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會麗
(河南教育學院體育系,河南鄭州 450046)
發(fā)展農村群眾體育的政府干預策略研究
常會麗
(河南教育學院體育系,河南鄭州 450046)
農村群眾體育意識薄弱、體育人口數(shù)量偏低及體育場館匱乏的現(xiàn)狀嚴重制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確保十七大目標的順利實現(xiàn),提出如下策略:建立相對完善的農村社區(qū)體育基層組織管理體制;加大宣傳力度,幫助農村群眾形成正確的體育理念;整合地方高校與基層學?,F(xiàn)有的體育資源,為農村群眾量身定做體育鍛煉項目;籌措資金,加大農村體育場館建設;利用節(jié)假日及農閑時間,定期舉行農民群眾體育運動會.
農村;群眾體育;政府干預;策略;對策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要求到2020年建成全民健身體系,明確將全民健身體系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五大”建設體系之一,表明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素質是黨和政府工作中的一項重大任務.農民占我國人口的80%,是群眾體育的主體.農村體育的發(fā)展狀況不僅反映整個國家群眾體育發(fā)展水平,而且直接關系到十七大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而我國農村地域遼闊,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低,農民收入低,體育觀念薄弱等現(xiàn)狀嚴重制約了農村群眾體育的發(fā)展.因此,針對中國農村群眾體育的具體特點,研究發(fā)展農村群眾體育的政府干預策略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對走訪的25個村376個農民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農民對體育的認識存在很大的偏差,他們認為:“勞動即健身”、“無病即健康”,閑來無事去健身那是不務正業(yè).在問及農閑及節(jié)假日時間他們的活動安排時,多數(shù)農民表示:要么出去打工,要么看電視,要么幾個朋友一起打牌聊天,平時很少看到有人進行體育鍛煉.
美國的體育人口為54%,加拿大為42%,日本為50%,而我國只有32%.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廣大農民參加體育活動的只占2.7%[1].另一項調查表明,我國城鎮(zhèn)中有51.23%的人口參加體育活動,而農村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口僅為28.97%,農村體育人口為0.63%,僅占農村人口總數(shù)的7.13%[2].
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底子薄、體育資源嚴重不足,特別是體育場地缺少,嚴重制約了農村社區(qū)體育的發(fā)展.據(jù)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統(tǒng)計,我國現(xiàn)有體育場地85萬多個,其中僅有8.18%分布在鄉(xiāng)(鎮(zhèn))村.
2000年,青海省國民體質監(jiān)測報告表明“城市幼兒的身高、體重等指標無論男女均高于農村幼兒,而成年人的機能與素質城市居民好于農民”.2006年,浙江大學周君來老師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杭州外來農民工體質不合格率為公務員的2.5倍”.近年來,各省農民的身體形態(tài)、素質、技能等大部分指標低于科技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工人等群體[3].
美國總統(tǒng)健康與運動理事會的專家們認為,人的健康狀況10%取決于醫(yī)療,90%取決于生活水平和從事體育運動[4].2001年,香港體育學院委托商業(yè)與經(jīng)濟研究公司對正在推行健身計劃的7家公司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連續(xù)推行健身計劃,其員工的缺席率平均下降25%,其企業(yè)的生產力在原有基礎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
體育鍛煉能使人樂觀開朗、情緒穩(wěn)定、精力充沛、提高自身免疫力已是不爭的事實.但在廣大基層農村,由于受整體收入低、勞作時間長、教育水平低等因素的影響,很多農民認識不到這一點.因此,為了提高全體國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在目前農民體育健康意識低下的情況下,有關政府部門要根據(jù)不同情況,深入農村調研,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幫助廣大基層農民了解體育、參與體育、感悟體育,并最終愛上體育.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索愛群教授提出:“人的頭腦是一個思想意識的堡壘,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資產階級思想就去占領.”當前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基層文化陣地功能薄弱,缺乏先進文化的引導,像六合彩、打牌賭博、實際神、蒙頭教等非健康文化在農村大有陣地[6].如果在節(jié)假日和農閑時間,組織專業(yè)體育指導員指導村民進行體育鍛煉,將會使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失去滋生的土壤,幫助人們形成積極文明的思想觀念.
北京奧運會,中國軍團席卷51金,舉世矚目.也是在北京奧運會后,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要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要求.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認為,在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過程中,群眾體育是最大的“基礎性短板”,群眾體育薄弱是制約我國向“體育強國”轉變的最大障礙.廣州亞運會中,新華社記者楊明撰寫了一篇評論文章《一騎絕塵引發(fā)的思考》提出“淡化金牌,強化國人體質和健康,提倡大體育和大健康的概念,讓體育理念真正回歸”[7].作者觀點明確,語言犀利,由此引發(fā)的爭論沸沸揚揚.從理論上講,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的關系是:“群眾體育是競技體育的基礎,競技體育的發(fā)展可以帶動人們喜歡體育,從而促進群眾體育的發(fā)展.”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在中國競技體育如此輝煌的今天,中國國民的體質正在明顯滑坡[8].
