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世東(阜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安徽阜陽236032)
對我國“中小學社會實踐”研究的綜述與思考
殷世東
(阜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安徽阜陽236032)
在國內(nèi),各個時期對中小學社會實踐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視和研究,在各個時段都有一定程度的開展。從中國期刊網(wǎng)中搜索30年間(1981——2010)發(fā)表的關于中小學社會實踐研究成果進行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研究滯后、認識偏差、實踐殘缺等,導致實際行動搖擺不定。為此,為了進一步深化研究、提高認識、全面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有必要對國內(nèi)關于中小學社會實踐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分析研究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的研究反思建議,探究中小學社會實踐的內(nèi)涵和新特征及其對于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為中小學社會實踐提供合理性的辯護和理論上的支撐,從而克服不少人認識上和行動上的搖擺性,以推進中小學社會實踐順利開展。
中小學社會實踐研究;認識偏差;實踐殘缺;行動搖擺
在國內(nèi),各個時期對中小學社會實踐都有一定程度的重視和研究,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提出教育必須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社會實踐在各個時段的中小學都有一定程度的開展。然而,對于在中小學開展社會實踐有兩種傾向:一是過分“重視”,如大躍進和文革時搞偏了,影響中小學正常教學;二是輕視,消極對待,造成中小學教育脫離社會生活實際。
從上世紀80年以后,社會實踐逐步成為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中重要的研究課題,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中共中央大力提倡在中小學開展社會實踐,提高了學生整體素質,推進了素質教育。但對于中小學社會實踐的研究相對滯后,對于大學社會實踐無論從政策導向、理論研究,還是開設實施等方面都有比較全面的研究,對于中小學社會實踐研究較少,導致認識上的缺乏深度,實踐中的缺少動力,中小學社會實踐遠遠沒有全面落實。為了進一步明晰社會實踐的內(nèi)涵及其對于中小學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為中小學開展社會實踐提供合理性的支持,從而克服不少人認識上和行動上的搖擺性。我們對近三十年國內(nèi)關于中小學開展社會實踐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分析理論研究和在中小學開展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針對性的研究反思建議,引起學者們加強對中小學社會實踐研究,以推進中小學社會實踐順利開展。
選擇研究對象。本研究所涉及文獻來自于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從1981年到2010年間30年間,國內(nèi)9100多種重要期刊發(fā)表的關于中小學社會實踐學術研究論文。之所以這樣選擇,是因為考慮到研究內(nèi)容的全面性、科學性。從中國期刊網(wǎng)中搜索,時間段1981~2010年:
(1)以“中小學社會實踐”為“主題”,搜索到15篇,以“中小學社會實踐”為“篇名”,搜索到5篇,排除重復的或無關的學術研究,符合要求的只有10篇。
(2)以“小學社會實踐”為“主題”,搜索到3篇,以“小學社會實踐”為“篇名”,搜索到5篇,排除重復的或無關的學術研究,符合要求的只有5篇。
(3)以“中學社會實踐”為“主題”,搜索到17篇,以“中學社會實踐”為“篇名”,搜索到5篇,排除重復的或無關的學術研究,符合要求的只有15篇。
(4)以“初中學社會實踐”為“主題”,搜索到1篇,以“初中學社會實踐”為“篇名”,搜索到1篇,排除重復的或無關的學術研究,符合要求的只有1篇。
(5)為了分析中小學社會實踐政策演進過程,我們又以“教育與社會實踐”為“篇名”,搜索到21篇,排除重復的或無關的學術研究,符合要求的有6篇。
排除這幾種方式搜索中重復的學術論文,總的符合要求的論文只有37篇,以此為研究對象。從搜集的結果看,研究成果太少。通過對中小學開展社會實踐研究成果進行研究,分析研究者們關注的主題、各主題的變化趨勢以及產(chǎn)生的影響等因素,以揭示研究現(xiàn)狀與趨勢。
1.研究的基本概況
對所收集的關于中小學社會實踐的31篇文章進行概況分析,發(fā)現(xiàn)關于中小學社會實踐研究有二大特點:
(1)研究成果數(shù)量不多。中小學社會實踐作為基礎教育課程內(nèi)容一部分,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人們對中小學社會實踐關注的較少。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素質教育推行,關注中小學社會實踐的學者、專家有所增加。但似乎人們還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羈絆,研究者并不多,這說明研究者、專家對中小學社會實踐還沒有足夠的關注。
