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亦工
(湖南理工學院,湖南岳陽 414006)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
劉亦工
(湖南理工學院,湖南岳陽 414006)
“重實踐”是2010年高校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修訂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加強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是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舉措。結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科研教育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集中優(yōu)秀教師資源,開展科研技巧普及講座;課堂教學與科研能力培養(yǎng)有機統(tǒng)一;通過科學設置課程論文鍛煉學生科研能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
“重實踐”是2010年高校本科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修訂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加強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是突出實踐教學的重要舉措。一些本科院校在制定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時,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充實和完善科研創(chuàng)新模塊,通過具體措施,鼓勵學生申報學生科研項目、參與老師科研項目、發(fā)表論文等,并給完成了一定科研任務的學生按規(guī)定賦予相應的學分。這種學生科研能力激勵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的結果導向,往往會忽略高校的自身情況和大學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養(yǎng)規(guī)律,從而影響培養(yǎng)效果。因而,需要在既有的結果導向模式基礎上,根據(jù)學校的情況,加強學生基本科研素質與能力的培養(yǎng)。地方性本科院校自身的科研發(fā)展水平,直接決定了培養(yǎng)學生科研能力的方式。相對于“985”高校、“211”高校而言,地方性本科院??蒲袑嵙γ黠@不足,能夠為學生提供的科研創(chuàng)新平臺明顯較低,如地方性本科院校實驗室、研究所的數(shù)量與質量有限,學生科研的場所與設備就會受到限制;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培養(yǎng)本科生為主、大多數(shù)地方性本科院校沒有碩士點,缺乏研究型人才培養(yǎng)經(jīng)驗,缺乏培養(yǎng)學生科研能力的經(jīng)驗;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師的科研項目的數(shù)量與質量明顯少于重點院校,為學生提供的鍛煉機會也明顯偏少。因此,單純結果導向的學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方式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還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
大學生科研能力是指大學生所具備的從事一定科研活動所需要的能力,諸如發(fā)現(xiàn)與提出問題的能力、搜集信息獲取資料并對其加工整理的能力、分析與思考研究對象及其相關資料的能力、創(chuàng)造性提出新思路和新研究方法的能力、總結科研活動過程與表達研活動結果的能力等。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種科研啟蒙教育,學生獲得上述五種能力,首先需要老師傳授基本的科研技巧,然后才能不斷發(fā)展、提高,加強自己的科研能力。
地方性本科院校通常是以教學為主的院校,因此,教師的科研能力參差不齊。一方面,地方性本科院校有一批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師,他們是學??蒲械念I軍人物,創(chuàng)造了學校主要的科研成果,但是人數(shù)有限,往往只占教師總人數(shù)的10-20%;另一方面,很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自身的科研發(fā)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對科研的認識比較膚淺,科研經(jīng)驗比較缺乏,他們的科研能力尚不足以完全勝任培養(yǎng)學生科研能力的工作,雖然他們?nèi)司袚恼n程量要高于全校平均數(shù),但往往只能完成教學任務,無法給學生提供科研輔導,因此,學生的科研能力培養(yǎng)面臨很大的師資缺口。為了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均等的科研方法教育,需要集中全校優(yōu)秀的科研力量,對全校學生按年級分層次進行科研技巧的普及。
對于優(yōu)秀科研師資力量的組織,可以以學院學術委員會為基礎,吸納其他科研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構成。對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科研實力往往集中于各學院學術委員會的成員,一些較大的院系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教師相對較多,因此,可以通過學校的統(tǒng)一部署,擴大各學院學術委員會的職能,使他們承擔起對本院學生基本科研方法普及推廣的職責。由此可以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科研師資隊伍長期致力于提升學生的科研技能,學生通過四年的連續(xù)學習,科研素質與能力定會大大提高,而各學院通過長年累月的積累,教學效果亦會相當明顯。為了豐富學生的視野,擴大學術交流的平臺,各學院可以在學院內(nèi)部、在全校范圍內(nèi)、甚至在全國范圍內(nèi)聘請其他有實力的、知名的教授分擔部分職責,進一步促進科研師資隊伍力量的提升。
