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欣
(湖南文理學(xué)院 外國學(xué)院,湖南常德 415000)
對外宣傳翻譯中的“實”與“表”
熊欣
(湖南文理學(xué)院 外國學(xué)院,湖南常德 415000)
對外宣傳翻譯的目的是為了客觀實際地向世界推介中國,使外國受眾更好地了解中國,為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僅有其“表”不足以言其“實”,有其“實”無其“表”則無以達其神,只有將外宣資料闡釋的客觀內(nèi)容及其深遠意義這一“實”與受眾所能接納的語言表述形式這一“表”進行有機結(jié)合,否則只能是無效的宣傳。
外宣翻譯;實;表;歸化和異化
對外宣傳工作是黨和國家的一項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的工作,是為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營造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對外宣傳的翻譯工作可以讓世界人民從文化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中國,展示良好的國家形象[1]。外宣翻譯是以外國人為對象、以宣傳中國為目的的翻譯。三十年代出版的《中國之聲》(Voice of China)、解放戰(zhàn)爭時期出版的《中國文摘》(China Digest)、1950年創(chuàng)刊的英文雙周刊《人民中國》(People's China)、1958年創(chuàng)刊的《北京周報》(Beijing Review--“A Magazine of News and Views”)和現(xiàn)在的《中國日報》(China Daily)、《中國畫報》(China Pictorial)等對外報刊雜志及各種對外傳播網(wǎng)站都及時為國外受眾提供著最新信息,成為外國受眾了解中國的窗口。對外宣傳中資料翻譯質(zhì)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信息傳遞的真實意圖和中國在國際受眾面前的國家形象,在翻譯過程中必須確?!皩崱?、“表”結(jié)合。
中國的對外宣傳,應(yīng)當(dāng)做好“實”的“異化(foreign ization)”與“表”的“歸化(dome stication)”工作。對外宣傳中歸化和異化的受眾是特殊的,不同國家的受眾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思維習(xí)慣。只有采用符合受眾接受習(xí)慣和心理的宣傳手法,才能使宣傳內(nèi)容為受眾所接受,否則只能是無效宣傳。外宣翻譯中應(yīng)當(dāng)用別人能夠聽得懂的話語方式,真實傳達中國的信息、塑造中國的形象。中國的對外宣傳,內(nèi)容應(yīng)是“異化”的,包裝這一語言表達形式應(yīng)該是“歸化”的[2]。要做到其“實”是中國的,其“表”是外國的,用國際的包裝來銷售貨真價實的“中國制造”。錢鍾書相應(yīng)地將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這兩種情形叫“漢化”與“歐化”,錢老這一言說立足點主要是從外譯中的角度考慮的。實際外宣翻譯主要是漢譯外,“實”與“表”并非簡單的歸化和異化,兩者必須有機的結(jié)合起來,方能用適當(dāng)?shù)摹氨怼眮黻U釋準確的“實”。
“異化”要求忠實于原文,保存異域情趣,更多地保留原語語言文化的民族特性。這里“實的翻譯”是指對外宣傳中漢語語言所傳達內(nèi)容及其所隱含的深遠含義在語際間的語碼轉(zhuǎn)換,外宣翻譯中“實”的“異化”是指我們在對外宣傳的翻譯過程中必須切實保證漢語所傳達信息的真實性及信息量的最大化而又不損傷目的語文化前提條件下的語碼轉(zhuǎn)換。這主要體現(xiàn)在時政性、法律合同性等文體里面,譬如:
“打破大鍋飯的體制”,“大鍋飯”在中文里表述的是一種極端的平均主義,干好干壞一個樣,由于長期歷史的演變,其譯文“big rice pot system”因為保留了原語的生動性、靈活性而已經(jīng)被選入英語詞典,逐漸為外國受眾所接受,這種情況下我們在對外宣傳中就不必再翻譯成:the absolute egalitarianism,whereby everyone gets the usual pay and benefits irrespective of his performance。雖然這樣的翻譯在語義的表達上是更加清晰了,但未能達到翻譯的省力原則。另外還有像“走后門(back door)”,“走狗(running dog)”,“紙老虎(paper tiger)”等詞語的翻譯強烈地反映出了中國當(dāng)時的時代特征,保留了漢語語言文化的民族特色“走后門”是指使用不正當(dāng)?shù)氖侄蝸碇\求達到某種個人目的;“紙老虎”指那些外強中干,一觸即潰,表面看起來很厲害的人,實際并不怎么樣或者說那些虛張聲勢,沒有真才實干的人,也可指當(dāng)時的一切反動勢力。這些詞語的翻譯也已為西方讀者所接納并在日常話語中得到了廣泛運用。隨著中國政治和經(jīng)濟的崛起,“實”的異化現(xiàn)象中的某些中式英語(Ching lish)像“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xué)習(xí),天天向上”)、“Heart warming Project”(送溫暖工程)、廣東話吃點心的“飲茶”直譯過來的drink tea等漢語式思維所翻譯過來的不規(guī)范甚至從英語語法上來說是錯誤的英語語言表達方式,也開始出現(xiàn)在西方受眾的口語中并逐漸得到國外廣大受眾的青睞和接納,我國對外宣傳的外宣資料的翻譯中這些表達式也開始為人們所采用。