(2)重點期刊所載文獻不多,且主要研究城市中小學社會實踐。中文核心期中,只有《課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科研》、《中小學管理》、《毛澤東思想研究》、《思想理論教育》等幾種學術期刊刊登相關中小學社會實踐學術論文,所收集的31篇學術論文中,只有1篇研究農(nóng)村中小學社會實踐,這既表明了該主題的區(qū)域研究優(yōu)勢,也凸顯了區(qū)域實踐成效和農(nóng)村中小學社會實踐不足。
(二)研究的主題分析
1.中小學社會實踐政策的演進
“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教育原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這個教育原理,把它納入了我黨的教育方針之中,為創(chuàng)造社會主義的教育體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一直以這思想指導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yè)。但“文革”時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歪曲教育同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這一原則,在實踐中將其變成了“以干代學”、“開門辦學”,“以勞代教”、“以廠代教”等形式單純性生產(chǎn)勞動教育[1],取消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學習,過多地讓學生參加一些與專業(yè)知識無關的簡單勞動。在教學內(nèi)容上片面強調實踐性的一面,完全否認基礎理論的作用。從根本上破壞了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的原則。導致了教育無序,造成了全局性的惡果。同時,由于文革中過分夸大了知識分子的異己性,在學校中開展的“勞動教育”變成了“勞動改造”,引起知識分子乃至學校師生對“勞動教育”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1975修訂的《憲法》中規(guī)定“文化、教育、藝術、體育衛(wèi)生、科學研究都要為無產(chǎn)階級政治服務,為工農(nóng)兵服務,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钡b于當時的特殊社會背景和明顯的“左”傾色彩,1982年重新修訂《憲法》時廢止了這一條款。其后經(jīng)過10年的反復論證,終于在1995年八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教育法》中正式規(guī)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隨著生產(chǎn)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又形成了獨立的科學研究實踐。時代發(fā)展到生產(chǎn)力和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類的社會實踐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叭祟惿鐣袕氖律a(chǎn)性勞動人員的比例越來越少,從事非生產(chǎn)性勞動的比例越來越大”[2],除了生產(chǎn)勞動、處理社會關系和科學實驗以外,還有生活實踐、教育實踐、社會服務、文藝活動等社會實踐活動。因此,擴大教育活動的范圍,從與生產(chǎn)勞動的結合,轉身更為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為此。1987年10月10日,國家教委等五部委發(fā)布《關于在普通中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若干問題的通知》,要求在全國大中學生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從此,普通中學相繼把社會實踐活動列入教學計劃,以新的教育形式組織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通過社會調查、知識傳播、公益服務等形式促進學生對國情、社會的了解,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中提出開設兩類課程: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社會實踐是活動課程主要內(nèi)容,這校社會實踐相繼重新納入小學、初中課程與教學計劃之中。
在1999年6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黨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又指出:“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人才的重要途徑。各級各類學校要從實際出發(fā),加強和改進對學生的生產(chǎn)勞動和實踐教育,使其接觸自然,了解社會,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習慣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為了更進一步強調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江澤民同志在2000年2月1日發(fā)表的《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又強調:“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里,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打開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jīng)驗”,“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認真貫徹執(zhí)行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方針”。
