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 容
(廣東工業(yè)大學 材料與能源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大學生社會化問題研究綜述
閔 容
(廣東工業(yè)大學 材料與能源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大學生社會化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發(fā)展階段,本文從大學生社會化的概念、存在問題、影響因素及研究現(xiàn)狀等方面進行了綜述,旨在為進一步研究大學生的社會化提供借鑒,為更具針對性的教育提供依據(jù)。
大學生社會化;影響因素;社會;研究現(xiàn)狀
大學階段是學生由校園走向社會的重要準備階段,大學生社會化也是人的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發(fā)展階段,其社會化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大學生跨入社會后的人生和事業(yè)的成敗,加強大學生社會化教育工作有著比較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
關于社會化國內外學術界一直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德國社會學家G·齊美爾于1895年最早運用了人的“社會化”概念,而社會化也逐步成為與社會學關聯(lián)的很多交叉學科共同關注的課題,社會心理學、文化人類學、教育社會學等交叉學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人的社會化問題。大學生社會化從發(fā)展階段來看主要是指青年的社會化,不同學者從各自角度提出了青年社會化的各種解釋。如從文化角度來看,青年社會化是青年接受世代積累的文化遺產,保持社會文化的傳遞和社會生活的延續(xù)過程;從個性發(fā)展角度來看,青年社會化就是青年個性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從社會結構角度,青年社會化就是角色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個人逐漸了解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地位,領悟并遵從社會對這一地位的角色期待,并學會如何順利地完成角色義務。綜合的觀點認為,青年社會化是社會文化得以積累和延續(xù),社會結構得以維持和發(fā)展,青年個性得以形成和完善的過程。[1]
由于大學生這種角色的特殊性,使他們與社會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響除了有一般青年的共性外,還有自身的特殊性。研究者對大學生社會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對社會認知偏差。接觸到局部社會的陰暗、丑惡現(xiàn)象時,往往將其擴大化,以偏概全,甚至產生反社會的情緒和行為。[2]
(二)人際交往能力缺乏。當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表現(xiàn)自負、盲動等弱點,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有較強的被人關注、關愛的心理需求,或過于輕狂,或自我封閉而人際緊張,缺乏心理溝通能力,阻礙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3]
(三)價值觀念異化,功利主義明顯。受市場經濟觀念影響,大學生呈現(xiàn)自我中心的價值取向,思想和行為功利主義明顯,目標呈短期化傾向,急功近利,思想上反映出價值評判的兩重性:在價值觀中認定的是一套,實踐中表現(xiàn)的另一套。
(四)多元文化下道德自律和理性批判精神不足。面對網(wǎng)絡時代信息傳遞的豐富快捷和多元趨向,大學生缺乏應有的選擇和判斷信息的能力,對傳統(tǒng)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產生動搖,甚至出現(xiàn)人際情感的虛擬化和萎縮,失去了道德約束力而迷失方向。
(五)學校重智輕德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傳統(tǒng)的高等教育過多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與接受,而高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市場化后用人單位側重智育成績,加重了高校教育重智輕德的片面性,導致大學生重視技術和本領,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
(六)大學生心理挫折耐受力下降。隨著大學生獨生子女主體化,大學生群體低齡化,大學生的耐挫折力等心理狀態(tài)愈顯脆弱,而對激烈的社會競爭,大學生不能正確認知和評價自我,意志品質脆弱。
針對上述問題,急需開展大學生社會化的科學研究,揭示大學生社會化的特點及成因,為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進行恰當、有效的教育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指導方法。
研究者對大學生社會化內容和機制等進行了相關研究,當前國內外有關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教育對策與方法
針對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出現(xiàn)的問題,劉志堅、朱旗、李鋒[4]、劉玉泉[5]、劉瑞明[6]等對如何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提出了若干意見和建議。但這些教育建議都是經驗總結和理論構想層面的,缺乏科學實證的依據(jù)。對何謂當前市場經濟下的健康社會化發(fā)展,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中出現(xiàn)哪些新的特點和問題,影響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的因素鮮有探討。因此如何針對不同高校大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導迫切需要以科學研究為依據(jù),構建科學合理的大學生社會化實現(xiàn)模式,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二)大學生社會化研究的內容
國內研究大多將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的主要內容分為政治社會化、道德社會化、角色社會化、個性社會化幾個部分,更多強調大學生的價值和道德層面,認為大學生在形成個性時,構建以現(xiàn)實社會的客觀存在為參照系的價值標準、道德體系和行為準則。這使大學生社會化研究價值范圍縮小,社會化發(fā)展中的政治、道德社會化是非常重要,但單純強調政治性和道德性,不足以全面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
國外學者對社會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Brim(1966),Bragg(1976),Weidman (1989a 和 1989b)的研究,Weidman etal.(2001)提出社會化研究要探討社會化的維度、階段和社會化的構成要素,并構建了學生的社會化概念框架,認為社會化的研究既要研究其過程也要研究其狀態(tài)。Weidman et al.(2001)引用了 Thorton和 Nardi(1975)的角色獲得的四階段:預期,正式,非正式和個人化,同時加入了社會化的三個核心要素:知識獲得,個人投入和個人所包含的職業(yè)特點,這三個要素是職業(yè)角色的定義和承擔的核心成分 (Stein,1992;Thornton和Nardi,1975)。[7]國外學者還建構了大量的社會化模型,從線性模型到非線性模型。線性模型主要描述社會化為學生進入校園到離開校園的過程,及學校對學生的培養(yǎng)過程。非線性模型則包括大學校內和校外的各種學生群體模型(O’Toole,1996;Twale和 Kochan,1999)。[8]
