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山東工商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 煙臺264000)
模因論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
王 麗
(山東工商學院 大學外語教學部,山東 煙臺264000)
模因理論是以新達爾文主義作為理論依據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一種新理論。語言做為模因傳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和一種模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模因的復制階段、模仿以及傳播方式的研究,為語言教學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和方法。本文通過著重介紹模因的相關理論,分析了模因論指導下的大學英語教學。
模因論;語言模因;生命周期;大學英語教學
模因理論(Memetics)是以新達爾文主義(Neo-Dwinism)作為理論依據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一種新理論,它試圖從歷時和共時的視角對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以及文化本身具有傳承性這一本質特征進行詮釋。國外許多學者對模因論進行了多層次、多角度的研究和論證。其中何自然教授的語言模因觀,桂詩春教授的模因與大腦、語言和文化密切的關系,馬蕭等學者也從翻譯和隱喻等不同角度論證了模因學在語言研究領域中的應用。本文擬以模因論為理論基礎,探討語言模因與大學英語教學的內在關系,為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和研究提供全新的視角。
牛津大學動物學家理查得道金斯 (RicharDawkins)于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書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這個概念。[1]meme源于希臘語,意為“被模仿的東西”。道金斯將模因看做是文化傳播中像基因(gene)的遺傳一樣被不斷復制和傳播的東西,是從大腦到大腦的信息單位。[2]《牛津英漢詞典》對meme的定義是“文化的基本單位,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而得到傳遞”。任何東西只要是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都可能成為模因。
在語言學領域里,語言的任何一個部分,如字、詞、句子、段落、篇章,都可以通過模仿得到復制和傳播而成為模因,我們稱其為語言模因。那些不斷經過復制和傳播的語言、觀念、文化習俗等都是可以是模因。因此,模仿性、復制性和傳播性是語言模因的三種特性。
模仿性是模因傳播的核心。一種語言要想成為模因,首先需要有人對其進行模仿。當說出的一個詞或一句話沒有第二個人來模仿,這個詞或這句話就不會被傳播進而形不成模因。人們傾向于模仿那些最為流行的語言,如躲貓貓、糾結、秒殺。語言越時髦、越新潮,人們就越愿意模仿。
復制是模因傳播的前提。模因就像病毒一樣,是通過從一個宿主傳播給另一個宿主,這中間還必須有一個“復制”的過程。模因要生存和發(fā)展,就必須被復制,這是一個相互制約的過程,而復制的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模因的同化和記憶階段。復制性是模因得以傳播的動力。在個人交際中,模因作為信息模式被無限復制,經過復制形成了新的模因。
Francis Heylighen(1998)提出了模因要成功復制必須經過的四個階段:同化(Assimilation);記憶(Retention);表達(Expression);傳遞(Transmission)。 而語言模因的這四個階段是周而復始,形成一個復制的回路。
(一)同化(assimilation),指的是一個有效的模因應該像病毒一樣能夠“傳染”宿主,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白⒁狻笔侵改R蜉d體能夠引起宿主的關注,“理解”意味著模因能夠迎合宿主的認知結構,宿主能將其里重新將其呈現出來。比如,“糾結”一詞,初次聽到這個詞,就會想到很多扣纏繞在一起,讓人產生厭煩郁悶的感受。當你有很多煩心的事或者有很多選擇卻不知道該怎么辦的時候,你就會想說:“關于這件事,我很糾結”?!凹m結”這個模因得到同化并表達。
(二)記憶(retention),模因必須在記憶中保持一段時間,停留的時間越長,感化宿主的機會就越多。和同化一樣,記憶也是有選擇的,不是所有的模因都能夠被記憶。我們每天聽到的、看到的或體會到的大多數內容只能在我們的記憶中停留幾個小時。
(三)表達(expression),指在與其他個人交流時模因必須從記憶模因中突出,進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質外形這一過程。模因最突出的表達手段是話語,除此之外還有文字、圖畫、行為等。Blackmore認為“在模因進化的過程中存在著巨大的選擇壓力。所以在數量極大的潛在的模因中,能夠生存下來的模因為數并不是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模因能成功地從一個人的頭腦被拷貝到另一個人的頭腦,從人的頭腦拷貝到印刷品,或是從人的聲音拷貝到光盤上”。(Blackmore,1999:17)
(四)傳播(transmission),模因傳播需要有形體或媒介,模因就像像病毒那樣傳播,從一個宿主過渡到另個宿主,不斷變化著形態(tài)會出現模因變異,但始終保持其固有的性質或同的模式。
模因可以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傳播。何自然(2005)認為模因的傳播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基因型傳播,即內容相同形式各異;另一種是表現型傳播,即形式相同內容各異。
(一)基因型
基因型這里指的是大腦里語言信息的自我復制和傳播??梢岳斫鉃樾畔热莶蛔?,但以不同的形式進行復制的模因。具體的又可以分為:1.引用:即相同語言信息的同形傳播,也就是不改動語言的容而直接傳遞。例如日常交談中的固定搭配和引用的名言、警句等;2.移植:語言信息的異形傳播。模因在傳播復制的過程中雖然形式上會出現變異,與原始形式大相徑庭,但內容本身并無變化。如:“美國人”,我們可以用“Uncle Sam”稱呼之外,也可以稱作“Brother Jonathan”、“Yankee”或者“Yank”。