2001年《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指出“中小學要加強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讓更多學生得到實踐鍛煉的機會”等。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地指出從小學到高中要開設綜合實踐活動,并且規(guī)定是一門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新的生長點,社會實踐是其重要的內(nèi)容。至此,社會實踐才成為中小學必修的內(nèi)容。在中小學開展社會實踐也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的重要舉措;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f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多處強調在中小學階段開展社會實踐,指出人才培養(yǎng)要堅持教育教學與生產(chǎn)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
從以上關于中小學社會實踐政策演進分析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成為中小學開設的一門必修課,經(jīng)歷了長期的理論爭鳴與探索,經(jīng)過長期實踐與總結,最終寫進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成為我國教育方針和政策,為中小學開設社會實踐提供政策性支持。
2.中小學社會實踐的性質和功能。關于這一主題的文章共有6篇,探討中小學社會實踐的內(nèi)涵、特點、原則和功能。具體內(nèi)容如下:
(1)內(nèi)涵與特點。1987年10月10日,國家教委等五部委發(fā)布《關于在普通中學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若干問題的通知》,針對這一《通知》學者開展社會實踐研究,相關學校開展踐行,對中小學社會實踐的概念與特點進行解讀,涉及該主題的文章有4篇。
劉秋梅提出:“中學社會實踐活動是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在學生主動地了解社會聯(lián)系群眾、參與并服務于社會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實際鍛煉和親身體驗不斷提高思想品德和完善個性發(fā)展的過程”[3]、[4]。
黃億和周峰提出:“社會實踐教育存在著廣義與狹義的認識。廣義的社會實踐教育是指青少年參加的一切實踐活動;狹義的社會實踐教育僅指學生們參加的各種具有教育價值的,面向社會、接觸群眾、聯(lián)系實際的校內(nèi)外活動”[5]、[6]。
唐海燕提出:“社會實踐課程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走出校園,參與社區(qū)和社會實踐活動,以獲得直接經(jīng)驗、發(fā)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主旨的學習課程”[7]。等等。
研究者在認為社會實踐是走出校園,了解社會,獲得直接經(jīng)驗,發(fā)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的一種學習活動。而忽視了研究或強調它也是一種強化對知識記憶,檢驗、修正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寬知識邊界,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過程,導致在“升學”的壓力下,實施者認為是浪費時間,不愿開設社會實踐課。
同時,對社會實踐的特點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劉秋梅提出中學社會實踐有四大特點:活動的社會性、活動的實踐性、活動的能動性和活動的歷史性。黃億提出社會實踐的特點有三大特點:綜合性、多序性和多遷移性[8]。唐海燕提出中學社會實踐有三大特點:社會性、實踐性和能動性[9]。等等。
從對社會實踐特點的研究結果上,研究者對中小學社會實踐上看,認識到其社會性、綜合性、實踐性、能動性等特性,但這樣特點不全面,其實社會實踐還應具有開放性、生成性等,只有全面認識社會實踐才能變封閉的學校機械性訓練的課堂為面向社會開放性的學習,才能認識到社會實踐課不同于學科課程,它隨著實踐的內(nèi)容變化而變化,沒有固定的教材。
(2)功能(價值)與原則。社會實踐是一種教育活動,要保證其開展的科學性和實效性,在開展的過程中,必須明確其功能,遵循一定的原則。因此,對社會實踐的功能的探討成為諸多文獻的核心主題。有12篇文獻或專門論述或結合其他主題分析社會實踐的功能,且對其功能分析逐步科學全面。劉秋梅在多篇文章中指出,社會實踐的功能:能夠滿足中學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和自身發(fā)展需要;是中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和客觀基礎;黃億提出社會實踐有利于個性全面充分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促進個體社會化和職業(yè)定向等作用。唐海燕提出社會實踐是學校德育的一條重要途徑。研究者多認為它的功能(價值)是德育功能或者是適應某一時期的政治氣候的短期行為。
