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婷
(華南農業(yè)大學思政部,廣東廣州510642)
從大學生信仰缺失談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改革
蔡小婷
(華南農業(yè)大學思政部,廣東廣州510642)
當前,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就業(yè)壓力和思政課教學的乏力,大學生信仰缺失現象普遍存在。因此,思政課教學應突破傳統(tǒng)模式,轉變教育觀念,倡導新型教育方式,從而化解大學生信仰缺失,重塑大學生信仰價值體系。
大學生;信仰缺失;思政課教學
信仰,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是人類靈魂的支柱。可今天的大學生卻逐漸迷失了信仰,茫然不知自己的人生價值何在,不知自己的靈魂在何處寄托?大學生是祖國的棟梁,他們的精神面貌關乎祖國未來,他們的精神世界正處于構建的重要時期。而大學生信仰缺失從側面反映出當前的教育體制迫切需要改革,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更是迫在眉睫。
當代許多大學生對信仰表現出一種莫名的冷漠,不承認或反對大學生應該有信仰。中科院哲學研究所組織的《轉型期社會倫理與道德》的大型社會調查中顯示,回答“沒有信仰”的占36.09%,“有信仰”的僅占28.10%。還有許多學者在各自所在的不同地區(qū)的高校也做了大量的實證調研,反映出對信仰冷漠的學生都占25%以上。[1]
大學生信仰缺失的現狀調查令人心寒,而大學一些現象則不由令人深思。
(一)入黨的高積極性與入黨動機的不純
當代大學生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沐浴著改革的春風,也經歷著改革的劇痛。他們對黨的歷史不了解,對黨的感情不深。然而,有種現象卻頗具諷刺性,也頗引起高校老師的重視。一方面,大學生積極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入黨積極性很高;另一方面,申請加入共產黨的動機明顯不純。據陳麗杰對大學生入黨動機的調查,為畢業(yè)時找個好單位創(chuàng)造條件的占48.3%,有共產主義信念的只占31.2%,希望得到領導重視的占10.4%,隨大流的占10.1%。[2]此外,由于一些黨員干部的腐敗行為損害了黨的形象,敗壞了黨的聲譽。而大學生缺乏引導,把某些黨員干部的行為看作是普遍現象,對腐敗的厭惡,并隨之引發(fā)對黨的政策的不滿,對社會主義的懷疑,進而影響了其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仰。
(二)校園文化的多姿多彩與大學生精神生活的空虛
大學的校園生活與中學校園生活明顯不同,老師獨特的見解引導學生自我思考,圖書館里浩瀚的書籍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而各種各樣的社團活動、義工組織、文藝會演等,更使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多姿多彩。因此,大學本是個人價值得到提升的最佳空間,也是大學生增長才識、見解,努力提升自身素養(yǎng)的絕佳階段。而這樣的“最佳空間”和“絕佳階段”卻演變?yōu)椴糠謱W生自由玩樂的“墮落空間”。曠課逃學者有之,沉迷于網絡者有之,沉溺于愛河者有之,奔忙于商業(yè)活動者有之,無所事事混日子者有之……而最近,一種“偷菜”的網絡游戲兇狠盛行,大學生更是樂此不疲。與此同時,愛情的純潔性與神圣性在“象牙塔”內更是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爱吇樽濉焙汀凹奔拮濉痹谂髮W生中異軍突起。“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個好老公,可以少奮斗20年”之類的思想在女大學生中也頗有市場。
校園文化的多姿多彩與大學生精神生活的空虛形成鮮明的反差。大學生信仰的缺失、價值觀的模糊,使得大學生在精神生活上迷茫無助,而因多重壓力最終走向不歸路者已呈上升趨勢。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信仰缺失已嚴重制約了大學生素質的提高,更影響到大學精神的弘揚。
(一)現代市場經濟的“逐利”趨向侵蝕校園文化
改革開放30年來,現代市場經濟突破了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生產力獲得了空前的解放和發(fā)展。與此同時,計劃經濟時代的價值體系在改革開放大潮中迅速瓦解。以往,社會認為個人價值應該建立在為人民服務、為大眾犧牲的精神上;當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資本主義價值觀沖擊原有價值體系時,社會認可的個人價值又轉而與財富及社會地位捆綁在一起。[3]個人價值既然與財富、社會地位緊密相聯(lián),一旦財富、社會地位迅速瓦解,個人價值也就不復存在,人生價值也僅至于此。而這種社會風氣、這種中產階級的價值觀也同樣影響著尚未入社的大學生。