可以運用講座的形式普及科研知識。講座應該有規(guī)劃,有針對性。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可以講授基本的、具體的科研方法,如:發(fā)現(xiàn)問題與提出問題的經(jīng)驗與技巧,搜集信息資料的經(jīng)驗與技巧、分析資料的經(jīng)驗與技巧、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科研精神與態(tài)度、學術動態(tài)等等。對于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就某些問題作專題講座,尤其可以聘請國內(nèi)著名的專家學者為學生作講座,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當?shù)湍昙壍膶W生接受了專業(yè)的、系統(tǒng)的科研方法與素質培訓后,還需要有足夠的機會溫習、實踐這些方法,才能將理論知識上的技巧轉換為科研實踐中的技巧。對于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學生能夠主持、參與的科研項目明顯偏少,這會造成學生的科研實踐機會不足。為了彌補這一局限,需要尋找新的實踐機會。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地理區(qū)位、資金、與社會聯(lián)系等方面都處于劣勢,要想在這些方面取得突破為學生提供科研實踐的機會,非常不現(xiàn)實。比較可行的方法還是要從地方性本科院校內(nèi)部入手,通過優(yōu)化內(nèi)部資源的配置以實現(xiàn)目標,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將課堂教學與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統(tǒng)一起來,這需要將傳統(tǒng)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課堂轉變?yōu)閭魇谀芰εc方法的研究型課堂。
轉變課堂教學方式以培養(yǎng)學生科研能力,具有投入低,受益面廣等優(yōu)點而具有可行性。這種轉變主要在于觀念的轉變,當老師們的教學觀念發(fā)生變化時,這種轉變就會實現(xiàn),不需要更多的額外負擔。當然,促使教師教學觀念的變化,除了學校通過行政力量實現(xiàn)外,還需要對教師進行一定的培訓與物質激勵,這需要一定的成本。但這種成本從另一方面體現(xiàn)了教師待遇的提高,因而,如果將教師的正常收入增長與教學觀念轉變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有效規(guī)避這一部分成本。從受益面的角度分析,通過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來增加學生的科研實踐機會,可以惠及每一個學生,他們可以享受到全面的高水平的教學。這一措施的受益者還不止是學生,對于教師而言,這種教學方式可以促進他們自身科研素質與能力的提升。對于大多數(shù)教師,尤其是對青年教師而言,雖然不具備豐富的科研經(jīng)驗,但是都受過一定的科研訓練,也具備基本的科研素質,他們可以在課堂上通過教學環(huán)節(jié)將這些素質展現(xiàn)出來,與學生互動,這種互動的過程,也是教師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尋找科研突破口的重要方式,通過在教學的過程中與學生共同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搜索信息、分析問題,教師就能尋找到自己的科研突破口,可以形成科研論文,甚至申報科研課題。
轉變課堂教學方式以培養(yǎng)學生科研能力的關鍵還在于如何轉變,即如何將傳統(tǒng)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課堂轉變?yōu)閭魇谀芰εc方法的研究型課堂。這一方面需要重視研究型教學,將大學生科研活動納入教學計劃之中,另一方面需要教師將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起來,傳授學生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也能向學生傳授科研方法,向學生介紹科研發(fā)展趨勢,適當同學生討論一些前沿問題。因此,結合學生的特點與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課堂教學應當依照如下幾個約束性標準展開。第一,信息量大。信息量大要通過介紹學術前沿知識,介紹學術界主要觀點、主要觀點的來源等方面來體現(xiàn)。第二,問題意識強。在基本概念、原理的講解過程中,不僅要準確解釋其含義,還要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對應的案例,并分析概念、原理的適用范圍、不足和改進思路。第三,引導學生提問,并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從學術研究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好的科學研究的起點是發(fā)現(xiàn)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的提問是鍛煉其問題意識與學術思維的最直接的方式。學生的提問水平也體現(xiàn)出其對課堂知識理解和掌握的水平,沒有深入的參與課堂并理解課堂,很難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問題。如果教師能夠通過言傳身教,在課堂上不斷示范相關知識點的疑問,并提煉出相應問題,學生不僅會對知識點理解更深刻,而且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學生提問水平的技巧還在于引導學生將已有的書本上的知識點與神奇的未知領域結合起來,讓學生主動由已知走向未知;教師既需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又要防止學生思維因過度跳躍而脫離理性與科學的基礎,因而教師需要表現(xiàn)出一定的表揚、肯定的技巧,使學生對學問保持理性而富有激情。
當學生對課堂充滿激情和疑問時,往往會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出來,比如申報校級學生課題,撰寫論文等等。但是,作為教學人員,在對待學生的科研成果時一定要結合實際理性地看待。學生科研與教師科研的最大不同在于,教師科研是成果導向,而學生科研是一種能力的培養(yǎng)??蒲许椖颗c論文是教師的科研成果,學??梢愿鶕?jù)教師的科研成果決定教師的職稱與待遇,而不必去理會教師如何取得科研成果。但是學生科研不一樣,學校需要為每個學生提供一定的平臺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這是學校的責任與義務,單純的結果導向的學生科研管理制度是對這種責任與義務的回避。因而,學校應當為學生提供基本的、均等的鍛煉科研能力的機會,如果在此基礎上再提供一定的競爭激烈的、成果導向的科研機會,才是水到渠成。