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在“扎實推進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一文中全面論述了社會實踐的作用和意義,她指出開展社會實踐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精神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教育適應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選擇[10]。為進一步開展和深化研究中小學社會實踐,提供了方向性指導。
褚國慶提出開展社會實踐要遵循系統(tǒng)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發(fā)展性原則[11]等等。除了這些原則以外還應遵循民主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個性化原則等,才能保證社會實踐的社會性、開放性、生成性等,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開設的目標。
(3)性質的分析與定位的把握。對社會實踐內(nèi)涵的理解和功能的認識常常伴隨著對其性質和地位的分析。共有5篇文獻涉及對這一主題的認訓。劉秋梅認為社會實踐是一種校外活動;黃億提出“社會實踐既有學校教育的屬性,又有社會教育的屬性,它是聯(lián)結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重要紐帶”[12]等等;對中小學社會實踐定位分析的文章不多,唐海燕提出社會實踐是一門課程;更多的學者認為社會實踐是德育的一種途徑等等性質定位[13]。隨著研究的深入,中小學社會實踐逐步成為一門課程,一門必修課,而不是只是一種沒有計劃的課外活動。
在研究的過程中,學者們先認為中小學社會實踐是一種校外教育活動或“第二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和必要環(huán)節(jié),是學校德育的一種途徑,后來逐漸認為它是一門課程。社會實踐課程化是改變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學?!敖逃虒W中的重要和必要環(huán)節(jié)”認識,將其從“課外”納入“課內(nèi)”,從傳統(tǒng)的“第二課堂”變成“第一課堂”,為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將其視為一門不可或缺的必修課奠定基礎。但在具體的設置的過程中,由于認識明晰,宣傳不到位,中小學社會實踐在開設的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沒有認識到它是一門課程疑惑它是一門必修課程。
3.中小學社會實踐的實施探討
對中小學社會實踐實施的研究是最受關注的主題。研究主要包括中小學社會實踐應該如何實施、實際怎樣操作、實施方案如何設計、現(xiàn)實存在的主要問題等方面的探討。
(1)實施的策略與方案的設計。關于如何才能有效實施社會實踐,共有13篇文獻進行探討。研究者依據(jù)對其內(nèi)涵、性質與定位等方面的理解,闡述以活動形態(tài)與以課程形態(tài)存在的社會實踐在實施過程中的策略。以活動形態(tài)的社會實踐,在具體的活動中體驗。蘭廣宇提出“學區(qū):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舞臺”,利用社區(qū)開展活動[14]。朱洪秋結合北京市陳經(jīng)綸中學“人生遠足”教育活動紀實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課堂,人生即遠足[15]。以課程形態(tài)存在的社會形態(tài),開發(fā)課程,分段推行。閔行區(qū)實驗小學《社會實踐》課程組提出小學社會實踐課整體設計方案:確立課程目標、形成課序列、探索課教學結構、分年級安排等[16]。程方平提出:首先開發(fā)課程資源;其次課程安排上以小學、初中、高中三個學習階段設立;教學方式和課程形式多樣等等,它反映了課程形態(tài)社會實踐的實施問題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一定程度上也凸顯了倡導社會實踐不是一種零散的校外活動,而是學校應該開設的一門課程,在開設的過程中應具有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和日?;?,但應注意不能按照學科課程開展,也不能視為一門單一課專門開設,它應該滲透到各門學科之中或綜合運用各門學科知識開展實踐活動。
王燕提出有效實施中學生社會實踐的三個措施:聘任指導教師,力求實踐深入開展;注重活動的實效性,贏取家長的支持;建立評價體系,避免實踐流于形式[17]。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從宏觀、微觀的角度全面分析中小學社會實踐有效措施:一是以正確的教育理念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二是以黨委、政府主導推動實踐活動的開展;三是以政策機制保障實踐活動的開展;四是以良好氛圍的營造促進實踐活動的開展[18],并提出努力形成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的長效機制,提出了具體措施,為有效開展中小學社會實踐提供政策性、方向性指導。
(2)實施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