一方面,出生和成長于網絡時代的大學生獲取信息更為便捷,而網絡上關于成功人士迅速致富的經驗遍地皆是。成功人士或中產階級的生活恰恰是當代大學生所羨慕、并為之作為奮斗目標的。而事實上,當將中產階級的生活定為奮斗目標時,某一層面上也承接了中產階級的價值觀。
另一方面,父母親人的價值觀念也影響著大學生。如父母常在耳邊念叨:“**多有出息,畢業(yè)到外企工作,月薪幾萬?!薄ⅰ埃獎偖厴I(yè)一年就可以買房買車?!?/p>
大學生受這些言語的影響,自然就會把個人價值同財富、社會地位聯(lián)系在一起?!白x書是為了找份好工作,掙更多的錢”的思想自然逐漸深入頭腦,而之前所謂的理想、志向早已拋之九霄云外。
更為不利的影響在于,當權力與市場掛鉤,當腐敗盛行,當公平正義無法成為衡量社會標準的唯一準繩,當校園文化也帶上“灰色”色彩,大學生原有的理想、“壯志凌云”也變得相當脆弱,不堪一擊。駐扎在大學生心中原本并不牢固的“信仰”也就轟然倒塌了。
(二)就業(yè)的沉重壓力迫使大學生的“功利主義”趨向日益明顯
2010 年,中國大學畢業(yè)生突破630萬大關。近年來,由于高等教育的“擴招”,政府機構的精簡、人員分流和國企改革工人下崗等,大學生就業(yè)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調查表明,在大學生的各種心理壓力下,把“就業(yè)壓力”排在第1位的占72.8%。[4]嚴峻的就業(yè)形勢,日益沉重的就業(yè)壓力迫使大學生的“功利主義”趨向日益明顯。“功利主義”影響了大學生成長成才必要的全面的知識掌握,影響了大學生個性特點的發(fā)揮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的是,“功利主義”的抬頭使得大學生只關心“實用”,忽略了“務虛”。因此,諸如人生的意義、關乎靈魂與價值則較少去思考或壓根不去思考,而激情澎湃、理想張揚、詩心回蕩恰恰是一所大學不可或缺的。正如楊叔子院士指出:“一個民族,沒有科學技術,一打就垮;沒有精神和文化,不打自垮?!碑敗肮髁x”逐漸吞噬掉大學生的理想氣質,當“實用”已成為大學生選擇的唯一標準,那么,我們民族的人文精神何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又何在?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大學生信仰引導上的乏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主陣地,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主渠道。但傳統(tǒng)的思政課教學偏重于純理論的灌輸和傳授,理論與現實剝離,甚至脫節(jié)。而一些傳統(tǒng)的純理論無法適應迅速發(fā)展變化的國際和國內形勢,教師的講授過于“保守”,常常無法自圓其說,學生無法獲知正確的認知,也難以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于是乎,學生厭學情緒上升,逃課者眾多,隱性逃課現象更是層出不窮。近年來,思政課教學不斷進行改革,“互動式”教學被引入,學生的主體性被突出,逃課情況有所好轉,學生對思政課的評價也逐年提高。但當前的思政課教學改革偏重于實踐性與趣味性,偏重于學生的興趣關注面,卻忽略了思政課的教學目的與初衷,忽略了思政課的內在價值。而此種教學模式則無異于無本之木,思政課之價值也最終喪失。思政課教學在大學生信仰引導上也無能為力。
信仰缺失、精神和情感上的迷茫和無助并非只是大學生的問題,而幾乎是現代都市人,特別是城市精英們打拼階段必經的心路歷程。因此,社會風氣的轉變、信仰價值體系的重塑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信仰缺失問題。而大學生信仰缺失則應集社會、學校、家庭環(huán)境三方合力,喚起青年一代的信仰意識、憂患意識、團結意識、民族意識等,從而使當代大學生樹立起科學理性的信仰。
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改革應以信仰教育為核心和主題,多角度著手,化解大學生信仰缺失。
(一)情感教學,將愛融入課堂
良好的師生溝通是化解大學生信仰缺失的至關重要因素。教師要在教學中將情感融入課堂,站在學生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理解學生,關心學生的所思所想,關注學生的興趣點,以學生的心靈來感受,以學生的觀點來思考,從而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達到與學生心靈的相通與共感。
其次,真誠地與學生分享自己。教師要把自己的經驗、人生感悟匯成娟娟溪流,融入到教學中,與學生真誠地分享,讓學生看到角色面具之外的、具有人格魅力的鮮活的老師,從而達到雙方真正的心靈互動和平等溝通。
