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身茂
(河南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鄭州 450008)
中國是世界上對食藥用菌認識、利用和馴化栽培最早的國家,可時至今日,5種商業(yè)化生產(chǎn)的香菇、草菇、銀耳、木耳和茯苓的栽培技術還停留在半天然、半人工的狀態(tài)。1890—1949年是中國食藥用菌科技與生產(chǎn)發(fā)展史上一個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是西方近代真菌學理論知識與應用技術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食藥用菌生產(chǎn)由傳統(tǒng)栽培向新法栽培的轉變。
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在中國的傳播,是這個階段的重要標志,它伴隨著 “西學東漸”的步伐,與近代農學一起于晚清開始傳入我國。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唯一的一種由國外傳入中國的食用菌栽培技術,從而促進了我國原有5種食藥用菌的傳統(tǒng)栽培向新法栽培轉變,同時還促進了平菇和金針菇等新品種的實驗栽培。這個轉變進程的完成,為20世紀50年代后中國食藥用菌產(chǎn)業(yè)的崛起奠定了理論與技術基礎。而有關這個時期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在中國的傳播與本土化過程及其影響,還未見有系統(tǒng)的研究報道,尚付闕如。本文擬循此缺,著重對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在中國的傳播載體、西方栽培mushroom翻譯的漢語對應詞的演變,傳播的主要內容、特征、本土化過程及其對中國食藥用菌傳統(tǒng)栽培技術的影響等進行了初步研究。若有差錯疏漏之處,敬請讀者賜教。
西方近代雙孢蘑菇栽培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從歷史發(fā)展階段看,可劃分為晚清與民國兩個時期,主要載體是期刊和圖書。此外,還有菌種和產(chǎn)品等的輸入。
(1)晚清時期的期刊與農學叢書。晚清時期傳播西方栽培的 “mushroom”及其技術的期刊有 《格致匯編》 和 《農學報》。
《格致匯編》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份科學期刊,于清光緒二年正月 (1876年2月)創(chuàng)刊于上海,其前身為清同治十一年 (1872年)在北京創(chuàng)刊的 《中西聞見錄》,移址、更名、重新出刊后,卷期另排,斷斷續(xù)續(xù)地又出版了十多年。1892年出完第7卷l-4期后,最終停刊,共發(fā)行7卷60冊。在該刊1890年春季號開始連載兩期的 “西國名菜嘉花論”中的第一部分 “西國常種上等菜類”里,介紹了歐洲人喜愛吃的“十一類蔬菜”。其 “十一為菌類”中講的是 “上等者為特種”的 “菌”即蘑菇 (有圖,原篇第二十七圖),且為 “上味”,以及用 “小餅形” 之 “菌種”“種于多糞或極肥之地”的種植方法。[1]
