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存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認知語言學哲學基礎的思考
趙光存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本文將體驗哲學的相關理論和原則進行了梳理,并對體驗哲學的一些想法進行闡述。本文分為兩部分:一、關于體驗哲學。闡述體驗哲學產(chǎn)生的背景、體驗哲學的觀點和原則;二、對體驗哲學的思考。包括:認識世界由外及內,由物到人、由直觀到抽象再到直觀,循環(huán)往復和體驗哲學的相對性。
客觀主義;非客觀主義;體驗哲學
自希臘以來2 500年間的西方哲學都承認在外部世界存在一個客觀真理。認識這個客觀真理有兩種方式,即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Lakoff & Johnson(1987, 1999)將這兩學派的主要觀點統(tǒng)稱為客觀主義哲學理論,并針鋒相對地提出了非客觀主義的體驗哲學理論(王寅,2006)。本文首先對認知語言學哲學基礎——體驗哲學的相關理論和原則進行了梳理,然后對體驗哲學的幾點思考進行了闡述。包括:認識世界由遠及近,由物到人、認識世界由直觀到抽象再到直觀,循環(huán)往復和體驗哲學的相對性。
(一)體驗哲學產(chǎn)生的背景
體驗哲學產(chǎn)生之前,認識世界的方式是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即客觀主義哲學理論。兩者都堅持這樣的觀點:我們能得到關于世界的絕對的、無條件的真理,區(qū)別在于如何獲得這種真理。前者認為感覺經(jīng)驗是人的一切知識和觀念的唯一來源,也就是說,我們關于世界的全部知識來自我們的感知,是由感覺能力所建構的?;诖?,語言學家主張通過可觀察到的語言事實和用法對其進行經(jīng)驗性分析。而唯理論則認為:只有先天具有的推理能力能給我們提供關于真實世界的知識,語言學家則主張把語言看作人的天賦才能的一部分,看作人類理性的表現(xiàn),對語言進行心智性分析。王寅(2007)認為,許多觀點都受到了客觀主義哲學理論的影響,如:英美分析哲學、理性主義、經(jīng)驗主義的白板論、鏡像觀、二元論、自治觀、天賦論、形式主義、非隱喻觀等。
盡管經(jīng)驗論和唯理論兩派相互爭論,勢不兩立,但總結起來,他們都屬于客觀主義哲學。王寅(2007)將客觀主義的觀點和特征概括如下:(1)世界的范疇具有客觀性和獨立性。范疇劃分,就其本質而言,就是一個概念形成的過程。范疇以及范疇之間是客觀的,獨立的,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無須考慮范疇的主體;(2)人類思維的分離性和鏡像性。認為心智、思維要和人的身體相分離,同時認為客觀世界可以鏡像于人的思維、心智。(3)心智結構的非隱喻性和原子性。認為人的心智在認識客觀世界的時候,是直接的,一對一的,像鏡子映射客觀事物,同時認為心智是根據(jù)規(guī)則構成的復合體,它的組合是符合邏輯的。(4)概念結構的符號性與對應性。概念即范疇的意義,是心智運作和思維過程的產(chǎn)物。概念結構與外界完全直接對應,人類的概念結構和語言系統(tǒng)可以用一套符號進行精確計算。(5)意義系統(tǒng)的固定性和組合性。意義系統(tǒng)是固定不變的,它客觀地反映了詞句和所指之間的關系。因此,外部的世界完全可以通過語言進行描述,意義完全可以通過其組成部分的意義和組合方式獲得。
很顯然,這樣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完全把人的因素排除在外,顯然是不妥的。人的心智、人的意識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至關重要??梢哉f,客觀世界的范疇化、概念化的過程中無不體現(xiàn)人類的智慧,無不烙上人類獨特的識解方式。有時候,為了更為直觀形象地認識世界,描述世界,我們不得不采用隱喻、轉喻等機制。能指和所指之間的關系也絕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系,可謂 100個讀者會有 100個哈姆雷特。鑒于此,Lakoff & Johnson(1987,1999)提出了非客觀主義的體驗哲學理論。他們詳細論述了與客觀主義哲學的根本分歧,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闡明了3條基本原則: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思維的隱喻性,構成了認知語言學理論的哲學基礎。
(二)體驗哲學的觀點和三條原則
王寅(2007)將體驗哲學的觀點總結如下:(1)主客觀性和依存性??陀^存在并非獨立于人的意識,而是通過人的主觀作用被認識,不能忽視人的因素。(2)體驗性和互動性。心智與身體不分離,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基于人類實踐性的體驗,是身體和客觀外界互動的結果。(3)隱喻性和完形性。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在心智對外界的識解過程中,借助隱喻、換喻等方式,拓寬了思維方式,增強了對客觀外界的認識能力。心智具有完形性,不可分解為“建造構塊”。(4)概念結構具有非符號性和建構性。由于概念結構不是與外界完全直接對應的,而是在對客觀世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人的主觀認識建構而成的,因而就不能像形式主義學派那樣用一套符號進行精確運算,只能用諸如認知模型、識解等認知方式來描述人類的概念結構。(5)意義系統(tǒng)的模糊性和整合性。體驗哲學認為意義是基于體驗的心智現(xiàn)象,是主客互動的結果,具有動態(tài)性、相對性和模糊性,不能用簡單組合和形式主義的方法通過符號運算而獲得。意義主要是依靠原型范疇理論來限定的,運用整合方式對其進行描寫。
