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雪梅
(重慶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重慶 400054)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內涵及實現(xiàn)路徑
賴雪梅
(重慶理工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重慶 400054)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在教育者的組織和指導下參與實踐活動,并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運用于實踐,以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其特性,應通過以人為本,以活動為主線,以社會為舞臺,以專業(yè)發(fā)展為依托的路徑提高德育實效。
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和理論核心,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是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具有物質性和現(xiàn)實性的特點。實踐又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舊唯物主義認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對對象、現(xiàn)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1]54。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并把人的目的、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存在,創(chuàng)造出一個“人化”的世界,屬于人的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講,實踐具有主體性的特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一種特殊的實踐教學,除了具備一般實踐教學活動所具備的全部屬性外,它還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一是目的獨特。新的形勢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形勢,把握國際局勢的發(fā)展變化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趨勢;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國情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客觀規(guī)律,增強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肩負的歷史使命,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都是必須認真研究解決的重大而緊迫的課題。二是內容獨特。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必須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當代大學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要建立和完善實踐教學保障機制,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圍繞教學目標,制定大綱,規(guī)定學時,提供必要經(jīng)費;加強組織和管理,把實踐教學與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專業(yè)課實習等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在教育者的組織和指導、鼓勵下參加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把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方法運用于實踐,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提升思想政治素質,深化教育教學效果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大學生對教學過程理解的差異性及其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等,都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具有多樣性特點。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始終是一切實體性東西的本質”[2],人及其實踐活動乃是世界之本?!耙匀藶楸尽弊鳛榭茖W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價值取向,也是各項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一以貫之的根本指導?!斑@里所講的‘以人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一般的人,而是正在從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所有勞動者、建設者和參與者,主要指廣大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和解放軍指戰(zhàn)員,也包括其他社會新階層的人員,即廣大的人民群眾?!盵3]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也應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特殊性,其實踐教學所堅持的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大學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方式,是大學生實現(xiàn)自身全面發(fā)展的根本途徑,是大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胡錦濤總書記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向人民群眾學習,磨煉意志,增長才干,切實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為今后走上社會、成就事業(yè)打下堅實基礎”[4]。大學生所擁有的知識的多少,只有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才能得到驗證和體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最基本的社會職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就是以大學生為本,最大限度地滿足大學生各方面需求,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服務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堅持以大學生為本,就是要堅持大學生在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斷實現(xiàn)好、維護好大學生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地區(qū)、不同高校、不同專業(yè)的大學生的利益,妥善協(xié)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就是要在堅持大學生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礎上關心每個大學生的利益要求,體現(xiàn)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滿足大學生的發(fā)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大學生的人權;就是要關注大學生的價值、權益和自由,關注大學生的生活質量、發(fā)展?jié)撃芎托腋V笖?shù),最終實現(xiàn)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實踐是人以自身為目的的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認識和改造的活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當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參與到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和建設中來,具體的形式可以有差別,但目的相同就是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如組織和引導大學生暢游于祖國的大好河山,親近自然,不僅能夠開拓視野,激發(fā)審美情感和個人情操,而且還可以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fā)對家鄉(xiāng)、對國家的熱愛之情。在這方面,美國高校的做法值得借鑒。美國高校注重通過組織大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和社會服務活動,提高德育實效。課外活動包括形式多樣、內容廣泛的各類學術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藝與體育活動,校慶、國慶、入學及畢業(yè)儀式全校性活動等。社會服務活動是讓大學生走向社會,進行多種形式的義務服務,以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社會服務活動有時也被稱為社區(qū)服務、志愿服務活動,包括各種各樣幫助別人而不計報酬的社會服務活動。美國大學生經(jīng)常參加的社會服務活動有募集資金、競選宣傳、環(huán)境治理、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服務、慈善工作等[5]。憑借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美國高校大學生在社會發(fā)展、體力發(fā)展、智力發(fā)展、職業(yè)發(fā)展、情感發(fā)展、精神發(fā)展要求上取得預期成效。