(一)“表”的歸化
“歸化”是在“異化”的譯文不能被理解或是不能準確傳達原意的情況下,使之本土化的一種翻譯策略。但絕對的“本土化”只會抹殺翻譯存在的依據(jù),外宣翻譯的目的將無法實現(xiàn)。此處所說“表的翻譯”是外宣翻譯中漢語語言翻譯為譯入語語言時文字的運用。外宣翻譯中“表”的“歸化”是指盡量使用規(guī)范的目的語語言(包括語法、句法結(jié)構(gòu)等)或俗語翻譯漢語語言,傳遞漢語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及文化,在不因目的語語言的運用而損害漢語語義傳遞的基礎(chǔ)上使目的語語言文化得到極大的尊重。這主要出現(xiàn)在廣告等文體中,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口號“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文簡意深。口號表達了北京人民和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共有美好家園,同享文明成果,攜手共創(chuàng)未來的崇高理想;表達了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現(xiàn)代化的偉大民族致力于和平發(fā)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堅定信念;表達了十三億中國人民為建立一個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的心聲。英文口號“One World One Dream”句法結(jié)構(gòu)具有鮮明特色。兩個“One”形成排比,“World”和“Dream”前后呼應(yīng),保持了英語韻律的一致性,整句口號簡潔、響亮,寓意深遠,既易記上口,又便于傳播。隨著中國不斷深入的改革開放及其在世界影響力的上升,“表”的歸化現(xiàn)象中的另類———中國式英語(China English)詞匯(這里主要是指未標出調(diào)門的漢語拼音,符合英語語言表達形式而不屬于英語詞匯表的新興詞匯) 逐漸成為英語詞匯庫的重要詞源,如代表中國文化的Majiang(麻將)、Jiaozi(餃子)、Fungshui(風(fēng)水)、Kungfu(功夫)、Tofu(豆腐)、Congou(功夫茶)等詞匯進入到英語詞匯庫,開始為西方所熟悉和使用并已成為標準英文詞組。
簡而言之,“表的歸化”即是要求譯者向譯語讀者靠攏,采取譯語讀者習(xí)慣的譯語表達方式,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實的異化”則要求譯者向作者靠攏,采取相應(yīng)于作者使用的原語表達方式,傳達原文的內(nèi)容。
(二)“實”的歸化
外宣翻譯中“實”的“歸化”是指盡量使用規(guī)范化的目的語語言翻譯漢語語言,傳遞漢語語言所表達的意義及文化,在不因目的語語言的運用而損傷漢語語義傳遞的基礎(chǔ)上使?jié)h語原語所傳達的意思得以準確表達。某些中式英語詞匯和表達式在英語社會的運用,尤其是德國人Oliver Lutz Radtke(中文名紀韶融)在未能真正從政治高度、語言意義、文化內(nèi)涵上解讀中式英語的基礎(chǔ)上盲目推介像“Welcome to Presence”(歡迎光臨)這樣的中式英語(Ching lish)這屬于字字對應(yīng)翻譯而未能考慮受眾語言文化特征,導(dǎo)致了國內(nèi)學(xué)人對中式英語表達的盲目自信,甚至某些高校教師對翻譯教學(xué)中學(xué)生的一些隨意的中式翻譯表達也未能引起足夠多的重視,認為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傳意(“實”)的目的,以至于只要稍微學(xué)了點英語的人(甚或說多掌握了幾個英語詞匯的人)就敢于信手為人做翻譯,從而使得目前各地的英文標識和公示語的翻譯出現(xiàn)了啼笑皆非的局面。筆者于2010年12月旅游張家界大峽谷“大鯢生物科技博物館”時有如下標識語的翻譯:溪水湍急,小心滑倒“Rushing stream Please carefully slip”。其英語翻譯部分對于我們利用漢語式思維進行解讀英語語言的讀者來說無疑很容易明白其英語所傳達的漢語意思(語義本源之“實”),但從英語語法角度和句法角度進行考察的話,其英語表達之“表”在受眾看來傳意大相徑庭,其意乃為:請小心地滑倒!這樣就與我們漢語標示語警醒游客的預(yù)期目的相去甚遠,對于母語為英語的受眾——國外游客——來說將莫名驚詫。這樣的外宣翻譯最終只能使得中國的形象在無形中受到貶損。
外宣翻譯中規(guī)范化語言的運用之“表”,不僅體現(xiàn)了一個譯者的綜合語言素養(yǎng),更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文化水平和整體國家風(fēng)貌。任何一個學(xué)者或外宣工作者,在對外傳播的翻譯過程中,都必須謙虛謹慎,在借鑒國外經(jīng)典語句的同時,必須要了解本國文字傳達意義的深厚底蘊之“實”,切忌將Ma jiang(麻將)等中國式英語(China English)和foreign investment(外資—此種翻譯可能成為別有用心的人挑撥祖國大陸與臺、港、澳地區(qū)之間關(guān)系的話柄)等中式英語(Ching lish)混為一談。尤其是對于那些官方標志性的東西必須規(guī)范。中式英語對德國人Oliver Lutz Radtke之流而言,不過是生活中茶余飯后的笑料,它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中國人文化素養(yǎng)的缺失,并不值得提倡和宣揚,在外宣翻譯中要重視研究國外受眾的接受習(xí)慣,善于運用語言的國際通用規(guī)則,不斷增強對外宣傳的吸引力、親和力,讓更多外國受眾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和風(fēng)采。
