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 音
(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哈爾濱150020)
現(xiàn)時代音樂教師應具備的專業(yè)教學基礎
亢 音
(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哈爾濱150020)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作為音樂教師其專業(yè)是教育教學,因此要熟知并掌握運用《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和廣博的人類文化及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從而為“有效音樂教育”打下良好基礎。
音樂教師的專業(yè)基礎;教學基礎理論;人類文化;多媒體技術;有效音樂教育
在學生眼中,音樂教師就是讓人崇拜的藝術形象化身。課堂上,“老師可以將我們引入幻想中的音樂世界?!睂W校藝術節(jié)中,“老師那激動人心的歌聲、琴聲使我們心潮澎湃,興奮不已!”“我們登上舞臺表演,音樂老師輔導我們的過程,讓我們心悅誠服!”學生的褒賞是肯定的?,F(xiàn)時代在職音樂教師,都曾經(jīng)接受過大專院校系統(tǒng)的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與音樂理論學習。因此,音樂基礎知識(如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復調等)、音樂常識(題材、體裁、表演形式)、音樂史、表演技能(演唱、演奏)、音樂賞析能力等等,都顯得較為成熟。但是,從一個老教研工作者的角度審視:熟練地掌握音樂基礎理論知識與演唱演奏技能,只是作為一名音樂教師的一般性條件,而課堂教學才是音樂教師的專業(yè)。對學生音樂成長目標的設定,所需教學內容系統(tǒng)的設定,睿智的教學設計,充滿愛心和激情的教學過程與方法,嫻熟地駕馭課堂的能力,踏踏實實為學生服務的態(tài)度,才稱得上是位稱職的音樂教師。做到這些,則需要音樂教師以教學理論作為自己教學行為的基礎。
近十年課程改革的教研經(jīng)歷,使我意識到:音樂教師深入研習《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了解、掌握先進的《教學法》;全方位地汲取多元的知識文化;熟練掌握現(xiàn)代媒體技術的操作是極其必要的,也可以說是彌補我們專業(yè)上的缺失。大學時學習音樂的方式方法,在基礎教育中要通過上述“學”與“法”變通為適合學生所能接受的形式。這些都是我們教學專業(yè)的基礎。
音樂學科作為國民教育的必修學科,是“面對我國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進程和國際社會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對教育發(fā)展及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為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而設定的。“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tài)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對音樂的感悟、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保?]前言在課程改革中提出“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等具有時代意義的教育理念。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本著“教育即生活”(美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教育思想三個核心命題之一)前蘇聯(lián)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前蘇聯(lián)教育科學院通訊院士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教育的思想是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社會進步的參與者。”學校教育是“培養(yǎng)精神豐富、道德純潔和體魄健全的新人?!焙诵膯栴}是“要培養(yǎng)適合于社會的人”,因此,教育要走在時代的前面。音樂教師要樹立大教育觀,要將自己置身于教育的大行列,責任是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然后才是以音樂學科教育學生的教學者。
在我們的課堂上,音樂教學是雙邊的“感受—接受—塑(創(chuàng))造—評價”多元的心理過程。通過音樂的感受過程,對主題及其音樂的展開留有印象,從而理解作品的主題內涵,了解音樂作品的人文意識與社會價值。音樂用它蘊涵在形式中的文化內涵與情感撞擊人的心靈,激發(fā)人對音樂對象產(chǎn)生動情(表現(xiàn)在形式與方法上),引起情感共鳴,即藝術感應上的心理功效,使人的心靈得以凈化,精神境界得以升華。通過音樂教師教學過程,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并對其今后所學音樂作品的接受、審美辨識、審美品位與情趣等帶來積極影響。在教學中,音樂教師運用心理學,分析判斷教育對象的心理形態(tài),作出相應的反應并處理該形態(tài)衍生出的事物。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與環(huán)境,是當代音樂教師的明智之舉。應提及一點:音樂教師絕不可以強迫學生接受以自己的興趣愛好與審美習慣來對藝術作品評價與表現(xiàn)。在學生面前,音樂教師應該對各種音樂作品采取包容的態(tài)度,容許不同的審美個性與審美辨識觀點共存。
