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換成
(河南城建學(xué)院,河南 平頂山 467044)
從邀請行為中看禮貌
張換成
(河南城建學(xué)院,河南 平頂山 467044)
對禮貌現(xiàn)象的研究常見于對拒絕行為和邀請行為的分析中。漢語的邀請方式比英語要更曲折,多樣,表面上與西方的方式不同而原則卻類似,顧曰國仿效Leech的提出了漢語的五個禮貌原則。本文對比了英語和漢語中邀請行為的禮貌特征、表現(xiàn)形式和內(nèi)在原則,結(jié)論是原則一樣,只是表現(xiàn)形式不同,這一結(jié)論對跨文化交際有指導(dǎo)意義,意味著學(xué)習(xí)不同禮貌方式并不會造成基本的價值觀沖突。
邀請行為;面子觀;禮貌原則
他們認(rèn)為面子的概念來自 Goffman的面子行為理論和英國民間詞語,是指每個社會成員想為自己爭取的公開的自我形象(self-image)。面子與尷尬,難堪,或“丟臉”相聯(lián)系(1987:61)。他們認(rèn)為,說話人應(yīng)該尊重聽話人的自我形象,避免威脅聽話人面子的行為(Face-threatening act,F(xiàn)TAs)。
面子威脅程度的計算取決于交際雙方之間的社會距離(social distance),社會權(quán)力(social power)的差別以及特定文化對具體言語行為強加程度的認(rèn)定。Brown &Levinson將面子的劃分為負(fù)面面子(Negative Face)和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負(fù)面面子反映了一個人不希望被人強加觀點,或者做出自由選擇的愿望。正面面子反映了一個人被人喜歡,贊同,尊重或者欣賞的愿望(1987:61)。與之相應(yīng),面子管理的策略也劃分為兩類:負(fù)面面子策略和正面面子策略。負(fù)面面子策略強調(diào)聽話人的自由權(quán)利,所以它是一種尊重策略(deference strategy)。正面面子語用策略強調(diào)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所以它是一種親近策略(solidarity strategy)。
1.負(fù)面面子策略
對于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來說,負(fù)面面子是最合適和最為規(guī)約性的語言策略(1987:130)。負(fù)面面子禮貌策略即尊重策略涉及人際交流過程中的“正式”禮貌形式。在實施負(fù)面面子策略的時候,說話人考慮聽話人的負(fù)面面子需求,應(yīng)表示自己不愿意強迫對方,侵犯對方,尊重聽話人的自主自由,現(xiàn)列舉在本段邀請行為中涉及到的負(fù)面面子策略加以分析:
1)利用規(guī)約性間接手段(Be conventionally indirect)(1987:132)。以規(guī)約性的間接手段表示請求等,可以避免損害到受話人的負(fù)面面子。在文中的邀請行為中,賴大家的說到:“不是接他老人家,倒是打聽打聽奶奶姑娘們賞臉不賞臉?”語言轉(zhuǎn)彎抹角,用“間接的方式”表達(dá)出來賴大家的要邀請賈府的主子們赴宴,取代了直接言語行為,另一方面又讓聽話人一聽就明白,表達(dá)尊重聽話人的自主自由。
2)閃爍其詞(Hedge)(1987:145)。正如正面面子策略中的“留有余地”一樣,負(fù)面面子通過一些“不明確的話”來減弱威脅面子行為的目的。在王熙鳳回答賴大家的邀請時說到:“別人不知道,我是一定去的?!边@個“別人不知道”就是一種閃爍其詞的策略,表達(dá)自己觀點的時候沒有涉及到其他人,避免威脅其他聽話人的負(fù)面面子。
3)表示悲觀(Be pessimistic)(1987:173)。不強迫受話人作出行動反映,表示說話人對于自己說的話不抱太大的希望,聽話人不必受說話人話語影響。賴大家的說:“擇了十四的日子,只看我們奶奶的老臉罷了?!辟嚧蠹业陌l(fā)出邀請,但是話語中表示了悲觀,雖然定了日子,但是請不請得來賈家的主子們還得看自己婆婆賴嬤嬤的面子,對自己邀請這一行為表示了悲觀。
4)尊重(Give deference)(1987:178)。尊重策略的實施是通過使用一些明確表達(dá)對于聽話人的社會地位給與尊重的稱謂語,也可以通過自貶(downgrade)的方式加以實施。文中多處體現(xiàn)到這種策略。賴嬤嬤對賈家主子的稱呼“主子”、“老太太、太太們、奶奶姑娘們”、“老爺、爺們”、賴大家的對王熙鳳稱呼“奶奶”,這些都是通過稱謂語體現(xiàn)出了尊重策略。稱在自己家的花園擺酒為“在我們破花園子擺幾席酒”,通過自貶方式實施了對聽話人的尊重。賴嬤嬤說:“我才去請老太太,老太太也說去,可算我這臉還好?!辟噵邒叩难酝庵馐怯捎谧约赫埖搅死咸ジ把绮抛C明自己有面子,突現(xiàn)了對老太太的尊重。
