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賢林,何小舟,范 敏,徐仁芳,巢志復,夏 煒
(蘇州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泌尿外科,江蘇 常州 213003)
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行親屬活體供腎移植21例,為進一步探索親屬腎移植圍手術期的臨床特點,本文就活體腎臟移植供受者外科手術的經(jīng)驗作如下總結。
供者資料:21例親屬供者中男15例、女6例,年齡29~62歲,平均46歲。20例采用開放手術取腎,1例采用腹腔鏡取腎手術,捐左側腎20例,右側腎1例。受者資料:男17例,女4例,平均年齡34歲,原發(fā)病包括慢性腎炎、高血壓腎病、糖尿病腎病等。接受父母供腎18例,同胞兄弟姐妹間供腎2例,妻子供腎給丈夫1例。兩者血型相符,HLA配型3個以上位點相符,淋巴細胞毒試驗小于5%,均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討論通過。
供體行術前常規(guī)檢查,例如血尿常規(guī),肝功能,血生化,甲、乙、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病毒學相關檢測,心電圖,胸片及腹部B超等,特別需要行同位素腎小球濾過率及腎小管功能和螺旋CT腎血管三維重建,以明確供腎的選擇。受者檢查同尸體腎移植。
供者切取左腎20例,切取右腎者1例。20例采用開放切腎,采用微創(chuàng)腹腔鏡切腎1例。腹腔鏡與開放手術的冷熱缺血時間相似,手術中氣腹壓力保持10~15mmHg,手術中無低血壓,術后出現(xiàn)了移植腎腎小管壞死。開放手術取腎者,經(jīng)腰11肋切口。切取左腎者,血管斷端多常規(guī)結扎加縫扎,緊靠腔靜脈切斷腎靜脈,腔靜脈切口處需縫合。切除供腎前靜推速尿20mg和肌苷1g,加速補充液體使供腎保持良好血流供應狀態(tài)。盡可能靠近盆腔處切斷輸尿管,盡量保護輸尿管與腎臟交叉三角區(qū)的系膜血管。在保證供者安全的前提下,動脈盡可能靠近腹主動脈切斷。供腎切除后立即用HC-A液常規(guī)灌注并保存等待移植。供腎熱缺血時間 1.0~3.9min,冷缺血時間 30~50min。19例移植腎植入受者右髂窩,2例移植腎植入受者左髂窩,全部21例移植腎靜脈均與髂外靜脈吻合,腎動脈與髂內(nèi)動脈行端端吻合6例,腎動脈和髂外動脈行端側吻合15例。手術后供者常規(guī)監(jiān)測血壓、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尿量、腎窩引流管引流量,觀察切口情況及胸腹部體征;術后第2d復查血常規(guī)、血生化等,手術后遠期定期復查腎功能等。受者術后注意監(jiān)測和觀察血壓、呼吸、脈搏,血氧飽和度、24h進出量、移植腎局部及傷口引流;術后每天行血尿常規(guī)、肝功能、血生化檢查,有病情變化時行移植腎區(qū)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檢查;免疫抑制劑常規(guī)霉酚酸酯+FK-506+醋酸潑尼松或環(huán)孢素+霉酚酸酯+醋酸潑尼松A三聯(lián)用藥,根據(jù)患者的腎功能恢復情況,藥物調(diào)整用量;如果急性排斥反應,行ATG沖擊治療;如果移植后腎功能延遲恢復,每天進量控制在500ml以內(nèi),肌酐升高明顯者給予血液透析。
21例均無并發(fā)癥發(fā)生,供者按常規(guī)腎切除術后治療,術后 24h尿量1500~2500ml,術后 3、7、14d復查腎功能均在正常范圍,均于14d內(nèi)出院,出院前B超術側腎窩無積液。1例術后第3d血肌酐短暫升至最高160μmol/L,未作特殊處理,1周后血肌酐恢復正常。術后1周血清肌酐Scr(95±30)μmol/L,尿常規(guī)無異常。隨訪1~69個月,無高血壓,肝功能、腎功能、尿常規(guī)檢查無異常,未對家庭生活和日常工作造成影響。
受者手術時間80~135min,平均(101±12)min。受者開放血流后移植腎臟1~9s開始泌尿,平均4.9s。術后1周平均 Scr(135±26)μmol/L,無血管輸尿管外科并發(fā)癥,移植腎彩超提示腎血流阻力指數(shù)正常。術后1例發(fā)生DGF,經(jīng)血液透析過渡術后3周恢復尿量至2500ml/d以上,3周后腎功能恢復正常;妻子供腎給丈夫1例術后3d發(fā)生急性排斥,經(jīng)ATG沖擊治療5d后逆轉。21例移植腎有功能存活超過1年,1年人帶腎存活率為100%。隨訪1~13月供者腎功能正常。
近年來我國慢性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期)患者逐年增多,因各種原因尸腎來源很少,造成腎源非常緊張,親屬活體腎移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一矛盾[1]?;铙w親屬腎移植在很多國家開展,在美國活體供腎的比例已超過尸體供腎[2]。我國衛(wèi)生部規(guī)定親屬活體供腎供者與受者需要有三代以內(nèi)血緣關系的親屬或配偶。相對于傳統(tǒng)的尸體腎移植,親屬活體腎移植有很多優(yōu)點:①可擇期手術;②活體供腎熱、冷缺血時間比尸腎移植短,手術前供者有較好的生理狀況;③術前可有準備對受者進行性免疫耐受的誘導;④腎功能恢復好,免疫抑制劑用量較尸腎移植后的用量少,治療的費用亦減少[3,4]。