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對人類實踐及其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盵1]56實踐構成了人復雜的社會關系系統(tǒng),同時也構成了人的基本生活領域,即社會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對象化為社會的基本結構,即社會的經(jīng)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因此,實踐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大學生的實踐活動不僅不能脫離社會,反而應在社會中找準應有的位置和方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6](中發(fā)[2004]16號)中明確指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于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yǎng)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促進社會實踐與專業(yè)實習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與勤工儉學相結合、與擇業(yè)就業(yè)相結合、與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相結合,使他們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加深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開闊視野,增長才干,養(yǎng)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良好學風;鍛煉意志,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走與工農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的成才之路;解決勤工助學崗位并進一步促使大學生擇業(yè)、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特殊時期,在18~23歲的年齡階段,其生理發(fā)育已經(jīng)成熟,心理發(fā)育處在成熟而又未能真正完全成熟的階段,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于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個體心理成長最迅速的階段,尤其是認知機制的高度成熟,人生理想逐漸確定,價值觀念逐步形成,個人綜合能力快速提高,專業(yè)興趣會慢慢養(yǎng)成穩(wěn)固,自我實現(xiàn)的價值感越來越強,對成才的需求非常強烈[7]。由于社會生活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大學生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并且是不斷變化的,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會產(chǎn)生不同的需要。大學生的需要與自身的人生追求息息相關,樹立正確的人生追求能夠激發(fā)大學生成長的內在動力,能夠幫助他們在社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最終實現(xiàn)自身需求,完成自我實現(xiàn)。同時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社會需要是當代大學生與社會聯(lián)系的一個重要動力,也正是這種動力積極推動大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不斷形成自身的人格和思想,從而完成社會化進程。大學生渴望成長的需求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需求,并由這一需求生發(fā)出其他諸多需求。成長成才的需求是指,大學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學有專長,具有專業(yè)知識和能力的、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成長成才需求是大學生需求中最為本質的需求,也是大學生最普遍、最強烈的需求。人盡其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是滿足個體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推動力,滿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為個人追求理想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社會性發(fā)展的需求會越發(fā)強烈。大學生希望通過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進而正確地認識社會,形成與社會相協(xié)調的關系,從而促進自身人生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大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是大學生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也是其成長成才的必備條件。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必須充分尊重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xiàn)的需求,認真研究大學生的專業(yè)特點,找準其專業(yè)與實踐的最佳契合處,使得大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既發(fā)揮專業(yè)特長,又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得到提升,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完美統(tǒng)一。
人類意識的發(fā)展變化、思想和情感的打破與重構,使教育過程不斷呈現(xiàn)出新特點,也使教與學成為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現(xiàn)有的教學模式不斷地被修正或淘汰,而新的、更接近教育規(guī)律的模式也在悄然誕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隨著教學實踐、觀念和理論的不斷發(fā)展變化,不斷得到豐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而日臻完善。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52.
[3]中共中央宣傳部.科學發(fā)展觀學習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08:45.
[4]胡錦濤.在北京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08-05-03)[2010-07-10].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5/04/content_8096467.htm.
[5]夏智倫.美國高校學生教育的措施[EB/OL].(2008-06-16)[2010-07-10].http://www.#edu.cn/Read News.asp? NewsID=380.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2004-10-14)[2010-07-10].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1055/2920198.html.
[7]焦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與大學生成才[EB/OL].(2009-07-15)[2010-07-10].http://zz.zgjy.org/zzshow.asp?MessageID=321.
[責任編輯:邵憲梅]
Conno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Colleges
LAI Xueme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China)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means that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take part in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put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Marxism into practice to develop their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Practical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should achieve its goal of improving its efficiency by implementing the principle of putting people first, centering on activities, taking the society for the stage and relying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G642.0
A
1671-4326(2011)01-0079-03
2010-07-17
賴雪梅(1977—),女,四川瀘州人,重慶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