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海
(韓山師范學院外語系,廣東潮州 521041)
高中新課程理念下英語有效性教學策略探究
林 海
(韓山師范學院外語系,廣東潮州 521041)
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英語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文章通過對相關理論和教學實際的分析和研究,對英語課堂教學策略的有效性進行了探討,總結出了有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策略及其相關注意事項。
有效性;教學策略;效率
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在對知覺和思維、認知和發(fā)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發(fā)現學習理論,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教師應當通過指導發(fā)現法,引導學生通過主動探索而解決問題,從而形成自己的智慧或認知。
當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應該考慮學生的主動參與性?;顒拥姆绞胶托问綉摲蠈W生的興趣,適應學生的能力,緊扣教學內容,照應學生的心理特征。教學活動的開展一定要強調整體的參與,做到人人有任務,沒有死角。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確活動的目的、方式、任務、時間、角色等。
“新課標”的核心是任務型教學,實際上也就是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外語的特點,更有效地讓學生掌握外語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設計出不同的任務,根據不同的語言應用情景開展不同的教學活動。
現在,許多教師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往往會認為大量的練習和頻繁的考試可以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在這種意識的誤導下,學生和教師在這方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其效果是相當低的。任務型教學能更有效地讓學生掌握學習外語的精髓,根據現在高考英語試卷的命題原則和傾向,學生也更容易獲得好成績。因為考查語法和規(guī)則的難度降低了,而考查理解和交際運用能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任務型教學的中心就是使教師和學生利用大部分時間來發(fā)展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必花過多的時間來區(qū)分毫無必要或并不準確的語言用法,學生通過有意義地使用語言來發(fā)展和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任務型教學和純粹的語言練習的區(qū)別:一種是限定學生在40分鐘內完成5篇閱讀理解20題;或在20分鐘內完成50個語法選擇題。另一種是限定學生在40分鐘內通過借助詞典和與教師或學生交流,閱讀5篇文章并做好有關提綱,然后交流;或在20分鐘內根據語言教學的需要,教師提供一定的語言要義,讓學生進行多次的語言實踐活動。前者屬于純粹的語言練習,而后者屬于任務型教學模式。孰優(yōu)孰劣,不言而喻。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概念與規(guī)則的學習是意義學習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概念是知識的細胞,是人類知識經驗的結晶,規(guī)則的學習是用它們來解決問題。
語言規(guī)則和詞匯運用的教學應該是意義學習,以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為基本手段,目的是解決問題。應該以真實語言情景為背景,不能生搬硬造,脫離實際。學習語法不是學習語言的最終目的,要明白意義決定語法的道理。例如:要讓學生知道“Who is there?”與“Who are there?”的不同意義,“Everybody keep silent please”為什么 keep 不加 s,“Got to run”表示的時間和意義等道理。語法規(guī)則不能死記硬背,語言是活的、發(fā)展的、變化的,所以任何語法規(guī)則都有例外,都會變化,都受制于語言的實際應用。教師只有充分認識這一點,才能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教學設計應該反映語法和詞匯在真實語言情景下的實際應用,教師不僅自己提供豐富的知識輸入——講授,而且應該讓學生自己尋找資料和獲得信息——任務型。進行語言實踐時,不僅適當運用選擇填空類方式,而且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提高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上。只有結合學生的語言知識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的實際運用,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實際的語言水平。
要注意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養(yǎng)成主動拾得知識的習慣。英語中有句名言:Tell me and I will forget.Teach me and I will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will learn. 不可否認其中involve(參與)是掌握知識的最佳途徑。我們所運用的知識中,大部分是來源于參與后所獲得的體驗。在公開課學習詞匯的教學上,教師應該設計一些空格,留有懸念,讓學生有思考的過程,通過教師的啟發(fā),解釋,糾正,最后讓學生解決問題,給出答案。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產生懸念就能激發(fā)興趣,激發(fā)興趣就能主動參與,主動參與就能提高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要提高詞匯教學的效果,首先應該進行有意義教學,注重詞匯的應用、識別、理解、和聯想等。僅僅關注詞匯的拼寫和中文譯義既不是有意義學習,也不能真正學會運用,因為中文譯義本身往往是不準確的,有歧義的。例如:matter, question,problem, issue, trouble等在中文中都可以譯成“問題”,但這些“問題”在實際運用中是有區(qū)別的。教師要把這些“問題”設計典型的情景應用。因為學生容易記住情景,從而也掌握了詞匯的運用。要提高詞匯教學的效果,還得根據記憶規(guī)律曲線揭示的遺忘規(guī)律,設計有助于保持長久記憶效果的教學手段,科學安排一定的復習時間和教學過程。教學過程要滲透勤于復習,信息再現,增強理解。記憶的理解效果越好,遺忘現象也越慢。同時,教師也必須讓學生明白這個道理,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記憶詞匯的學習策略。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經常會碰到這種現象:布置學生課后完成的作業(yè)效果很差,錯誤率較高,經常有抄作業(yè)或不完成作業(yè)現象,容易造成教師的挫折感。特別在高三的下學期,學生完成作業(yè)的質量可能更差,教師花大量的時間去講評,但效果依然不理想。分析學生的心態(tài)和動機可以發(fā)現:在應試教育的壓力下,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完成各學科大量的作業(yè),苦不堪言,缺乏情趣。學生完成練習的動機帶有被動和逆反的心理,以完成練習為目標,把時間看成唯一參照,愈快愈好。