這種均等的、普及的鍛煉機會只能來源于日常課堂教學,日常課堂教學為學生科研提供了靈感與問題,這是學生完成一定科研任務的源動力,因此,教師應當要求學生提供課程論文作為結課的重要依據(jù)。在大學本科本四年期間,大約有三十門專業(yè)課程,涉及面廣,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許一個本科生不可能對所有課程都感興趣,不可能高質量地完成所有的課程論文,但諸多的鍛煉機會可以讓學生有可能在大學本科四年期間完成一篇高質量的課程論文,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鍛煉科研能力的目的。課程論文比平時作業(yè)要求高,應當按照規(guī)范的學術論文標準要求寫作,不僅要求格式上要遵循規(guī)范,在問題的提出、資料的收集、分析思考、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等方面均要遵循基本的學術規(guī)范。課程論文的準備時間要充分,通常而言,可以長達一個學期,教師可以從新課程開始時就布置課程論文的任務,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jù)興趣對體會較深刻的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思考,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以確定課程論文的選題,在確定選題后,盡量獨立地搜集資料,分析問題并最終完成課程論文;當遇到困難時,可以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進一步鞏固科研技巧。由于學生科研是以鍛煉能力為主要目的,所以,課程論文完成后還需要任課教師進行批閱指導,對學生在撰寫課程論文過程中的優(yōu)秀表現(xiàn)進行肯定,同時指出不足之處并提出建議。
為了提高學生與教師完成和指導課程論文的積極性,有必要對課程考核方式與教師工作量確定方式進行調整,以便建立完成課程論文的激勵機制。由于將傳統(tǒng)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型課堂轉變成了傳授能力與方法的研究型課堂,學校也應相應改變教學型課堂的考核方式。傳統(tǒng)的課程考核方式注重學生的卷面成績?yōu)橹?,以湖南理工學院為例,必修課的卷面成績占70%,平時成績占30%,而平時成績主要是指出勤、回答問題與課后作業(yè)的表現(xiàn),當課程論文是否完成以及完成質量無法影響最終成績時,就會大大降低學生寫作課程論文的積極性;雖然有部分同學會出于興趣而寫作,但當大多數(shù)沒有興趣甚至由于懶惰而沒有完成課程論文而獲得同樣的分數(shù)時,無疑會打擊學生學寫課程論文的積極性。因而學校應大幅降低卷面成績的比例,增加課程論文的比例。另外,指導學生的課程論文是非常辛苦的,要同時指導全班所有同學撰寫課程論文,教師的工作量非常大,有些教師面對的學生可能是數(shù)百人,有些老師可能同一學期要承擔數(shù)門課的教學任務,這都無疑會加大老師課程論文指導的難度,甚至使課程論文的指導難以實現(xiàn)。為了使教師積極承擔如此艱巨的任務,應當為指導老師計算相應的工作量。
為了解決師資力量參差不齊以及部分老師面臨巨大課程論文指導任務而影響課程論文質量的問題,各學院學術委員會應該統(tǒng)一制定適合本學院各專業(yè)特點的課程論文指導統(tǒng)一標準,要求任課教師參照統(tǒng)一的標準進行具體的指導。課程論文指導標準至少應解決這些問題:第一,課程論文的布置。包括布置的時間、方式、具體課程論文的祥細說明。第二,課程論文的選題。應該包括選題的確定方式,選題確立的最后日期,標準的選題格式等等。第三,課程論文資料收集。教師應從課程相關內(nèi)容出發(fā)為每個學生提供資料收集的線索。第四,分析與研究方法的指導。每個教師要從本課程出發(fā),介紹一些本課程、本學科常用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并檢查學生的運用情況。第五,批閱與反饋。包括評語的寫作方式與反饋方式。通過批閱與反饋,既讓學生收獲信心,又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收獲。
[1]來秀明.簡論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技創(chuàng)業(yè), 2007,(10).
[2]楊牧磊.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途徑的探討[J].大理學院學報,2008,(7).
[3]孫盛濤.大學生科研能力訓練與專業(yè)課程教學并軌問題研究[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7,(6).
[4]孟昭學.大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體系構建途徑探析[J].教育與職業(yè),2006,(12).
[5]謝彥紅.新建地方高校大學生科研能力評價體系探討[J].黑龍江教育,2010,(2).
[6]陶潤成.探索對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的途徑[J].理論界,2000,(6).
On theCultivation ofUndergraduates’Research Abilityin theLocalUniversitiesand Colleges
LIU Yi-gong
(Hunan Institute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Yueyang,Hunan 414006)
“Emphasizing the practice”is one of the guiding principles in revising the training scheme for the undergraduates in 2010.Stres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research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in practical teaching.Thispaper proposesstrengthening the research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firstly,getting together the prominent teachersto give scientific lectures;secondly,integrating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thirdly,setting up the course paper to train the students’ability to do scientific research.
local universitiesand colleges;undergraduates;research ability;cultivation
G642.0
A
1674-831X(2011)06-0057-04
2011-10-06
劉亦工(1962-),男,湖南長沙人,湖南理工學院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葛春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