外宣翻譯中漢語言所表達的“實”通過歸化的目的語這一“表”的形式加以傳播,目的語之“表”基于原語(漢語語言表達內(nèi)容)之“實”,脫離了“實”的“表”是一種無效之表,不叫宣傳,也達不到我們對外宣傳的目的。脫離了目的語的規(guī)范性這一“表”的制約的“實”也不能有效達到外宣之“的”。
(一)“實”現(xiàn)于“表”而不囿于“表”
六十年外宣實踐經(jīng)驗證明,影響外宣效果的因素除了譯者的文字理解水平外,最直接的因素是譯者外語水平的高低。在外宣品制作中,外文翻譯仍然是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3],是制約外宣品質(zhì)量全面提高的主要因素。
外宣翻譯中應(yīng)尊重譯語語言特征,不能簡單地把原語語言形式強加給譯語語言,必須把這些詞句化為外國人心里的語言(mental language)。”[4]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所提到的“資產(chǎn)階級反動路線”曾幾易其稿,首先是Counter-revolutionary Line (反革命路線),后來改成Anti-revolutionary Line(反對革命路線),最后其譯稿還是由毛澤東親自拍板改為Reactionary Line(反動路線)。這樣既避免了當(dāng)時打擊面的擴大化,又避免了“資產(chǎn)階級反對革命路線”一表達中的文法錯誤,同時該譯文的語言表達符合西方受眾的文化,表達精煉,用語清晰,易于其理解,達到了當(dāng)時政治外宣的根本目的。
外宣翻譯過程中,原語(漢語)語言表達之“實”僅限于淺層譯語語言陳述之“表”是遠遠不夠的。在使用歸化的規(guī)范性語言之“表”基礎(chǔ)上尚需進一步的加注,以免因文化的差異造成外宣工作的失當(dāng)。中國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lǐng)導(dǎo)的、以工農(nóng)聯(lián)盟為基礎(chǔ)的人民民主專政。就“人民民主專政”的譯法而言,目前在中國政府的很多正式外宣文件中和網(wǎng)絡(luò)上都被翻譯為::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從表層的語言表達形式上看,它符合英語語言的語法結(jié)果,并且將原語的字面意思完全地表達了出來。但是卻不符合譯語受眾心中的語義特征表達,按歸化后的規(guī)范的譯語表達形式來看,,the People’s Democratic(人民的民主)好理解,但the People’s Dictatorship(人民的專政)就不好理解了,難道既對人民民主又對人民專政,到底是對人民實行民主還是實行專政呢?原語“人民民主專政”是指對人民內(nèi)部的民主和對反動派的專政,互相結(jié)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所以此譯語之“表”無法完整表達原語之“實”,故而需將原語之譯語用括號進行加注,或者說進一步進行解釋性翻譯(interpretative translation),這里不妨做如下處理:人民民主專政:the 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the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under which democratic rights are given to the people and dictatorship is exercised over their enemies。
(二)“表”基于“實”而活于“實”
外宣品的外文差錯仍相當(dāng)普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譯語語言之“表”未能遵循原語語言之“實”。例如2010年8月的China Pictorial(Vol.746)扉頁上有這么一句話:
“在這里,讀懂千年中國!——中國道都世界地質(zhì)公園江西龍虎山”,
譯文:There Exists A Millennium Place in China!—the Taoist Holy Place in China the World Geopark Dragon and Tiger Mountain in Jiangxi