5)給受話人提供某種補償 (Redress other wants of H’s)(1987:209)。發(fā)話人可以在某些方面提供補償,如承認(rèn)蒙受恩惠,承認(rèn)欠債等。文中賴嬤嬤兩次提到“托主子的洪?!?,認(rèn)為自己兒子被選上是托了賈家主子的福,能夠擺酒席好好熱鬧上三天也是托勒賈家主子的福,承認(rèn)蒙受了賈家人的恩惠,照顧了聽話人的負(fù)面面子。
2.正面面子策略
正面面子禮貌策略與“親近”(intimacy)緊密相關(guān)。正面面子策略隱含著尋找共同點和申明愿意和對方合作來盡可能縮短雙方之間距離。它用禮貌形式強調(diào)說話人與聽話人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所以它是一種親近策略(solidarity strategy)(1987:101-117)。僅列舉文中涉及到的正面面子策略加以分析:
1)聲稱具有共同點(Claim common ground)(1987:103)。說話人表明與聽話人是一類人,具有相同的目標(biāo),價值觀或者愛好等。通常的做法有表明具有同樣的團體身份,這可以通過稱呼的選擇,方言,行話的運用來顯明。文中賴大家的稱呼“奶奶姑娘們”和賴嬤嬤的稱呼“主子,老太太,太太們,奶奶姑娘們”,一方面表示對賈家的尊敬,另一方面也強化了說話人與聽話人關(guān)系是一個團體的身份。
這個策略也可以用開玩笑的方式來強調(diào)雙方又共同分享的背景,可以讓受話人自在輕松,同時維護受話人的正面面子。如王熙鳳說道:“先說下,我是沒有賀禮的,也不知道放賞,吃完了一走,可別笑話。”這是句玩笑話,實際上她是肯定要帶著賀禮的,賴大家的笑道:“奶奶說哪里話?奶奶要賞,賞我們?nèi)f銀子就有了?!边@句玩笑話作為回應(yīng),能表現(xiàn)出她們的關(guān)系融洽,是親近策略的很好體現(xiàn)。
2)傳達(dá)發(fā)話人與受話人合作的信息(Claim that S and H are cooperators)(1987:125)。這可以通過提供需諾等來補救對受話人的面子威脅。文中李紈王熙鳳笑道:“多早晚的日子?我們必去,只怕老太太高興要去也定不得。”對于賴大家嬤嬤和賴大媳婦提出的邀請,她們承諾赴約,本身就是一種維護發(fā)話人面子的行為,有說老太太高興得興許也去,更強調(diào)出她們對赴約的愉悅之情。
顧曰國(1992)認(rèn)為,漢語言文化有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尊重、謙遜、態(tài)度熱情,文雅?;谶@四個特征,他仿效Leech提出了漢語的五個禮貌原則。
1)貶己尊人準(zhǔn)則
貶己尊人準(zhǔn)則是最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xiàn)象。貶己尊人準(zhǔn)則即指謂自己或與自己有關(guān)的事物時要“貶”,要“謙”;指謂聽者或者與聽者有關(guān)的事物時要“抬”,要“尊”。文中賴嬤嬤說到“在我們破花園子里擺幾席酒”,破花園子指自己家的花園,用“破”來修飾,對自己采取了“貶”的方式。
2)稱呼準(zhǔn)則
稱呼準(zhǔn)則即用適切的稱呼語主動跟對方打招呼。稱呼語里記錄了“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狈Q呼語代表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關(guān)系。文中的稱呼語是很有特色的,很好的體現(xiàn)出了禮貌原則中的稱呼準(zhǔn)則。賴大家的稱自己婆婆為“他老人家”、“奶奶”充分表示出尊敬;而賴嬤嬤稱自己兒子為“小子”,稱自己丈夫為“他老子”,這樣看似隨意的稱呼語卻恰當(dāng)?shù)乇憩F(xiàn)了他們親近的親屬關(guān)系。
3)文雅準(zhǔn)則
文雅準(zhǔn)則即選用雅言,禁用穢語;多用委婉,少用直言,顯示說話人有教養(yǎng)。文雅準(zhǔn)則在這段話中體現(xiàn)較多,如在賴大家的邀請奶奶姑娘們時,委婉地問道:“倒是打聽奶奶姑娘們賞臉不賞臉?”采取的是委婉的邀請方式,讓聽話人感到舒服。
4)求同準(zhǔn)則