由于理論研究滯后,實踐經(jīng)驗不足,中小學社會實踐在開設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很多專家、學者都提出了這一方面的問題。教育部副部長陳小婭在“扎實推進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一文中進行全面的總結,指出中小學社會實踐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時間安排上,社會實踐活動時間還容易被擠占;二是學生評價上,還缺乏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情況納入學生綜合評價的有效機制;三是經(jīng)費保障上,還不能滿足開展社會實踐的需要;四是安全問題上,學校承擔的安全責任使得學校不敢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從社會看,一是還沒有完全形成全社會支持學校開展社會實踐的良好氛圍;二是社會有關方面還沒有找到支持學校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從學校和社會的銜接看,一是沒有有效銜接,教育教學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與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還沒有完全對接起來;二是還沒有可操作的運行機制和簡便易行的運行模式等等。陳部長提出的這些問題,為我們進行理論研究和開展實踐指明了方向。
1.研究的整體分析
(1)理論上。由于研究不全面,理論分析不徹底,還存在很多模糊的認識,導致在認識上、實踐上出現(xiàn)一系列的問題。如很多中小學教師還是把社會實踐理解為教學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認為它是在課余或寒暑假開展的課外活動,沒有把社會實踐視為是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或將其視為學科課程,按照學科課程講述等。
(2)實踐上。由于社會實踐政策導向不明晰,缺少政策性支持;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研究滯后,缺乏完整的課程體系;實踐活動內(nèi)容的隨意性,缺少穩(wěn)定的實踐基地;資金得不到保障;缺少專業(yè)化的指導教師;評價體系不健全;沒有可操作性的運行機制和簡便易行的運行模式等,影響它的正常開展,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2.我們的思考
(1)加強理論研究。我們應從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角度進一步分析社會實踐的意義和價值,明晰社會實踐的內(nèi)涵及其對于中小學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從認知結構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知識論等方面分析、論證其理論基礎,為中小學開設社會實踐提供合理性的辯護,為中小學社會實踐提供合理性的支持,從而克服不少人認識上和行動上的搖擺性。
(2)加強實踐研究。通過研究,了解中小學開展社會實踐存在的問題及其產(chǎn)生問題的根源,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中小學社會實踐常態(tài)化開展提供科學性的實施方案,構建社會實踐課程體系,建構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模式,確保社會實踐正常運行,提高中小學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xiàn)素質教育的目標。
[1]羅建勤.從“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相結合”到“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1(3):103-105.
[2]朱佳生.孫紹榮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J].教育發(fā)展研究,1997(11):113-115.
[3]劉秋梅.從一份問卷調查看中學社會實踐活動[J].教育科學研究,1994(2):24-26+7.
[4]劉秋梅.論中學社會實踐活動的德育功效[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1995(6):76-80.
[5]、[8]、[12]黃億.中小學社會實踐教育功能初析[J].現(xiàn)代教育論叢,1999(2):23-25.
[6]周峰.試論中小學的社會實踐教育[J].廣東教育,1999(5):18-20.
[7]、[9]、[13]唐海燕.試論中學社會實踐課程的德育功能[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5(2):75-77.
[10]、[19]陳小婭.扎實推進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J].人民教育,2010(2):2-4.
[11]褚國慶.農(nóng)村小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研究[J].上海教育,2000(10):20-21.
[14]蘭廣宇.學區(qū):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舞臺[J].北京教育,2005(2):35-36.
[15]朱洪秋.生活即教育,社會即課堂,人生即遠足[J].思想理論教育,2008(12):26-38.
[16]閔行區(qū)實驗小學《社會實踐》課程組.小學社會實踐課整體設計方案[J].上海教育,1994(02):24-26.
[17]程方平.建議創(chuàng)設中小學社會實踐課[J].教育科學論壇,2002(3):22-25.
[18]王燕.有效實施中學生社會實踐的三個措施[J].現(xiàn)代教學,2007(10):43-44.
(責任編輯:瀅橋)
G63
A
1008—7974(2011)03—0092—0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教育學青年課題“新時期中小學社會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CHA100142)階段性成果之一。
2010—11—25
殷世東(1972-),安徽霍邱人,阜陽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