(三)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對影響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的歸因研究少有報告,但近來有研究者進行了一定的歸因探討。如厲飛飛[9]等選取在校大學生和已經工作的社會人員,修訂了Wrightsmand.L.S(1964)的人性哲學量表,對大學生和社會人員的人性觀進行對照,結果表明大學生對人性觀的評價和社會人員有一定差別。有研究者探討了高校學生社團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10]發(fā)現(xiàn)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與不參加社團活動在多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如正向情緒、認知功能、角色活動與社會適應、社會資源與社會接觸、社會支持維度等。在李鳳蘭[11]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學生是否參與社團對其道德社會化和自我認知有顯著影響,參加社團的大學生自我控制力更好。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不同學生社團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不同,政治思想型社團、專業(yè)學術型社團和公益服務社團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顯著,大學生社會參與程度對其社會化有顯著影響。
另有學者探討了校園文化[12]、宿舍文化建設[13]、社會實踐[14]、網(wǎng)絡交往[15]、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16]、心理教育[17]等在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中的影響,均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多為經驗總結和理論構想,需進一步的科學研究依據(jù)??梢姡F(xiàn)有研究多是運用相關研究的方法,探討大學生人性觀、參加社團活動等的相互關系,未對大學生社會化影響因素進行專門、系統(tǒng)的研究。因此有必要編制能有效反映大學生社會化問題影響因素的問卷,以彌補此方面的研究不足。
(四)特殊群體大學生社會化研究
有研究者對特殊群體大學生的社會化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單親[18]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有待提高,社會適應能力較弱,心理壓力增大。在對農村貧困大學生社會化研究中發(fā)現(xiàn),貧困大學生價值觀念上實用性、功利性較強,獨立性強,也存在較多的負性心理,表現(xiàn)出自卑、閉鎖和協(xié)調能力較差,興趣狹窄、學習方法不夠靈活、生活習慣有待改進。[19]眾多不同特征的大學生群體社會化發(fā)展程度不一,而國內在此方面的研究不多,這有待更多的學者深入進行系統(tǒng)細致的研究,以全面了解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的整體概況。
縱觀以往的研究,研究者在大學生社會化特點、內容和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但是,有關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的研究尚存在著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第一,關于大學生社會化的定義缺乏統(tǒng)一的概念;第二,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的進程和機制缺乏深入的實證研究;第三,以往的研究大多重視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問題、特點和實現(xiàn)模式等的理論研究,缺乏提高大學生社會化能力的方法方面的研究;第四,我國對大學生社會化的研究還比較少,缺乏權威性的測評工具。今后,開展大學生社會化發(fā)展能力方面的實驗研究,系統(tǒng)探討提高大學生社會化能力的途徑、策略,為高校有效地推進大學生教育培養(yǎng)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和方法指導,將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
[1]于影.影響青年社會化問題的有效途徑[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3):56-58.
[2]劉志堅.大學生社會化問題及教育探析[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158-160.
[3]劉愛紅.大學生社會化過程中存在問題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30-32.
[4]李鋒.論大學生心理社會化障礙的成因與對策[J].教育探索,2007,(10):120-121.
[5]劉玉泉.大學生社會化教育的內容及對策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08,(4):98-101.
[6]劉瑞明.大學生社會化培養(yǎng)的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91-94.
[7]Ni,Yi.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doctoral students’socializ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M].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Volume:66-05,Section:A,page:1603.
[8]Rayer,Elizabeth Bonde.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The transition from college to work [M].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Volume:59-06,Section:A,page:1924.
[9]厲飛飛,管文娟,吳繼霞.大學生社會化輔導的必要性[J].社會心理科學,2006,(3):56-60.
[10]陳瑞瑞,牛秀平.社團活動與大學生社會化的關系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8):23-25.
[11]李鳳蘭.高校學生社團對大學生社會化影響的實證研究[J].華中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7-91.
[12]徐新林.文化沖突、和諧校園與農村大學生社會化[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7,(1):58-63.
[13]童心剛,成祖松.高校宿舍文化建設與大學生社會化[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42-144.
[14]胡仕坤.社會實踐:推進大學生社會化進程的著力點[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5):220-221.
[15]李小元.網(wǎng)絡交往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及其對策[J].教育探索,2009,(3):103-105.
[16]于偉峰,商植桐,李永奎.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影響[J].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08,(5):73-76.
[17]羅四清.心理教育在大學生社會化中的作用[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9,(2):58-61.
[18]王雪軍.單親大學生社會問題及發(fā)展趨勢[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2):19-21.
[19]張敏生.農村貧困大學生社會化問題探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1):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