《農學報》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第一份農業(yè)學術期刊,是晚清經(jīng)由雜志傳播西方近代農學的標志性出版物。由羅振玉、蔣佰斧等人于1986年興辦的上海務農會 (后改為農學會、江南總農會)在1897年5月(光緒二十三年四月)創(chuàng)辦,該期刊到1906年1月 (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共連續(xù)發(fā)行315冊。在《農學報》 中有專著 《家菌長養(yǎng)法》[2]及 《蕈種栽培法》[3],著作中有 《蔬菜栽培法》[4]、《圃鑒》[5]等介紹蘑菇及其栽培技術的文獻。在發(fā)行 《農學報》的過程中,羅振玉及江南總農會等又將 《農學報》中每期后邊轉載的及其他有關重要農業(yè)文獻,匯輯成 《農學叢書》出版,共7集,82冊,其中包括蘑菇栽培技術的4篇 (部),或單獨或與其他相近資料分類成冊出版。由于 《農學報》作為珍本在圖書館保藏,不易完整查到,還可以在 《農學叢書》中查到上述4篇 (部)資料。上海圖書館保藏的 《農學叢書》就有4種版本。羅振玉輯、北洋官報局出版的 《農學叢書》把 《家菌長養(yǎng)法》與 《蕈種栽培法》合為一冊單獨出版。[6]
(2)民國時期的期刊及圖書。據(jù)初步檢索,在民國時期,期刊上刊登蘑菇栽培技術的文獻,有 《種蕈新法》[7]、《蕈之栽培》[8]、《中國食用蕈種類與西洋蕈培養(yǎng)法》[9]、《洋蕈之栽培》[10]、《食用菌之栽培法》[11]等5篇;講述蘑菇栽培技術的專著有 《蕈之栽培》[12]、《西洋菌栽培法》[13]、《西洋松茸栽培法》[14]、《科學的種菇法》[15]等4部;多種食用菌的綜合圖書有 《最新實驗人工種菰問答》[16]、 《四季栽培人工種菰大全》[17]、《種蕈實驗談》[18]、《食用菌栽培法》[19]等4部。
1927年胡昌熾在 《中國食用蕈種類與西洋蕈培養(yǎng)法》中談道:“吾國洋蕈在天津上海市場見有培養(yǎng)之品,恐在近數(shù)年間所傳入,由英法輸入之罐詰品,消費不少。”[9]
1935年出版的 《西洋菌栽培法》丁序中有:“西洋菌味美,并富于滋養(yǎng)料,為人人所嗜好之物,幾年來國內所售者,大半來自他幫,而自行出產(chǎn)者,實屬少數(shù)?!盵13]
在《西洋菌栽培法》第七章 “第三節(jié)罐詰”中還敘述:“我國每年由外洋輸入罐詰品甚多,故將來西洋菌的栽培普及后,此罐詰制造,當必不可少?!盵13]
在 《四季栽培人工種菰大全》緒言中,作者非常感慨地寫道:“查西洋松菰之國外輸入額,據(jù)海關貿易冊之新近報告,歲達二百八十萬元之巨,就中以日本輸入為最多,約百三十余萬元,英法美略次之,此可驚之數(shù),尚逐年增多,茍不力謀抵制,則利權外溢,誠有不堪設想之慨?!盵17]
據(jù)吳耕民提供的資料,“洋蕈乃乘間而入,……據(jù)海關貿易冊統(tǒng)計,民國十五年洋蕈輸入量為五一六一擔,計值五五0一0一兩;十六年四八四九擔,計值六一八五七五兩?!盵10]這個數(shù)字可能還包括香蕈等,不單指蘑菇一種。
由以上可以看出,蘑菇產(chǎn)品主要是蘑菇罐頭,在近代已經(jīng)隨其栽培技術一起輸入我國了。
隨著蘑菇栽培技術與產(chǎn)品的輸入,菌種也隨之而來。《四季栽培人工種菰大全》云:“人工種菰,固屬簡易可行,但菌種之制造,一般種植者,多感絕大困難,每購用舶來品”。[17]《最新實驗人工種菰問答》55問:“未加入貴社前,曾向上海某商店購入菌種”。[16]
《食用菌栽培法》第一章緒說中有:“歐美各國之種植家,見菌業(yè)有遠大之發(fā)展,故群相種植,……,而回顧我國,……僅見一二商賈,為欲推銷其國外輸入之菌種,登報作營養(yǎng)之宣傳而已?!盵19]《科學的種菇法》在第七章菇種的章末就附有法國、英國、美國、日本等國10余個菇種販賣所的名稱。[15]
胡昌熾1927年記述英國菌種公司:“Sutton’s Sand son’s Co.Reading,Englang”以上海英大馬路福利公司為代銷點。[9]
以上說明國外蘑菇菌種,也隨著栽培技術的輸入最遲在20世紀20年代已輸入我國。此階段從國外輸入的菌種是作直接栽培用的,多為 “磚狀菌種 (brick swpan)”,少量的為 “片狀菌種 (flake swpan)”。(待續(xù),參考文獻見連載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