秦椿林等認為,“由于中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不平衡,多元化管理體制將保持相當一個時期.在部分經(jīng)濟落后、文化閉塞的地區(qū),由于社會經(jīng)濟力量薄弱,不足以承擔支持和管理體育的責任,政府管理型體制仍將不得不保留下來,而在少數(shù)經(jīng)濟高度發(fā)展,體育市場發(fā)育成熟的地區(qū),不排除出現(xiàn)社會管理型體制的可能”[9].另有調查資料顯示,西北某省份撤并縣級體委的改革導致了該省群眾體育的全面衰退[10],說明現(xiàn)階段在地域遼闊、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農村地區(qū)采用政府干預的有效機制符合中國國情.
通過強化縣級教育文化體育局、鄉(xiāng)鎮(zhèn)文化體育站和村委會的管理、服務職能,確立新農村社區(qū)體育組織作為基層社會單位的主體地位,負責落實、推進農村群眾體育的發(fā)展.
體育理念是一個精神、意識層面上的概念,是人們經(jīng)過長期的體育實踐及理性思考而形成的思想觀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學信仰的抽象概括,是一種比較自覺的、系統(tǒng)的、理性的認識,是一種展望和追求.在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中,它起著明顯的導向和規(guī)范作用,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再加上多年來重城市、輕農村的現(xiàn)狀,導致基層廣大農村體育師資匱乏,體育器材、設施落后.由于多數(shù)農村群眾整體受教育的水平低,他們在上學期間就很少接受科學的體育鍛煉及指導,因此,他們很難形成正確的體育理念.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水平的發(fā)展,農村經(jīng)濟在逐步提高,農民的閑暇時間逐漸增加.可以說,現(xiàn)階段農民用于體育上的消費資金及時間是有的,關鍵是其愿不愿意消費或愿不愿意鍛煉.要想使廣大農民直接參與、愿意參與社會體育活動,各級政府及社會團體就必須深入基層調研,利用群眾易于接受的電視媒體、墻體廣告等多種途徑大力宣傳體育鍛煉的知識,組織群眾進行一些他們愿意參加的體育項目,為他們補上上學期間體育的盲區(qū),幫助他們享受體育的樂趣、感受體育的價值,進而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體育理念,并以這一理念為指導,引領他們主動參與、終身參與體育鍛煉.
盡管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健身路徑的建設使農村居民的健身條件有所改善,但農村體育場地、設施不足,體育健身指導員嚴重匱乏的現(xiàn)象仍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各地政府要加大資金投入,與地方高校結合,采用分片承包的政策,讓高校體育教師利用寒暑假帶領體育專業(yè)的學生深入基層實踐,在了解基層體育的具體特點后,自行研發(fā)趣味性強、對運動器材設施要求不高、運動量小的運動項目,并培訓基層體育教師和本專業(yè)實習學生組織開展基層群眾體育的運動項目,宣傳體育健身知識,傳授適合農村健身的各項體育健身項目,如秧歌、健身操、太極拳等.
(1)借鑒山西大運體育走廊的資金投資模式,廣泛籌措資金.山西大運體育走廊是由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發(fā)改委等部門在大(同)運(城)長達666 km的高速公路沿線的村莊和學校建設的“百鎮(zhèn)(鄉(xiāng))千村(校)”的體育走廊示范項目,該項目惠及8個市、31個縣、116個鄉(xiāng)鎮(zhèn)、568個村、1 000多所學校和200多萬農業(yè)人口,總投資2 140余萬元,其中國家和省級財政共投資800余萬元,其余資金由受益的地方政府和村民共同承擔.在項目建設中,地方政府主要承擔除國家及省級財政撥款外器材設施購置的差價,而村民主要投入人力成本及義務修建相應的體育場館及設施[11-12].以經(jīng)濟實用、方便群眾的原則指導并鼓勵群眾自制體育器材.農民收入有限,在經(jīng)濟上必須花費低廉.近年來,隨著學校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建設,各級各類學校都結合地方特色,引導學生自制體育器材.地方政府與體育主管部門聯(lián)合,組織課程資源開發(fā)中有經(jīng)驗的教師對村民進行培訓,并指導他們自制部分體育活動器材.如政府提供水泥、鋼筋,由專業(yè)人員組織村民自制乒乓球臺;由政府適當補貼,組織部分木工自制“同穿一雙鞋”、“輕軌傳球”、“不倒森林”等群眾樂于開展的拓展訓練器材等.
