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劍
(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 體育部,安徽 合肥 230022)
學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若干因素的思考
龔 劍
(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 體育部,安徽 合肥 230022)
學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是目前國際通行的運作方式.很多國家通過為國民提供便利的健身環(huán)境,來倡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而我國在這方面還有待繼續(xù)加大探討發(fā)展力度.本文探討將學校豐富的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的長效機制.
學校體育;資源共享;社會健身
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伴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眾健身需求日益旺盛,而公共體育資源由于其有限性難以給予充分滿足.另外,由國家財政投入建設的學校體育設施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據全國體育場館普查結果,全國有三分之二的體育設施建在學校.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無論對于緩解大眾體育健身需求日益增長與體育場館數量有限的矛盾,逐步實現“公益性”體育場館資源社會共享,還是對于學校體育場館自身得到有效利用和進一步完善,都大有益處.開放學校體育場館已成為國內體育界和教育界的共識.2006年8月,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試點區(qū)工作會議,標志全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全面啟動.
目前制約學校體育場地資源與社會共享首先是觀念的問題,許多學校的體育場地還是局限于服務體育課的視野.其次是學校的體育場地資源也存在不足的問題,仍然有許多的中小學與大學體育設施資源不能滿足本校學校的需求.再次遇到最多的是管理的問題,包括了管理人員,設施維修維護,安全等問題.
1.1 目前,在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轉變階段,公眾服務需求大大提高,大量增加,在這個階段,政府要適應民眾的需求,向老百姓提供多方面他們所需要的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有很多內容,健身也是老百姓需求的活動,研究拓展學校體育場館資源與社會共享,滿足社會的需求.體現政府公共服務的轉變.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健身成為他們極為迫切的事情.目前整個國力還沒有能夠提供充分的社會體育設施的時候,而占整個社會場館60%以上的學校的體育場館、人力資源向公眾開放,非常及時和必要.
1.2 國家教育部和體育總局聯合推動,體現政府部門發(fā)揮公共服務職能的作用.我們看到的是兩個部門攜起手來,將民心、德政工程向前穩(wěn)步推進,并互相支持,互相配合,這也值得其他很多部門借鑒.
1.3 學校體育場館資源共享開放體現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講究效率,講究資源的高效利用.一方面,目前國家整體上體育場館資源缺乏,在另一方面有些資源也存在時間、空間上的閑置,比如周末、假期的時候不對外開放,這些資源是閑置的.體育場館資源共享開放后,大大提高了資源利用的效率和充分利用,同時也為政府組織社會體育資源提供很好的機制.如果不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完全采取新建,社會體育場館會占用很多的土地和資金.
1.4 從土地來說,現在國家土地形勢非常嚴峻.從2010到2020年,每年以保住18億畝耕地為前提條件,到2020年底,未來10年中國就只有2700萬畝耕地可以占用,而這些年占地平均每年在300萬畝以上,要承擔保護土地的責任,不可能超出國力的需要重復建設一些公共設施,在這種情況下,把學校場館充分利用起來,來滿足公眾的健身需要,是非常符合中國國情的作法.
1.5 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各社會團體及體育工作者,必須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科學、健康、文明的體育服務作為重要任務.從政治意義上看,全民健身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就是幫助黨和政府在引導群眾、凝聚群眾,占領陣地,維護社會穩(wěn)定.從經濟意義上講,既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求健康、求美麗、求樂悅、求長壽的體育需求,改變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利國利民.
2.1 學校對開放的義務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確認識;
2.2 影響正常體育課教學;
2.3 影響學生課余體育活動;
2.4 開放后會帶來安全事故問題;
2.5 學校體育場地尚不具備對外開放的條件;
2.6 缺乏統(tǒng)一有效的管理規(guī)范;
2.7 經費沒有保障及其他.
