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祥 雷思勤 劉雨謙 趙小琴
近年來,每年5~6月份,雙流縣葡萄種植區(qū)都不同程度的發(fā)生了葡萄縮果病。2010年該病在我縣大暴發(fā),給果農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調查,病情最為突出的白沙鎮(zhèn)、太平鎮(zhèn),葡萄縮果病病株率高達25%,病果穗率達20%、嚴重田塊50%以上,病果率30%以上、嚴重田塊80%以上,每畝減收萬元以上。在防治工作中調查發(fā)現,廣大果農對葡萄縮果病這樣的“怪病”不了解,未能及時找準防治策略,延誤了最佳防治時機,使病情加速惡化,加之無謂換方施藥防治,增加了生產成本,無形中加重了損失。為此,本文對我縣葡萄縮果病發(fā)生原因進行了分析探討,并從生產實際出發(fā),總結了一套操作性強的防治措施,以期能指導廣大果農科學防治該病,減輕損失。
葡萄縮果病是由土壤過濕、干濕度急劇變化及硬核后期的急劇升溫天氣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葡萄水分生理失調,屬生理性病害。該病一般在初夏高溫季節(jié)發(fā)生,往往在較長的陰雨天氣后遇突然連續(xù)晴天高溫,即進入伏旱天氣時發(fā)生。該病主要表現為果實受害,病斑形狀近圓,大小不等。病斑初時為淡褐色,下陷,似手指的壓痕,病部下的果肉維管束發(fā)生木栓化收縮、失水并褐變,皮下似有空洞感,似塑料工藝葡萄被擠壓凹陷狀。嚴重時,1個果粒會發(fā)生幾個病斑,果粒近一半受害,生長中止。果粒一般不脫落,病果在果穗上分散發(fā)生,沒有太大的規(guī)律性,果面上的病斑通常也不集中連片。
1.田間長期積水,根系發(fā)育受損雙流縣地處成都平原,地下水位較高,土壤自身排水能力不強,加之果農行間開溝較淺,平均只有30~40cm左右。我縣調查顯示,葡萄根系主要分布于20cm以上土層內,但在60cm深的土層內仍有根系分布,所以一旦遇上長期降雨,排水溝極易積水,造成土壤持續(xù)過濕,就會給喜干旱的葡萄的生長造成很大影響,導致其根系發(fā)育受損甚至死亡。隨著初夏氣溫急升,植株蒸騰作用驟增,葉片蒸發(fā)失去的水分遠遠多于從根中吸收的水分,便會出現葉片從果實中爭奪水分的現象,從而引發(fā)縮果病。
2.栽培方式缺陷,抗逆能力降低雙流縣葡萄大部分采取的是露地密植栽培,采用籬架型整枝,造成果園郁閉嚴重,通風透光不良。加之果農在密植的基礎上,為提高產量,長期施肥偏重,特別偏施氮肥,造成葡萄長勢過旺,葉片寬大、濃綠,進一步增加果園蔭閉,抗逆能力較差。
3.產量設計過高,植株負荷過大果農為了獲得更好的收成,一般將產量設計過高、掛果過多,使植株在惡劣環(huán)境下供水、供養(yǎng)壓力過大,從而導致生理失調。
1.實際生產中應該采取預防為主,及時補救的方針防治該病 避雨栽培是預防該病的最佳措施。葡萄避雨栽培即在葡萄生長季節(jié),在葡萄植株上端,搭架覆蓋塑料薄膜,下雨時使水順膜直接流下排水溝,再排出園外,不落在葉蔓、果上和園中,降低園中土壤濕度和空氣濕度,同時還可以使葡萄在生長過程中避免與雨水接觸,減少真菌、細菌的感染和爛果現象的發(fā)生。該栽培技術綜合了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的優(yōu)點,具有簡單、易推廣、成本低、增效明顯等特點,農戶很容易掌握。
2.如縮果病已經發(fā)生,為盡快恢復樹勢,減少損失,可采用以下應對措施
(1)清理果園邊溝廂溝 雨后及時排水、松土,防止園內濕度過大,排水溝深確保60cm以上,把地下水位降至葡萄主要根系分布層下,避免土壤濕度過大影響葡萄根系生長。
(2)科學整理枝葉,增強果園通透性 一定要及時摘除老葉、病葉、病果,減輕傳染性病害和次生病害傳播,減少老葉、病葉、病果爭肥爭水,確保健康果實正常生長;合理整稍、疏剪葉片,保持廂架內通風透光。
(3)葉面施肥,確保葡萄正常生長發(fā)育需求 推薦施用海精靈、噴效(每包8g對水15kg葉面噴施),施藥間隔期至少7天。雙流縣生產實踐表明,該營養(yǎng)劑促根壯苗、保花保果效果突出,施用后可增強作物抗病、抗逆能力,緩解作物藥害、肥害、澇害效果明顯,與殺菌劑等農藥混用,可提高藥效。葡萄縮果病發(fā)生后,葉面施用該營養(yǎng)劑,可促進根系生長,改善葉片功能,增強樹勢,提高抗病抗逆能力,還可提高葡萄品質,增強商品性。
(4)科學施藥,防治葡萄病蟲害 葡萄縮果病發(fā)生后,由于該病屬于生理性病害,噴藥沒有任何效果,反而加重植株生理負荷,加重縮果病情,所以不能采取施藥防治縮果病。但是,在此期間,正是葡萄傳染性病害多發(fā)期,不能因縮果病的發(fā)生而忽略傳染性病害的防治。所以要加強田間監(jiān)測,在傳染性病害發(fā)病初期,科學施用廣譜性殺菌劑,防治傳染性病害。
(5)合理留花留果,減輕植株生理負荷 按照植株的生長情況,科學確定產量,不要刻意為了追求產量而過多留花留果,增加生理負荷,導致氣候適宜時縮果病的暴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