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東 孫獻勇
復方骨肽凍干粉(黑龍江江世藥業(yè)有限公司,商品名:古杰)是由新鮮的骨提取物和全蝎提取物制成的復方肽類制劑,主要由多種骨生長因子以及全蝎多肽提取物等多種抗炎鎮(zhèn)痛成分,具體消炎止痛、促進骨愈合、生長等作用;《中國藥典》2010版一部記載:全蝎有息風鎮(zhèn)痙、通絡止痛的功效,用于風濕頑痹。骨肽注射液(西安博森制藥有限公司)系新鮮或冷凍的豬或胎牛四肢骨,內含各種骨生長因子及多種骨修復所需的無機元素、微量元素及復合肽類活性物質,可調節(jié)骨生長代謝;現(xiàn)將有關臨床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96例均為臨床住院治療患者;隨機分3組;治療組1: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31±9)歲,其中股骨干骨折24例、脛腓骨骨折8例;治療組2: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31±9)歲,其中脛腓骨骨折18例,肱骨骨折14例;對照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33±8)歲,其中脛腓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8例,尺橈骨骨折12例。三組具有可比性。
1.2 骨折診斷標準 ①有明確外傷史,均為新鮮骨折,3 d內就診;②臨床癥狀及體征:有疼痛、腫脹及功能障礙,局部有骨擦音,畸形活動;③X射線及三維CT重建顯示,骨折線清晰,無骨痂形成。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1: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齡(31±9)歲,其中股骨干骨折24例、脛腓骨骨折8例;治療組2: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31±9)歲,其中脛腓骨骨折18例,肱骨骨折14例,;對照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33±8)歲,其中脛腓骨骨折12例,肱骨骨折8例,尺橈骨骨折12例。在常規(guī)治療(切開復位內固定和抗感染)的基礎上,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預防感染治療;治療組1:在預防感染的基礎上加復方骨肽注射液150 mg溶入250 ml生理鹽水中靜滴;治療組2:在預防感染的基礎上加骨肽注射液100 mg溶入250 ml生理鹽水中靜滴,療程均為14 d。
1.4 療效判斷標準
1.4.1 骨折愈合標準[1]①骨折部位運動自如、沒有明顯的疼痛感;②在X射線投射下圖像清晰,沒有明顯的骨裂現(xiàn)象;③愈合后的部位能承受一定的負重力并且有一定的持久性;④連續(xù)觀察2周后復查,一般活動骨無形變。
1.4.2 常見骨折愈合時間 一般的上肢骨骼愈合期在3~6周;下肢骨骼愈合期在5~12周。
1.4.3 療效判斷標準[2]臨床治愈:臨床用藥與未用藥相比明顯提前約1/2~1/3;顯效:臨床用藥時間比同類骨折愈合時間提前1/2~1/3,達到臨床愈合標準者;有效:臨床上用藥時間比同類骨折愈合時間提前1/3~1/4,達到臨床愈合標準者;無效:臨床上用藥時間與同類骨折正常愈合時間基本相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秩和檢驗處理配對資料數據。
兩種藥物的治療結果與不用該類藥物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1、2與對照組的臨床療效觀察結果
骨肽為新鮮或冷凍的豬或胎牛四肢骨經高科技生物技術提取的骨活性物質精制而成,內含各種骨生長因子及多種骨修復所需的無機元素、微量元素及復合肽類活性物質,可調節(jié)骨代謝[3,5]。
復方骨肽注射液是在骨肽注射液的基礎上與全蝎提取液采用現(xiàn)代生物工程技術制成的復方肽類制劑。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復方骨肽復方骨肽注射含有多種生長因子,具有調節(jié)骨代謝和生長作用,能參與骨鈣的吸收和釋放,促進骨痂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全蝎多肽具有抗炎鎮(zhèn)痛作用。
骨肽、復方骨肽注射液均含有多種骨生長因子及多種微量元素、鈣、磷、鐵、鋅等可以滿足骨愈合期對這類物質的需求;復方骨肽中的全蝎多肽提取物具有鎮(zhèn)痛、抗炎;可以有效的控制患者在骨愈合期中的發(fā)炎、疼痛等;主要體內作用機理為骨肽、復方骨肽注射液中含有骨誘導多肽類生物因子可有效促進機體內影響骨形成和吸收的骨源性生長因子的合成,包括骨形態(tài)發(fā)生蛋白(BMPs),β-轉化生長因子(TGF-β),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FGF)等,從而加速合成膠原的細胞的數量,促進骨膠原蛋白及非膠原蛋白的合成,增加骨鈣素的合成達到縮短骨折愈合期,提高骨折愈合的質量。
[1]陸裕樸.實用骨科學.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4:12,57.
[2] 田心義,肖四旺.骨折診斷與治療選擇.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200.
[3]Kokubu T,Mat sui N.H ealing process of f racture,2003,13(10):1243-1349.
[4]李辰振.骨肽注射液促進骨折愈合的臨床觀察 .中國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1,1(14):2583.
[5]段景柱,崔少千.復方骨肽注射液促進四肢骨折愈合的臨床觀察.實用藥物與臨床,2006,9(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