社區(qū)體育是指社區(qū)群眾針對自身鍛煉需要,以體育運動為基本手段,以獲得健、美、樂為目標的社會文化體育現象.它是我國群眾體育事業(yè)的重要部分,是全面貫徹我國《全國健身計劃綱要》、實現體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是提高綜合國民經濟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社區(qū)體育的發(fā)展存在著兩個問題—活動場所不足,器械設備不全,社區(qū)體育人才不精,活動指導缺位.
體育場地設施是居民進行體育活動的物質基礎,同時是現代社會文明和衡量一個地區(qū)體育發(fā)展水平的標志.社區(qū)體育的發(fā)展很大程度受場地不足和器械設備不全的制約和限制.據資料統(tǒng)計,我國每萬人擁有體育場館為50.82個,僅為國外平均數的1/3.其中開放率低,僅為44%.場館種類也比較單調,籃球、門球就占總量的81%.這表明我國社區(qū)體育鍛煉場所不足和器材不全.
由于我國居民業(yè)余時間多,這就需要體育指導員來正確引導人們從事體育鍛煉,然而我國社會體育活動的指導力量非常薄弱,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結構上都與社會體育需求存在較大的差距,缺乏專業(yè)知識技能,組織能力和工作熱情也比較差.
4.1 學校場地的問題:學校相對社會來說體育場地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除了平時教學訓練之外,周末和假期基本閑置,即使是平時上課期間有些學校的設施也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在社區(qū)體育發(fā)展較早的日本,社區(qū)在組織體育活動中利用學校體育設施的就占58.8%,而我國的利用率僅占5.4%.如何發(fā)揮學校在社區(qū)體育開展中場地設施的優(yōu)勢,把學?,F有的場地充分利用起來,在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的前提下,利用節(jié)假日或其它空閑時間將學校場地向社區(qū)群眾開放,彌補社區(qū)體育設施的不足.
4.2 學校資源的浪費:在許多新建小區(qū)學校和重點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是相當完善的,這一塊的學校體育教學的開展是相當不錯的.但是我們發(fā)現在放學后,場地資源、人力資源卻沒有很好地為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服務,而更多的是放在那里,造成一定的浪費.其實,課余體育鍛煉對學生復習課堂知識、興趣的培養(yǎng)、體育知識、技術、技能的發(fā)展以及健身娛樂都有很好的作用.
4.3 場館資源共享:社區(qū)體育中心與學校體育場館相結合達到場館資源共享.在資金、硬件配置方面,由于社區(qū)的空地相對較小,且資金相對比較薄弱,因而不可能專門建設龐大的體育場館,即使經濟方面允許,建成后也因為沒有密集的、高比例的體育人口而利用率低,同時對場館的管理、維修保養(yǎng)等也成為負擔,這樣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浪費.如果社區(qū)體育中心和學校體育館聯合,將彼此的資金投人有效地相融合在一起,將場館、設施的規(guī)格及檔次提高,這樣既可滿足學校的常規(guī)體育教學活動及學生的課余體育鍛煉、競賽等,又可解決社區(qū)對運動場及設施的需要.這樣既可以克服典型的資金“人治”和短缺現象,場地設施又能得到專門機構的管理和保養(yǎng).因而在資金和管理方面避免政府的雙方面投人,使有限的資金得到充分的利用,達到“花小錢辦大事、實事”的效果.
4.4 項目的資源共享.要讓兩者在項目資源上達到共享,必須根據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在本地最有群眾基礎的項目進行開發(fā)和利用.在籃球等常規(guī)項目以外,經濟條件比較薄弱的地區(qū)可以開展毽球、跳繩、武術等項目;經濟條件好的地區(qū)在以上項目的基礎上,可以開展游泳、網球、棒球、保齡球等項目.由于學校體育運動項目進一步豐富和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不斷提高學生運動技術、技能,豐富了體育知識,從而激發(fā)學生們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在學校經常組織的課余活動和單項競賽過程中,在體育輔導員的指導下,可以讓學生帶動家長參加到各項目的運動中來,加上社區(qū)的各項目競賽使社區(qū)特色項目與學校體育項目,得到有效的結合,達到在項目上資源共享.
