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曉旭
胸痺西醫(yī)稱之為“冠心病心絞痛”。其發(fā)病機理在《素問.痺論篇》中是這樣闡述的:心痺者,脈不通;心脈不通,不通則痛。其發(fā)病常與心、腎、肝、脾諸臟的盛衰有關,病機總屬邪痹心絡,氣血不暢,絡脈瘀阻,心絡攣急,心脈不通。針對其本虛標實之病機,以補與通為總治則,臨床常根據辨證選用益氣活血法、活血化瘀法、益氣養(yǎng)陰法、溫通心陽法、化痰通絡法等為治則,同時重視中成藥及中西醫(yī)結合療法的應用。
胸痺既冠心病心絞痛是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的暫時性缺血缺氧引起的以發(fā)作性胸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臨床綜合征。冠心病心絞痛發(fā)病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中醫(yī)學不斷在這一領域進行各項研究并已找到較好治療方案,在病機、證型、治療原則、劑型、預后各方面研究取得一定成就。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中醫(yī)胸痹心痛范疇,其病位在心,但其發(fā)病常與心、腎、肝、脾諸臟的盛衰有關,可在心氣、心陽、心血、心陰不足,或肝、腎、脾失調的基礎上,兼有寒凝、血瘀、氣滯、痰濁等病理改變,是由邪痹心絡,氣血不暢,絡脈瘀阻,心絡攣急,心脈不通而致病,總屬本虛標實之證。針對胸痹心痛本虛標實之病機,以補與通為總治則,實者以通脈為主,虛者權衡心腎陰陽氣血不足,臨床可辨證分為心血瘀阻、寒凝心脈、痰濁內阻、心氣虛弱、心腎陰虛、心腎陽虛等6型。
按照中醫(yī)對胸痺,冠心病心絞痛的證候分型,可針對其分型大致采取如下治療法則:益氣活血法、活血化瘀法、溫陽補腎法、益氣養(yǎng)陰法、化痰通絡法。
2.1 益氣活血法使用活血化瘀方劑(黃芪、葛根、丹參、當歸、川芎、三七粉)治療冠心病心絞痛21例,上方水煎2次,早晚2次分服,1劑/d。陽虛加桂枝、附子,胸痛甚者加延胡索、血竭粉(沖),痰多者加瓜蔞、半夏,睡眠差者加炙遠志、夜交藤。對照組25例口服硝酸異山梨酯(消心痛)10 mg,3次/d。兩組均以3周為1個療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2%,對照組為6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采用益氣活血法治療本病45例,治療組藥物組成:人參、黃芪、麥冬、葛根、丹參、三七、地龍、益母草、瓜蔞、牛膝,1劑/d,水煎早晚2次分服。對照組30例給予通心絡膠囊口服。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8%,對照組為6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活血化瘀法選用心痛寧湯治療本病患者34例,心絞痛發(fā)作時配用硝酸甘油。藥物組成:瓜蔞、薤白、制半夏、枳實、桃仁、紅花、川芎、桂枝、郁金、丹參、三七粉(沖)。每日1劑,水煎服??傆行?6%。以疏肝理氣為法,佐以活血化瘀通絡之劑(柴胡、枳殼、桔梗、郁金、玫瑰花等)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患者50例,結果心絞痛癥狀療效顯效17例,改善2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心電圖療效顯效13例,改善22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70%。
2.3 益氣養(yǎng)陰法使用天王補心丹加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證屬心陰虧損者35例,基本方以天王補心丹加減,藥用太子參、紫丹參、炒酸棗仁、天門冬、麥冬、桃仁、廣郁金、枸杞子、生地黃、當歸、茯苓、降香、桔梗、遠志。胸悶甚者加佛手、枳殼、檀香,心陰不足而見心悸、氣短較甚者加五味子,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合歡皮,舌苔厚膩者加全瓜蔞,脈結代者加炙甘草。結果治愈10例,好轉20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5.7%。2.4 溫通心陽法使用桂枝甘草湯治療本病患者69例,藥物組成:桂枝10~15 g,炙甘草6~10 g。兼水飲者合用苓桂術甘湯,兼血瘀者加紅花、莪術,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心神不安者加龍骨、牡蠣。結果總有效率為90%,心電圖示療效好轉占53.6%。
2.5 化痰通絡法在胸痹的發(fā)病過程中,痰、瘀一經形成,往往纏綿難愈,貫穿疾病的始終,且常相互轉化。若津液停聚,積水成飲,飲凝成痰,痰阻脈絡,血滯則瘀,痰挾瘀血,窠囊遂生;若血瘀脈中或溢出脈外,停而為瘀,阻滯氣機,水濕亦停,聚而成痰,痰瘀互結。以益氣養(yǎng)陰、化痰祛瘀為法,藥用黨參、麥冬、五味子、黃芪、黃精、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瓜蔞、薤白、半夏、酒大黃治療本病患者74例,結果其并發(fā)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絞痛明顯減少,效果優(yōu)于單純應用化瘀者(P<0.05)。陽曉[10]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本病患者51例,所有患者均在常規(guī)治療下(極化液、硝酸異山梨酯等)加服根據不同癥狀而加減使用的半夏、白術、天麻、茯苓、陳皮、丹參、當歸、三七、赤芍、石菖蒲、膽南星等中藥。結果心絞痛癥狀療效顯效29例,有效15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86%。
近年來我運用中醫(yī)辯證理論對冠心病心絞痛的治療,無論是在心絞痛癥狀改善,還是心電圖改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實踐中,我不止一次的感到,祖國醫(yī)學不僅博大精深,而且重視開通竅絡,消散瘀滯,排泄?jié)駶?,在調離各臟腑之間生理機能的同時,使氣血陰陽逐漸得以平衡,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在今后的醫(yī)療實踐中,尋找有特異性和敏感性的辨證依據,并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開發(fā)速效高效藥物,以造福人類健康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