(二)互動式教學,學生自由討論的空間
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以“灌輸”為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變成知識的接受器,只能被動地“思想”、“信仰”。因此,思政課教學應積極尋求轉變,采用互動式教學,給予學生一個自由討論的空間。教師通過這樣一個自由討論的空間,密切了解學生思想動向,與學生共同探討交流,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互動式教學法最佳方式應采用主題探討法,先由教師拋出主題,提出問題,然后由學生思考討論問題,尋找答案,最后由教師歸納總結。主題的選擇中,可采取熱點話題,如西南旱災、青海玉樹地震、廣州亞運會等,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民族感情、對生命的重視,對地球的熱愛……從中,學生可感受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會產生真誠奉獻社會、奉獻祖國的情懷,進而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緊密相聯(lián),大學生信仰價值體系也可以藉此重塑。
(三)多媒體教學,視覺的直觀體驗
多媒體教學的引入,可讓課堂增加無窮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可選用歷史人物的紀錄片,如《走近毛澤東》、《小平您好》等,以歷史人物的傳奇人生、堅定的信念、堅韌的品質,引導學生結合其人生經歷,思考自己的人生價值。教師也可選用豐富多彩的、富有啟發(fā)性的視頻資料,如《巖松看日本:體驗全民環(huán)?!贰ⅰ妒詹刂袊浩弊C生活》、《激流中國:富人與農民工》等,以直觀的視覺體驗,感受中國歷史,思考當今中國社會的種種問題,從而確立自己的人生定位,發(fā)現真正的價值所在。
(四)實踐教學,豐富的人生感悟
重塑大學生信仰價值體系最關鍵之處在于讓學生有真正的人生感悟,真正體會到“愛”之所在,“奉獻”之意義,信仰之必需。而要做到這一點,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而由于時間和金錢的緊缺,高校對思政課實踐教學仍不夠重視,實踐教學成為當今思政課教學中最薄弱的一環(huán)。鑒于上述原因,實踐教學的開展無法廣泛和深入。但并非沒有實施的可能,教師可事先布置課題,讓學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或周末,以調查報告或小論文的形式進行考察。
具體而言,實踐教學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考察:其一,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基地,一般可由校協(xié)會組織參觀;其二,倡導學生參加義工組織、志愿者活動等。
大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感受到愛國主義情懷,感受到奉獻他人、奉獻社會的價值所在,而教師在此中,應擅于引導,把大學生豐富的人生感悟加以提煉,在教學中,校內輿論中加以弘揚,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得以建立。
化解大學生信仰缺失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中國人信仰時代已經來臨,高校教師應藉此良機,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為切入點,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依托,集社會、家庭、學校三者之力,凈化社會環(huán)境,重塑大學生信仰價值體系,使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為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
[1]吳海盛,劉志斌,王鳳霞.大學生信仰研究的文獻綜述[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9,(3).
[2]陳麗杰.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危機與重建[J].遼寧教育研究,2005,(12).
[3]甄靜慧.誰偷走了中產的幸福[J].南風窗,2010,(4).
[4]朱建平.就業(yè)市場化與大學生功利思想關系的研究[J].溫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