4.5 人力資源共享:社區(qū)指導員與學校體育教師人力資源共享.開展社區(qū)體育需要專業(yè)人員的指導,學校體育教師就有一定的專業(yè)素質指導能力,在體育運動方面有較高的組織和策劃能力.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在體育休閑娛樂過程中的各種需求,同時也促進學校體育和社區(qū)體育設施的相互開放,相互利用.另外,體育教師的參與,加強了體育課的地位,帶動學生更好的上好每一節(jié)課,培養(yǎng)出體育骨干,更有利于把體育運動帶入每一個家庭,實現終身體育目標.
5.1 高校具有雄厚的體育場地設施等資源優(yōu)勢
根據第四次、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可知:全國現有615693個體育場地,其中學校系統(tǒng)有413583個,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67.17%.尤其是各高等院校的場地設施狀況良好,目前我國有高校1000多所,各種體育場館數有12762個,占全國體育場館總數的2.07%,其中體育場178個,體育場館(房)1347個,各種訓練場10384個.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此豐富的高校體育場地設施資源,除平時教學訓練使用外,并沒有充分、有效地開放利用,部分場館設施在周末和假期基本閑置,即使平時上課,有些高校的場地設施也未得到充分利用,這與社區(qū)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匱乏形成鮮明對比.
5.2 高校具有強大的體育人才資源優(yōu)勢
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能否有效組織和科學指導社區(qū)體育活動的開展.目前,按照我國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比例推算,全國至少應有社會體育指導員23萬人,但是我國城市基層社區(qū)中還沒有配備專職體育指導員,體育指導員都是業(yè)余兼職,從體育愛好者中產生的.現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僅6萬人,并且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文化程度偏低,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20.9%,其中學過體育專業(yè)的僅占6.3%.而我國目前有高校1000多所,高校中有體育學院75個,體育系200多個,體育教師2萬多人,他們大多接受過正規(guī)的體育教育,具有較強的體育能力、組織能力,合理的體育知識結構和豐富的體育專業(yè)經驗,這些豐富的人力資源將成為指導社區(qū)群眾體育健身,促進社區(qū)體育發(fā)展的主力軍.
5.3 合理利用高校體育文化資源,促進社區(qū)體育發(fā)展,制定高校體育文化資源綜合管理的發(fā)展戰(zhàn)略,實行“兩步走”的策略:第一步“請進來”,即對外有償開放學校體育場地、設施,請社區(qū)群眾走進學校校園,既緩解了社區(qū)體育場館、設施不足的矛盾,又能增加學校體育場館的收入,實現雙贏.第二步“走出去”,高校鼓勵教師和學生走出校園,進入社區(qū)擔當體育管理員、指導員.一方面,可以緩解社區(qū)體育指導員相對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們作為體育文化使者,推廣、普及大眾體育項目,傳播體育衛(wèi)生知識、運動處方及保健知識等,指導組織群眾體育活動,提高群眾體育質量,拓展全民健身運動的廣度與深度,這也正是學校體育教育職能的進一步延伸.
5.4 探索建立校園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并向社會開放的長效機制和組織管理模式
只有建立起符合實際的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長效機制,才能營造有利于開放的良好氛圍,推動開放工作健康有序、可持續(xù)地開展,才能真正把這件群眾關心的事情辦好、辦實,讓群眾滿意.
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目的是通過有序、有度、有法、可持續(xù)的開放,真正方便群眾健身,提高場館的利用率.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涉及諸多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將會遇到很多矛盾和困難.應通過試點,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協(xié)調配合機制、開放補償機制、安全保障機制、社會輿論監(jiān)督機制,從而促進開放工作長效機制的形成.應通過試點,研究制定開放工作的具體辦法,適時總結經驗,并且加以推廣.