求同準(zhǔn)則即說話人和聽話人在諸多方面力求和諧一致,盡量滿足對方的欲望。當(dāng)不得不批評別人或發(fā)表不同意見時,人們實施求同準(zhǔn)則的策略往往是先指出并肯定雙方共同點,給對方留個臉面,然后才說出不同點。文中王熙鳳接受邀請時說:“別人我不知道,我是一定去的?!毕瓤隙艘把瑵M足了邀請人的愿望,繼而又說:“先說下,我是沒有賀禮的,也不知道放賞,吃完了一走,可別笑話?!笔聦嵣?,王熙鳳不會這樣做,但是當(dāng)她要發(fā)表調(diào)侃之辭時,遵守的是求同準(zhǔn)則。
5)德、言、行準(zhǔn)則
德、言、行準(zhǔn)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益處,盡量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文中賴嬤嬤說:“托主子洪福,想不到的這樣榮耀,就傾了家,我也是愿意的?!?/p>
談話中她把自己兒子中舉人的原因歸于是托了賈家主子的洪福,并且提到了兩次,夸大了別人給自己的益處,自己是感激不盡,傾了家請客也是愿意的。又說“請老爺們,爺們?nèi)ピ鲈龉狻?,這里將邀請賈府主子去赴宴說成是為自己增光,言語中夸大別人給自己的益處。
[1] Brown, P. & Levinson, S. C.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Leech, G. N.(198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 Longman
[3] 顧曰國. Politeness Phenomena in Modern Chinese,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0.
[4] 顧曰國. 禮貌、語用與文化[J].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1992,4.
[5] 侯國金. 指示語的禮貌策略[J]. 外語與文化研究,2004,3.
[6] 曲衛(wèi)國,陳流芳. 也“Please”,也談“請”——與劉紹忠先生商榷[J]. 外國語,2001,4.
Looks at Politeness from Invitation Behavior
ZHANG Huan-cheng
Research on politeness phenomenon often lies in the analysis of refusal behavior and invitation behavior. Chinese invitation way is more winding and diverse than English, which is different on the surface but actually similar to English. Gu Yueguo imitated Leech to propose five Chinese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has contrasted politeness characteristic, the form of expression and the intrinsic principl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nvitation behavior, and has got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principle is same, only the manifestation is different. It has the guiding sense to the Trans-Culture, which means studying different politeness way cannot cause the basic value conflict.
invitation behavior, face concep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G112
A
1008-7427(2011)01-0096-02
2010-10-27
作者系河南城建學(xué)院外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