了解了教學對象的心理,就所傳授教學內容及傳授對象作出邏輯性分析、判斷并符合邏輯地教學設計,由表及里、深入淺出、層層遞進地組織實施課堂教學實踐。這樣的教學效果將會引起學生們對所學內容的順理成章的吸收與消化,并獲得知識與技能,以至于舉一反三,學以致用。
音樂教學法是音樂教師的專業(yè)?!傲x務教育階段,是兒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發(fā)展期,也是人生接受音樂教育、增進音樂素養(yǎng)、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時期。”[1]課程設計思路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關系到教學的效果。教師必須具備對于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心理感知力與可接受能力的了解,并對學習內容的難易、深度、廣度等加以衡量,選擇適合于該年齡段學生認知范圍內的精品音樂內容。同時,根據(jù)不同年齡段設計教學方法。通過合適的教學法,引起學生學習需求、興趣和愛好,從而引發(fā)學生伴隨音樂終身的積極性與自覺性。課程改革以來,音樂教師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性地探索了許多帶有自身特色的有效教學法。許多教學方法吸收了國外先進教學法的精髓為我所用,如瑞士達爾克羅斯的體態(tài)律動,德國奧爾夫的節(jié)奏與旋律,匈牙利柯達伊的手勢輔助識譜與合唱的和諧感和協(xié)作意識,美國的綜合音樂感等,都在我們的課堂露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教學法的痕跡。
現(xiàn)代音樂教學要求教師要全面學習了解與音樂相關的文化和多元的文化知識,在音樂課堂上,旁征博引,將所傳授的音樂內容編織成為一張適于學生成長的文化網(wǎng)。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尤其是舞蹈、戲劇、影視等)的聯(lián)系,感知不同藝術門類的主要表現(xiàn)手段和藝術形式特征,了解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了解音樂內容中蘊涵著的豐富的地理、歷史等特定環(huán)境、人物、事件,了解中外音樂發(fā)展的簡要歷史和有代表性的音樂家,初步識別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無論是從文化中的音樂,還是從音樂中的文化視角出發(fā),音樂課程中的藝術作品和音樂活動,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創(chuàng)作者、表演者、傳播者和參與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張,是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文化發(fā)展脈絡以及民族性格、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現(xiàn),具有鮮明而深刻的人文性。通過傳授廣博的音樂作品中蘊涵著的人文現(xiàn)象(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等)了解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
音樂會使學生受到感染,使其激動(或感動),這是音樂藝術對人的內心的功能意義,音樂會使學生感悟人生,感奮自我人生。
現(xiàn)時代,音樂教師的自身建設是靠我們自己?!岸皇兰o的人靠頭腦生存!”建設自身,完善自身,“發(fā)展才是硬道理?!倍嗝襟w技術就是我們學習的有效通道。就多媒體技術而言,它不但方便快捷,而且經(jīng)濟實惠。其一是網(wǎng)絡上獲取與傳播信息的渠道暢通而快捷。所要想學的、想用的、想知道的……只要輕點鼠標即可信手拈來。上述的學習資料:教育學、心理學、邏輯學、音樂教學法、音樂教學常規(guī)、音樂文化等等方面的資料,在因特網(wǎng)上均不難獲得,難的是我們是否自覺攝取與深入學習。如果將其用于我們的教學實踐,一定會獲得“有效音樂教育”[1]前言的效果。
其二是專業(yè)軟件的掌握運用?,F(xiàn)代音樂專業(yè)軟件很多,如作曲軟件 Sona、Cubase,音樂制譜軟件 Encoer、Sibelius、Finale,還有視頻軟件《會聲會影》等,這些軟件操作簡單實用,制作出來的教學課件效果準確、生動,很容易加深學生的印象,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贏得學生的喜愛,獲得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是筆者在課程改革后的一些工作體會,當然還有一些想向音樂教師提及的,如:把握音樂教學常規(guī),學一點外語、研究一下即興伴奏、開發(fā)開發(fā)電子琴的功能等。筆者認為,作為現(xiàn)時代的音樂教師,我們應該走在時代的前面,只有與時代同步,才能適應社會音樂教育的需要。
[1]音樂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G451
A
1001-7836(201.)07-0062-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07.025
201.-04-20
亢音(1953-),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副研究員,從事中小學(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