試點先行,有序推進,向社會逐步開放校園體育場館.為積極穩(wěn)妥地推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可先選擇一些運動區(qū)和教學區(qū)相對分離、安保措施比較好的學校進行試點,先對社團組織開放,對社區(qū)居民采用“會員制”形式進行開放.待條件成熟再全面開放.及時總結開放的經驗做法,對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認真進行研究,拿出可行對策.在借鑒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其它各校結合自身實際,采取相應的形式和步驟逐步開放.
向社會開放學校體育場館是一項公益事業(yè).關系到大眾健身權益、和諧社區(qū)建設以及學校的教學秩序等等方面,牽涉到組織管理、校園安全、收費、體育設施設備損耗等諸多問題.這項系統(tǒng)性很強的工作應從政府為廣大老百姓提供公共服務的高度上加以重視,需要充分發(fā)揮各級政府的主導作用,需要體育、教育、公安、工商、宣傳、民政、稅務等相關職能部門的密切配合,提供各種必要的公共服務,也需要激發(fā)開放學校和所在社區(qū)的積極性,共同推進此項工作.由政府制定指導性和扶持性政策,引導學校場館向社會開放,同時給予一定的場地維護等經費支持補貼.應采取激勵性政策,允許學校科學合理收費,鼓勵開放.
教育部門可以考慮把開放工作列入對學校工作的總體評價指標體系,定期進行評估.體育部門在政府的領導下,積極爭取教育等部門的配合支持,共同研究開放的辦法,指導督促此項工作的開展.學校所在街道社區(qū)要有序地組織社區(qū)居民進入學校參加鍛煉,協(xié)助學校進行管理,共同為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提供便利條件和良好環(huán)境.
現在新型社區(qū),借助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可以設計出合理機制,要求社區(qū)是必須是有組織的形式,像俱樂部、活動小組的方式來登記,這樣就和社區(qū)對接,對社會發(fā)展是有深層次的意義.要在解決安全問題上下功夫,及時消除顯在的和潛在的安全隱患.對進入校園的人員進行登記,并有案可查,防止社會不良人員借開放之機進入校園進行破壞活動,影響校園安全.同時,要確保學校教學秩序正常運轉和學校體育資源充分利用為社會滿足人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需要服務.
選派專業(yè)技術體育教師專業(yè)輔導,規(guī)范化、科學化進行體育鍛煉,指導群眾科學鍛煉,避免出現意外傷害事故,確保參加鍛煉群眾的人身安全和器材安全.加強體育鍛煉安全知識教育,預防運動損傷,注重法律法規(guī)常識問題教育.努力探索和建立一套切合實際、行之有效的協(xié)調配合機制、開放補償機制、安全保障機制、社會輿論監(jiān)督機制,從而促進開放工作長效機制的形成.
7.1 在政府主導下各部門聯動、學校與社區(qū)參與的局面;
7.2 學校體育資源與社會共享要改變觀念更新;
7.3 加強學校、社區(qū)周圍環(huán)境體育鍛煉組織與管理;
7.4 場地維護資金來源于政府、社區(qū)、學校共同承擔;
7.5 政俯職能部門、社會社區(qū)、學校要加強體育鍛煉激勵機制構建;
7.6 選派專業(yè)輔導科學體育鍛煉,預防運動損傷,共建和諧社會.
〔1〕蘭林、楊肇云.整合學校體育與社區(qū)體育資源共享初探[J].成都大學學報,2008(01).
〔2〕曹春宇.學校體育場館資源社會化的法律透視[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8(02).
〔3〕衛(wèi)軍.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管理及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07(04).
〔4〕駱映.論學校體育資源的社會共享[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08).
〔5〕李樹偉、李朝福.談高校體育資源與新型社區(qū)體育的構建[J].教育探索,2009(01).
〔6〕魏本好,席玉寶.學校體育場地對外開放的現狀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01).
G807
A
1673-260X(2011)03-0133-03
本文受安徽省體育局項目資助(項目編號:ASS0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