沒有把它看作知識學習和鞏固的過程和行為,思維停留在表層階段,做得糊涂,記得糊涂,聽得糊涂,再進入下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思維的深度直接影響判斷和記憶。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是首先應該把學生從“題海戰(zhàn)術”中解放出來。同時,把布置學生課后完成的作業(yè)放在課上完成,限時訓練,即時講評。從學生的心理感受來分析,因為不占用學生的課余時間,他們就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學生的動機和行為在積極狀態(tài)下表現。從教育心理學的理論來分析,因為教師是根據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相應充足的時間(一般以高考的時間為參照)和相宜的學習環(huán)境(沒有外界干擾,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學生完成練習的質量更好,更能體現學生的真實情況和水平,學生更容易產生成就感。再從記憶規(guī)律來分析,即時講評能對學生大量的即時記憶(在一天后就只剩下原來的25%了)進行再鞏固,效果更好。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在談到注意力的作用時說:“注意是一扇門,一切來自外部世界的剛剛進入人的心靈的東西都要從它那里通過。”注意本身并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感覺、知覺、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特性。
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可能與注意力不穩(wěn)定、不集中和分配不合理有關。教師應該用各種手段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較長久保持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tài),其中有序節(jié)奏和有機變化是較有效地提高學生注意力的手段。有序節(jié)奏主要采用動態(tài)和靜態(tài)的交替,不隨意注意與隨意注意的結合。具體地說,教師在備課時,應該使學生活動(動態(tài))的設計和讓學生接受知識和思考(靜態(tài))的設計交替展開。有機變化主要反映在教學活動的形式和信息呈現手段方面。注意的功能不僅表現在穩(wěn)定而持續(xù)的活動中,而且也表現在活動的變化中。教學活動的形式要不斷更新,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變化,避免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信息呈現手段也要不斷變化,對直觀教具、多媒體、版書、教師示范、錄音錄像等進行有機組合,合理應用。特別注意不要濫用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課件。過分依賴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課件會導致學生的表層思維,注意力會集中在形式而不是內容,削弱教師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等,教學就不能達到最佳效果。
中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主要是交際的需要和升學的需要。教師英語教學的設計要滿足學生這兩種需要,缺一不可,不能偏重。教學的內容應該傳授適應這兩種需要的語言知識,要避免一些晦澀的、歧義的、有爭議的、過時的或不準確的語言信息。目前,英語教學并不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語法學家,詞匯專家,語言學家等,英語知識的傳授要適可而止,否則就是無效信息。英語在發(fā)展,在變化,教學的內容和試題的設計應該以日常應用的言語為基礎,為準繩,不應該為了追求純粹語法的準確而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特別不要故意設計“目的是讓學生犯錯”的練習。近幾年高考英語試題的設計就反映了“降低語法難度,反映日常生活情景,提高運用語言能力”的現象,這就給我們英語教學起到了正確的導向作用。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對“什么是最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有一個全面清晰的了解,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提高考試成績?yōu)槟康?,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強調學生的體驗性和實踐性,強調任務型學習,[7]注意語言和語言知識的有效輸入量,創(chuàng)造真實語言情景實踐的機會,用教育理論指導工作實踐,讓英語教學達到最佳效果。然而,貫穿這一切工作的核心和靈魂還是教師對于學生的全面關懷和熱情投入,只有教師真正發(fā)自內心的對于學生和事業(yè)的熱愛才能引起學生真正的共鳴,也才能使中學英語教學收到優(yōu)良的效果和成績。
[1]Anita Woolfolk & Lorraine McCune Nicolic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teachers[M]. Englwood Cliffs, New York:Prentice-Hall, 1980.
[2]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原理與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曾慶敏.大學英語文化教學體系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2).
[4]韓進之.教育心理學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周本芳.意群教學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3(6).
[5]嵇敏.高中英語新課程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彭麗.遠程英語形成性考核冊的有效性及其學習策略[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5(10).
(責任編輯:張新玲)
Study on the Effective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y under the New Course Concept for Senior High Schools
LIN Ha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 Chaozhou 521041, Guangdo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relies greatly on that of teach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teaching practice as well as the discuss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strategy, this paper summarizes som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releva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eaching strategy; efficiency
H319.1
A
1009-8135(2011)02-0159-03
2012-12-17
林 海(1961-),男,上海市人,廣東韓山師范學院外語系副教授,主要研究外語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