為保證供腎者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需要對供者進行全面的評估。除了對供者的一般狀況和精神心理狀態(tài)及手術前常規(guī)檢查外,特別需要行同位素腎小球濾過率及腎小管功能和螺旋CT腎血管三維重建。因為我國的現(xiàn)實情況,供體大多為受者的父母,而人的血肌酐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40歲以后,每10年內(nèi)生肌酐清除率(endogenous creatinine clearancerate,Ccr)減少 0.167ml/s,雖然對活體供者Ccr的下限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定,但一般認為不應低于 1.336ml/s[5]。因為血肌酐不完全反映腎小球的濾過功能,血肌酐的變化也滯后于Ccr和腎小球濾過率(GFR),對早期的腎功能變化意義不大。因此,對供者應常規(guī)檢查Ccr和同位素腎小球濾過率及腎小管功能,根據(jù)歐洲活體腎移植指南,供者GFR應大于76ml/min,我們規(guī)定的標準為GFR>78ml/min,且兩側腎功能相近。至于選擇哪側腎臟作為供腎,在保證腎小球濾過率高的腎留給供者的前提下,還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了解供者供腎血管情況。解剖學研究提示有接近25%的正常人一側腎臟有2支以上腎動脈,約7%的兩側腎臟有2支以上腎動脈。目前臨床上常規(guī)用螺旋CT三維血管重建了解供腎動脈有無分支。有研究認為螺旋CT三維血管重建提示有腎動脈2支以上者,95.2%與術中情況一致。我中心手術21例,螺旋CT三維血管重建提示有2例發(fā)現(xiàn)腎動脈分支,術中發(fā)現(xiàn)完全一致。在雙側腎小球濾過率無明顯不同時,一般取為單支動脈血管側。因左腎靜脈比右腎靜脈長,更易于暴露和游離,并且可以不斷性腺靜脈;右腎靜脈較短,取腎時為保證靜脈足夠長度通常要切除部分下腔靜脈,可能導致下腔靜脈狹窄,因此,我們一般根據(jù)雙腎GFR,及螺旋CT提示的腎動脈分支情況,一般首選供者的左腎。如果術前發(fā)現(xiàn)在左腎腎動脈分支較多,GFR明顯高于右腎,取左腎風險大,才選擇右腎。
各種取腎方法,各具優(yōu)缺點。開放手術具有技術成熟,安全性高,可靠性高,手術保證熱缺血時間較短,對腎功能影響小。因尿毒癥患者長期血液透析,家庭經(jīng)濟負擔重,對大部分家庭有價格優(yōu)勢,缺點是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腹腔鏡取腎有微創(chuàng)優(yōu)勢,對有的家庭經(jīng)濟上不能接受,但是,因為氣腹可能影響供腎血流動力學,早期移植腎功能可能恢復慢。Kocak等[6]比較了開放手術與腹腔鏡切腎,手術后2種取腎方法的腎功能恢復及移植腎存活率比較無明顯差異。無論何種取腎手術方法,我們認為各中心應根據(jù)各自的手術熟練程度,選擇最適合術者的手術方法,盡量縮短手術時間,保證熱缺血時間較短,避免手術后的并發(fā)癥,保障供者的安全。本組21例親屬活體腎移植,20例采用開放手術取腎,未發(fā)生移植腎功能延遲恢復。取腎采用腹腔鏡手術1例,手術時間及冷熱缺血時間兩者相似,手術中氣腹壓力保持10~15mmHg,手術中無低血壓,但是術后還是出現(xiàn)了移植腎腎小管壞死。究其原因可能手術時間偏長,但因本組樣本數(shù)過少,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本組21例活體親屬供腎移植中1例發(fā)生DGF行血透后治愈;1例發(fā)生急性排斥反應,逆轉成功,未有死亡病例。從移植效果來看1年帶腎人存活率達到100%,DGF發(fā)生率4.7%,急性排斥發(fā)生率5.2%。由于親屬活體腎移植術前準備好、供受者配型好、缺血時間短、灌注充分,使移植腎急性排異反應、腎小管壞死等發(fā)生較少,移植腎存活率高。
總之,親屬活體腎移植是腎移植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可以解決腎源短缺,并且可以提高移植腎受者短期、長期存活率。但是,親屬活體腎移植與普通尸腎移植不同,對于移植醫(yī)生技術要求較高。
[1]陳忠華.提倡親屬活體腎移植力推“家庭內(nèi)自救”方案[J].中華器官移植雜志,2006,27(5):260
[2]Tuttle Newhall JE,Krishnan SM,Levy MF,et al.Organ don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1998-2007[J].Am J Transplant,2009,9(4):879
[3]Delmonico FL,Dew MA.Living don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in a global environment[J].Kidney Int,2007,71(7):608
[4]Yoo SW,Kwon OJ,Kang CM.Preemptive living donor renal transplanation:outcome and clinical advantages[J].Transplant Proc,2009,41(1):117
[5]Cacho DT,Piqu AA,Cusi LI,et al Living donor renal transplantation:prognostic factors on graft surviva l[J].Transplant Proc,2005,37(9):3679
[6]Kocak B,Koffron A,Salvalaggio P.Laparoscopic donor nephrectomy 1997-2003:donor and recipient outcomes in more than 500 cases at a single institution[J].Surgery,2004,136(4):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