王寅(2007)在《認知語言學》一書中寫道:Lakoff & Johnson(1999)在合著的《體驗哲學》一書中概括了體驗哲學的三條基本原則,即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和思維的隱喻性。(1)心智的體驗性。范疇、概念、推理和心智并不是外部現(xiàn)實客觀的、鏡像的反映,也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人們對客觀外界感知和體驗(特別是由感覺運動系統(tǒng))的基礎上通過認知加工而形成的。語言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思維或認知這一中間層次,如果不依靠范疇知識、概念結構和認知但方式就無法接近現(xiàn)實。即:語言-認知-現(xiàn)實。認知的過程是人的心智創(chuàng)造的過程,對信息進行整合、加工,重構,從而一步步接近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識。(2)認識的無意識性。人類的范疇是根據(jù)原型進行概念化的,基于原型的推理十分常見,占據(jù)了我們實際推理的很大比例,但不為我們所意識。就像我們在自己的文化圈中,無意識而從容地做著一些事情,但一旦走出這個自我的文化圈,到一個異文化的環(huán)境,這種無意識就會變?yōu)榭桃獾挠幸庾R的行為。我們會有意識地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在這種文化狀態(tài)下得體有效。但一旦熟悉了這種異文化,并逐漸地適應了它,有意識的行為很快就會再次變?yōu)闊o意識。(3)思維的隱喻性。Lakoff & Johnson認為,隱喻的基本作用是從始源域將推理類型映射到目的域,大部分推理是隱喻性的。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正常方式,是人類所有的思維特征,普遍存在于全世界的文化和語言之中。隱喻具有體驗性、自動無意識和抽象性等特點。
(一)認識世界由外到內,由物到人
根據(jù)哲學的發(fā)展方向,人類在認識世界的時候,大體上是按照由外到內,由物到人的順序的。先是經(jīng)驗論,唯理論,要么堅信通過感知經(jīng)驗認識世界,要么堅信“內省論”,“天賦說”,脫離感性認識,追求純理性。這是客觀哲學的兩個極端,只有體驗哲學能夠辯證地解釋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著力尋求語言背后的認知方式,它注重人的因素在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作用。因此,體驗哲學的產(chǎn)生無疑是哲學史上的一大進步,它是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語言符號的產(chǎn)生順序是這樣的:現(xiàn)實-認知-語言?,F(xiàn)實代表著外部世界,是認知,人的心智體驗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將各種紛繁復雜的外部世界進行范疇化、概念化,從而建構起一個秩序井然的意義系統(tǒng),然后用語言表達出來,或用聲音,或以文字,或以各種非言語手段。人的成長過程也何嘗不是如此。人一出生就會先認識自己身邊的人,而不是自身。通過身邊人的影響、反饋,自己的反思,覺悟,從而逐漸建構自己的身份。正如一句話所說的:人一生中最難的是認識自己。科學研究往往是先從了解自然規(guī)律,客觀真理始,排除人的主觀能動性,追求的是純粹的真理,而后才逐漸研究人自身,因為很多答案就存在于自身的體驗之中。古今中外,如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易經(jīng)》,《本草綱目》等成就,以及西方幾何學的產(chǎn)生,都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正是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以及帶著對于客觀世界的好奇,人們才不斷地探尋自然規(guī)律,了解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然而西方的文藝復興,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以及現(xiàn)代哲學的迅猛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人的因素不能忽視。人的心智,思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人的因素是無法回避的。主客觀是相互依存的,客觀存在不能獨立于人的意識,而是通過人的主觀作用被認識。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很顯然是由外到內,由物及人,再推至對外部世界的描述和認識。