通過“百度搜索”輸入“江西龍虎山”可以得知江西龍虎山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縣境內(nèi)。龍虎山景區(qū)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道教正一派發(fā)祥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風(fēng)景區(qū),我國第八處世界自然遺產(chǎn)。由此可知原語語言排序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問題,原語中的“這里”何所指?——中國道都?世界地質(zhì)公園?還是江西龍虎山?所指不明。原語中“中國道都”、“世界地質(zhì)公園”和“江西龍虎山”隸屬關(guān)系不明。所以原語語序應(yīng)為:在這里,讀懂千年中國!——江西龍虎山:中國道都,世界地質(zhì)公園。就其外宣翻譯之“表”譯語語言來看,冠詞“A”在這里不符合譯語受眾的語言表達法則,應(yīng)該和后面的介詞“in”一樣,小寫;破折號后面的解釋指稱含混,…in China…in Jiangxi 之之表述使得三者關(guān)系模糊。另外就文化差異來看,dragon一詞雖然在現(xiàn)代西方受眾心中已逐漸熟知并為接納,但與其后的t i g e r連用,雖有形象的比喻意內(nèi)斂其間,仍不免兇猛、殘忍之意再現(xiàn)語詞之間,筆者私下認為此處專有地名“龍虎山”一詞的翻譯最好還是能采取音譯“Longhu Mountain”。
從上例我們不難看出,“表”不從意之“實”就會產(chǎn)生語義理解上的誤差,達不到對外國受眾宣傳龍虎山這一美麗風(fēng)景名勝點的外宣目的,從而形成一種無效宣傳,甚至產(chǎn)生諸多誤解。非政論性、法律性文體中譯語語言對原語語義之傳達,不必囿于原語語序及字面語義。如菜肴外宣翻譯中,“獅子頭”我們就可以直接翻譯成“pork meat ball”、川菜中的“宮保雞丁”這道菜就有以下幾種譯法:sautéed chicken cubes with peanuts/Gongbao chicken cubes/diced chicken with chilli and peanuts。又如:這座寺廟能夠持久,是因為其建筑的牢固。本句的翻譯John Pinkham(瓊·平卡姆)認為應(yīng)該譯為This temple has endured because it was solidly built.(轉(zhuǎn)譯為漢語為:這座寺廟建造的非常牢固,所以能歷久不敗。)[5]通過動詞的運用使句式表達更顯生氣,如果過多地使用名詞進行翻譯像“The prolongation of the existence of this temple is due to the solidity of its construction.”將使得語言表達呆板,失去了語言的生命力。
(三)尊重雙語文化,促進“實”與“表”結(jié)合
外宣工作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堅持貼近中國和世界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和接受習(xí)慣的原則,展示中國改革開放、團結(jié)進取、平等友好、坦誠負責(zé)的良好國家形象,介紹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宣示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政策主張,向世界說明中國昨天的燦爛文明、今天的發(fā)展進步和明天的和平愿景,拓展內(nèi)容領(lǐng)域,改進方法手段,完善體制機制,努力打造外宣新格局,不斷推進外宣工作的內(nèi)容、形式、方法、手段和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更加講究策略和技巧。
外宣翻譯工作也應(yīng)該以“三貼近”原則為基礎(chǔ),具備一定的政治高度,尊重原語所要表達的意圖,充分了解外國受眾的思維和文化接受習(xí)慣,靈活巧妙地處理翻譯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實”與“表”何時歸化何時異化,須有恰當(dāng)考慮,切忌生搬硬套和盲目杜撰。美國人David Tool(中文名杜大衛(wèi))認為,中式英語屬于翻譯錯誤,既沒有尊重中國的本土文化,也沒有尊重以英語為母語的受眾文化。[6]尊重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尊重別人的文化,翻譯中過度的歸化和過度的異化,脫離“實”或者脫離“表”都極可能產(chǎn)生難以彌補的誤導(dǎo)和深遠的負面影響。2010年世界杯期間,“給力”開始成為網(wǎng)絡(luò)熱門詞匯?!敖o力”一詞最初的火熱源于日本搞笑動漫《西游記:旅程的終點》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這就是天竺嗎,不給力啊老濕?!苯o力讀音為gěi lì,中國北方的土話,表示給勁、帶勁的意思。所謂“不給力”(ungelivable)就是形容和預(yù)想目標相差甚遠,而“給力”一般理解為有幫助、有作用、給面子(helpful 或useful 的意思)。在英語詞匯中無法找到一個對等的詞匯對譯,于是有人將其翻譯為“geli”,根據(jù)英語詞匯的構(gòu)造,將其形容詞形式翻譯為“gelivable”。諸如此類的翻譯就沒有考慮三貼近原則中的貼近受語文化的思維和接受習(xí)慣,盲目強調(diào)原語文化之“實”。此處之“實”之翻譯須加以歸化為譯語文化之“表”,可以翻譯為“help fulor useful”。翻譯并不是一個一個詞查辭典翻譯出來的,而是必須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如果不了解受眾的語言習(xí)慣的譯文,只會造成交際誤解和障礙,完全無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連最起碼的交際目的都達不到,更談不上尊重、保護和傳播漢語文化,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
