呢?”上述提問,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
二、針對關鍵字詞提問
數學中的概念、公式、法則等都表述精煉,一字一句均有深刻含義,要引導學生“咬文嚼字”,例如梯形的定義“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和質數的定義“一個數只有l(wèi)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素數,也叫做質數”。在關鍵詞“只有”處提問學生,學生就會引起重視,經過思考明白“只有”的含義,進而理解定義的內涵。
三、針對內容的對比提問
教材的編寫體系是螺旋上升的,前面的知識總是后面教學內容的基礎。教學時要盡量挖掘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通過提問加以對比,學生對所學知識才能舉一反三,融匯貫通,結成知識網。例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可設如下問題:在比、除法、分數中,①前項、被除數、分子是什么關系?②后項、除數、分母是什么關系?③比值、商、分數值是什么關系?④分數與除法的基本性質是什么?⑤誰能說說比的基本性質,你是怎樣想的?通過分析、比較,學生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質,發(fā)展了思維能力。
四、針對不同類型學生提問
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能力水平不同,設計的問題由哪位學生來解答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益,同時也會引起一些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課堂提問,既要考慮到中下等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考慮到優(yōu)等生的能力培養(yǎng),讓他們共同融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
如在比較3/5、和2/5的大小時,筆者首先提問了一個舉手的學困生,然后追問他是否知道為什么,他雖然不會,但由于已經回答了前面的問題而高興地坐下去了。這時,筆者發(fā)現許多人不敢舉手,于是提問了一個優(yōu)等生,因為他數學能力強,解決了這個(下轉36頁)(上接47頁)問題。突然一個中等生在向筆者展示了折紙,于是讓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一張紙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是3/5,2份是2/5,3份大于2份,所以3/5大于2/5。”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考慮到不同的學生,而且考慮到學生能力的發(fā)揮,讓學生大膽展示自己的發(fā)現。
有針對性的課堂提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思考,在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在實際教學中,關注學困生,精心設計問題,巧妙安排學生發(fā)言,不斷研究,用心體會,認真總結,取長補短,才能使課堂提問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把課上得生動活潑,富有成效。 (作者單位 江蘇南京市六合區(qū)靈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