(二)認識世界由直觀到抽象再到直觀,循環(huán)往復
以語言符號的產(chǎn)生為例。Peirce將符號進行了三分,即象似符(icon)、標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三種。但語言是一種特殊的、高級的符號。語言符號不可能是復制的、標志的、象征的,甚至不可能是簡單信號的。巴甫洛夫認為語言符號是信號的信號,是第二信號。第一信號是現(xiàn)實的具體信號,它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具體刺激;第二信號是現(xiàn)實的抽象信號,是詞語構成的刺激,它通過思維通過概念再達到現(xiàn)實。這種與人類思維緊密聯(lián)系的語言符號已經(jīng)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王德春,2001)。由此,語言發(fā)展的過程可見一斑,即:“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源于具體事物。我們可以做出大膽的假設,語言產(chǎn)生之初,或許是象似性占多數(shù),然后隨著表達的需要,或者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約化,這種理據(jù)逐漸變弱,然后,很難再追溯它理據(jù)的根源。再加上通過隱喻、轉喻等手段,語言表達變得迂回復雜,表達和所指不再一一對應了,意義和所指之間的關系,變得逐漸模糊,動態(tài)化。1+1不再等于2,而是大于2。語言符號,信號的信號,經(jīng)過一次次的投射,直觀的意義變得很抽象,表現(xiàn)力增強了,但理據(jù)性變弱了。以漢語“皇冠”為例,這種事物本身是直觀的,但通過人的心智體驗,通過心智和現(xiàn)實的互動,結合實際的語用背景,和歷史文化因素,“皇冠”被賦予了抽象的意義。該詞就帶上了“權力”、“權威”、“尊嚴”等色彩。而這些意義顯然比“皇冠”本身抽象多了,增強了它的表現(xiàn)力。另外我們還可以用抽象的詞匯去描述具體的事物,從而加深對外部世界的認識。
(三)體驗哲學的相對性
王寅(2006:24)對體驗哲學的定義是這樣的:一門堅持體驗哲學觀,以身體經(jīng)驗和認知為出發(fā)點,以概念結構和意義研究為中心,著力尋求語言事實背后的認知方式,并通過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等對語言作出統(tǒng)一解釋的、新興的、跨領域的學科。Herder在 1772年的名著《論語言的起源》一書中,從人類的體驗和認知角度闡述了語言的起源問題,他(1999) 說:“有 100 ,000 條根據(jù),證明語言源出于人類心靈,證明語言是通過人的感官和知覺形成的! 有無數(shù)的事實證明,在所有的民族、國度和環(huán)境里,語言都萌芽于理性之中并隨著理性的成長而成熟起來! 誰能對世界各民族的這一普遍的心聲充耳不聞?!”;“一切觀念都只能通過感覺形成,不可能存在任何獨立并先存于感覺的觀念。語言是理性的映像?!钡拇_,體驗哲學與客觀主義哲學相比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它是認知語言學產(chǎn)生的哲學基礎。其實,客觀主義哲學理論也有它可取的一面,要不,它也不會有那么長的生命力。如果一味強調人的心智、思維在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作用,就會走向玄學的境地。是的,語言不是天生的,但是人類的大腦的確非常特別,其中的運作機制到底是怎樣的,目前還是一個謎。所有的語法都漏水,體驗哲學也是如此。其實,王寅教授(2005)在《認知語言學中值得思考的八個問題》一文中就對認識的無意識性、隱喻等問題提出了質疑。所以,體驗哲學也應該是相對的,不能絕對化。正如王寅老師反復強調的“現(xiàn)實-認知-語言”的語言符號進展順序,現(xiàn)實、認知、語言三者,有一定的順序,但也是互動的,循環(huán)的。三者同等重要,絕不能顧此失彼,造成體驗哲學一枝獨秀的窘境。
本文闡述了體驗哲學產(chǎn)生的背景、對體驗哲學理論進行了梳理,同時也提出了自己對于體驗哲學的幾點思考。作為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必然的。隨著科學的發(fā)展和人化自然的拓寬,人類在繼續(xù)探索客觀世界的同時,開始把目光轉向研究人本身,試圖通過對人的思維、體驗、心智的研究探尋更廣更深的科學規(guī)律。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人類是以語言為載體,并通過人自身的體驗、心智為中介,以概念化、范疇化等為手段,不斷深化對現(xiàn)實的認識。
[1] Herder, J. G. 1772. 論語言的起源[M]. 姚小平譯. 商務印書館,1999.
[2] 王德春. 論語言單位的任意性和理據(jù)性——兼評王寅《論語言符號象似性》[J]. 外國語,2001,1.
[3] 王寅. 認知語言學中值得思考的八個問題[J]. 外語研究,2005,4.
[4] 王寅. 認知語言學[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H0
A
1008-7427(2011)01-0077-02
201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