(二)表現型
表現型指的是信息的形式不改卻以不同的內容進行傳播。具體又可分為:
1.同音近音異義:語言模因保留原來結構,以同音近音異義的方式橫向嫁接。這種情況一般應用于廣告或新聞的標題中,以便喚醒我們記憶中已有的模因,達到記憶和傳播的目的。 例如:More sun and air for your son and heir。
2.同形聯(lián)想:語言模因形式不變,嫁接于不同場合導致產生不同的聯(lián)想。
3.同構異義:語言模因的結構和形式都不變,只調換個別詞匯。 例如:“cowboy”,“cowgirl”;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a Toyota.(豐田汽車)”
(一)模因的生命周期規(guī)律告訴我們,大學英語學習必須經歷一個從接受再到產出的漸進的過程。對于語言模因而言,它需要在被宿主關注、理解和接受,即“宿主會下意識濾掉與積累起來的傳統(tǒng)文化相異或相斥的模因”之后,才能被有效“記憶”。模因的選擇標準當中,越是簡單、新穎和獨特的模因越容易引起宿主的注意,而與宿主已有的模因相聯(lián)系或相似的模因就越容易被接受、理解和復制。因此大學英語教師的教學重點首先應該放在教學內容和方式的選擇上,語言輸入的內容和方式必須具有吸引力,能夠引起學生的關注。大學英語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必須要注意內容的是否具有保真性、新穎性、實用性和時尚性等特點。應當盡量采用真實的、新鮮的材料,貼近學生的生活,或者是朗朗上口的英語美文等,不要總是照本宣科,盡管大學英語教材都是涉及教育、社會、文化和科技等領域,但某些詞匯短語學過之后學生感覺離自己比較遙遠,在真實生活中并沒有機會用到。在平時的課堂授課當中可以適當地加入一些熱門話題的內容,可以大大地促進學生對這些強勢模因的掌握。例如時政、就業(yè)困難、經濟狀況、山寨現象等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語,這些都是學生關注最多也是學生樂于接受、理解和復制的語言模因。
(二)為了讓學生(宿主)有更多的機會被語言模因“同化”,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大力提倡學生多多進行朗讀和背誦。熟背的語言材料,能在大腦中被反復地復制出來應用于言語交際。語音學是英語學習的基礎,也是聽說讀寫的基礎,而語音能力的獲得必須經過反復的操練。因此,要掌握正確的英語發(fā)音必須要在了解連音、省音、重讀、語調等多種規(guī)則的基礎上,大聲地進行朗讀訓練。這種簡單、看似機械的練習卻是最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語言模因的同化。在大聲朗讀的過程中,語音語調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讀的多了,原來需要刻意注意的地方也就變得自然了。這整個過程就是語言模因被輸入、理解、接受、復制的過程。外語學習就是一個模仿的過程,從非常基礎的語音的發(fā)音到復雜的言語表達的完成,無不是模仿的結果。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模仿使用學過的諺語、語法結構、套用句式等。識別信息的時候,就在傳播語言模因。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多收聽英語廣播,多觀看英文電影、電視,多閱讀英語報紙、雜志和小說;盡可能地與英美國家的人交流;多接觸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價值觀等,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中吸收、模仿地道的語言。當學生的這種模仿行為得到強化之后,他們就可以對模仿到的語言素材進行擴展性運用了,這就是語言模因的重組。每一個模因既是對以前模因的復制,又會在復制和傳播的過程。
(三)記憶背誦只是模因生命周期的一部分,接下來要進行表達。表達指的是與其他個人交流時把記憶模因說出來。有些模因可能永遠不會被表達出來,而有的模因就會得到不斷的表達與反復使用。這就要求大學英語教師能夠合理的設計練習,做到學以致用。鼓勵學生將背誦的重點詞句或語篇能夠合理地運用到實踐。模因的復制不是要求內容和形式的完全一致,也可以與新的語境結合,產生新的模因復合體。這樣的進步使學生切實地感受到記憶背誦的好處,而且錯誤逐漸的減少會刺激學生更加努力的背誦,從而實現背誦與使用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huán)。
模因論使我們認識到語言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模因的復制和傳遞過程。大學英語教學不能與模因理論相違背,而應該根據模因生命周期的周而復始的規(guī)律和特點去優(yōu)化整個教學過程,以期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模因論也為大學英語教學研究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可以以模因論為切入點來探討若干教學方法的問題。
[1]Dawk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university Press,1976.
[2]Dawkins,R.The Extended Phenotyp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3]Heyligh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C].Proceedings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Associa-tion Internet de Cybem dique,Namur),1998.423-418.
[2][3]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2).
[4]高純娟.模因論對提高外語學習能力的一些啟示[J].桂林電子工業(yè)學院學報,2005,(4).
[5]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2).
[6]何自然.語言模因論[R].廣州:模因與模因論專題研討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