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練 王匡君 李小慧
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是惡性腫瘤中預后最差的腫瘤之一。迄今為止,手術(shù)切除仍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但由于肝腫瘤患者常伴有肝硬化,尤其是小肝癌(直徑<3 cm)、中晚期肝癌與肝硬化的并發(fā)率高達80~100%[1],使得能夠給予手術(shù)治療的僅占肝癌患者的10~40%,從這一實際出發(fā),提高整個肝癌的預后,研究新的行之有效的非手術(shù)療法,將成為臨床治療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2006年5月至2010年4月,采用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注射無水乙醇(PEI)和(或)經(jīng)股動脈插管和栓塞(TACE)治療不能耐受手術(shù)的肝癌患者36例,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6例中,男30例,女6例。年齡38~76歲,平均59歲。原發(fā)肝癌33例,繼發(fā)肝癌3例。穿刺活檢26例腫瘤直徑5~10 cm者19例,小于5 cm者9例,大于10 cm者6例,彌漫性肝癌2例。肝功能child A級18例,B級16例,C級2例,全組均經(jīng)超聲、CT、血管造影或穿刺活檢證實。
1.2 治療方法 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注射無水乙醇,依據(jù)腫瘤部位采用左側(cè)臥位或平臥位,用外徑0.6~0.9 cm(20~23 g)以外徑0.7 cm(21 g)的穿刺針最適宜,長度選10~25 cm,最好用扇掃探頭,可從多方向多平面穿刺注藥。為防止疼痛,可用2%利多卡因邊注射邊拔針。無水乙醇的注射量為腫瘤的最大直徑加1 ml,大肝癌每次量在30 ml以下為宜,但有用50 ml未引起不良反應的報道[1]。每周注射1~2次,5~7次為一個療程,休息2~3個月重復。采用seldinger法經(jīng)股動脈插管,先做腹腔動脈造影,再選擇動脈化療和栓塞,可一次性大量用藥,可用5-FU1000 mg,阿霉素10~30 mg或卡鉑40 mg,白介素-Ⅱ200~300萬單位,氟美松10 mg,先注射化療,同時栓塞治療,可用碘油或明膠海綿,1~3個月重復。
1.3 術(shù)后處理 多數(shù)患者治療后有不同程度的發(fā)熱(37.5~39℃)、惡心、嘔吐,有3例患者體溫在39℃以上持續(xù)一周,局部注射后右上腹痛占60%,僅作對癥處理。術(shù)后常規(guī)觀察2~3 h,如無異常,返家休息;如患者一般情況差或首次治療,可留觀1~3 d或住院治療。
1.4 療效觀察 經(jīng)皮注射無水乙醇28例,化療灌注21例,右肝動脈栓塞18例,左肝動脈栓塞3例,完成2~6個療程不等,36例治療一個月復查超聲或CT26例(72%),瘤體有不同程度的縮小,平均縮小直徑1~4 cm,原發(fā)肝癌用彩超觀察,瘤體內(nèi)呈點狀波動血流和“籃網(wǎng)”狀血流為特點,瘤體越大,血流檢出率越高。肝轉(zhuǎn)移癌以瘤周繞行的波動性血流為多見[2]。32例患者局部穿刺,其瘤體變得堅硬,表現(xiàn)為穿刺時阻力增大;甲胎球測值增高的病例,治療后開始持續(xù)下降或至正常水平;穿刺活檢,癌細胞溶解變性、壞死和炎細胞侵潤,結(jié)締組織增生。隨訪6~24個月,死亡10例,其中5例死于肝衰,4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伴癌細胞轉(zhuǎn)移,1例死于肺心病;16例存活6~10個月,8例存活10~24個月,2例已超過2年。
肝癌明確診斷后自然死亡時間,國內(nèi)報道2~6個月[1]。目前肝癌治療方法首選手術(shù)切除,介入治療是對無法手術(shù)者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組16存活6~10個月,8例存活10~24個月,2例超過2年,延長了存活期。采用超聲引導下經(jīng)皮穿刺注射無水乙醇(PEI),作為肝癌的一種非手術(shù)療法,早在1983年日本千葉大學醫(yī)學部第一內(nèi)科就開始使用,國內(nèi)自1986年逐漸用于中晚期肝癌治療。小肝癌(直徑<3 cm)因為有肝硬化或其他嚴重心腎功能不全等,或位于肝門大血管附近,或是多發(fā)灶,或是拒絕二次手術(shù),采用經(jīng)皮瘤體內(nèi)注射無水乙醇,療效較好,有效率70~100%[1]。亦有報道無水乙醇注射療法對于小肝癌的療效近于手術(shù)切除,5年生存率>90%,并且同時進行活檢,以觀察療效。由于無水乙醇澄清稀薄,無粘性,多采用細針技術(shù),主要是利用脫水固定作用,并直接破壞組織使之變性壞死,多無并發(fā)癥[4]。但重度黃疸、肝前腹水、有出血傾向、門脈內(nèi)有轉(zhuǎn)移、乙醇過敏者,應示為禁忌。由于患者乙醇耐受的差異、患者的全身情況、腫瘤分化的不同,對乙醇的用量、間隔時間、總量等問題,尚未統(tǒng)一標準,處于摸索階段。
經(jīng)股動脈灌注和栓塞(TACE)的臨床療效已得到廣泛肯定[3]。肝癌的血供主要來源于肝動脈,門脈僅占一小部分,肝動脈栓塞可減少肝癌血供,使之缺血缺氧壞死,而化療藥物殺傷癌細胞取決于藥物的有效濃度和活性的持續(xù)時間,動脈給藥可保持肝內(nèi)高濃度,故能提高療效。研究表明,TACE治療后80%以上的肝癌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癌細胞存留,這在二次穿刺活檢中得到證實,故應用TACE的原則是:一般用3~5次,每次間隔1~2個月,瘤體縮小者認為有效對伴有門脈分支內(nèi)癌拴者,不影響栓塞治療的進行,而伴有門脈主干內(nèi)癌栓者,應示為禁忌,以免加速肝衰[5]。
總之,多數(shù)學者認為肝癌切除術(shù)是有效的治療方法,對失去手術(shù)機會的患者經(jīng)采用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而PEI或(和)TACE以其操作簡單,近期療效可靠,值得推廣。
[1]董寶偉,等.臨床介入性超聲學.北京:中國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0:362.
[2]李瑞珍,等.小肝癌的超聲多普勒顯像與病理分級相關性的研究. 醫(yī)學臨床研究,2004,21(3):214.
[3]閆輝,等.肝動脈化療栓塞術(shù)治療中晚期肝癌的效果.實用醫(yī)藥雜志,2007,14(9):176.
[4]Kirchoff T,Chavan A,Galanski M.Transaterial chemoembolixation and percutaneous ethanol inuec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carcinoma. Eur J GastroenterolHepatol,2008,10(11):907.
[5]Trinchet JC,Ganne-carrie N,Beangrand M.Intra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in patients H with hepatocelluar carcinoma.hepatogastroenterology,2009,45(13):1242.