外宣翻譯應(yīng)確保譯文對受眾的正面影響,保護民族語言文化和國家形象,尊重譯語文化和譯語受眾的接受心理。不能簡單地將翻譯滿足于尋找詞語上的簡單對應(yīng),考慮譯文時必須考慮到其“實”的真實傳遞,其“表”合理規(guī)范運用,考慮譯文對受眾會產(chǎn)生何種預(yù)期功能。外宣工作要統(tǒng)籌國內(nèi)國際兩個大局,準確把握形勢,增強傳播能力,積極影響國際輿論,在維護民族語言文化和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外宣翻譯須求同存異,用西方人熟悉的方式宣傳中國文化,樹立國家良好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用西方受眾所能接受語言形式這一“表”來闡釋中國政治、經(jīng)濟和語言文化這一“實”,讓西方人毫無語言障礙地讀懂中國,這是中西方交流的最為直接、最為有效的方式[7],這一過程中,我們還需要大力加強外宣干部隊伍建設(shè)和高校對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研究將中國對外傳播理論與外語翻譯理論進行有機的結(jié)合,避免現(xiàn)行某些對外傳播中的文化缺失。
注:本文引用了我的導(dǎo)師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張健教授授課中的個別例句,在此一并謝過!
[1]劉云山.進一步增強做好外宣工作的責(zé)任感使命感[O L].新華社北京2008年1月31日電.http://www.gov.cn/jrzg/2008-01/31/content_876601.htm.
[2]周慶安.中國外宣急需大國氣度——專訪國家外文局前局長林戊蓀[N].國際先驅(qū)導(dǎo)報:2003-08-04(3).
[3]愛潑斯坦,林戊蓀,沈蘇儒.呼吁重視對外宣傳中的外語工作[J].中國翻譯,2000,(6):2-4.
[4]翟樹耀.對外宣傳報道與英語寫作[M].福建:廈門大學(xué)出版社,2001:28.
[5]John Pinkham.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0:I-II.
[6]陳小慰.翻譯教學(xué)中“守土有責(zé)”意識的培養(yǎng)——中式英語遭追捧現(xiàn)象剖析[J].上海翻譯,2010,(3):48-52.
[7]熊欣.對外傳播及漢譯外現(xiàn)狀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xué),2010,(5):99-103.
On the Combination of Intension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Expressing Form i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XIONG X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Hunan University ofArtsand Science,Changde,Hunan 415000)
The aim of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is to objectively make China known to foreigners,to create favorable global surrounding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Only paying 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express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intention of source language and only putting emphasis on the meaning of source language is not enough in this course.If we want to get the best international publicity,we must put these two sidestogether during the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foreign languages.
translation i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intension of source language;target language form;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H059
A
1674-831X(2011)06-0120-05
2011-09-12
湖南文理學(xué)院教改課題(FRjg1121)
熊欣(1973- ),男,湖南武陵人,湖南文理學(xué)院副教授,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博士,主要從事外宣翻譯及語言哲學(xué)研究。
[責(zé)任編輯:涂兵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