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華 孫建軍 劉金萍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靜脈內不正常的凝結,阻塞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其中,靜脈壁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高凝狀態(tài)是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1]。多發(fā)生于手術后或制動患者,尤其是下肢靜脈。我科自2008年6月至2011年5月共收治19例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產婦,經治療護理,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xiàn)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組19例患者中,初產婦12例,經產婦7例,年齡25~39歲(平均33歲),發(fā)病時間為術后3~10 d(平均6 d)。出現(xiàn)腓腸肌明顯壓痛,皮膚表面顏色和溫度異常,下肢疼痛腫脹,行走困難,Homan征陽性。輔助檢查:經血管造影或彩色超聲可確診。其中左下肢8例,右下肢5例,雙下肢6例?;颊呓洸扇√Ц呋贾?、臥床休息、抗凝和溶栓療法,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疼痛、下肢腫脹基本消失,皮膚顏色正常。經隨訪19例患者患肢均已恢復正常功能。
2.1 心理護理 護士應耐心了解患者的心理情況,做好病情解釋工作,讓患者了解下肢疼痛、腫脹原因、治療方法和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積極幫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緒,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
2.2 體位護理 臥床1~2周,取患肢抬高位,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關節(jié)屈曲15°。這種體位可以使髂靜脈呈松弛狀態(tài),并且有利于靜脈回流,減輕水腫。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脫落。隨著病情好轉可下床活動,但應穿彈力襪或用彈性繃帶,活動時間和范圍應逐漸增強,避免長時間站立和久蹲。
2.3 患肢護理 密切觀察患肢皮溫、色澤、水腫及足背靜脈波動情況,每日測量膝上、膝下固定平面的周徑并做記錄。及時了解患肢腫脹消退的情況。注意患肢的保暖,室溫保持在25℃左右。
2.4 避免在患肢穿刺 由于癱瘓下肢靜脈回流緩慢,靜脈應用的各種刺激性藥物及高滲溶液長期滯留,特別是大隱靜脈穿刺,更容易損傷靜脈內膜,促使血栓形成。護士應提高靜脈穿刺技能,勿在同一靜脈反復穿刺,以減少靜脈血管內膜的損傷,多采用上肢靜脈留置針方式。
2.5 飲食護理 進食低脂、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低脂可以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造成血液瘀滯而加重血栓的形成。高纖維易消化飲食可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腹壓增高而影響下肢靜脈回流。保證水分攝入,多飲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
2.6 抗凝、溶栓治療護理 應配合好醫(yī)生做出好凝血時間、血小板計數(shù)、凝血酶原時間等檢查,注意觀察有無全身性出血傾向和切口滲血情況。溶栓治療的患者因反復穿刺,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又增加了局部出血的并發(fā)癥,故可以采取靜脈留置套管針。
2.7 并發(fā)癥的觀察 若患者出現(xiàn)胸痛、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異常情況,提示可能發(fā)生肺栓塞,應立即囑患者平臥,避免作深呼吸、咳嗽、劇烈翻動,同時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報告醫(yī)師配合搶救。
減少剖宮產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對孕產婦的危害,關鍵在于預防。①孕期篩查高危人群:詳細詢問病史了解有無血栓性靜脈炎及家族遺傳傾向病史;有無其他高危因素,如心臟病、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疾病、胎膜早破、前置胎盤等。術前高危人群進行血液黏度及凝血機制的檢查,必要時進行下肢血管B超檢查,做到早預防、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據(jù)報道,術前應用低分子肝素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有較好效果[2]。②積極正確處理產程,避免產程延長,并合理掌握剖宮產指征。術中減少組織損傷及對盆腔血管的刺激,術中、術后保持水電解質平衡,抗生素預防產褥感染。③術后鼓勵患者早期活動,生命征穩(wěn)定時應每隔1~2 h翻身一次。病情允許,在床上主動或被動進行肢體活動,促進靜脈回流,術后2~3 d可協(xié)助患者下床活動。術后腹帶加壓包扎也會增加靜脈回流阻力,對于高危人群應慎用,松緊適宜,不可過緊[3]。④選擇合適的穿刺部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fā)生率明顯高于上肢,尤其是高危患者更應避免做下肢深靜脈穿刺,盡量減少止血帶的捆扎時間。
[1]張美芬.深靜脈血栓形成.外科護理學.第3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341-345.
[2]黃紅健.下肢深靜脈栓塞的預防和護理.護理學雜志,2002,17(5):399-400.
[3]孫冬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進展.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5,14(6):82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