(2)解放思想,統(tǒng)籌規(guī)劃,修整完善現(xiàn)有的體育設施,加大現(xiàn)有和新建體育設施的開放和使用力度.各級主管部門在加大社區(qū)體育設施建設的同時,對于基層學?;蛏鐓^(qū)現(xiàn)有的體育設施要定期維修完善,在新建項目的選擇地址上,既要方便群眾,又要考慮項目的使用率.體育是戶外項目,除專業(yè)體育場館外多數(shù)體育設施均在戶外,無論使用與否都要長年經(jīng)受風吹日曬,所以,基層學校與村委會聯(lián)合協(xié)商,共同監(jiān)管.在學校上課期間,體育教師可組織學生利用社區(qū)體育設施組織活動;在放學和節(jié)假日期間,學校體育設施要向社會開放,鼓勵群眾到學校進行體育活動.
我國地域遼闊,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豐富多彩,但受種種因素的影響,近年來部分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在某些地區(qū)正悄然消失.可喜的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大背景下,全國各體育院校和地方高校都相繼開設了民族傳統(tǒng)體育專業(yè),這些專業(yè)的發(fā)展無疑給我國農村體育的發(fā)展帶來了福音.各政府部門可選擇適合本地區(qū)發(fā)展的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利用農閑時間對各村落的體育骨干進行培訓,并定期組織村落之間的比賽.
近年來,城市社區(qū)群眾趣味運動會和單位職工趣味運動會正悄然興起并得到廣大社區(qū)居民的喜愛.群眾趣味運動會具有參與人員多、趣味性強、運動器材簡便、賽前無需對參賽人員培訓等特點,非常適合在農村基層體育中開展.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是群眾體育發(fā)展的主體,農村群眾體育的發(fā)展不僅關系到十七大奮斗目標的實現(xiàn),而且對預防身心疾病、提高社會生產力均有一定的益處.在工業(yè)支持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大力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同時,各基層政府要以此為契機,廣泛籌措資金,加大農村體育場館建設,挖掘和盤活現(xiàn)有的體育設施;利用政府職能,整合地方高校與基層學?,F(xiàn)有的體育資源,為農村群眾量身定做符合其身心特點的體育鍛煉項目;建立相對完善的農村社區(qū)體育基層組織管理體制,加大宣傳力度,利用節(jié)假日及農閑時間,定期舉行有地方特色的、適合多數(shù)群眾參與的農民群眾體育運動會,幫助農村群眾形成正確的體育理念.
[1] 于振峰,葉偉,許高航.對我國體育消費現(xiàn)狀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9,19(3):27-29.
[2] 李留東,張文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視角下發(fā)展農村體育的幾點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2(6):15-18.
[3] 李秋萍.和諧社會視野下農村社區(qū)體育發(fā)展的構想[J].農業(yè)考古,2008(3):146-148.
[4] 李國強,李米環(huán).體力活動對中老年女性肥胖影響的調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36(3):213-215.
[5] 香港體育學院.運動與員工的生產力有何關系[EB/OL].[2010-10-20].http://www.hksi.org.hk/hksdb/html/big5/index.jsp?pagename=c_sff1_economicbenefits2_productivity3.html.
[6] 沙元森.群眾體育才是體育強國的根基[EB/OL].2010-11-25[2011-01-15].http://news.163.com/10/1125/07/ 6MANC32K00014AED.html.
[7] 李國強.基于醫(yī)學指標與體質量指數(shù)關系評價肥胖標準的方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43(11):8745-8748.
[8] 楊小明,田玉普.機遇與挑戰(zhàn):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體育[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24(6):6-9.
[9] 陸大道,薛鳳旋.1997年中國區(qū)域發(fā)展報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118.
[10]秦椿林,孟文娣.論中國群眾體育的非均衡發(fā)展[J].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27(7):865-868.
[11]農文文,徐鴻鵬,陳元欣.農村體育場地建設資金籌集多元化分析——以山西體育走廊建設為例[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7,21(4):47 -48.
[12]曲曉陽.山西“大運體育走廊”創(chuàng)農村體育建設示范路[EB/OL].2006-03-29[2010-10-12].http://www.news.vip.sunbo.net/show_ hdr.php?xname=KFFQEV0&dname=RGJSEV0&xpos=1119.
Study on Strategy Intervention by Government in Development of RuralMass Sports
CHANG Hui-l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Zhengzhou450046,China)
The weak consciousness ofmass sports,the low amount of mass sports population and the lack of stadiums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target brought out in the Seventeenth Congres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In order to insure the s 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target,put forward strategies as follows:establishing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 of rural communities,intensifying propaganda to change sports conceptof ruralmass,integrating existing sports resourcesof local colleges and schools at grassroots level to for mulate sportsprescription for ruralmass,raising fund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tadiums,and holding sports games for ruralmass regularly in holidays and slack season.
rural;mass sports;government intervention;strategy;countermeasure
G812.7
A
1007-0834(2011)01-0089-04
10.3969/j.issn.1007-0834.2011.01.028
2010-11-23
2010年河南省政府決策課題(E229)階段性研究成果
常會麗(1973—),女,河南洛陽人,河南教育學院體育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