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晨喜
在隧道施工中,防排水對通車后隧道質量及壽命影響很大,造成不必要的病害,本文著重介紹隧道內防排水。
隧道最大的特點之一是滲漏水源是無限的,因此在施工中應采取“排堵結合,以堵為主”的原則。以堵為主即是依靠圍巖的不透水性及注漿堵水,盡可能在隧道與水源間設一堵不透水的隔水墻。而對地下水的導排主要是作為一種備用手段,當上述隔水墻不能完全封堵而有少量地下水滲出時,可利用二襯背后的導排系統(tǒng)將地下水引入到水溝,統(tǒng)一匯集到集水井,通過水泵抽排出洞外,以防止地下水在二次襯砌背后聚集產生強大水壓,破壞二次襯砌。
對軟弱富水段,可在開挖前增設帷幕注漿全斷面止水加固地層等措施提前止水。在其他裂隙水發(fā)育地段,采取開挖后徑向注漿或補注漿等形式,將大面積淋水或局部股流封堵,減少水土流失。
有仰拱地段,采用全封閉形式,防水板不設無紡布及環(huán)向軟式透水管,無仰拱地段,防水板有無紡布,襯砌背后設環(huán)向軟式透水管,防水板帶有二次注漿管,防水板掛設采用與PVC墊片焊接的形式進行固定,防水板間焊接采用雙焊縫。變形縫、施工縫和環(huán)節(jié)縫鋪設止水帶。隧道總體按三重注漿堵水、分區(qū)防水的形式防治地下水。
充分利用超前小管棚、超前小導管、全斷面超前帷幕注漿等施工技術,在開挖前對掌子面前方地下水進行堵截。各施工技術見超前支護有關內容。
對局部地質條件較好而存在少量地下水滲漏地段,采取在開挖后局部徑向注漿的方式。
當初期支護噴射混凝土表層出現(xiàn)明顯集中滲漏水情況時應采取注漿止水措施。
注漿結束標準:注漿壓力達到設計終壓并繼續(xù)注漿10 min以上,可結束注漿;或注漿量達到設計注漿量,結束時單孔進漿量小于10 L/min可結束注漿。
除在巖層中進行注漿堵水將大部分地下水阻擋于初期支護噴層外,二次襯砌背后還設計有一套防、排水系統(tǒng),其按分區(qū)進行防水。
全隧道拱墻設防水板加土工布,防水板厚度均為1.5 mm,無紡布規(guī)格為400 g/m2,防水板采用與墊片焊接的方式進行固定。施工前檢查防水板是否有變色、波紋(厚薄不均)斑點、刀痕、撕裂、小孔等缺陷,如果存在質量疑慮,則進行張拉、防水和焊縫抗拉強度試驗。在洞外寬敞平整的場地上,將幅面較窄的防水卷材用膠粘結或電熱焊接成大幅面防水板。防水板搭接寬為10 cm。
吊掛防水板的臺車就位后,用電焊或氧焊將初期支護外露的錨桿頭、鋼筋網頭等鐵件齊根切除,用砂漿抹平遮蓋,以防刺破防水板。對開挖嚴重凹凸不平的部位進行修鑿和找平。用射釘槍將PVC墊片錨固在噴錨支護上,利用小型卷揚機將防水板提升到臺車上,以防水板的全幅中部對準隧道中線,將防水板密貼噴錨支護表面鋪設,用熱焊機將防水板與PVC墊片焊接牢固。上下循環(huán)防水板接頭處留10 cm搭接幅面,用熱焊機將搭接處采用雙焊縫焊好,焊縫寬度不小于2 cm。最后對搭接焊縫及吊掛點焊縫進行檢查,如有不符合質量要求者,及時進行補焊處理,以滿足質量要求。
固定防水板時,視噴錨支護面的平整度將防水板預留富余量(按周長1.1倍預留),以防過緊而被混凝土擠破。尤其是拱部防水板安裝時,準確計算預留富余量。
為使防水板接頭焊接良好,防水板每環(huán)鋪設長度比襯砌長度長0.5 m~1 m,以利接頭焊接施工。
防水板接縫和襯砌施工縫錯開0.5 m~1 m,防水板鋪設好后,及時灌注混凝土。
軟巖地段混凝土襯砌緊跟開挖面時,對襯砌端部預留防水板接頭采取防護措施,防止掌子面爆破時,飛石砸破防水板。
在襯砌加強鋼筋安裝、各種預埋件設置、擋頭模板安裝,以及泵送混凝土等工序作業(yè)中防止破壞防水板。
地下結構中的施工縫、變形縫是防水工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防水處理比較復雜,如處理不當會引起滲漏水現(xiàn)象,直接影響地下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壽命,因此在施工中我們將采取一定的技術措施。
全隧拱、墻環(huán)向施工縫設止水帶排水。在支設堵頭模板時,把止水帶的中部夾于模板上,同時將橡膠條釘在模板上,以預留密封膠槽,然后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拆除端模,放置聚苯乙烯泡沫板,并用鉛絲將止水帶另一翼邊固定在接槎鋼筋或另一側二襯鋼筋上,再澆筑另一側的混凝土。施工中要保證止水帶與混凝土牢固結合,除混凝土的水灰比和水泥用量要嚴格控制外,接觸止水帶的混凝土不應出現(xiàn)粗骨料集中和漏振現(xiàn)象。在支設模板、固定止水帶及澆筑混凝土時不得將止水帶破壞。
對于排導襯砌,要求在防水板后面加鋪,并將軟式透水管與主洞兩側設的HDPE透水管連接并接入路面下的側排水溝內。施工期間必須嚴格保證排水系統(tǒng)的通暢。
總之,隧道施工中地下水是不可避免的,但通過合理的防排水施工,完全可以有效的防止地下水對工程造成的病害,從而保證通車后隧道正常的運營。
[1]JTG F80/2-2004,公路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S].
[2]黃成光,于敦榮.公路隧道施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王少波.高速公路隧道防排水[J].山西建筑,2010,36(19):33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